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种只说大实话并把大实话说得十分具象的香水测评,在微博、小红书轮番上热搜。
红玫瑰会变成蚊子血,白玫瑰会变成剩饭粒,香奈儿的蔚蓝、YSL的黑鸦片、芦丹氏的柏林少女,每一款久负盛名的香水,在这样的“泥石流”系香评中都变成了花露水,或者都不配做花露水。
网友直呼“笑晕了”,不光是因为这些香评本身就很幽默,还在于强烈的【反差】。
要不是曾经被光风霁月、梅兰竹菊的香评小作文给骗过,今日阅读这些螺蛳粉、臭豆腐、花露水齐飞的祛魅大实话,都少了几分感同身受的共鸣和直抒胸臆的畅快。
香水的名字和文案,到底“骗”了多少人?
01 泥石流香评,拔掉热门香水的伪装
突然走红的泥石流系香评,平等地创飞每一瓶热门香水。
这次上了热搜被疯转的香评合集,截取自香水APP“香水时代”,每一条都描述出了一部电影的感觉。
解放橘郡(Etat Libre d’Orange)的“腐尸”,中性香,皮革调,“温暖辛辣”是它的标签,“惊悚悬疑”是对它的评价;
芦丹氏(Serge Lutens)的“柏林少女”,主打花香调,结果少女还是少女,柏林却不太柏林,被网友写成发人深省的现实主义题材,契诃夫看了沉默,莫泊桑看了流泪,贾樟柯看了连夜编剧;
杰弗里·比尼 (Geoffrey Beene)的“灰色法兰绒”同样苦涩,看名字遐想温暖,喷上身何止温暖,简直捂了一整天;
宝格丽的“大吉岭茶”入驻生活向纪录片,好闻是好闻的,用来喷猫砂就更好闻了;
阿蒂仙之香的“梵音藏心”变成了深夜档,“尼姑偷情”对“梵音藏心”,网友用朴实的话语诠释品牌又纯又欲的野心;
芦丹氏一家都出演律政片,“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像我家喷的花露水,少女、孤女、修女,原来都是邻家婶婶妹妹;
终于,还剩爱马仕的“大地”,是硕果仅存的粉红泡泡爱情片。
看看这些“买家秀”,感觉高大上的“卖家秀”已经被扒得底裤都不剩。
段位更高的香评,直接把“买家秀”也给揭穿了,越过描述香味的阶段,直接“闻香识人”,用香水给人分了类:“喷香水的男的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旷野哥、蔚蓝哥、大地哥。”
迪奥的“旷野”、香奈儿的“蔚蓝”、爱马仕的“大地”,并称“渣男香三巨头”,被调侃为渣男识别器。
图源小红书@Aura
此时香水恰如MBTI,能体现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充当一个人的社交名片——虽然有时候效果可能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我的朋友阿财几年前曾向我抱怨,恋人在她生日时送了她祖玛珑的蓝风铃。我诧异地指出:“*祖玛珑很贵,这买的还是正装,第二蓝风铃很好闻,可谓有口皆碑,第三你不是很爱香水吗?”
阿财哀怨地看我一眼:“连你这种完全不懂行的人都能说上几句的香,我还有什么可喷的?”
