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加盟海底捞,比考985还难

海底捞更接近于“新东方”烹饪学校。在餐饮界它是最懂人才培养的,在职校界它是最懂餐饮的。

中国*的大学,不在学界,在民间。

海底捞就称得上是一所优秀的民间“职校”。

为什么这么多餐饮老板羡慕海底捞,想理解海底捞、成为海底捞,最终却得到一句“海底捞,你学不会”?

因为一开始大家就搞错了方向。从头至尾,海底捞经营的不是餐饮,是人。

尤其是在打开加盟的“阀门”后,海底捞离“新东方”烹饪学校又近了一步。

01  当海底捞的加盟商,比考985还难

据有数DataVison研究,中国人考上985的概率,2022年是1.38%,而且从2014年至2022年一路走低、一年更比一年难;

但我告诉你,想当海底捞的加盟商,难度不亚于考985,你敢信吗?

海底捞加盟商要求*条是“多金”,1000万是入门门槛,中国拥有千万资产的家庭数量是208万户,七普全国家庭户是49416万户,千万资产概率也就是0.42%;

第二条是“有地”,即有地方物业资源,姑且将千万资产的家庭中一半当做有地方物业资源的人,那加盟概率又得减少一半,也就是0.21%;

第三条是“有心”,也就是认同海底捞企业文化,价值观一致,并具有长期与海底捞一同发展的意愿及规划。

听起来很虚,但媒体采访海底捞董事会副主席周兆呈时,他就提到一个简单的标准——老人摔倒了,有被讹诈的风险,你扶还是不扶?

海底捞只接受选择“扶”的加盟商。

“多金”“有地”群体中我们算一半愿意扶老人,那满足三大要求的概率下降到了0.105%,可不是比考985难嘛!

以上三条,还是非常粗略的推算,实际操作中海底捞对加盟商要求只会更苛刻。

比如,不能为追求暴利而来,因为海底捞的利润率也就10%左右。

不能追求赚快钱,因为比起一些茶饮项目快则5个月、慢则1年的回本周期,东吴证券测算海底捞单店回本周期在31至39个月之间,也就是三年左右。

另外,加盟商得接受,出钱又出物业但对加盟店没什么实控权。

因为海底捞只接受“甩手掌柜”,加盟店必须采用“全托管”的模式。即全部采用海底捞的经营模式、考核、供应链,虽然员工的劳动关系属于加盟商,但店长得由海底捞总部派遣、员工也要经过海底捞培训……

有媒体指出,海底捞所求的“同路人”,应该是“职业加盟商”,兜里有钱、有物业,此前可能已经做过肯德基、麦当劳等大品牌。

不过,即使条件如此苛刻,想加盟海底捞的人还是非常之多,《财经》报道中透露,海底捞申请通道开放1月不到收到了“数以千计”的申请,目前海底捞正在进行*轮筛选,极少数人通过了初筛。

海底捞究竟有什么魔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海底捞都称得上“中国餐饮界的天花板”。

论捞客能力,海底捞在去年共计接待近4亿人次顾客,平均每天100万人次涌入海底捞全国门店。泼天富贵下的哈尔滨一年接待游客也就1.35亿人次,1个海底捞≈3个哈尔滨。

论赚钱能力,内地一线城市的海底捞一天单店就能赚9.35万元,哪怕是五环外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也能日赚7.91万。

更别说羡煞同行的3.8次/天的翻台率了,海底捞不愁排长队的人。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就曾对自家的翻台率充满骄傲:“好多人学海底捞学不来,就是翻台上不来,翻不过就赔钱。”

论品牌,“海底捞”*的服务是金字招牌,服务意识堪比机舱里的空少空姐,比如女服务员会为长发的女士扎起头发,并提供小发夹夹住前面的刘海,防止头发垂到食物里,戴眼镜的朋友可以得到擦镜布。

媒体公开报道曾提到这么一个有趣的细节:

有一位海底捞人说:“一个人是不是海底捞人,看他走路就能看出来。”

一个典型的海底捞人会怎么走路呢?步伐一定是略快一点的,身体是前倾的,远远的就看着客人的眼睛,人没到、声音先到,用全身的语言传递着欢迎、和渴望为你服务。

如果轮岗了一段时间,还没变成这样的步伐,大概率也在海底捞留不下来。

这些,都成为海底捞*的竞争力,让加盟商挤破了头。

02  不为割韭菜的海底捞,图啥?

