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聚变新能,合肥冲出一个新晋独角兽

大佬们期待着原子核里迸发出的巨大能力,创造出下一个千倍回报。

一个罕见独角兽揭开神秘面纱。

投资界获悉,聚变新能(NeoFusion)近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合肥科学岛控股有限公司为股东,两家投资方分别出资29亿元,各占股20%,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145亿元。

令人意外,这是成立仅仅一年的公司——2023年,聚变新能由蔚来投资成立,专注于核聚变技术。从这一轮巨额融资来看,聚变新能已经跻身独角兽行列,身后站着蔚来系、皖能资本、合肥产投、皖能股份等等,也是合肥国资的又一大手笔。

所谓核聚变,历来被看作“人类终极能源”,这两年全球创投圈掀起一波投资潮,融资颇为火爆。大佬们期待着原子核里迸发出的巨大能力,创造出下一个千倍回报。

合肥国资集体出手

李斌也投了

具体来看,工商信息变更显示,此次中石油昆仑资本认缴出资29亿元,占股20%,该机构为中石油直属的产业投资、资本运营平台;合肥科学岛控股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同样认缴出资29亿元,占股20%。

一同增资的还有几位老股东——合肥产投新能科技合伙企业由此前的24.45亿元增至29.72亿元,安徽省科创投资由5.8亿元增至20.3亿元,安徽皖能丰禾聚变也由12.5亿元增至29.72亿元。

当然,还有一位创始投资方不容忽视——蔚来。聚变新能成立之初的相关公告显示,蔚泽晶润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拟以货币方式出资15亿元,持有30%的股权,后者即指蔚来与蔚来资本。

随后蔚来也在一份声明中回应,“秉承蔚来(Blue Sky Coming)的初心,计划通过参与财务投资的方式,助力推进聚变技术研究和商业化,为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贡献力量。”

如此备受青睐的聚变新能有何来头?资料显示,聚变新能成立于2023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唯一成果转化平台,致力于将可控核聚变技术由科学实验阶段逐步提升至高成熟度的工程实践和商业应用水平。

今年2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的一份环评审批显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正是由聚变新能主持建设。审批指出“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集成验证聚变发电相关工程和技术,加快我国聚变能实用化进程。”

为何落地在合肥?据《安徽日报》报道,依托合肥超环HT-7、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EAST辅助加热系统、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肥已成为全球核聚变领域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

其中,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又名“夸父”,是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建设内容为超导磁体研究系统和偏滤器研究系统,建成后可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该设施于2019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园区工程完工并正式交付,设施主体即将于2025年建成。

此外,外界熟知的“人造太阳”即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就坐落在合肥科学岛上,其高4层楼、直径8米、重400吨,已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而在去年11月,聚变产业联盟在合肥正式启动,首批成员单位有60家,该联盟将以实现聚变清洁能源商用化为愿景,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助力打造世界级聚变能源产业集群。悄然间,合肥正在发力先进核能产业。

全球VC/PE

都盯上了核聚变

聚变新能的融资景象,恰是核聚变热闹的一缕缩影。

今年3月,星环聚能宣布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由上海知识产权基金领投,华成创投跟投,老股东中科创星、和玉资本持续跟投。上一轮融资则是在2022年6月,星环聚能获得由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远镜创投、和玉资本、红杉种子基金、险峰长青、九合创投、联想之星、英诺创投以及元禾原点等机构联合完成的数亿元天使轮融资。

成立于2021年的星环聚能,核心成员全部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拥有超过20年积累的可控聚变研究整体经验。目前,星环聚能正在设计新一代聚变验证装置CTRFR-1,预计到2027年,公司将开始建设商业示范装置,并且有可能在2030年前后展示基于自身独特方案的商业化聚变电力输出。

时间再向前移到去年4月,能量奇点完成近4亿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ENLIGHTENMENT、米哈游、云和方圆、黑门股权基金等。值得一提的是,能量奇点也与蔚来渊源颇深——2022年2月,能量奇点获得近4亿元首轮融资,由米哈游和蔚来资本共同领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蓝驰创投跟投。