我被冒犯了,但我也理解。她的心情,就好比我吭哧吭哧做了99道题,结果测出来的MBTI类型“是全球人数最多的一种”,从此在别人问及我的MBTI时,我都会回答:“没记住,不太信。”
这个道理我懂,许子诠比我更懂。
讲述投行男和女律师“极限拉扯”后终成眷属的都市情感剧《装腔启示录》里,男主角许子诠和女主角唐影在飞机上邂逅,许子诠聊起香水搭讪唐影,唐影适时回应:“你的香膏也很不错啊。”许子诠当即邀请唐影试用他的香膏——来自时下最热门的高端小众香氛品牌Le Labo。
你读萨莉·鲁尼,我涂Le Labo香膏。在当时的唐影眼里,许子诠大概就是一个“Le Labo哥”,于是她扯扯嘴角:“香水我已经喷过了,混起来不太好吧。”
不管是重新阐释香水名的泥石流香评,还是揭穿买香人装腔面孔的“闻香识哥”,照我看,都是被意识流系文案给逼的。
意识流系文案,香水营销的惯用招数,讲究一种高岭之花文艺范儿,得有一些出尘绝世清冷感,力求让人觉得只要喷上就会成为青春电影中万众仰慕的男女主角,越语焉不详越高级,越青春疼痛越诱人,关键词包括但不限于“荆棘”“烈酒”“绸缎”“风铃”。
试问谁年少时没有被“冥府之路”吸引过?就这四个字让它成为我心中经年的隐秘渴望,等终于有钱买回来,只觉得是一场对中二病“爱的供养”,祭品是钱包,因为每次一闻这个焚香味脑子里就响起“把你捧在手上,虔诚地焚香”。
漂亮的名字、精致的文案,情绪价值是满的,参考价值是有待商榷的,还不如民间自创超场景化文案来得直观,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种草效果——就有网友因为看到某支香水被吐槽是“发票味”而动了买的心思。
所以我很理解有网友将香水文案评为新时代合法赌博,与开榴莲盲盒、买刮刮乐齐名。
但不靠文案也不行,这是香水先天不足的无奈,毕竟气味这东西看不见听不见,抓不住摸不着,想卖香水只能攻心。要不然,怎么现在挑香水最常用的问题是:“有没有这种感觉的?”
香氛品牌负责人Chris告诉我,名字会是打动消费者的关键点,香评要看评说的人自身说服力,但肯定也是有效的。
李阑从事文案行业7年,给6个香氛品牌敲过字,她说,品牌“大都偏文艺唯美”,要求场景化、治愈系,她找灵感,也是在调性类似的文案或者古诗词里淘,再结合日常使用场景。
就别说消费者买香水看文案找感觉了,其实很多品牌做香水也是文案先行。
氢商业曾经采访过一位高级调香师,他说国内品牌制作香水,一般由品牌方提供主题和创意,委托外部调香师或者香精香料公司进行调制,甚至没有主题和创意,直接在香精香料公司已有产品中挑选香味,定好“香水香基”进厂生产。
国内高定香氛品牌独特艾琳的创始人陈美婷,也在接受《化妆品观察》采访时表示,自家产品还是依靠签约合作的国外调香师,“会对香味描述,用文字的方式给调香师”。
这种特性决定了香水很多时候卖的是想象力和认同感,以情绪感受为切入点,以营造幻想为*目标。
02 不会吧,不会有人买香水就图味道吧
所以说,香水,是一种玄学。
Chris说泥石流系香评不会长久,只是一时新鲜,我看也是。因为香水根本不怕恶评,有人骂才有人更喜欢,大家都喜欢的那叫“街香”,在香水鄙视链底端。
这暗藏一个悖论:够有格调便被追逐,但用的人多了就容易失去格调。
香水分商业香和小众香(“Niche”,也称沙龙香),一般认为前者面向大众,精致度欠奉,后者更具原创性、独特性、艺术性。
商业香曾经叱咤香氛市场,典型代表是各个奢侈品大牌的香水线,它们自带光环,用不着费太多心思确定客群、打开知名度,用华丽包装和巨星代言就能把虚无缥缈的气味兜售出去。
但香水越来越普及后,商业香的明星效应就显得俗气了。
2006年,Ben Gorham创办瑞典小众香Byredo,他说:“从前人们购买香水是为了适应环境、让自己成为团体的一份子,但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香水必须帮助他们表达独特的个性。”
后来,Byredo的“无人区玫瑰”靠着这个名字和一句“在我贫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一朵玫瑰”,帮助无数人表达了他们独特的个性,比如MBTI类型*众的我。
也是在2006年,Eddie Roschi 和 Fabrice Penot 创立 Le Labo,他俩都在头部香精香料公司任职过,也都为国际大牌开发过香氛产品。当时还是大牌商业香的天下,而专业、行业两手抓的他们,另辟蹊径搞了个工业风品牌,名字还就叫“实验室”——当然,是比较有格调的法语。
现在回头看,这似乎刚好踩中了小众香崭露头角的风口。
精于营造小众、神秘、定制氛围的Le Labo,现在已经把自己运作成了全球精英男公约数。
