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孤注一掷》引爆了社交媒体。
除了对电影本身的讨论,本片的超前大规模点映,也引起了许多争议。
有的网友认为,《孤注一掷》上周六开始点映,每天14:00-21:00排片,黄金场占比最高甚至超过了45%,而且这样的规模要维持到这周五正式上映。这种做法“抢了其他电影的排片,是恶性竞争”。
也有网友认为,影院愿意给《孤注一掷》排片,说明这部片子叫好且叫座,否则“就算是全球上映,没人看也没用”。
争议之下,《孤注一掷》片方不得不将正式上映档期从8月11日提前到了8日,试图消解舆情。
《孤注一掷》,押宝点映
从数据上看,《孤注一掷》的点映策略是成功的。
截至8月7日19:00,8月5日-7日三天的点映票房分别是1.7亿、2.1亿、1.1亿,总点映票房逼近5亿元,超过《八角笼中》的4.2亿元,打破了中国影史点映票房历史纪录。如果继续点映下去,这个纪录势必还会刷新。
有网友说话很不客气,直指《孤注一掷》不正当竞争。(图/微博截图)
点映,通常是一部电影为了口碑营销、提前小范围上映的一种行为。
国内最早采用这一方式的电影是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当时《英雄》在深圳点映了7天,目的不是口碑营销,而是为了获得奥斯卡提名资格,否则按照既定的档期上映,会错过奥斯卡报名窗口期。
无心插柳柳成荫,想不到这次点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多月后,《英雄》以2.48亿元票房的成绩成为了2002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占全年票房的四分之一,连《指环王》(5600万元)和《蜘蛛侠》(4300万元)都难以望其项背。
在这之后,不断有电影尝试点映,彼时的点映一般只选择几个一线城市进行少量放映,比如2012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只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点映。
开大规模点映先河的,要从2015年开始,这一年,由叫兽易小星执导的奇幻喜剧电影《万万没想到:西游篇》提前一周开启点映,排片量一度接近21%。
相比之下,《孤注一掷》这周一的点映排片量已经达到24.6%,况且如今影院数和银幕数都有了很大提升,点映规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点映是影片获得口碑效应的杀手锏,2018年《我不是药神》点映排片量大概10%,却撬动了超过50%的票房占比,之后正式上映也见证了这部电影“封神”的轨迹,总票房30多亿,目前,只有今年暑期档电影《消失的她》达到了这个高度。
然而,《闪电侠》也进行了点映,但效果很差,总票房还不到2亿,尽管豆瓣评分一度高于8分。
《孤注一掷》的点映策略能取得高票房效应,跟王传君的演技有很大关系。最近片方多次在短视频平台推送有关内容,尽管王传君只是“四番”,但不少影迷都是冲着他去观影的。另外,关于缅北诈骗的新闻热点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影片的关注度。
至于口碑,对不起,点映期间恕不公开口碑——这也是许多网友杯葛这次点映的一个靶点。
网友质疑《孤注一掷》故意不开分。(图/微博截图)
高排片点映背后,院线不背锅
点映的目的是为了口碑营销,影片质量是口碑营销的根本,好电影才会吸引更多人看。但这里的“好”不一定是指电影的“水平”有多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水平”确实高,用了很多意象和朦胧的表达,但观众看不懂,所以反而“口碑”很差。这也导致影片到了档期中后期,票房没了后劲,再也冲不动了。
当时的营销,如今历历在目。营销过头,也会反噬自身。
当然,水平很差肯定也不行。像《爱情公寓》电影版,剧情几乎跟剧版无关,只是一个升级打怪的低级剧本,那观众也会用脚投票。
从目前来看,一部电影要有好的口碑,水平要在线,*别太拉胯,*带点中国元素。《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长安三万里》是中国历史,《封神*部》是中国神话,《八角笼中》《孤注一掷》反映的是中国现实。
