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一位外国记者在下班时间的成都街头,随机拦下几位骑着自行车的女工,问她们下班后去干啥?女工们侧过头,甩了一下头发:
“去耍噻!”
如今的成都街头,抛出同样的问题,或许还会得到同样的回答:去耍噻。多年来,这三个字经久不息地响亮在这座城市,但“耍”只是成都的一面,好耍的成都:
也会干,且肯干。
1、成都,好耍!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圆满闭幕,成都再次令世界侧目。
如果要问本届大运会的特点之一,恐怕是赛场之外的“比赛”也格外精彩。
吃火锅、泡茶馆、跳广场舞、看熊猫、看开幕式……各国运动员好像不是来参加比赛,而是来比耍的。
好耍,安逸,是很多人对成都*的印象。包括成都人,谈到自己的城市,往往也会首先强调:
"我们是休闲之都了嘛。"
成都的好耍,安逸,在小酒馆,在玉林路,在街头走一走,也在抖音,在小红书,在火锅,在掏耳朵,在一杯茶打发一个下午,以及大街上的麻将桌。
成都最知名的一条街春熙路有个别名:抖音街。它是外地人到成都之后的必耍之地。
但在没有抖音的时候,春熙路就全国闻名了,还被《新周刊》评为“中国商业街排行榜”第3名,仅次于香港铜锣湾和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台北西门町都只能跟在它后头。
成都的茶馆则是当地人好耍的热门地标。有人说,这里的茶馆大概像巴黎的咖啡馆那么多,而人们在这里主要做两件事——
摆龙门阵和打麻将。
麻将,是成都人*的耍事之一。
曾经市中心的生态公园,本来是要给大家锻炼和散步的,但公园修好后万众欢呼:安逸!可以去公园,打!牌!咯!
而且,成都的麻将,也耍得更有拼劲。这里打的是“血战到底”,一局牌中,一家胡牌不算结束,没胡的继续打,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张牌。
成都好耍,好耍的地方多,三环之内是现代化大都市,三环之外就能拥抱大自然,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样样有。好耍的花样也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成都人不会耍的。
最重要的,它还好吃,吃就是一种耍。有人列出成都24小时美食攻略,一小时一种不带重样:
除了川菜、火锅和串串,还有冰粉、锅魁、担担面、龙抄手、荔枝巷钟水饺、韩包子、川北凉粉、双流兔头、钵钵鸡、三大炮、蛋烘糕、芋儿鸡、糖油果子、豆汤饭、豆花面……
2016年成都地铁三号线开通,成都各大公众号发的不是各个站详细地理信息、房价变化,而是欢天喜地的说,“3号线终于通了,我们来看看一路有哪些吃的吧!”
“老板儿,数签签(吃串串之后要根据签签数量结账),快点,那边还在三缺一(要去打麻将)。”
吃了就耍,这句话,大概最能反映成都的底色,尤其是用当地方言说出来的时候。
好吃之外,成都也还有一个好耍的:大熊猫。当其繁育研究基地开放了iPanda熊猫直播,有人表示看它们吃竹子都能看一天。
只好耍,是不够的,对当地人来说,成都更重要的是安逸。
尤其是,住的安逸。
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评选,成都年年都上榜;在《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选的十大宜居城市中,成都也都名列前茅。最近几年,它的房价涨得厉害了,但很长一段时间,成都人自己都抱怨成都房价低。
几乎没有一座城市像成都这样,能同时容纳历史感、文艺气质、烟火气和现代商业氛围——这里有历史的杜甫草堂、锦里和都江堰,有文青的天堂九眼桥和宽窄巷子,有随处可见的老茶馆,还有时尚的太古里。
成都也是全国最会耍城市品牌的城市。
早在2003年,张艺谋就被请去为成都拍过城市宣传片,这个最后定名为“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的五分钟短片,花费250万元。
成都的好耍与安逸,有悠久的历史。它地处四川盆地,被称“天府之国”,自古就衣食无忧——吃饭有老天爷保佑,我们只负责过好日子。
多少年前,就有一句关于成都的名言:少不入川。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年轻的时候莫去四川(主要是成都),因为这个地方太好耍了,来了不想离开。翻译成张艺谋片子里的话就是:“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但你若以为成都能够耍得起,耍起还安逸,只是因为“天府之国”的老天爷赏饭吃,那就大错,特错了。
2、西部增长极
或许,至今还有人认为,“天府之国”与现代产业经济没有太大的关系。
早年的成都,在这方面的确是有点弱,拿得出手的工业只有“三根半烟囱”——一家电灯公司、一家*厂和一家造币厂,剩下的“半根”是一家火柴厂。即便后来在“三线建设”中承接了一部分工业,其硬实力也不如重庆。
也就在重庆直辖的1997年,成都*次有了危机感。因为这一分家,带走了四川30%的经济规模,27%的人口规模,也让成都不“安逸”了。
以汽车产业为例,重庆带走了四川80%的汽车工业产值以及整条产业链。相关企业在西部投资建厂,首先想到的是产业链完整的重庆,基本上没成都什么事儿。
面对新重庆,四川要雄起,成都责任就大了。
西部大开发,是成都奋起的一个关键点。
1999年,国务院确定成都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之后,四川省也提出“依托成都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圈,带动四川发展”。
言外之意,成都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带好头。
知名策划人王志纲曾画过一张“张弓搭箭图”,更形象地展示出成都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东部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犹如一张强劲的弓,奠定了中国的综合实力,而长江流域经济带,就是那支箭。这支箭的射程有多远,取决于西部这个支点,而西部之支点,首先要看成都。
摆在成都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抓住这个机会,拼一把!
