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未来大趋势,有3个方向

企业只有向新求变、持续进化,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实现自身生产力的跃迁,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场生产力的变革,正在到来。

最高领导人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对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我们具体讲讲。

新质生产力,释放出什么信号?

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最高领导人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最高领导人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一句话中,出现了5个新,落脚点是新动能。

“新”是指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它涉及的领域新,比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

“质”是指其技术含量高,比如强调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关键要素。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型生产力,代表了一种生产力的跃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这与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核心方向极为相似,指向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传统基建时代”正式结束,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到来。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国家的发展、产业升级离不开企业,中国企业想要形成新质生产力,把握未来发展机遇,必须要转型:

1.科技创新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时,谈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我们谈论自主创新,科技自立,突破卡脖子技术,其实就是不断提高生产力的过程。

从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来看,每一次大的文明飞跃,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都会有数以十倍、百倍计的提升。

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人均GDP是长期停滞,(增长曲线)几乎是平的。但在工业革命(19世纪)至今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世界人均GDP几乎呈现出多个数量级的飞跃。

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跃迁,真正的原因就是科技创新。

新时期,人类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会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新质发展。

2.数字化转型

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后,数字经济是新经济形态。

不同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数据。

国家曾提出三大工程,为数字经济指明了方向:

一是数字工程,即数字经济产业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网,每一种技术都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每一种技术都会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

二是数字技术创新工程,包括机器视觉、触觉等智能传感器,高性能芯片、移动通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算力等硬核技术创新。

三是融合工程,将数字技术融合到工业、农业、商业及整个城市社会发展中去,赋能于工商业发展。数字技术一旦赋能,即便不增加投入也将增加产出,目前中国这个环节还比较薄弱,一旦成功融合实现万物互联,将构建出更大的消费市场。

到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足以看出数字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

数字化转型不是锦上添花的备选题,而早已成为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选题。

3.绿色化转型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能源是最核心的推动力。而工业文明的副产品就是温室气体。

IPCC通过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如果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升温超过2℃,那么将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人类文明的发展印证了恩格斯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020年9月22日,中央提出“3060”双碳目标,即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主要依赖消耗自然资源,绿色生产力意味着企业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抓住绿色转型的机遇,依靠科技创新破局,自觉推动低碳发展。

短期内,低碳转型过程中,传统高碳行业萎缩或转型,投资和产出下降可能会拖累经济增长。而新兴绿色行业不足以拉动经济增长。

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各项政策落地,大量投资和技术进步后,劳动生产率将逐步提高,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预测,如果到2030年实现减排25%,则到2030年,全球经济增速平均每年放缓0.15-0.25个百分点。但如果迟迟不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经济增长所受的冲击将更大。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到来,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一个生产力跃迁的企业样本

中国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迫在眉睫,作为中国奶业的龙头企业,伊利是生产力跃迁的很好的样本。

目前中国奶业面临严峻挑战:

1.关键技术被卡脖子。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源头性技术的重要性,实际上我国卡脖子的不仅仅有芯片,还有奶源和草源。原料上难以实现自给自足,意味着乳企在产品价格上也将受制于人。

基于此国家提出“奶业振兴”的战略时,专门提到了解决奶源和关键辅料的问题。

2.消费疲软。

面临新一轮行业下行周期的压力,中国下游乳制品消费放缓。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乳制品产量为3117.7万吨,增速较2021年大幅放缓。2023年,国内乳制品消费仍呈现弱复苏态势。这倒逼中国乳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在此背景下,伊利仍然保持持续增长,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在于提早布局,自我变革,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

伊利集团总部

11月9日,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在2023年伊利领导力峰会上说:“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我们也要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既是现实所需,更是未来所向。”

在伊利看来,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有三个关键词——创新、高效、可持续,具体有五个方面:

1.推动科技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2020年,伊利成功跻身全球5强,创下迄今为止亚洲乳企在榜单上的最高排名;站在全球乳业5强的新起点,伊利定下宏愿,要在2030年实现“全球乳业*”的目标。

伊利是有底气的。

在疫情波动部分品类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伊利持续增长,前三季度营收974.04亿元,同比增长3.77%。这很不容易。