提到“加盟”二字,很多人印象中的固定搭配是“割韭菜”,但海底捞的周兆呈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非常自信地撇清“割韭菜”的嫌疑:

首先,海底捞的现金流是非常稳健的,自有资金也很充足(最新财报证实,海底捞2023年的净利润达到了44.99亿元);

其次,不管收多少加盟费,以海底捞非常少而有限的加盟规模来说,又能收多少(加盟费)呢?而且我们在后续管理方面会做很多投入。

这让很多人不解了,不缺钱、不图钱,海底捞搞加盟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按照周兆呈的说法,“我们真正看重的,是商业模式的补充,这事关海底捞更长远的发展,对于一家连锁餐饮企业,把优质加盟这条路跑通之后,未来发展才能更加稳健,产生更大的价值。”

当然,这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我看来,海底捞搞加盟背后,至少有两大迫切的需求。

其一,任何餐饮品牌的故事都要遵循这个公式:翻台率×客单价×门店数。对于海底捞来说,前二者它已经做到了行业内*,唯独门店数量制约了海底捞的这个餐饮巨鳄的步伐。

在许多餐饮品牌都在追求“万店规模”的时候,创立了30年的海底捞门店数量也就1374家门店,其中位于县城或县级市的少之又少。

眼下,随着大城市餐饮市场的饱和,五环外市已经成了餐饮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就连星巴克都在火速推进一波“农村包围城市”的大动作,海底捞在2023年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就曾表示:“二线城市展现可以继续加密的潜力,三线及以下潜在市场广阔”。

但越是迫切,越容易走弯路。海底捞最冒进的扩张期是2020年至2021年中,海底捞一口气开了800多家门店,新增门店数量比前25年总和还多。

但回望2021年,海底捞巨亏了40亿元,几乎把上市赚到的总利润全耗光,紧接着次年又关闭了300多家门店。在海底捞关闭的门店中,五线城市关店率最高。

此前每日人物采访的海底捞员工就有吐槽,在大发展时期,一些门店的选址并不合理……为了尽快拓店,有店经理不够审慎,利益的存在,也会带来和总部选址人员暗中勾结等的违规操作,最终导致一些门店客流不足、分化严重,从而导致闭店“新的下沉门店开在了很偏僻的地方,以为来了农村”。

为什么海底捞加盟硬性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物业资源?

对餐饮行业而言,一般合理房租成本占总成本在20%以内,越是巨头越有优势,比如麦当劳的租金成本在7%-8%之间。而海底捞2018年的房租成本只占4%,比麦当劳还低。2023年财报显示,海底捞租金及相关支出3.62亿元,租金及相关支出占比仅有0.9%。意味着海底捞对物业方有非常强的议价能力,是物业费抢着请进来的对象。当然,租金成本的能力,也与海底捞采用中央厨房、预制菜来替代自行采购和厨师有关。

(图源自:蛋解创业)

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海底捞吃过“初来乍到,不懂地方”的大亏,当然希望借加盟商之手,弄到位置更优、租金更便宜的物业,以更低成本杀进下沉市场。

03  海底捞本质不是餐饮企业,是“新东方”

海底捞迫切搞加盟的另一个原因往往被忽略,但却关乎海底捞的根本。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勇认为,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的复制,特别是店长的复制。

