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年夏天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抢到演唱会门票了吗?那么到了秋天,这个问题变成了:你报名马拉松了吗?
12月10日,2023广州马拉松赛即将鸣枪起跑。在报名阶段,24小时内报名人数就突破了10万。报名截止时,共有140846名跑者报名了今年的广马,刷新了历届广马报名人数纪录。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不断涌现。
10月29日,有“国马”之称的北京马拉松开赛,3万名选手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奔向42公里之外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大道。
全国范围内,那一天还有成都、西安等超过20场马拉松赛事举行,至少有30多万人挑战自己的体能极限。
当跑者挤在一二线城市的赛道奔跑,更多的三四线甚至不知名的小县城也开始热衷举办马拉松赛事。
据不完全统计,11月全国共有98场马拉松赛事,其中既有上海、深圳、南昌等一二线城市,也有信阳、济宁、衢州等三四线城市。
密集的马拉松赛事不只彰显了群众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42公里赛道背后,还隐藏着一笔经济账。
01 马拉松回归之年
公元前490年,菲迪皮茨从马拉松平原出发,将希腊联军击败入侵波斯军队的获胜消息带到42公里之外的雅典城。
抵达终点以后,菲迪皮茨力竭而死。
关于他善于奔跑的历史记载很多,但他人生最后一次负伤奔跑究竟用了多少时间,没人知道。但后人开始用马拉松纪念那位伟大的信使——以不断刷新纪录的形式。
这个项目在1896年的*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设立。
1987年,美国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举行了*届城市马拉松比赛,如今的“波马”已经成为了全球跑者的梦想之地。
我国的跑步之火起源于1981年,标志是*届国际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12个国家的85名运动员参加,尽管人数和规模不大,却悄然点起了燎原之火。
2010年到2014年,我国马拉松赛事数量由13场增至53场。除了北上广等大城市,贵州六盘水、四川西昌等三四线城市在那几年也开始举办马拉松比赛。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了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审批,马拉松赛事开始井喷。到2019年,全国范围内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场,比2018年的1581场增加了247场,相当于平均每天举行五场马拉松比赛。
之后,疫情三年,很多赛事被叫停或延期,或许跑者们这三年的暗自训练,才有了今年马拉松赛事的爆增。
这个秋季,马拉松赛事的热度与下降的气温成反比。
据不完全统计,仅10月15日当天,全国就有32场马拉松同时开赛。
进入11月,全国马拉松赛事超过100场,其中大部分赛事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县区和街道举行。甚至有文章调侃称:“马拉松太多,中年人都不够用了。”
密集的马拉松赛事让不少跑者心情复杂:“12月3日的深圳马拉松和12月10日的广州马拉松我都中签了,但是两场比赛间隔太短,我怕恢复不过来。”跑者丁洺(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但他真正焦虑的,是怕深圳的跑马气氛不浓,享受不到全民狂欢的跑马乐趣。
这个焦虑,暗示着城市之间的马拉松竞赛已经悄然展开。
02 跑马人眼里的城市
对于39岁的广州跑者王嘉立来说,今年是马拉松回归的大热之年,也是他逐渐找回状态的一年。
他的跑马体验是从11年前的广州半马开始的,“2011年的时候,我参加了广州举办的一场10公里的跑步活动,一年后,适逢首届广马,我心想10公里我都可以跑完,就抱着尝鲜的心态,报名了广州半马。”
从那以后,王嘉立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跑马生涯。“马拉松、越野、垂直马拉松都有,截至目前完成了151场比赛。”王嘉立说。
如果按照每场长度42公里计算,如今王嘉立已经跑过了6342公里,比中国最远的两个城市,黑龙江最东北的抚远县到云南最西南的瑞丽市的距离,还要长将近1000公里。
2019年,我国赛事数量达到*,王嘉立也迎来了跑马生涯中最繁忙的一年。“2019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几乎每周参加一场比赛,甚至也尝试过周六一场、周日一场的背靠背。”
11年的跑马生涯,让他见证了国内跑步爱好者群体的不断扩大。
王嘉立说,马拉松在我国刚刚兴起时报名人数达不到项目设定名额,只要报名就可以参加。而如今,随着马拉松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参赛者不断增加,大部分马拉松报名都转化为抽签形式。
今年北京马拉松3万个名额,吸引了13万人报名,最终中签率为23%。即将举行的上海马拉松,中签率仅为13.7%。定于明年1月份举行的厦门马拉松,中签率更是只有5%,比研究生的录取率还要低。
而与之相对的,是那些非一线城市举办的马拉松,经常会出现报名人数不够的情况。
