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医药放弃一条从vTv公司引进的小分子GLP-1激动剂管线TTP273的消息受到市场关注。
向来裁员、砍管线两大手段是药企节流的两大法宝,不过华东医药此次放弃TTP273,应该也是其体内多条GLP-1管线“赛马”的结果。
值得警醒的是,低垂的果实已经所剩无几,未来砍管线将成为国内Biotech甚至大药企的常态。
即便是时下最热门的ADC和GLP-1药物领域,都未能置身事外。
以热门靶点HER2为例,据医药魔方的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目前上市或在研HER2相关管线共有171条,约占全球HER2管线的42%,其中13款已商业化产品,其余以早期阶段管线为主;细分至ADC赛道,国内HER2 ADC类临床管线占比已超过全球70%。
在HER2 ADC研发竞争中,已经有国内企业通过“砍管线”的方式退出了竞争,如2021年初百奥泰因疗效不足终止了BAT8001的三期临床,2023年3月东曜药业主动终止了TAA013的三期临床;另外,更前沿的双抗ADC领域,百济神州在2023年9月终止了引进Zymeworks双抗ADC管线ZW49的合作。
砍管线的消息频发,也彰显了国内生物科技行业正在不断成熟,一方面展示出药企对待研发的态度从“求全”变成了“求精”,进一步提高研发效率;另一方面,也在警示投资者国内过去创新药高企的临床成功率并非健康,进一步推动了行业投资者的成长和成熟。
01
跨国药企也在收缩
海外投资者早已习惯了BIotech砍管线的日常,强如跨国大药企MNC都不会例外。
据药融圈数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7家MNC合计砍掉了近30条管线。
据我们观察2022年营收排名前12大药企,超过80%的MNC都曾在2023年对外宣布终止临床、搁置管线等类似消息。
如前两年因为新冠疫苗&药物风光无限的辉瑞,不仅在三季度亏损23.82亿美元,同时宣布将削减5项临床项目,包括两个二期项目和三个一期项目,涉及实体瘤和皮肤病等领域。
另一位削减管线较多的MNC是BMS,9月公司的研发日上,BMS宣布终止两个二期项目和四个一期项目的研发,原因是基于功效和安全性问题,包括分子胶、双抗、siRNA等新分子形式。
跨国大药企收缩管线基于两个大背景。
1)“研发成本在提升,创新药投资回报率却在下降”:据德勤的一项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前二十大药企的研发回报率下降至1.2%,创下近十年新低。同时,开发一项新药的平均成本提升至22.84亿美元,同比2021年增加了3亿美元,而一项新药平均预测销售额峰值则下降至3.89亿美元。
MNC们“砍管线”的动作动机无非两个,一是确定自身的核心、优势治疗领域,二是将自有的资源*程度聚焦在关键管线上,以此来提升整体的研发成功率,转化为更高的投效比。
2)大厂自身的“危机”:如果时间再拉回到前几年,MNC们四处出击“偷一枪”妄图进入大肆进入新领域的战略并无问题。但以现有情况来看,超过一半的MNC面临着专利悬崖、核心治疗药物品种竞争加剧、原有一过性业务下滑等问题,为了保住自家未来的增长曲线和股价表现,MNC必须聚焦和巩固自身核心治疗领域的优势,同时去追求确定性和研发成功率,这也是近年来巨额确定性资产并购频发的核心原因。
作为生物医药界食物链顶端的*,大药企们的“缩衣节食”,当然会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环节的收紧,包括有卖身授权预期的Biotech、CXO等等。
02
今年砍管线的国内药企
对于“砍管线”,相信每个投资者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实际上,国内可分为三类:“从管线列表悄悄消失的”、“临床不佳主动不再进行下一步试验的”和主动宣布终止研发的。
虽然今年以来国内“砍管线”、“终止合作”类的消息出现频率增加,但不难发现这其中因药企评估自身管线后主动终止管线推进的类型极少,这其实也是国内对待“砍管线”的消息不够坦然、投资者缺乏自信的表现。
1)主动终止类
2023年较为典型的主动终止管线研发的两个例子是东曜药业和舒泰神。
