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明珠云南,近年来不断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新高地。值此之际,为促进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2024云南股权投资大会”于2024年4月26-27日在昆明举办。本次大会将盛邀投资界、产业界代表相聚春城,以股权投资之力撬动云南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跨越式发展,共启股权投资云南之窗。
会上,温氏集团董事、副总裁,温氏投资总裁赵亮发表了《如何做好资本和产业的链接?》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温氏集团的情况,温氏集团是一家从事肉、蛋、奶生产的农业龙头企业,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41年,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千亿市值、千亿资产、千亿产值的产业化农业龙头。我们秉承的理念是精诚合作、齐创共享,我们的愿景是千亿企业、百年温氏,打造世界一流农牧食品集团。
温氏投资是温氏集团旗下的投资管理机构,目前在管资金规模约100亿元,主要聚焦于农牧食品消费和硬科技两大实业领域。截至目前,温氏投资已经投资布局了100多家企业,其中约30家企业成功实现上市。温氏与云南有着深度而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集团在云南省共有12家子公司,总计近40亿元的投资,年产值大概5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温氏投资和云南金控、云南产投持续开展合作,例如我们投资的企业迪赛诺在云南金控和云南产投的支持下将产业成功落地云南,一同打造云南生物原料成为西南地区的新名片。
会务组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命题,如何做好资本和产业的链接?作为一个投资人,或是更多地我认为我是一个农业的从业者,谈一谈在资本和实业要想做好链接的朴素看法,怎么像做好实业一样地去做投资管理。
首先是建立实业思维,沉浸于实业。一是适变和求变,我们这类机构规模不大,跟深创投等机构相比还是一个小兄弟。但是我一直跟我们的投资团队强调,如果不做好下场做实业的心理准备,不用做实业的投资思维来看资本投资,就不要做投资了。随着这两年资本环境和政策的变化,投资机构的盈利模式也在发生巨变,我们以前讲PE、PS估值,都是基于通过IPO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投资逻辑,而现在更多的是要聚焦于实业企业未来怎么能够产生现金净流入,也就是说我们从以前看PE、PS估值回归于看EBITDA估值的投资逻辑。基于此,我认为现在的整个政策导向是正确的,我个人也是坚定拥护的。
二是长期坚守和保持耐心。温氏集团到目前为止,应该经历了将近十个左右的行业周期,周期的巨幅震荡比我们的股权投资行业震荡要大得多,我们一直要思考的是怎么能活下去?怎么能坚持住?怎么能成为最后的优胜者?只有坚守初心、保持耐心、抵御周期才能成为胜者,才是真正对我们的投资人和被投企业负责。
三是精简目标和务实作风。在实业来看,组织的绩效考核若是目标多了,真的很难全面实现。作为一个投资机构,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不同类型的投资机构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我们应该清晰明确,不同定位有不同目标,我们在这个目标里面可以清晰自己目标,跟别的目标去找平衡。但是如果目标多了,实现概率就低了。很多人说温氏投资最大的优势是背后的产业后盾,实际上大家理解的既对也不对,温氏投资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跟我们优秀的同行机构相比,是我们从出身到现在建立的实业基因和实业思维,并不主要是我们背后的实业资源,虽然这个资源也有价值,但是最根本的价值是思维。