从财报上看,伊利产品的结构升级是品类增长的主要动力,2022年伊利新品营业收入占比保持在12%以上,业绩增量显著。

伊利新品迭代能力确实很强,从控血糖牛奶,再到常温活性乳铁蛋白有机纯牛奶,仅2023年上半年,7款新品为伊利贡献近10亿元。

伊利能够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表面上看是产品结构升级,背后是技术创新做支撑。

很多人认为奶业是农业密集型产业,实际上奶业是科技密集型。

伊利把创新提到了很高的战略位置上,董事长潘刚在公开的演讲中,多次把创新视为发展的*动力,提出“不创新,无未来”。2022年伊利年报中搜索“创新”两字,结果出现了79次,内驱力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

但科技创新不是说说而已,需要舍得下血本,投入真金白银,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足以窥见伊利的研发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布设15个创新中心,17个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

2022年研发费用位居国内乳制品行业*;

截至2022年底,伊利全球专利申请总数、发明申请总量位居全球乳业第二名,成为引领奶业振兴的创新高地。

技术创新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转化为成果,用于生产和生活。伊利向来重视源头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并转化成产品。如今,伊利建成奶牛核心育种场;2023年头茬苜蓿指标达到美国苜蓿草一流水平;*专利LHT乳糖水解技术,解决亚洲人乳糖不耐受的难题;自主研发专利益生菌“BL-99”,加速了进口替代的进程。

伊利科研人员正在做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科技创新,关键在成果转化,目的是高质量发展。低端、低质的产品容易被模仿和抄袭,而技术创新就是伊利的那条护城河,是构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建立全链数智化,提升“数字生产力”

过去,大众对于牧场的印象是家庭式散养、人工挤奶。如今的牧场不可同日而语。

在呼和浩特的土默川平原上,伊利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智慧健康谷,走进去就会发现,偌大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很少,AGV无人驾驶小车能自动躲避障碍物、码垛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工作……在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里,牛的动态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看到,还能自动投喂饲料,精准度98%,真正做到全程可追溯。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实时数据监测图

2019年,伊利就开始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业内的先行者。

伊利数字化转型中,*的亮点是实现了全链数智化,从生产端到消费端,数字内嵌于每个环节中,建立的是一整套数智化生态系统,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产量都很惊人,液态奶生产基地每天能处理6500吨原奶,拥有全球速度最快、每小时灌装40000包的生产线,足够“供养”一座千万级的城市。数字化也带动生产管理的精益化,整体采购成本对比行业平均下降了5%到7%左右。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

当前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复杂化、个性化,企业如何快速响应?

伊利的答案是,借数字技术,敏捷创新。

伊利的数字化转型“以消费者为中心”,例如开发的智能洞察系统,能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曾在10天内征集1500多名消费者参与新品包装的共创,打造爆款产品。

伊利认为企业要做数字化转型,组织数字化能力是关键保障。

2019年,伊利成立了独立的数字化转型执行部门——数字化中心,后升级为数字科技中心,设有一套分层培养体系,比如对管理者,主要培养其数字化领导力;对数字化专业人才,把他们打造成既懂技术、又懂数据、同时还懂产品运营的六边形战士。

在伊利身上我们看到,数字技术不是虚拟的、虚幻的,而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真实动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3.构建零碳产业链,提升“绿色生产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畜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

比尔·盖茨在《如何避免气候灾难》中,曾关注牛养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盖茨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如果全世界所有牛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碳排放水平居全球第三。

中国则是乳制品消费和原奶生产大国,整体排放量约占我国农业总体排放量的10% 左右。“双碳”目标下,中国乳业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伊利是中国乳业最早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及碳减排的企业之一。

纵观伊利减碳战略,不难发现,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绿色转型。

早在2007年,潘刚就曾在首届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提出“绿色领导力”,并逐步升级为“绿色产业链”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

2017年,伊利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董事长直接领导,确立了“标准+体系+实践”的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模式。同年,伊利将供应链上游的牧场碳排放纳入其碳盘查范围。

继2012年实现碳达峰后,伊利向碳中和迈进。

2022年4月,伊利在业内首发了双碳目标及路线图,设定的核心碳目标为:到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分3个阶段推进实施。