对于海底捞加盟店而言,只有完全复制海底捞的管理体系,提供原汁原味的海底捞服务,才能保证加盟后海底捞还是海底捞。

而在餐饮界,海底捞的制度体系算得上是异类,它有很强的“人情”纽带。创业之初,海底捞就奉行亲情化做法,主打一个家庭氛围,用亲情激发员工的服务热情。而在人才传承方面,海底捞有严格的师徒制,还与薪酬制度绑定,实行责任连带。

海底捞每家店长都背着两个指标:一是门店业绩指标,二是人才培养指标。此前其招股书中就展示过一种“利他主义”的利润分享机制,海底捞店长的工资有两种方案供选择:

一是其管理餐厅利润的2.8%,店长一心一意把自己的店经营好即可;

二是通过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老店长可以分享徒弟、徒孙餐厅的利润,公式计算为自身餐厅利润的0.4%+徒弟餐厅利润的3.1%+徒孙餐厅利润的1.5%。

乍一看,是不是很像传销?发展的徒弟、徒孙越多,徒子徒孙发展得越好,师父不愁没钱赚,网传有些海底捞店长能达到年薪几百万。

当然,在师父选徒弟的时候,海底捞对“家族”人数限为5~12人,并且教练组会设置资格考试对徒弟进行认证,合格者才能成为储备店长。

这套晋升体系下,海底捞“老带新”的积极性非常高,源源不断补充海底捞的人才库。

无论是储备店长还是老店长,都指望着新开门店,才能坐享利润分成。而一旦新店不开张,员工们所信赖的晋升渠道就会关闭。

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海底捞餐厅数量分别为768家、1298家、1349家、1371家、1374家,对应增幅分别为69%、3.9%、1.6%、0.2%。

可以看到,海底捞扩张速度一步步放缓,这两年相当于停滞阶段,也就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堰塞湖”。

每日人物报道就指出,

老员工们一度对海底捞停止扩张的境遇不满,当时,一位店员这样形容店里的“煎熬”:“藏龙卧虎,哪怕是管电话房的,都是曾经的店长。”内部很多后备力量,如店长助理、后备经理等都选择了离职。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海底捞一手打造的“双手改变命运”的信仰就会崩塌。

于是,当海底捞完成了2023年的首要目标——提高在营门店盈利能力与运营效率后,就不得不考虑再启动扩张了,让基层员工有出路,将人才复制出去、店长复制出去,让这套人才培养发动机才能再循环起来。

“盲目扩张的事情肯定还会发生,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因为这是我的使命。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稳定下来再冲锋,直到倒下为止。”在2021年海底捞冒进扩张出问题时,张勇就曾在6月份股东大会上如此说。

现在海底捞放开加盟,可以说是海底捞要发起新一轮“冲锋”了。

为什么海底捞学不会?

或许一开始大家就对海底捞有误解,海底捞做的虽是餐饮行业,但本质上不是餐饮企业。火锅赛道没有厨师因素口味大同小异,吸引人们去火锅店的是食材和味道以外的东西。《海底捞,经营的不是餐饮》一书中就指出,海底捞经营的不是餐饮,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海底捞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一个人力资源公司。

当然,我个人认为,海底捞更接近于“新东方”烹饪学校。在餐饮界它是最懂人才培养的,在职校界它是最懂餐饮的。

尤其是引入加盟模式后,商业模式大变,未来,海底捞如果逐步从“重资产”模式中解放出来,成为轻资产运作公司,供应链、人才、管理模式都是可复用的,那离“新东方”烹饪学校就更近了。

参考资料:

中国企业家杂志:海底捞首度回应,关于加盟的10个问题

观点新媒体:年报观察丨开放加盟 海底捞和它的无数个消费场景

每日人物:海底捞,踩在加盟商的肩膀上下沉

财经杂志:海底捞加盟门槛为什么这么高?

蛋解创业:全案解析海底捞、呷哺、小肥羊…揭秘火锅行业真实竞争状态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餐饮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