不止是纵横北京CBD的金融型男许子诠,在亚马逊年度网络电影《星条红与皇室蓝》里,美国“*公子”(总统之子)用的也是Le Labo,并被英国王子盛赞“品味很好”。
很多人知道这个品牌,是因为一个名为@overhearlelabo(偷听Le Labo) 的Instagram账号,这个账号专门收集、展示顾客在店里的交谈。
这些被记录下来的话语轻巧有趣,偶尔“擦边”,无一不意在凸显Le Labo的独特和魅力,又要恰到好处地流露城市中产的好品味和随性态度。
借消费者之口来给自己做广告,真实感、代入感和归属感就这么自然而然产生了;不直接描述香味,偏爱描述环境对香味的反应,更是把想用香水立人设的心理琢磨透了,哪怕是对“香评诈骗”保持高度警惕的人也容易放下戒备。
为贯彻落实与浮夸大牌不一样的“实验风”,Le Labo的香水都是现场调制,在消费者选好自己喜欢的味道后,由调香师把精油、酒精、水按照比例混合,装入瓶子。
香水的名字也极度简朴,都以主要原料名称+成分数量命名,比如“Santal 33”,意思就是主要原料是檀香,总共33种成分。品牌的说法听起来像在内涵同行:“不希望用户被名字分散注意力,而忽略香水本身”,同理,包装也是最简单的透明瓶身,每一款的价格也趋同。
选好香水后的下一步也很关键:当面印标签。标签上标有香型、操作人员的姓名和购买者的名字、建议使用日期,还有留白,可以放23个英文单词或10个中文字,让用户定制想说的话。
这种模式在当时可谓是种横空出世的创新,有点冒险,但赌赢了。Le Labo*家门店开到第三个月,品牌就实现了收支平衡,这么些年就没亏损过。
靠“拒绝装腔”的宣言,Le Labo成为最能装腔的牌子、最方便搭讪的利器。
别的品牌怕出新品不够快会被市场抛弃,Le Labo成立17年总共19款香水,因为“重要的不是上新行为,而是发布正确的东西”。
独特腔调的作用是显著的,“佩枪朱丽叶”(Juliette has a gun)是另一个例子。
这个名字灵感显然来源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将人物个性完全改写,有10年品牌咨询经验的“雕龙汇编”评价这个名字:“人物化柔弱为刚强,似乎将有逆转悲剧的自救行径发生,——这*的可代入感,自然俘获万千标榜「独立」的女性之心。”
高端美妆品牌集团USHOPAL将“沙龙香”与“女性主义”这两个关键词结合,于2019年把“佩枪朱丽叶”带到中国。
Le Labo被影视剧拱成“搭讪香”,“佩枪朱丽叶”则顺理成章地成了“女权香”。
进入国内市场后,“佩枪朱丽叶”一年内销量从0达到7千万元,第二年营收翻倍至1.5亿元。2022年,其全球零售额高达1.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28亿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超过30%。
从前大集团的商业香亮出名字就不愁卖,现在大集团纷纷将目光投向小众沙龙香,指望这些优秀的内容生产者给自己提提格调、扩扩市场。
2014年,Le Labo被雅诗兰黛收购,并在去年第四季度,集团各业务板块业绩都大幅下滑的危难之秋,给金主撑起了最后的门面——净销售额强劲增长两位数;2022年6月,PUIG集团收购Byredo的多数股权,将之纳入麾下,与潘海利根、阿蒂仙之香做一家人;佩枪朱丽叶也在今年5月得到了来自USHOPAL等的增资。
这些只是近年巨头收购潮中的冰山一角。
图源公众号“青眼”
根据欧睿数据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香水零售额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是全球市场增速的3倍,而这300亿市场中,大众香水市场份额约会下降15%左右,小众香水及其代表的高端市场将增长18%。
然而,小众香的故事能在大众的审视下存活多久,这是个问题。
2014年祖玛珑进入中国市场,也曾风光无两,却逐渐跌落神坛,被诟病“卖着沙龙香的价格,干着商业香的事,给着街香的体验”,现在越来越泯然众人,天天打骨折。
很大程度上,这就是“腔调悖论”在作祟,香味闻过了就不再神秘,小众畅销了就不衬“沙龙”,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啊。
我的朋友阿财后来把那支祖玛珑蓝风铃转手送给了我,她早年买过的商业香都四散在她各个朋友那里,因为柜子要腾出来摆小众精品。其实祖玛珑也是小众沙龙香出身,但阿财不认了。
我说,都是香水你为啥只留名字奇怪的,好闻就行了啊。
阿财看了我一眼,说,你还真是不懂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