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上海。
投资界获悉,近日上海显耀显示科技有限公司Jade Bird Display(简称“JBD”)宣布完成Pre-B轮融资,募集资金数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完成后,JBD正式跻身独角兽行列。
时间回到2015年,JBD正式在上海浦东诞生。一路走来,JBD得到大批投资机构的“输血”——创谷资本、凯风创投、Samsung Ventures、同创伟业、斯道资本、光速光合、比亚迪、上海科创集团、广发乾和、蚂蚁集团、吉利资本.....这份名单很长很长,堪称是风投力量助力产业的一缕写照。
眼下创投机构出手集体放缓,每个独角兽的诞生似乎都比以往更加来之不易。
大牛联手
上海又一独角兽诞生
JBD的故事源于一位行业大牛——李起鸣。
资料显示,李起鸣博士毕业于美国墨西哥大学,曾就职于某知名实验室,在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领域耕耘已久。
2015年,怀着打造中国自主研发半导体芯片的梦想,李起鸣在上海浦东成立了JBD显耀显示。公司另一位关键人物——徐慧文,则拥有计算机应用及光科学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是第三代混合集成半导体创新技术的发明人之一。
经过一番探索,JBD团队确定了将LED与半导体跨界结合的路线,并催生JBD晶圆级制备微显示器件的混合集成技术。
这里有一个背景是:伴随全球主流显示技术自CRT到OLED迭代,显示行业成为各国竞争之地。其中,相较于传统显示技术,MicroLED凭借其在体积、亮度、分辨率、功耗等各方面优势,被业界认为是AR/VR等近眼显示领域的终极解决方案。
于是具体到产品上,JBD最初的选择是微投影领域,并仅用一年时间就做出了MicroLED产品demo。然而当时,JBD却并没有选择立刻将这一颇具创造性的产品对外展示。用李起鸣的话来说,“我们要隐忍”。
此后,JBD一直专注于0.5英寸以下的超微小型显示器的研发和生产,并在最初demo的基础上,继续精进产品。两年时间内,其性能就翻了几番,像素尺寸从20微米做到5微米,发光亮度更达到100万尼特。直到2018年,JBD带着打磨后的新品,首次亮相显示行业最具权威的盛会SID,一举拿下当年大奖,由此进入业内视野。
时至今日,JBD已成长为MicroLED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已有微显示屏、光引擎、光学模组、开发套件等产品组合,可广泛应用于近眼显示AR/VR、微投影、HUD 抬头显示、3D打印、运动光学仪器、光场显示等领域。
尤其在AR/VR领域,由于以往的技术很难在功耗、体积和亮度三方面实现完美融合,导致虚拟交换的眼镜形态始终不够如意,甚至以笨重的头盔形式呈现。而JBD的微显示器仅如米粒般大小,将其安装到AR眼镜的镜腿里,便可如普通眼镜般轻便,用户可以轻松地戴着AR眼镜进行社交、运动、办公和娱乐……
目前,凭借着极致轻量化、低功耗等特性,已有超过25款AR眼镜选择JBD MicroLED微显示方案,其中不乏小米、OPPO、星际魅族、雷鸟、李未可等明星品牌。创业9年,李起鸣带队在这条并不那么性感的赛道缔造一个独角兽。
VC/PE云集
为何他们都投了?
回顾崛起历程,JBD离不开一众风投力量。
不过在最初几年,JBD一直都是水下项目,鲜少受到投资机构的关注。直到2021年,JBD才宣布数亿元融资,由创谷资本领投,联合青鸟环宇、凯风创投、派诺资本和Samsung Ventures等机构共同完成。其中,创谷资本是来自安徽的国资,而JBD的大规模生产基地,便设在合肥。
为何是在2021年?