东曜药业早在今年三月发布公告,公司基于TAA013未来的商业价值和市场销售前景进行了全面谨慎的分析和评估,并结合公司战略规划,决定终止TAA013(HER2 ADC)的国内三期临床开发。
东曜药业这次时机的把握可谓体面,尽管市场早有其TAA013前景黯淡的猜测,公司早早布局ADC CDMO的转型,待到其卖铲业务放量后,再主动宣布终止该管线的研发,而不是等到临床遭遇不佳结果再宣布,赢得不少市场好的风评。
另一边,舒泰神近日主动终止了乙肝基因治疗药物STSG-0002注射液的Ib/II期临床,原因是与主要研究者充分沟通现有临床试验数据后认为,已观察到的初步有效性数据未达预期,为了降低受试者风险决定终止临床。
尽管该项研究历时4年且耗资超过1.2亿元,舒泰神则是既有担当的及时止损,并未有拖沓的举动(2023年5月入组)。
另外,同样鼓起勇气宣布主动终止临床的还有歌礼制药,其在2023年6月宣布终止ASC06、 ASC09两款药物的研发,给出的理由是“技术过时”。
2)临床失败类
贡献2023年国内临床失败管线有一家大户,则是Biotech开拓药业。
原本开拓药业核心产品普克鲁胺被发现在新冠上有“奇效”后形式一片大好,原本前列腺癌和新冠适应症同步进行商业化推进,结果不仅在海外临床遭遇了失利和波折丧失了在欧美市场商业化的机会,而且今年3月在国内的前列腺癌三期临床未达到OS主要终点,完全失去了商业化的可能性;如今,普克鲁胺在开拓药业的最新管线中只有一个新冠适应症(全球),可以说是“名存实亡”。
11月底,开拓药业治疗男性雄脱外用制剂KX-826中期疗效分析未展现显著性,但这项管线并未消失,开拓药业选择继续推进临床,以待“翻身”。
3)悄悄消失类
往往“悄悄消失类”管线多出现在大药企的体内,一般以一期管线为主,主要因为大药企管线众多且临床早期管线不易引人注意,而Biotech却无法规避这样的骚操作。
近年悄悄消失的管线或临床并不少,如信达消失的几款双抗(IBI-318、IBI-319、IBI-315等)、诺诚健华ICP-915(KRAS)、再鼎医药的ZL-1201(CD47)等,更多的还有国产头部厂商PD-1组合疗法的临床探索大量消失。
03
壮士敢于自宣断臂,结果不一定差
砍管线对于药企来说一定是负面时间吗?从另外一角度来说非也,正代表了药企主动承认错误、调整战略和强烈求生的优秀品质。
当年及时止损的Biotech,如今无生存忧虑又或者稳健成长的并不少,国内有两个典型的例子:百奥泰、和铂医药。
百奥泰2021年初遭遇核心管线BAT8001(HER2 ADC)临床三期失利后及时止损,不但终止了HER2 ADC的研发,并且将PD-L1分子和Trop2 ADC分子一并终止。及时止损后,公司继续聚焦ADC和生物类似药双轮驱动的战略,如今托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已经在海外进入商业化阶段,同时公司全新的ADC平台也已开发出5款ADC药物进入临床,其中FRα ADC进度全球第二,有成为BIC药物的潜力。
百奥泰目前169亿人民币的市值,较当时2021年初宣布BAT8001临床三期失败的市值,足足上涨了超过50%。
2022年,Biotech和铂医药做出了开源CRO业务、卖工厂、停管线的转型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观察到引进的特那西普三期临床疗效不足趋势,接纳IDMC建议主动终止三期临床。
如今公司去年做的布局也在今年经营有获益显现,首先现金流获得了极大的保障(2023H1现金等价物为14.05港元 vs 2021年16.87亿港元),其次是随着CRO收入的增加和海外授权&技术合作次数提升,2023H1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回正。
一切在向好的趋势发展,和铂医药通过一些列举措保证了自身有能力扛过这轮寒冬。
结语:砍管线,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举措,它应当是未来国内生物医药界、投资界习以为常的常态,因为这意味着国内药物创新研发全新阶段的到来。
19031起
融资事件
7515.62亿元
融资总金额
9526家
企业
3006家
涉及机构
776起
上市事件
6.92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