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曾流传一句话,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厂。现在这个断言正在失效。进厂被更多年轻人列入了职业选择,甚至是优选项。
央视财经频道报道,2023届毕业生,期望就业岗位在制造业的占比8.1%,在14个行业大类中增幅*,甚至超过互联网行业。
智联招聘的大数据则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大学生向东莞用人单位投递的简历数量同比增长294%,增幅居全国之首。
曾经被诟病的单一工种、枯燥流水线、螺丝钉,突然变成了香饽饽。
这意味着,上大学、考研之后考公或是进办公室当白领的职业路径之外,正在产生新的分支。
在我们接触到几位进厂大学生中,有几个共同特点:他们年龄普遍在20岁-24岁,都是本科生,其中一位还是一本毕业生;他们都在做着与大学专业没什么关联性的工作;绝大数进厂是因为薪资待遇不错。
还有一点,他们似乎对自己的核心能力与职业目标认知不够清晰,或者二者没有很好地匹配。
他们不认同流水线的价值,却不得不进厂,时刻寻求机会逃离,又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
1、为了生活
方蓉的工作岗位在自行车生产流水线,她负责车架喷漆后的质检,查看是否存在色差、沙粒、污染、开油等问题,平均每天在流水线待八小时。熟练以后,三分钟完成一件,一天能做两三百件。
这座碳纤维自行车工厂位于东莞,方蓉周围的工人大多是三十多岁出头,她告诉我们,这些人很多是小学、初中学历背景,大学生是稀有物种。
方蓉是一名本科生,她在天津一所公办二本院校读保险专业。进厂前,她尝试在老家找了份保险公司的实习工作,本来应聘的是核保、理赔之类的内勤岗位,实际培训都是与销售相关的各种技巧,薪资也不高,这不是她的理想状态。
在此之前,她也尝试过考研、考公,均没有成功。毕业大半年,焦虑,席卷而来。于是她决定接受现实。
选择进厂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赚钱。
在她的老家贵州,大学毕业生月薪大多只有3000元左右。而在东莞,订单量大的时候可以拿到7000多块,平均也有5700-5800元。
工厂薪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个人计件,团队计件,也有计时计件。方蓉的车间是团队计件,按她的说法,个人计件*,团队计件处于中间位置。因为这意味着分配不合理——有时候加班不一定比准点下班的人拿到更高的报酬。
但领班不会允许这样的状况持续很久。方蓉刚来的时候工作不熟练,常常要加班到深夜,第二天也早早去车间工作。领班发现后,让其他人帮她分担。
方蓉感到很暖心,这给她减轻不少心理压力。
于是在团队需要人的时候,方蓉都会爽快站出来。在下游修货的工人抱怨问题提的太多时,她也会与团队的人联合起来,跟对方理论几句。
但她不打算和这里的人深交,他们年龄大多在三十岁以上,除了日常工作,没有太多可以交流的。下班后,方蓉会约朋友吃饭、唱歌、打麻将,找回自己的圈子。
方蓉偶尔会跟大学室友闲聊。一位在北京一家保险公司做内勤,邀请方蓉来北京发展,薪资每月可以拿到8000左右,但她很犹豫。她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去北京的路费和押一付三的房租,而且北京距离家乡贵阳太远。
另一位待业在家的室友则与她交流考公、考编的经验,两人都没有成功上岸。目前,这位室友先在老家找了份书店销售的工作,月薪资在3000元左右。
学的保险专业,为什么不去保险公司?