能量奇点同样成立于2021年,由多名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高温超导领域的海外归国专家联合创办,聚焦于研制有商业发电潜力的高磁场、高参数、标准化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及其运行控制软件系统,为未来商业聚变发电堆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核心组件和服务。

还有脱胎于上海交大高温超导团队的翌曦科技,此前获得5000万元种子轮融资,由中科创星领投,合力投资、泓昇基金等跟投。不同于前两家公司,翌曦科技核心团队肩负着探索上海市战略前沿技术的使命,早在2010年就组建完成,现已完成了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产业化,为高温超导技术的迅猛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把将视野放大,海外核聚变创业公司同样炙手可热。

早在2021年末,来自美国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宣布拿到18亿美元的融资,背后出现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身影;同为美国公司的TAE technologies,也在2022年7月获得由谷歌和雪佛龙公司共同领投的2.5亿美元融资,此前这家公司已获得了12亿美元融资;法国初创公司Renaissance Fusion也在去年宣布,在种子轮融资中筹集了 1500 万欧元……如此一幕幕,比比皆是。

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的报告,截至2023年7月,全球共有43家公司正在研究核聚变,产业投资达到62亿美元,比2022年增加14亿美元,增幅约三成。在一众投资人的簇拥之下,核聚变的大幕正缓缓拉开。

人类终极能源

“下一个千倍回报”

这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巨大赛道。

核聚变是什么?从原理来看,指的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举一个简单例子,太阳可以发光发热,就是核聚变反应的结果。

回首过去的几十年间,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就是我们了解的氢弹爆炸。而如今业界正在研究,也是讨论最多的可控核聚变又被称为“人造太阳”,也就是通过可以控制的核聚变技术来提供能源。

与化石能源、风能水能等相比,可控核聚变不依赖于自然条件,并且可再生,被认为是一种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具有清洁安全、燃料丰富、无温室气体排放的特点。因此,它可以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有望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关键部分。

可控核聚变对于人类的意义,基本可以等同于火对于原始人的意义(甚至更高)。” 险峰曾在文章中表示,“因为一旦成功,意味着人类从此获得了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粮食、水以及一切以能源为载体的工业品价格将下降到可以忽略不计。”许多投资人都认为,可控核聚变将是人类的终极能源

这一论调也在人工智能迎来爆发后显得更加迫切。因AI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消耗大量能源,而核聚变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OpenAI的创始人奥特曼就是这一观点的拥趸者,他曾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核聚变,认为AI和核能这两项事业紧密相连。

“我对世界的整体看法是,未来可以从根本上变得更好,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两件事是:降低能源成本和降低智能成本。”这也激励了奥特曼加大对核聚变的投资。

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商业化,将打开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美国风投老将Vinod Khosla就曾直言,“在财务上,核聚变投资要么损失一倍的钱,要么赚一千倍的钱。”这也是国内外不少VC纷纷杀入核聚变赛道的关键原因之一。

但是挑战同样摆在眼前。一个科学圈老梗流传已久:你在任何时间去问科学家,可控核聚变什么时候能实现?得到回答永远都是:还有50年。

目前可控核聚变还存在诸多有待攻破的难题,需要不断试错、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因此也可以看到,进入这一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方都背景雄厚,并且每一轮融资体量都极大。

此前一家年轻的核聚变公司融资后曾坦言,乐观一些,目标在10到20年内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足以可见,这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命题。

“整体来说,目前敢真金白银投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机构并不多”,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提到,“这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耐心,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但同时米磊也相信,一旦可控核聚变顺利实现,人类将不再受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的困扰,还能解决AI发展带来的电力不足问题,最终推动下一轮科技革命实现。

尽管长路漫漫,仍有不少朝圣者走来。正如核聚变投资人所提到的共识:对于这一人类终极能源来说,成功的收益远远大于失败的损失。因此大家努力争抢这张通往“人类能源自由”的门票。

也许,人类离“造出太阳”的一天不远了。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新能源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