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冲刺千万人口,北方省会拼命「抢人」

最新一个加入争夺的是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济南拥有52所驻济高校。山东2024届高校毕业生总量超过80万人,驻济高校毕业生规模也创下新高。

千万人口和万亿GDP,一直是中国城市竞争中两大“经久不衰”的话题。

不同于“万亿GDP俱乐部”的大幅扩容,全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下降,人口大盘见顶,抢人大战变成零和博弈,千万人口争夺战,只会愈加激烈。

特别是每年的毕业季,都是一轮“抢人大战”。

最新一个加入争夺的是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济南拥有52所驻济高校。山东2024届高校毕业生总量超过80万人,驻济高校毕业生规模也创下新高。

6月12日,济南推出*“海右人才日”,以城市的名义,向广大人才致敬。在此之前(5月11日),济南还举办了首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出2.6万个岗位。

敞门纳才背后,是济南冲刺千万人口时间线将近的紧迫感。按照山东的规划,到2025年济南常住人口总量预期在1000万人左右。而根据去年常住人口情况(943.7万人)来看,济南2.2万人的增量,显然不足以支撑其完成预定目标。

更重要的是,当前省会城市已经成为各省份继续保持人口增长的“最强引擎”,济南又将能否帮助山东摆脱连续两年的人口负增长?

密集“出手”

济南一直不乏危机感和紧迫感。

早在2017年,当地就曾直言:北面是京津冀城市群,南面面临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强劲压力,西面的郑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我们再不奋起直追,很有可能形成中间塌陷。”

并向省上建议,应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济南强则山东强。

此后的2018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地级莱芜市,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理。2018年到2019年,济南常住人口增加了144万余人,达890.87万人。

在这之后,济南还于2020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零门槛落户”政策。也是在这一年,青岛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07.2万人。相比之下,省会济南人口何时突破千万就成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近几年,济南密集“出手”——2021年起,以“一座城的名义”,连续两年为大学生举办毕业典礼,市委书记亲自出场推介城市;

2022年,发布《济南市人才服务支持政策(30条)》《济南市人才发展环境政策(30条)》再到《济南市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40条)》,持续加码,真金白银招引人才;

2023年,济南举办首届“海右人才节”,开展系列人才招引、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人才服务活动,并为求职群体提供食宿玩乐等系列优惠。

但从近三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来看,济南的人口增势正在一步步放缓。

2021年济南常住人口增长9.2万人、2022年增长7.9万人,而到了2023年增量已经缩减至2.2万人。按照2023年末济南常住人口943.7万人计算,距离千万人口还有逾56万人的差距。

作为常住人口过亿、GDP全国第三的经济大省省会,人口规模达到千万级,是济南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接受城叔采访时表示,要当好全省发展龙头,济南还须更进一步。“过于聚焦末端的人才招引,且强调资金奖补的支持方式长期来讲,是难以为继的”。

如何“强心”

一个现实问题是,作为省会,济南难以形成强中心模式。

与济南情况相似的还有江苏省会南京,两座城市人口都在950万人左右,2025年目标人口均设定为1000万。就在不久前,南京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在继放开大学生落户、郊区落户、降低积分落户等门槛后,推出了“有房可落户”政策。

有专家指出,从省会城市首位度来看,发展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内陆省会往往一城独大,作为省域中心城市,是全省人口的主要增长引擎;另一种是沿海省份则是“双城记”,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一直到山东、河北、辽宁,基本都是如此。

从过去10年的数据来看,西安、郑州、武汉、长沙等中西部强省会城市接连晋级千万人口俱乐部。与济南同在900万+级别的省会城市中,还有合肥、南京、哈尔滨、沈阳、长春等。这其中,合肥拿下了2023年的人口增量冠军,常住人口985.3万人,距离“千万人口俱乐部”也仅一步之遥。

“人口是结果,而不是手段”,曾刚建议,通过“筑巢引凤”使得政策的效益更高、更长久,“适当将支持政策的重点前移,聚焦创业、就业场景的打造,同时让人才政策跟济南的新兴产业进行更精准、更深度地对接。”

随着智能化工业的发展,对人口竞争的形势正在形成新的冲击——这几年的人口增量冠军城市,比如合肥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西安发展通信、低空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城市首位度的提升,道理莫不如此。

当前,济南正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四大主导支柱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就在不久前举行的济南首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上,这些领域的企业成为主角,其中不乏浪潮集团、中国重汽、济南二机床、齐鲁制药等行业领军企业。

以产聚人,济南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不久前,济南印发了《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的空天信息应用示范区、创新标杆城市和先进制造新高地。

空天信息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交叉产业,涵盖了低空经济、天地一体化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相关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双核支撑

一个被关注到的现象是,山东省内的人口正在向青岛、济南大转移。

数据显示,2012-2017年这五年,山东16市的常住人口均为正增长,全省比较平均;青岛、济南各增长了42.2万人和43.41万人,虽然数量不少,但也不算过于突出。但2017-2022年这个五年,情况转变,山东已经有8个城市负增长,占比一半;青岛、济南常住人口各增长了105.16万人、71.75万人,和2012-2017年相比基本翻倍。

也是在2022年,山东常住人口40年来首度由增转降,到了2023年人口减少幅度进一步扩大。从省内城市来看,2023年16城中只有济南、青岛维持住了人口正增长,其余14城皆陷入负增长局面。

不过从吸引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来说,青岛和济南的优势还并不明显。仅以省会城市为例,2023年合肥增长21.9万人,郑州增长18万人,杭州增长14.6万人,成都增长13.5万人,西安、昆明等也增长了约8万人,青岛和济南的增量则均未超过3万人。

有专家指出,近些年山东人口流动更明显一些,除了向省内的青岛、济南流动,还有向省外流动的。对于省外人口流入不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山东以传统制造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就业岗位和薪资水平对省外劳动力吸引力相对不足。

对于山东来说,继续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一方面能缓解“未富先老”的危机,另外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生产力。

不久前,山东印发《“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2024年新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左右、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左右,“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0%左右;到2025年,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达到50个和30个,打造结构优化、创新活跃、安全稳定、开放合作的优良产业生态。

在人才方面则提到,力争用2年时间,吸引集聚青年人才140万人以上;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件,加快实现人才发展由规模增长向效能提升、生态优化转变。

作为发展双引擎,济南近3年每年新增人才数量保持在“10万+”,青岛则提出2024年引进青年人才力争15万人,并推出了相应的支持政策。曾刚则表示,当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得到改善,当地产业和经济活力提升,人自然会来。换句话说,人才政策容易被模仿复制,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