向“不要脸”的印度朋友学习之后,张莉发现赚钱容易多了。
再一次收到能力范围之外的项目邀请,她没有老老实实答“不会”,而是模仿“不管会不会都先拿下”的印度朋友,答了一句“可以试试”,最后边学边做,赚了300刀。
曾经,张莉对这种“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的行为很不齿,但后来她发现,印度朋友揽完活会疯狂恶补知识,直至能够在任何时候跟任何人聊起任何有关项目的话题,而自己却屡屡与机会失之交臂。
提起印度人,人们总会联想到溜须拍马、招摇撞骗、狂妄自大的“亚洲笑话”,但与几位印度人打过交道之后,张莉发现在海外职场印度人很多时候完胜中国人。
以名额少、申请难的美国H1B工签为例,2022年的获得者中,约73%为印度软件工程师,人数达到中国的6倍。
海外高管队伍的对比更鲜明,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外企中,华裔CEO只有3名,印度裔CEO有14名之多。
在张莉看来,印度人或许才是真正的“亚洲卷王”,他们有技巧、有组织、有信念,像过境的蚂蚁大军一般,席卷海外膏腴之地。
做得再好,也“卷”不过印度人
付费找中国专家改简历,阿迪没收到一个面试机会,印度朋友帮忙润色后,她火速拿下4份offer,成功率高达50%,而且都是几十上百人竞争的岗位。
对如此悬殊的结果,阿迪其实并不意外,当初印度朋友修改简历时,她已深刻感受到差距。
打开领英,搜索10个同岗位印度人,挑选出三份*秀的简历,逐字对比摘抄别人用得好的动词、副词和量词……印度朋友一番操作后,阿迪发现自己的简历焕然一新。
此前专家修改的简历也不差,按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已经接近*,但新改的版本,添了许多高级的单词,也更强调完成比率等工作细节,对比下来旧版显得空洞乏味。
朋友告诉阿迪,印度人的简历往往经过多次转手整合,能够囊括大量吸引雇主注意和躲避机器筛选的关键词,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
但她却觉得,问题的根源在于印度人比中国人更懂海外职场。
海外名校毕业、毕业就职世界500强公司的乔力,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他真正获得领导的器重,居然是靠印度同事“掉链子”。
明明是一模一样的行程,乔力把工作内容和所见所闻全部列进去,满打满算只有2页内容,印度同事却能洋洋洒洒写5页。
仔细一看,里面赫然写着“与某大佬共进午餐,期间围绕业务进行了愉快会谈”“会后与某团队碰面,讨论了我司项目的可行性”……哪怕只是简单寒暄,也写出了煮酒论剑的味道。
一开始,他对此嗤之以鼻,但“务虚”的印度同事在领导面前大谈特谈自己的工作,占据了大部分会议时间,而业绩毫不逊色的自己在领导面前却说不上几句话。
再加上不善言辞,几次类似的事情发生后,乔力在团队中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直到一次印度同事请假,他终于获得向领导单独汇报的机会,把自己对业务的思考和尝试一股脑都讲了出来,领导才仿佛*次认识他:“我没有想到你有如此精彩的观点。”
领导的点评惊醒了乔力:“我们中国人总是埋头干事,习惯用成绩说话,但海外职场更注重表达,你不说出来,别人就不会关注你。”
相比之下,印度出海打工人从小学习英语,又被鼓励大胆发言辩论,他们开放、积极、沟通的心态与海外职场文化更契合,自然更如鱼得水。
想清楚这点,乔力也开始学着“自我包装”,印度同事写5页报告,他就写8页。但印度打工人不止卷工作形式,他们还卷人情世故。
手机亮起,蒂娅看一眼屏幕,显示信息来自前印度领导,她不用点开就知道里面的内容:每逢节假日,前印度领导都会发来一大段节日祝福,顺便表达对与蒂娅共事时光的怀念。
在国内职场上,领导很少会给下属私发祝福,更何况是前领导,蒂娅一直以为,离职后只会江湖再见,没想到人家并没有因她离职而改变对她的热络。
在此之前,蒂娅总觉得印度同事的热情有表演成分,毕竟听过太多“陪老板的老婆孩子逛街的印度同事,跟老板一起晋升”的故事。但这位前领导,工作能力有目共睹,并不是阿谀奉承之辈,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让蒂娅心服口服。
同组印度工程师刚入职头两年,念念也以为自己遇到了“神仙同事”:小伙子自信幽默,走到哪儿都自带笑声,并且勤恳上进,会主动包揽项目杂事、免费当业界协会秘书,到处“发光发热”。
如果要论升职加薪的竞争对手,念念*个会想到他。但等自己升职成为印度小哥的上司之后,她发现这些光鲜只是人设而已。
印式职场手腕,是从小练就的生存本能
眼角余光瞥到又一个部门组长绕过会议桌向自己走来,念念不禁在心里翻了白眼,知道熟悉的一幕又要上演了。
“Alex真的离职了?这么一位难得的伙伴走了,真是太让人难过了。”开场话头、内容主旨,都没有超出念念的预期:抒发痛失“热心”印度小哥的惆怅之意。
每到这种时候,已经看穿印度小哥真面目的念念只能苦笑,感慨印度人“手段高”。
“我们组主要负责专利申请,每年的奖金额度和小组申请数量直接挂钩。”念念说道,然而在她查看每个组员的进程,以重新确立项目计划时发现,印度小哥一年就申请了一个专利,与4个的KPI下限差一大截。
并且根据专业判断,小哥*申请下来的专利仅中差水平,尚未完成的项目文档更是乱七八糟,本职工作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然而,还没等念念从滤镜崩塌中回过神,印度小哥就离职并靠人设进了一家实力更雄厚的公司;同时,还有原公司这些不明真相的众人对其念念不忘。
不过,念念强调自己也遇到过有真才实学的印度人,并不是所有印度人都空有其表,但立人设几乎是每一个印度出海人的必修课。
