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首款电摩产品已在欧洲上市,霓星NAXEON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

霓星成立于2021年9月,专注于新能源交通工具研发生产,已推出首款电动摩托车产品“I AM.”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5日消息,据36氪报道,新能源两轮车创新品牌「霓星NAXEON」已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九智资本、南宁产投。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

霓星成立于2021年9月,专注于新能源交通工具研发生产,已推出首款电动摩托车产品“I AM.”,定位于城市通勤场景的高速电摩,旨在帮助年轻一代消费者探索城市新生活。

霓星创始人牟刚是汽摩领域的知名企业家,历任力帆实业集团VP、CEO、董事长,曾带领力帆建立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渠道网络,帮助力帆实现多年汽摩出口TOP3品牌,及多个目标市场占有率第一地位。

霓星核心团队既有来自力帆、华为、吉利、比亚迪等汽车、摩托车等相关产业链背景,也大量引入消费电子、IOT、互联网等多领域跨界人才。牟刚说,“我们现在只有四五个人是干了一辈子摩托车,其余成员全是跨界。”

从摩托车领域“老兵”,到电摩跨界“新人”,霓星的复合团队配置,跟牟刚在产业长期积累的经验教训有关。牟刚表示,做摩托车全球化近30年,在创业霓星后,他给自己立了两个规矩,一是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模式搭建产品,要引入有代际超越能力的跨界技术。二是资本驱动的战略,在短暂窗口期出现时,快速反应和占领市场至关重要。

“造车新势力的竞争逻辑,跟油车完全不一样,一是智能化,二是场景化。”牟刚表示,消费者决策有四大要素:外型、性能、性价比和品牌,而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性能不再是摩托车电动化的第一要素,而是智能化。

霓星首款产品瞄准街车产品,场景对应日常刚需的城市通勤,但是从设计、人机交互、新技术应用和可持续性方面,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重新将机车再做一遍,定位于“以车机平台为核心,做后汽车时代的出行新途径。”

“我们不在成熟油车平台上做油改电,只做从原点出发的原生设计,”霓星联合创始人李衍表示,霓星没有借鉴任何参考车,而是从“第一性原则”出发,优先用户场景,从零开发了霓星首款电摩产品“ I AM.”的整车结构平台、动力系统以及外观设计。

电池方面,霓星采用S³半固态电池,不仅相比于同容量和续航的常规电池,体积小30%、能量密度高30%,放电性能提升50%,在耐温性能,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上,也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霓星同样在践行可持续性理念。I AM.整车75%铝制配件符合翠鸟认证的消费前回收铝,60%的塑料覆盖件,是全球回收标准认证的消费前回收塑料;软质覆盖件为100%生物基材料,霓星中国工厂则严格执行CES、ISO140001和PAS2060标准。

霓星I AM.首批商品车当前已逐步交付欧洲。据牟刚透露,在I AM.之后,霓星今年计划在Q4发布两款电动大踏板。除欧洲外,霓星还在今年5月参加了印尼国际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展,并计划下半年登陆东南亚市场。

本轮投资方九智资本董事韩华龙表示:摩托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带来电摩市场巨大发展机遇,霓星团队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精准的产品定义、全栈正向研发能力,推出的电摩产品在行业中独树一帜。九智期待霓星继续推出一系列电摩爆款,让更多消费者享受智能骑乘体验,引领摩托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

本次投资人南宁产投科创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霓星是目前全球电动两轮车市场尤其是“高速通勤”市场上极具潜力的行业新星企业,其产品在兼顾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又能够为消费者创造可感知的体验价值和个性化价值,有望成为高速电摩行业的领军企业,是南宁市重点培育的新质生产力企业之一。本次投资将进一步对南宁市新能源产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可助推南宁市建设新能源两轮车产业集群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投资界讯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