丁洺说自己好不容易成功报名了深圳和广州两场马拉松,但他身边很多跑友今年一场大型马拉松都没有报上名,不得已只能参加周边县市、区、镇一级的马拉松赛事。
“但他们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大型赛事的完赛证明,明年或许会失去参加国内一些白金、金牌赛事的报名资格。”丁洛说,跑马已经演变成一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赛。
以北上广深、厦门这几个金牌赛事为例,这些城市举办赛事的历史较久,并且早期也能以较低的价格邀请到海外的精英选手参赛,一旦这些选手成绩突破了某个达标成绩,赛事的规格便可跃升。
中国田协将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分为A、B、C三个类别,大致从赛道、计时、裁判、补给、全程录像等各个角度进行划分。若赛事成绩和奖金额度达标,便可向国际田联申请铜、银、金、白金、钻石的赛事级别。
而这背后比拼的是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对这项赛事的认可度。
“虽说深圳是金标赛事,但在很多跑者的眼里,它没有太多吸引力,我之所以报名,是害怕其他的赛事中不了签。”
03 马拉松背后的文旅消费
今年以来,文化、体育类消费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9月7日至10日,“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天津站”在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举办。据官方通报,四天演唱会吸引观众达18.5万人次,累计综合消费带动超30亿元。
对于城市来说,演唱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Co-Found智库文旅行业研究负责人于玫曾在采访中表示,观众为了观看演唱会而来,还会在演出前后进行一系列的旅游、购物和消费活动,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这一层面来说,马拉松也有与演唱会相同的作用。
短期来看,举办马拉松首先能直接带来参赛者、观赛者、陪同者等众多外来人口的涌入,促进交通、餐饮、住宿等一系列消费活动的产生,从而形成固定的旅游高峰期,推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以厦门为例,2009年到2013年,厦门因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外地游客总量年均增速达到18.43%,旅游收入从1.25亿元增长到2.26亿元。
今年无锡马拉松结束后,官方发布数据称,3月19日举行的无锡马拉松产生餐饮经济效益6960万元、住宿经济效益11661万元、交通经济效益600万元、旅游经济效益209万元、赛事展位销售额50万元,总共加起来近2亿元。
不少跑者也向时代周报记者算过一笔消费账。
“以我为例,现在报名参加马拉松,除了大赛事外,基本都是为了去一个新城市旅游。在去之前我会事先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饮食,等到比赛结束后,再多玩几天,平均每次赛事花费大概两千元,如果按照一场马拉松比赛能够吸引3万人来算,一场赛事至少可以让一座城市进账6千万左右。”王嘉立说。
除此之外,赛事本身产生的赞助商投资、报名费等收入也是马拉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某运动品牌工作人员介绍,一线城市的马拉松赞助费用可以达到千万级别。
长期来看,马拉松赛事对举办城市的旅游品牌宣传推广,以及城市形象和文化塑造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个城市办一场马拉松,都会选一条很有代表性的道路作为赛道,这是对城市文化和特色的一种宣传。对于选手来说,平时车水马龙的马路,现在封闭起来让选手去比赛,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王嘉立说。
跑友丁洺也认为,马拉松是一次很好的城市宣传机会,通过线路设施不仅可以让更多选手爱上一座城市,也能够通过口碑效应,一传十,十传百,把城市旅游品牌逐渐打响。
而对于无法争夺赛事级别的小城市来,利用马拉松来提升城市形象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四线小城东营举办的“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亮点。广东肇庆,也打出德庆贡柑这个当地特产为马拉松冠名,而毫无疑问,顺德马拉松的特色就是美食。
不过,由于马拉松赛事规模大,与音乐节相比,对于场地、路况等都有特殊要求,很多地方其实并不是特别适合举办马拉松赛事。
“比如,一些城市的接待能力不够,一下子几千人上万人涌入,住宿、交通等基础配套都跟不上,参赛选手体验感很差,或者当地居民对马拉松并不了解,觉得赛事封路,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对马拉松跑者不够友好,反而会适得其反。”丁洺说。
对于城市来说,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而是为城市代言,拉动地方产业和经济的重要机遇。每个城市的马拉松经过发展,都有可能成为城市符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