这一年,元宇宙概念火热,如何找到虚拟与现实相连的接口?当时一个普遍观点便是AR智能眼镜。于是,AR眼镜赛道再次迎来融资热潮,一批AR眼镜厂商相继获得新一波融资。而微显示屏作为AR智能眼镜的关键部件,自然也让JBD走进投资人的视野。
此后,JBD便迎来一波波密集融资——2021年11月,JBD宣布完成由同创伟业领投的A2轮融资;不到一年后,又宣布获得斯道资本和光速光合领投的数亿元A3轮融资。
更为忙碌的是在2023年。JBD同时宣布完成A3+和A4轮战略融资。其中,A3+轮融资由比亚迪、上海科创集团旗下知识产权基金投资联合领投,老股东凯风创投、派诺资本持续加码;A4轮由广发乾和领投,投资方包括吉利与星纪魅族集团旗下星源资本等,老股东光速光合、斯道资本追投。融资完成后,JBD累计融资达数亿美金,是近两年新型显示赛道少见的大额融资。
至此,JBD身后集结一支长长的投资人队伍。“技术实力”是投资人评判创业公司的重要标准——“MicroLED在像素密度、亮度、寿命等各方面均有显著优势,我们非常看好其发展成终极显示技术的潜力。JBD在MicroLED领域深耕多年,其技术能力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比亚迪董事会秘书、投资处总经理李黔曾分析投资逻辑。
如今,JBD再次完成数亿元人民币Pre-B轮融资,不仅获得老股东广发乾和继续支持,还包括了蚂蚁集团、吉利资本两大产业资本。同时,JBD也正式跻身独角兽行列。
谈及本次融资,JBD创始人兼CEO李起鸣博士表示:“本轮融资将加速JBD MicroLED微显示技术的商业化步伐,并增强我们在AR核心元器件的领导地位。”这也让我们看到上海又一新兴产业崛起。
珍惜每一个独角兽
某种程度上,独角兽就是新兴产业的标志。
以上海为例,此前上海启源芯动力宣布完成15亿元B轮股权融资,正式迈入独角兽企业行列。它背后的换电赛道因投入成本高、盈利难,被称为“难啃的硬骨头”,启源芯动力的诞生则填补了上海在这一产业上的竞争优势。
我们把视野稍稍拉开,从启源芯动力到垣信卫星,再到AI独角兽燧原科技、积塔半导体、明星项目智元机器人,以及Minimax、臻驱科技、生工生物、纬景储能、思星半导体……这些加速跑出的独角兽不同程度证明了上海在新能源、半导体、AI以及生物医药方面的产业地位。
中关村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过去一年独角兽数量最多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五地,共包揽了249家独角兽企业,占全国比例的67.5%。而以同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来做对比,上述五大城市GDP 排名均跻身全国前10,其中独角兽最多的京沪深地区位列前三。
因此,独角兽的数量,亦是城市竞争的衡量标准之一。正如今年2月,湖北省印发《关于支持培育发展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全省独角兽企业培育发展库入库企业累计达到240家以上,其中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到55家以上。
而纵观过去20多年,几乎每一只独角兽的成长,背后都离不开风险投资的身影。
“股权投资是直接融资最重要的方式,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最有效的手段。”某创投大佬曾感慨,“从互联网行业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到新能源行业的宁德时代,到半导体行业中芯国际,再到医疗健康行业药明康德,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是VC/PE一路支持而来。”
正如眼下最火爆的AI行业,月之暗面、MiniMax、零一万物、百川智能和智谱 AI等独角兽迅速崛起背后,堪称集结了中国创投机构的半壁江山。正是一众风投机构躬身入局,才有国产大模型热闹的创业景象。
当然,独角兽也常常跟估值泡沫联系上。对此,基石资本张维曾多次分享,近现代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巨大的金融泡沫,纵观工业革命期间是运河热,蒸汽和铁路时代有铁路热,都是在泡沫过后,才迎来了真正的大繁荣。
正所谓“无泡沫,不繁荣”。“泡沫破灭后,留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技技术以及各个领域领先全球的龙头科技公司。”
当一级市场放缓,独角兽的身影愈发稀缺。此时此刻,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独角兽。
21306起
融资事件
4453.00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86家
企业
3222家
涉及机构
514起
上市事件
6.42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