方蓉告速新莓daybreak,当初学保险是被调剂过来的,了解有限。真正接触后发现,国内的保险行业,岗位还是以销售为主。这需要一定的人脉资源,新人往往很难开展工作,通常都得从身边人「下手」,这会让人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毫无发挥之地。
方蓉和她的同学更偏向核保、理赔等内勤岗位,但这些工作往往只会在客单量大的一线城市设立,小城市往往一个人就能搞定,岗位自然也很有限。
这一行业更具含金量的工作是精算师,只是难度更大,方蓉北京的室友正在尝试。
较好的食宿条件是方蓉在工厂坚持下来的原因。
她租住在离工厂步行十分钟的地方,方便,价格合适。一个人的单间,每月650元,热水器、洗衣机等俱全。吃饭有食堂,两荤一素,尽管方蓉吃不习惯,但好在免费。
这样的日子不好也不坏,不知不觉已过了一年半。
「满意?称不上。」方蓉说话的语气有种中年人的无奈,「为了生活,没办法。」
不再依赖父母,能够养活自己成为方蓉心里的头等大事。方蓉家里是开洗车行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方蓉的职业规划给不出太多建议。而她比哥哥的薪资高很多,父母并不反对女儿的工作。
方蓉想干到明年,攒够一定钱,再做打算。但具体要做什么,还没有想好。当被问及工厂是否还在她的计划中,方蓉脱口而出,「不可能。」
想了想后她又说,「也不一定。」
2、进厂是优选项
吕莹今年从成都的一家公办一本院校毕业,按道理讲应该选择更多样,像更多大学生的常规动作,进入办公室,当一个白领,努力过上体面的生活。但她同样决定进厂。
与方蓉一样,吕莹的*考量因素也是薪资。
「今年的就业大环境不太好,成都这一块偏文科专业的应届生工资偏低。但生活成本却很高,仅食宿就能耗费一半多的工资。很难存到钱,只能勉强生活。」吕莹告诉新莓daybreak。
与其这样,工厂包吃包住,能够减掉大头消费,成为吕莹的优选项。
今年6月,吕莹通过人才市场来到这家工厂,一家电子产品代工厂做一名文员,负责给新入职的一线员工做安全培训,整理新员工的资料。这项工作相对于流水线有一定门槛,也没有那么枯燥。
吕莹刚入职时,正好赶上厂内人员招聘旺季,一个人每天要负责150人的培训。这没有让吕莹有什么压力,反而激发起了她的斗志。每次完成,都有成就感。
上大学时,吕莹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年级团日活动需要上台发言,吕莹内心很胆怯,甚至出现生理性的紧张,不停地喝水上厕所。但她没有放弃,刚开始紧张得声音发抖,之后逐渐进入状态,顺利通关。她觉得,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战胜把难度放大的内心的恐惧。
在工厂,她的工作时间是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八点半,每周单休,工作日之外的时间会有加班费。这让吕莹很欣慰。
*让她心生抱怨的场景是,工厂七八万人,吃饭、买东西都要排队很久,但她也会自我安慰,「工厂已经尽量分流了。」
至于团队氛围,她似乎不太在意。
主管强调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但根据吕莹的实际体验,主管有点「一言堂」。如团队内出新人培训方案,提出很多版本,但主管总是有问题去否决,最后觉得自己的才是*的,让大家按照他的想法去实施,不然还会甩脸色。吕莹和他不在同一间办公室,她自然屏蔽了这样的负面影响。
「只能说是选项里面比较好的了。」尽管综合分达标,吕莹仍然不认为这是一份可以长期做下去的工作。
吕莹大学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但她现在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太强的关联度,而不少大学同学却在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是她的希望。但吕莹不会盲目跳槽,「要有合适选择的时候才考虑换工作。」
3、*次接触社会
彭倩倩是一名来自安徽的大三在读二本学生,到苏州进厂里做暑假工,但只坚持了三天。
「实在受不了枯燥的流水线,感觉自己快得抑郁症了。」彭倩倩告诉新莓daybreak。
暑假前,彭倩倩打算去奶茶店之类的地方做个兼职。等到实际应聘时,不少店铺已经招满。最后家人帮她找到了这家做消费电子功能性器件的工厂,说环境还不错。
然而这三天的经历,完全颠覆了彭倩倩的认知。
所有人都在做着机械的工作,比如彭倩倩负责检查一种包装材料有没有缺胶,整理成一打,装进盒子,如此循环往复。耳边是机器工作的嗡嗡声,时不时还有领班骂骂咧咧的声音,不是嫌太慢,就说做的不好,暑假临时工是最容易被发泄情绪的对象。
这样的环境,彭倩倩根本无法集中精神,思绪很容易就飘远,「能不能立马回家」是她经常浮现的念头。
一天工作十个半小时,一小时16元,一共只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午休一小时都开心得到起飞。
午餐就是外卖盒饭,刚开始连一张桌子都没有,只能随便找个楼梯坐着吃。第二天开了一个小餐厅,也就只有几张桌子,没有风扇,热风呼啸,大家都在蒸免费桑拿。
两天后,彭倩倩已经累得腰酸背痛,更难受的是眼睛,因为目光要聚焦在细微的粘合胶,甚至有时候需要仔细辨认,强光直射下,眼睛特别累,时间久了一阵眩晕,看不清东西。