但点映的目的,终归是服务于营销。许多电影在点映阶段会和一些线下观影团合作,片方会和观影团立约,如观影之后必须发布五星好评才能赢得积分或者礼品、心里有吐槽要留到影片正式上映之后再发。
有影迷尝试过观影之后马上发布差评,结果被观影团负责人打电话,要求删掉差评,否则会拉黑处理,以后再也不能参加观影团。
业内有句话叫“做口碑”,意思是口碑是做给人看的。甚至这几年还衍生出了“点映场口碑”的新概念,但这个概念水分极大,毕竟跟观影团合作,就意味着这部分影迷只会输出好评。这也是为什么默认点映规模一定要小的原因,因为好控制。
这个暑假,形势却变了。从《八角笼中》到《热烈》,再到《孤注一掷》,一部比一部点映规模大,甚至还有网友认为是片方和院线同流合污。
有院线经理告诉新周刊:“不存在抢排片量的问题,之前开点映预售的时候,《孤注一掷》上座率高很多,所以会追加排片。院线也是要盈利的,不可能为了平衡排片量去排冷门电影。这不仅不是恶性竞争,反而是市场充分竞争的自然选择。”
也就是说,院线只是根据片方给定的点映时间、根据上座率进行排片。这次《孤注一掷》给的时间窗口很长,14:00-21:00长达7个小时,几乎覆盖了黄金场。站在院线角度,多排上座率高的电影没什么问题。
档期即契约,
点映不能搞成“面”映
但从客观上来说,大规模的点映,挤占了其他同档期影片的空间。
一部电影要上映,往往会官宣一个正式上映的日子,这就是所谓的定档。定档不光是片方和观众之间的契约,也是一部电影和其他电影之间互不侵扰的某种保证。
定档之后,观众会对影片建立期待,有一些忠诚度高的影迷还会筹办影迷场、准备物料来迎接电影的上映。同时,其他电影的片方也会根据这一电影档期来选择规避还是同时上映。
强强联合效应一般只有像春节档一样的特殊档期才能形成。特殊时期的强强联合,不仅不会分流观影人群,反而还会吸引影迷马拉松式打卡观影,形成双赢格局。如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的票房都破了40亿元人民币。
普通档期能形成强强联合局面的情况很少,今年北美的“芭本海默”现象就十分罕见,其中《芭比》全球票房已破10亿美元,《奥本海默》也已经破了5亿美元。
但再想挤进第三部电影就很难了,比这两部更早上映的《碟中谍7》虽然口碑不错,也已经止步于4亿美元,回本无望。
换句话说,普通档期电影之间的分流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国内大多数电影都会选择周五上映,满打满算会有整整一周的优势档期。如果*周上座率高,第二周的排片也能得到保证,票房就能走长红路线。
目前来看,受《孤注一掷》大规模点映冲击最明显的电影中,首当其冲的是《巨齿鲨2》,因为上周五这部电影才刚定档,理论上应该有一周的优势档期,但周六就被《孤注一掷》“截了和”。
不过,这部电影本身口碑也不好,这周一上座率已经跌到了8.1%,不及《孤注一掷》的三分之一。把票房低的责任全推给《孤注一掷》的大规模点映,也不科学。
被冲击最严重的,非《封神*部》莫属,直到上周四,这部电影排片量依然以28%高占*。但到了这周一,这部电影排片量已经跌到了19%。排片量降低,票房势必也会受影响。
接下来的这个月,基本上都没什么相似量级的新电影定档,《孤注一掷》几乎可以享受整个8月的完整档期。
当然,也不能完全怪《孤注一掷》。《八角笼中》几乎点映了20天,排片超过20%的天数就有7天,为什么当时就没有引起这么大争议呢?
一位网友的评论似乎揭示了某种真相:
“《八角笼中》点映影响的是谁?几乎仅有陈思诚监制的《消失的她》,而且《八角笼中》的出品方也有陈思诚。《孤注一掷》影响的是谁?《封神*部》《巨齿鲨2》《热烈》……这几家几乎每一部电影营销都做得非常好,电影本身口碑也不差,能打败魔法的只有魔法。”
在“封神”“热烈”等点映口碑、营销都做得不错的情况下,《孤注一掷》靠口碑不一定能冲多远,所以超长点映这种非常措施,便起到了压制其他电影的排片,从而突围而出的效果。
疫情三年以来,华语电影今年好不容易有了起色,如此内卷、互相抢档期,恶性竞争的局面对整个电影行业来说是一种损耗。
这周一晚,《孤注一掷》豆瓣终于开分,7.3分不及预期。许多人打一星的理由正是因为“点映”变成“面映”。(图/豆瓣)
既然有口碑,那就靠口碑打败口碑;既然有档期,那就在档期之内赢取观众的心,这才真正厚道靠谱,华语电影也才可能走得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