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路线图

伊利的碳中和战略的*亮点是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从种养端,到生产端、终端销售,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

在产业上游,伊利有两个“新”,一是创新技术,伊利以基因编辑技术,培养未来“低碳奶牛群”,提高奶牛饲料转化率,减少奶牛打嗝产生的甲烷排放,实现源头减碳。

二是创新模式,伊利推行“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模式,提升了草场的碳汇功能;推进“光伏+牧场”模式,实现“棚顶光伏、棚内养牛”,减少用电量,打造低碳牧场。

在生产制造环节,伊利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体系、采购和使用清洁能源、打造“零碳工厂”。

伊利的碳中和战略的另一个亮点是推出碳中和品牌和新产品。

很多企业将绿色化转型当作成本和负担,但伊利将碳中和当作契机,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消费端,伊利发布了5款零碳产品,从中国*“零碳牛奶”、“零碳酸奶”,到*“零碳有机奶粉”,再到“零碳冰淇淋”,产品引发了热议。既让伊利获得新的增长点,对品牌有宣传效果,又可以帮助培养消费者低碳理念和低碳习惯。

相较于自身减碳,全产业链碳中和是更为艰巨的目标,实现路径只有一条:协作。为此,伊利启动“零碳联盟”,至今已携手88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组成“零碳联盟”,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减碳。

对于好企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彼得·德鲁克的理解最为深入人心,“企业家的使命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追求,更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正如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是为了牺牲经济效益,而是为了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新发展模式。

4.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人才竞争力”

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人类创新首先在于思想,第二个核心动力是个人创新活力的爆发。

发展先进生产力,当然要依靠创新型人才,没有人,就研究不出关键技术。

今天中国很多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激发企业里每个人的创新活力。

在伊利,创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赵六永,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8项,解决了奶产品中水乳分离等行业工艺世界性难题;

巴根纳团队解决了乳糖不耐受人群无法饮用牛奶的全球性难题;

80后科学家司徒文佑带领的新生代科研团队,为中国企业*“母乳研究数据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由伊利牵头建设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是全国*的国家级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集聚了包括乳品科学与工程专家任发政、家畜胚胎生物工程专家张涌等院士在内的100多位行业专家、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和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是中国规模*的乳业*智库。他们不仅关乎着关键技术能否突破,也关乎技术突破能否商用,从而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真正实现可持续。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而伊利联合其他共建单位正通过自主创新,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奶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奶业科技创新枢纽。

伊利对人才是真重视。多年前,潘刚提出的“尊重人、凝聚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人才理念,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财富。

伊利培养人才颇具全球视野、与时俱进,为员工打造技能提升的高端平台。在伊利的全球人才发展中心,除了有“领导力发展中心”“专业力发展中心”,还建有“数字化学习中心”。

奶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与之相应的专业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伊利洞察行业发展需求,成立“牧场合作伙伴发展学院”“供应商发展学院”和“经销商发展学院”,带动产业链伙伴共生共赢。

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创造全产业链协同价值,实现共生共荣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两种游戏观,一种是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另一种是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作为亚洲龙头乳企,伊利打造的正是一场无限游戏,为行业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由于乳业横跨农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链长且复杂,上下游具有不同逻辑。

伊利联动全球合作伙伴聚焦痛点、协同交流,*化地创造全产业链协同价值;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奶业上游牧场、农牧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带动超过500万养殖户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为1.2万户产业链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支持,累计融资金额超1300亿……

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技术服务人员现场服务牧场制作青贮饲料

“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这三句话足以解释伊利的价值信念。

伊利以更高维战略眼光,相互合作,帮上下游企业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实现共生繁荣。

这才是一个大企业该有的担当,也将加速整个奶业新质生产力的跃迁。

结语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与时代同行。

中国正在从互联网时代的“后来者”,努力成为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引领者”。

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产业升级和中国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方向,只有加大科技创新,培育未来产业,抓住绿色化和数字化的趋势,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回到中国企业上,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的本质是为社会解决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商业机会。

企业只有向新求变、持续进化,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实现自身生产力的跃迁,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