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令人振奋”……
在2024年1月初的JPM(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上,直觉外科CEO Gary Guthart汇报时难掩兴奋。他在报告中指出,达芬奇机器人在美国和国际上的放置和使用都很强劲,特别是普通外科手术在美国增长“非常好”,在欧洲和日本的整体使用尤其“令人振奋”。
尽管过去一年,多款手术机器人获批,后来者一直发出挑战宣言,GLP-1药物来势汹汹冲击了手术机器人在减重手术中的应用,但直觉外科依然超出华尔街预期。
2023年全年,全球达芬奇手术数量较2022年增长约22%,这一数字远高于直觉外科在2023年初设定的预测—12%到16%之间。2023年初步收入约为71.2亿美元,较2022年62.2亿美元增长14%。
梦幻式的增长,也让这个华尔街神话股价再次狂飙,总市值超1300亿美元。作为资本厚爱的明珠,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造富故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20年直觉外科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00倍,吸引着老将新秀纷纷下场。
而如今,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等各赛道百花齐放,竞争日趋激烈。一向站在高值医疗器械*的手术机器人,2023年活法如何?一枝独秀不再,国产手术机器人又在商业化爬坡路上,留下怎样的侧影?
裁撤、合并,手术机器人大浪淘沙……
与直觉外科的欣欣向荣不同,许多手术机器人难捱寒冬,裁撤、合并的消息不断传出。
2023年3月10日,手术机器人独角兽企业Titan Medical,经历了三度退市危机之后,再次走到破产边缘,泪别纳斯达克。它曾号称“达芬奇终结者”,从2008年在加拿大成立,便专注于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制备。
单孔手术机器人凭借手术过程中手术空间要求低、微创、术后恢复期短等优势,一直被认为是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全球最早加入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之一,
Titan Medical曾唤起人的无数想象。2018年,仅倚仗还在研究阶段的Enos™ 的单孔手术系统,它便成功登录纳斯达克。
然而发展数十年来,却无一产品上市。尽管喊声嘹亮,没有产品获批的Titan Medical还是开始了漫长的股价下跌过程。纵使美敦力三次施以援手,Titan状况还是日益恶化。大幅裁员、一年内更换了两次CEO、出售专利及公司资产,依旧没能挽回颓势,令人唏嘘。
如果说Titan Medical的陨落归咎于无产品上市,那么西门子退出血管介入机器人,曾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关于临床真伪需求的讨论。
去年5月,西门子公布大幅下降的第二季度利润后,正式宣布停止Corindus血管介入机器人在心脏病手术的应用。
作为血管介入机器人“领头羊”,西门子医疗的战略选择攸关行业的布局与调整。首席财务官Jochen Schmitz 指出,使用 Corindus机器人进行心脏病手术并没有达到预期。经过几个季度分析决策后,决定停止CorPath GRX途灵(Corindus)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心脏冠脉领域的业务。
当初豪掷11亿美元以收购闯入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赛道的西门子,如今转头迈向神经外科手术,不仅自身略有损失,也让从业者们感到担忧,“带头的阿甘不跑了,后面跟着的人怎么办”。
不过究其根本,CorPath没有在技术和产品上持续地投入迭代,无法满足现阶段临床需求或是主要原因。西门子按下暂停键,对国内相关企业造成一定冲击,不过也给手术机器人厂商敲响了警钟——时时刻刻拷问产品的获益度。
剥离瘦身、回归临床价值导向已成为当下手术机器人厂商发展的关键。全球骨科老大哥强生公司,在去年3月解雇了近350名手术机器人业务相关的员工,并决定对其骨科业务进行重组。
退市、退出、裁员、重组,全球范围内手术机器人正在经历一场冰与火之歌。回归价值,将成为厂商们追求利润的*路径。
2023拿证暴涨,多个赛道零突破
2023年的手术机器人获批数量高达29款,更是超越以往。
从2021年开始,手术机器人赛道便进入了漫长的收获期。值得注意的是,术锐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获批,一举打破了国内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空白,成为国内*、全球第二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精锋医疗紧随其后,成为了国内第二款获批的单孔手术机器人系统。
不同于多孔腔镜手术市场格局已定,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稳坐霸王座,接受后来者的挑战。单孔手术机器人目前全球仅有达芬奇的SP,还未站稳脚跟。
这个时候,厂商们面对的是一个对手寥寥、前景无限的市场。如果在市场认知、培训医生、口碑上建立一定壁垒,也许能扭转腔镜市场上,达芬奇一家独大的局面。避开老大哥达芬奇的锋芒,攻其弱点,在百亿市场中,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或能弯道超车。
截至2023年末,骨科手术机器人依旧是最卷赛道,共有11款骨科产品获批,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可谓是“卷中王”,占据新获批产品半壁江山。不过真正创新型、从临床需求的源头寻找解决方案已成为一种趋势。