第二,坚持做精品而不追求规模。我们投资机构应该思考一件事,最适应规模是多大?做实业的也是他们如此,做实业到底能做多大?你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中国民营企业,大家回头看看趴下的都是怎么趴下的?都是它的规模超越了它的能力,这是根上的问题。用一个通俗的字形容——“贪”,贪规模。这种趴下带来的后果,如何还能去负好各方的责任?所以,投资机构首先要想自己哪些不行,先要会说自己什么做不到,有这样的思维可能会更有利于我们在未来的环境去守住底线。这些年我们集团在全国26个省设立了400多家子公司,实际上有能力跟很多省份建立深度的资本合作,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一直在给自己说,什么不行,这个不行是什么?一是可能这个领域我们的能力基础不行,二是这个区域可能不合适,三是规模可能驾驭不了。另外,坚持投资三精原则,一是精炼,锻造我们的能力、文化和机制。原来的很多金融从业者或者投资机构经常会关注的是一些机制问题,但实际上投资机构里面的文化问题是更突出的,我经常拿投资机构跟养殖业来做对比,因为我觉得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养殖业对责任心要求很高,投资机构也一样。光是靠机制行不行?不行,实际上是机制和文化并驾齐驱。温氏集团能够在那么动荡、波折的行业坚守41年仍然稳步地发展,实际上企业文化起到了根上的作用,所以我们向来把文化驱动放在第一位。当然也要配合机制,很多机构管理上并没有去做真正的强化,尤其当机构遇到一些压力的时候,文化的作用可能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二是精筛,坚持以实业思维的理念去精筛项目,我比较推崇早些年很多外资机构来到中国的一些投资策略,下重手、深投管、强赋能。三是精耕,以前做投资相对来说是做好判断题,判断好方向,选择一个赛道就能赚钱,以后这种环境会让投资机构更多地去通过做好问答题来实现价值,这个问答题体现在如何去赋能和管理被投企业,帮助企业做好。
第三,强化投资机构自身管理能力,思考赋能企业如何攻守兼备。有些企业家错把中国的时代红利认知成自己的能力得到的结果,而这导致的是盲目扩张、盲目发展。因为我在温氏集团分管组织管理,我看到一家科技企业短短一年时间从2000人干到8000人,我在想我们集团一共有不到7万名员工,每年10%的迭代率,六七千人的流动,全集团有300多的人力资源线的员工,驾驭起来都觉得很大,为什么一个创业企业从2000人到8000人,企业家没有考虑他的组织管理和能力能否驾驭得了?所以后来不出意料,市场环境一不好,业务体量快速地往下掉,这对企业的伤害是很致命的,是源于企业家的“只会进攻”。很多创业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管理方面是欠缺的甚至是丧失的,随着企业发展很多问题都会逐步暴露涌现出来,这一点需要投资机构更多地介入企业深度赋能和深度管理。
第四,充分发挥资本纽带作用,推动产业合作,打造生态圈。今天上午,我们达胜的刘总提到了建立生态服务部,这是非常好的做法。在这几年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推动生态圈建设。我们背后的产业,农业食品产业链是万亿级甚至是几万亿级的产业链,属于横跨一二三产业,农业在围绕科技的应用场景里是很大的,经过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有一些经验,但也不像大家想得那么简单。在通过资本纽带推动产业合作的过程中,不是像一个投资人带着一个产业对接一下就能达到大家想要的效果和结果,它是需要建立一种工作常态的。比如说我们前段时间投了一家机器人公司,占30%的股份,直接派了我们下面使用单位的董事长做公司董事,来推动机器人在我们农业的场景应用,未来的智能化不断地去实验推广,不断地去解决我们未来在整个用工方面的痛点,再比如说我们几年前投了一家生物科技的企业帮助我们降本增效方面带来每年上亿级的节省,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真正起到这种推动作用。
第五,找准定位、精诚合作、齐创共享。国资有国资的优势,国资在资金、资源、政策上有非常好的优势,民资在机制、资本、人才方面有非常好的优势,产业资本在产业资源、实业管理、管理经验及人才有相应的优势。在每个合作中,我们应该清晰地认知自己的优势和目标,在目标里找共识,在优势里去发挥自己的贡献,最终实现达到齐创共享的理想状态,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
如何做好资本与产业的链接,我主要讲上述五点,实际上内容聚焦到细节的话,还有大量的工作。我认为现在国家的资本政策是有利于未来长期建立更好的投资环境的,也能够让参与市场的各个参与方更加脱虚向实、更加冷静、务实、理性。作为一个小机构呼吁一下,国家严监管是对的,但从自己的管理角度出发,不管是实业还是投资,多给一些容错机制。我自己在中国资本市场快20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质量我认为是优良的,国家监管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大部分行业的上市公司都代表了这个行业或者这个领域的先进生产力。所以,我的倡议也是希望避免管理上出现的“一人有病、全家吃药”的现象;
最后也呼吁投资机构能够多一份理性、多一份务实,以前大家都在抓行业的周期机会、政策的周期机会,去赚资本的快钱,现在要转变为我们一起去赋能和管理企业,让企业不断地参与若干轮周期来获取我们的实业回报,这也是我认为的投资机构的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