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当市场不再「迷信」教授,创新何以当归?

他们从前看大牛,看前沿技术,但现在他们更看微创新项目,看创始团队的市场意识。

创投圈对科学家创业的热情正在消减。

那些为了追求低风险高回报,而看向科研成果转化的投资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开始严格审视每个成果转化项目。

张强是当年追逐科学家的投资人之一。谈及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他直言:“当时市场泡沫严重,后期项目估值太高。科学家的早期项目估值相对低一点。”

不仅如此,这些项目的创新度也都不错,有着通过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的潜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科学家早期项目的风险也逐渐暴露——经济周期的低谷不是短期能解决,技术产业化的瓶颈也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和许多投资人一样,他所在的机构在今年对教授项目出手的次数也少了。

专注当下困难,设法解决它

作为最早吃螃蟹的一批人,和李骁健(深圳先进院正高级工程师、微灵医疗创始人)通话的时候,他正在去往微灵医疗旗下子公司微灵脑机的路上。这家紧挨着深圳先进院实验室的公司,主要提供脑机接口实验装置。

成立微灵脑机的原因很简单,李骁健觉得,对于他们这些做科研的人来说,将科研服务产业化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方向——生产科研仪器,不仅可以自己用,还可以为其他实验室和科学家提供服务。但如果他们想要进入更广阔的产业领域,比如消费类或医疗类产品,那就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了。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在医疗级脑机接口产品落地的过程中,李骁健碰到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进度严重受到临床实验伦理审查以及注册审批规定及流程的限制。

作为一个很早期的新式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连审评标准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的作用是什么?李骁健给出的答案也很简单。一个是布局上游科研仪器产业,推动脑科学发展的同时实现一定营收;另一个就是通过学术推广力去推进科研临床工作的展开,为注册临床打好基础。

一个月前,橙果局初次和李骁健对话时,他还在忙着组织“神经工程变革技术国际会议”,和20多位国际*专家讨论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落地问题。而在更早前,他积极加入由工信部组织的中国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带领基础硬件组与伦理组紧密合作,推动专家建议、共识及后续标准的建立。

审评标准的悬空,也意味着医疗级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还没有成熟,不能立即实现产业化。李骁健将脑机接口称之为未来产业(技术成熟度较低,转化时间相对较长),同时他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科学家创业团队在选择全职或兼职方式时会有所不同。

“如果他们所依托的技术离最终产品较近,那就如同短跑,全职投入容易一鼓作气。如果技术离产品量产较远,那就像马拉松,科学家坐镇学术界,保持科学前沿性、技术先进性以及学术推广力将会对技术迭代、临床研究以及注册审批提供关键的推动力。”

李骁健想得很清楚,“用科研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要以市场逻辑、技术成熟度和产业链发育度为前提的。

面对国内医疗级脑机接口产业链不算完善的情况,他定位研发百通道级的植入式无线脑机接口系统。“像Neuralink那样千通道的植入式无线脑机接口系统,国内尚缺乏成熟的上游技术,系统集成的落地风险大。”他说道。

转化重点在于提升市场价值

在吴靖和李灵眼中,“前沿”仅仅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其中一面。

吴靖是位和橙果局交好的科转第三方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们,相比于高校,从医院的角度来看,临床创新是一种应用型创新:很多临床专家的创新都是为了解决临床诊疗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医疗器械的改进、药物疗效的提升等。

由于医院科研部门在人员配备比较少,医院TTO通常负责面上的收集、管理等工作,而他所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医院签约合作,为创新成果提供更为细致的项目跟踪、资源匹配以及专业化的培训、评估、转化等服务。

作为科转第三方服务机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促成一次转化,更是希望将成果项目与市场需求匹配,实现商业化。

针对每一个项目,吴靖团队都会先深入研究该领域内的上市企业或大型企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资源,然后进行资源的精准匹配。这种方式相比简单的网上发布信息更为有效。

资源匹配只是*步。他告诉橙果局,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转化过程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首先,要确保专利和技术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避免低估其价值导致的不合理交易。其次,还要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诉求,无论是专家的背书、销售渠道的拓展还是企业影响力的提升,都需要清晰地理解并尽力满足。最后,为产品的每一步发展提供帮助,包括技术的完善、人员的补充和渠道的拓展等。

早些时候,一家外资药企的科学创新项目经理李灵通过橙果局找到吴靖,寻求产学研合作机会。李灵告诉橙果局,外资药企由于集采政策导致销量直线下滑,仅仅依靠现有产品生存是不够的,企业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又由于企业自身原研能力相对较弱,科研成果转化就成为了第二增长曲线。

“许多高校老师也有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他们可能选择出售专利,或者希望与药企共同合作研发。这对药企来说是一个宝贵的机会”。所以,李灵团队首先通过行业研究去关注新兴的科技领域,比如AIGC和人工智能。一旦锁定具体产品或技术,再深入研究该技术本身,了解实验室或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进行初步参观和拜访。

在李灵的观察里,产学研达成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需要从企业战略布局和市场需求出发,去看成果项目的应用场景和市场价值。

人向现实的“妥协”

“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它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做贡献。”张强坦言,“技术的研发,尤其是那些前沿的、突破性的技术,往往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诞生的,它们依赖的是国家的科研经费支持,而不是资本的驱动。”

实际上,资本在科研创新转化上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资金支持。但前提是要有一系列的要素被打通:技术要成熟,市场需求要明确,政策环境要友好。只有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资本才会愿意大量并持续投入。

当泡沫散去,资本的拮据使得自身更加理性,其投资逻辑也跟着变了。一位投资人告诉橙果局,他们从前看大牛,看前沿技术,但现在他们更看微创新项目,看创始团队的市场意识

从单纯追求技术的前沿性和教授的知名度,转向看重技术的市场应用和落地性。投资人对于投资项目的评估标准正逐步适应市场需求,更加关注实际商业价值。整个成果转化早期投资,开始从学术导向到市场导向转变,这引发的蝴蝶效应也波及到科学家创业者。

王奇是国内一所985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创业并非是和投资人的一拍即合,而是多次寻求无果后的独自冒险。

在一次闭门会议上,一位熟识的CEO告诉他:“你的技术非常前沿,但成本和风险太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很难有企业有能力接手。”无奈之下,他才创业,采取“产品迭代”的策略——优先推出微创新、低成本产品,快速融入市场,让投资人看到。

如今再看,科研成果转化想要走下去,就得适应市场变化:当资本有能力,政策在推动时,创新度极高的前沿项目得以乘风而起;而当经济低迷,产学研尚未完全打通时,能够快速落地的项目则更受青睐。今年张强曾考察过的成果项目基本都pass了。他说,必须得做出一些系列改变后,才能看到新的出路。

*应受访者要求,张强、李灵、吴靖、王奇均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橙果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医疗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