比如,罗森博特的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于去年12月获批上市。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该产品是国内*采用机器人技术实现骨盆骨折闭合复位的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与传统手术相比,可提高闭合复位的成功率,降低开放手术风险。
“手术机器人发展整体围绕两个趋势,一方面是从—开放式—微创—未来无创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智能化趋势。”一投资人在公开会议中指出,希望手术机器人项目要具备平台属性的,意味着说它的延展性会比较强,能够从单个手术室到多个手术室。
加速创新、拓展适应证、实现多种术式覆盖已成为手术机器人们下半场角逐的关键点。
血管介入机器人,也在今年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3月,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操作系统获批上市,成为国内*获批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西门子的退出,让赛道受到了一定冲击。但是血管介入手术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有许多潜力仍待释放,国产企业们可以保有战略定力,耐心去做好市场路径、收费目录等工作。
口腔种植机器人在2023年也有小型爆发,共有四款产品获批,他们背后是持续攀升的种植牙数量。
依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按常人30颗牙计算,20-44岁年龄层的人平均缺少0.4颗牙,55-64岁群体人均缺牙3.73颗,65-74岁人均缺牙7.5颗。随着口腔健康意识增强,种植牙数量持续增长。置身广阔增长需求中,有机构预测机器人辅助种植牙手术量2026年将达到6.16万台。
整体来看,手术机器人赛道虽仍在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院内市场中深耕,但已有企业出于多种考虑,将目光望向了消费医疗。
商业化破冰,手术量上涨
追着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的手术机器人要盈利,目前而言并不现实。
哪怕是商业化最成功的直觉外科,也经历了1997-2004年间近七年的亏损,直至2005年才开始扭亏为盈。医疗器械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妨多一点耐心,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环境生态中来等待手术机器人的“蜕变”。
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手术机器人的中标数量、手术量均有明显上涨。
有投资者对一年来手术机器人招投标信息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手术机器人招标公告达118个,而中标公告达122个。由于医院的采购招标项目,可能包含多种不同设备、项目名称各异,公示信息格式各异,所以数目上有所差异。
不过在这样有限的信息下,腔镜手术机器人还是大有突破。比起往年被老大哥达芬奇紧紧扼住商业化的喉咙,今年国产厂商们也支棱起来了。
根据公开资料,2023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的采购中标量约为57台,除达芬奇外,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中标的有图迈11台、康多5台、精锋5台。不过中标、入院、装机验收、确认收入均需要时间,可能无法及时体现在年报中。
相较于之前咂摸不到味的苦涩,可以看到国产手术机器人已经慢慢开始尝到甜头了。随着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加入、市场培育认知的加深,2024年可以继续热辣滚烫。
骨科机器人领域,天智航中标16台、史赛克4台(不含未公开的民营医院)、上海微创2台(不含海外)、佗道2台、键嘉1台、骨圣元化1台、和华瑞博1台。此外,骨科机器人出海也卓有成效,微创鸿鹄在海外颇受欢迎,订单交付突破20台(含国内)。
手术量也在逐步释放,2023年12月末,天智航表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全球首创产品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量突破5万例,临床应用覆盖国内180多家医疗机构。
装机量与手术量双双上涨,也有一些变化在悄然发生,民营医院日益成为手术机器人放量的一大场地。对于高值医疗器械而言,入院向来是道大难题。从医院申报预算、预算获批到完成招标,涉及人员、科室、部门较多,环节复杂。如果企业错过医院申报的窗口期,那可真是等一年。
2023年,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民营医院的装机量日益上升,尤其2023年4季度以来,步伐迈得更大。
“对企业来讲,你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产品,不断升级迭代产品,从而真正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去帮助医生解决痛点。”正如一企业在公开会议中指出。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尽管过去手术机器人曾发生一系列在当时看来惊涛骇浪般的危机,但行业本身仍在踏实笃行,埋头赶路。随着手术量攀升、市场教育逐渐深入,临床手术机器人化势必成为一种趋势,而中国厂商们也将有机会书写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