当天,彭倩倩还出现了恶心头晕的症状,没吃午饭,一直跑厕所。老板却冷若冰霜,大声催促着。大学生的尊严碎了一地。
这是彭倩倩*次真正接触社会。工厂对她*的冲击是,与在学校的感受完全不同,感觉自己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人。
彭倩倩学的法学专业,虽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她理解的职业是,要从中获得满足感,被认可,创造价值。所以她更多倾向于律师之类的办公室工作。身边的同学大多跟她是同样的想法,有些已经开始备战法考。
但工厂带给她的感受是,每个人都在没有尊严地打工,很累、很卑微。
彭倩倩甚至觉得身边的老员工很可怜,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下班很晚,没有周末,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她既佩服这些人的忍耐,也有点不理解他们的满足感。
回家后,父亲跟她说,「你随时可以放弃,但他们不行,再累也得坚持,还要养家。」 这句话似乎也是父亲的心声。父母都在工厂上班,他们更能感同身受成年人的心理。
关于离开,彭倩倩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
她觉得自己有点一事无成,工厂里比她年龄小的暑假工都可以坚持。她更害怕妈妈会对她失望。但她还是离开了,回去后还有半个月开学,她没有勇气再找其它兼职。
但彭倩倩也切实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想道开学去往吉林的机票费用感觉内疚,开始学着省钱和记账。
她内心当然也希望以后不会再踏进工厂大门,但现实也提醒她可能没法任性。因为看到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工作只好去工厂过渡。
接下来她打算考研,提升学历。如果成功,可能距离自己的理想职业更近。
4、问题在于太简单
胡佳佳近期想离开工厂。
今年6月从一所二本学校毕业,一个月后她来到广州,父母在东莞打工。去了几家公司,都是干了两三天就放弃。
*份工作是在小红书应聘一家传媒公司的人事专员,工作内容是招聘礼仪模特。两天后,胡佳佳发现不对劲,除了小红书,这家公司没有其它正规的招聘渠道,她很担心是不是网上所说的花场(夜场),赶紧闪身走人。
之后她又找到一份负责招聘的工作,领导要求胡佳佳三天内招到三个人(送餐员),结果她每天在招聘网站跟人打两百个招呼没人回应,只好放弃。
第三份工作,她只待了半天。一家四个人的跨境电商公司,在Facebook销售商品,客户主要来自中东国家。操作页面复杂、语言沟通困难是其次,跟买家私信交流会有些不雅视频,这让她很难受。
是什么导致胡佳佳动荡的求职生涯,她是否对自己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目标有清晰认知?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她,没有得到明确答案;她只是发过来一段网络上关于「企业管理专业可以从事什么职业」的文字解答。
从第三家公司离开的当天下午,胡佳佳通过招聘软件找过现在的公司,要求是会用电脑,会做表格就行,在将近两个月没有稳定下来的焦虑情绪推动下,胡佳佳果断入职。
实际入职后,胡佳佳发现这份工作的确很简单,问题就是在于太简单了。
这家工厂生产服装,胡佳佳负责做新款服装的出单表,也就是将衣服的各种信息比如尺寸、颜色、数量、厂家面料等汇总出来。简单之处在于,表格有现成的模版,数据由工厂师傅提供。胡佳佳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老老实实做一个数据的搬运工,三分钟即可完成一张表。
入职一个半月,胡佳佳一共做了四五十份表单,可以说十分轻松。但也因此,她会经常被要求做各种杂事,包括洗杯子、打贴纸、跑腿送东西等。
除此外,胡佳佳经常要帮忙剪线头之类,分担普工的压力,在胡佳佳跟新莓daybreak对话时,她正在给车间做的背心填胸棉。
即使这样,胡佳佳仍然没有感受到车间的友好。
厂内每款衣服需要一种辅料洗水唛(又叫洗标,用于标注衣服的面料成份和正确的洗涤方法),需要从外面订购,胡佳佳照例订购一份后,早早就给了车间师傅。结果第二天,车间师傅气势汹汹地推开办公室的门兴师问罪,「哪哪款洗水唛你给我了吗?」
胡佳佳回复已经给过了,师傅换了话术,说需要两份,转身离开。直到师傅走远了,胡佳佳仍然能听到他嘴里嘟嘟囔囔的抱怨,「仿佛都是我的错,并没有人告诉我要两份。」胡佳佳委屈道。
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好在胡佳佳的直系领导,也就是工厂的老板娘很和善,经常会问她工作难不难,会不会做,经常投喂小零食。这成为她每次想试着坚持下去的一点点慰藉。
胡佳佳大学学的是市场管理,接下来打算去考研,报考专业是企业管理。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她通过上网了解到,企业管理的覆盖科目与市场管理相差不大。
她大概也不确定,自己擅长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目标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