成都的办法是,以“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新定位,思考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在此之下,成都做的*件事,就是“请出去,引进来”:把污染大、低端的传统企业“请出去”,把高科技、高端制造企业“引进来”。
老成都人记忆中的攀成钢、420厂、红光电子管厂、水泥厂,于是都搬了,它们的厂址上,慢慢都冒出来科技园、文创园,甚至产业新城。
为了给更多的高新产业“腾地儿”,成都还“砸掉”了城乡之间的那堵“墙”,通过统一规划用地,搭建公共设施,拓展城市空间。
2002年,成都城市建成面积228.11平方公里,三环才刚刚通车。到2021年,成都已经向外延伸到了七环,市辖区建设面积翻了6倍,达到1421.6平方公里。到2020年底,成都地铁运营里程也已突破500公里,跻身国内轨道交通“第四城”,13条地铁线覆盖11个市辖区。
城市的成长,拓展了产业空间,吸引更多现代大企业奔赴而来,这些企业过来,又进一步拉动城市,产城的良性循环也就一步步形成。
其中一个标志性项目是,2003年,英特尔宣布其全球第五大制造基地落户成都。次年4月,大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一期工程在成都高新区开工奠基。
当时的成都高新区,才刚刚起步,英特尔此前在全球8个国家考察过10座城市,成都是最缺乏竞争力的。
但成都凭借“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蓝图,以及堪称无微不至的营商环境承诺,最终争取到这个项目。
工厂建成之后,为了鼓励员工扎根成都,英特尔在公司文化墙上,写下了一句响亮的口号——Chengdu,Can do,翻译过来就是:
成都,都成。
3、成都,都成
2015年,成都经济总量站上万亿台阶,跃升至全国第7名。但抛开规模来看成都经济,不足也很明显:
缺乏领军企业,科技含量不高;《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成都无一上榜。
2015年,成都人均GDP6.06万元,不仅低于北上广深,也不及东部沿海的泉州、东莞、福州、佛山。仅排在第56位。
增长不能光靠传统的“摊大饼”方式做大规模,也不能靠招来几个大项目,更要靠产业升级和创新来驱动。在2017年,成都进一步规划了一个“5+5+1”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
其中的*个5,代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以及绿色食品产业;第二个5代表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会展经济、金融服务、文旅产业、现代物流和生活服务业等五大领域。
那一个1,新经济,则将着重围绕智慧城市、智能经济、绿色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5+5+1”之下,成都开始新一轮产业蜕变,其中变化*的当属先进制造业。
到目前,成都已在“5+5+1”之下,形成了涵盖38个行业、184个行业细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共同撑起了成都如今超过2万亿元的经济规模,让成都经济规模与质量得到根本性大提升。
而当年喊出“成都,都成”的英特尔成都分公司,如今也已经是英特尔全球*的芯片封测中心之一。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进出口额为297.99亿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中排名第四。
企业兴,则城市兴。
英特尔在成都飞速发展,也见证了成都的崛起。
2020年,全球权威城市评级机构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发布《世界城市名册2020》,成都是*获得β+评级的中国城市。
▲《世界城市名册2020》
来源:GaWC官网
换算成中国的概念,“β+”代表成都是新一线城市中最能打的,排在它之前的,只有α档的北上广深。
这些事实和数据,则进一步显示着成都在产业经济上的巨大变化:
它是西部高端产业的高地,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加速向万亿级奋进,智能终端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也在持续成长。
它是中国的互联网第四城,10多年前,腾讯、阿里、京东等就把成都作为向西部发展的*站,扎堆设立了西部总部,也正是在这里,腾讯干出了现象级手游“*荣耀”,成都也因此坐稳了“手游之都”的位置;
最近这些年,成都的民营经济也持续壮大。在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上,成都已有新希望、蜀道投资、通威集团、成都兴城投资集团四家企业上榜,其中的新希望和通威都是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
尤其是通威,更是成都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以饲料和养殖起家的通威,如今已是全球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全球光伏行业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其高纯晶硅产销量全球*、太阳能电池出货量连续六年蝉联全球*。
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成为继北京、上海和重庆之后,第四个人口破两千万的超大城市;
2022年,成都市GDP已达到20817.5亿元,在全国城市GDP*中名列第七,是2003年英特尔宣布落户时成都GDP1800亿元的11.5倍;
而最近几年,成都还开始以更大的格局开启新一轮成长:与重庆共建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过去,围绕着美食、文化、方言,再到究竟谁是“西南*城”,成都和重庆从民间到官方,都在暗暗较劲。
但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各自发展,成渝合作与互补,共同发展才是正道。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由此上升至国家战略,是继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增长极之后,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如今,通过在产业上的互补联动、生活圈上的打通融合、发展上的协调共进,“双城”的协同效应正在一点点显现出来。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4%,占西部地区的比重达到30.2%。
在纲要规划的目标中,到2035年,成渝要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成都,重庆,过去二十年里,都在各自飞奔,而当这两个城市手拉手,显然可以飞得更远,更高,飞向更强,更大。
12425起
融资事件
5975.71亿元
融资总金额
7697家
企业
2442家
涉及机构
690起
上市事件
8.34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