艾布永远记得,自己夸赞印度朋友在美国大厂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时,对方的自嘲:人们所不齿的印度式职场手腕,是我们为了改变贫穷命运,而练就的求生本能。
艾布的朋友来自印度一个标准的多孩家庭,从小就要学会察言观色,以调整言行和风格,扮演好有利于自己的角色,来争夺匮乏的食物、玩具、机会以及父母的爱。
打完了家庭成长战,还有社会生存战等在前面。
可以看到,印度的公务员选拔堪称“千军万马踩钢丝”,以2023年为例,报录比约为0.08%;相比之下,人口规模相当的我国国考报录比约1.48%。
普通工作的机会,也抢破头。国际劳工组织和人类发展研究所数据显示,印度的失业率持续飙升,青年失业尤为严重,2022年占到总失业人口的83%。
本土的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大家不得不“孤注一掷”往海外走。
艾布有位印度同事,就是作为“全村的希望”来加拿大留学的——除了父母,家族的叔伯、阿姨都尽自己所能,每年给他提供经济支持,帮他在加拿大读完书。
这位印度同事工作日加班拉满,周末还要去咖啡店全天兼职,晚上短暂的休息时间,就蜗居在十几人合租的小公寓里。
长期的辛苦和高强度工作,让小哥患上了肾结石,需要马上做手术,可这个狠人为了省下手术费,硬是忍着剧痛回印度去做。
之所以这么拼命,就艾布所知的是,“他想快点赚钱、站稳脚跟,帮其他亲人出来,报答大家。”
毕竟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想一切办法走出去,然后留下去。
瑞米在筹建印度分部、远程面试码农时发现,凡是上一波人的面试里出现过的考题,下一波人再面时基本都能答对,最后题库里的题都不够用了。
她们调查一番,发现先面试的人放下电话,会立马把考题默写下来,请人写标准答案,让剩下的人集体背诵。
“这种‘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的精神,让人叹为观止。”瑞米唏嘘道,国人已经够卷了,可跟印度人比,小巫见大巫。
而抱团出海的习惯,也让印度人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
在迪拜待得越久,程苒就越怀疑自己到的不是中东,而是印度。
入职办银行卡的时候,印度HR便向她介绍自己有印度老乡在开卡银行工作,服务能力一流棒,有任何需求都可以找他帮忙。
程苒以为是好意,笑着应下,但很快发现其实这家银行已经包揽了整个公司的金融业务。更离谱的是,公司里新招的很多同事都是印度裔,她们部门的“含印量”半年内涨了一倍。
不仅是公司,程苒发现迪拜的餐厅、超市也逐渐被印度人承包,“感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咖喱味”。
她深刻体会到,“当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印度人,很快就会出现一窝印度人”所言不虚。而眼看着印度人接管世界,她的危机感也油然而生,因为在海外华人还是热衷单打独斗。
“这是比较基础的问题,感觉你可以再回去好好了解一下。”总监的话音刚落,蒂娅就知道,又一个候选人被判了死刑。
这已经是最近半年,总监淘汰掉的第3个中国候选人,虽然是同胞,但总监没有丝毫心慈手软,各种学术、应用题轮番上阵,并且刨根问底,候选人有任何一方面的表现不如意,都不允许录取。
但印度总监面试自己的同胞,却是另一个画风:问的多是浅显的常识,专业题答不上来也不要紧,会后点评还能从“表达自信”“想法新颖”上找补,千方百计去放大候选人的优点。
“印度人觉得世界就是草台班子,工作可以边做边学,会给自己人放水。”蒂娅感慨,但中国人还是做题家思维,一场面试定生死。
这样的“铁面无私”本身无可厚非,但有时候,华人还会压榨自己人。
听说印度同学在美国顺利找到了工作,不仅工资待遇很好,公司还帮抽工作签证,爱丽丝立刻心动了。
她优先投简历给华人律所,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学历和同胞身份,在华人律所找份工作是手到擒来,没想到却吃了无数闭门羹。
爱丽丝面试过的好几家华人律所,不仅开出的薪水难以糊口,还不帮抽工作签证,就算抽,工签费用还要自己承担。
年轻律师本就囊中羞涩,这样的待遇显然会让爱丽丝更加艰难,心灰意冷的她找印度朋友吐槽,没想到却在印度朋友的介绍下进了一家本地律所。
“印度朋友真的很乐意给人提供帮助。”爱丽丝感叹。相比初出茅庐的爱丽丝,老油条蒂娅不仅感受到印度人的古道热肠,也对他们赤裸裸的“拉拢”心知肚明。
在整个行业里,蒂娅可谓“十项全能”,不仅涉及并购、咨询、风控、战略等诸多领域,晋升也是同期中比较快的,她明显感觉到,自己比其他同事更受印度人的欢迎。
但收到印度同事的聚会邀请,她仍会欣然赴约。
犹记得*次受邀参加聚会时,挤满现场的二十多人,让蒂娅惊叹不已。印度朋友告诉她,他们从学生时期开始就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聚会一般没有特别的主题,只要有空就聚。
蒂娅知道,所谓的“沟通感情”可能都是托词,在这个聚会上,分享行业资讯和内推机会才是重头戏。
但明知被利用,她也甘之如饴,毕竟她很享受当下的开心,也不介意和印度人互相成为彼此的资源。
她决定,以后要跟着印度人混。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特别感谢博主奕奕的成长笔记、兔子Allison、Dongdongwang对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