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好贵,而且越来越贵。
1904年,俄国诺奖科学家梅契尼可夫在其所举办的一场演讲上,提出了衰老是由肠道中的有害细菌所导致,以及认为乳酸对人体健康有益,可以延长人类寿命的观点。
翌日,该演讲登上报纸头版,被巴黎人广泛议论。科学家的理论被商人看见,掐头去尾后出现在了民众眼里。“俊男靓女们,不想衰老或者死亡的话,你们的宝贝配方来了:吃酸奶吧!”法国的人气报纸时报如此提议。
次年春天,巴黎人疯狂了,蜂拥般冲上街头,只为买那瓶他们相信可以防止衰老的酸奶。
此时,一股酸奶狂潮开始席卷世界,拉开了至今为止越发热闹的酸奶产业的帷幕。
越发高端,越发贵
大多数人记忆中的瓷瓶酸奶已经陪伴了三代人足足50年的时间,酸奶进入现代化生产、年产量破万吨也已经有超过30年的历史。
产能翻倍了,价格居然也跟着翻倍了。
从低温酸奶到常温酸奶,再到先下火热流行的现制酸奶,酸奶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尤其是新细分品类的现制酸奶,在奶制品的价格带里甚至贵过奶酪。
消费者青睐其既有着酸奶的健康优势,又具备着新式茶饮的时尚卖点,捧出了不少新品牌。
起家于川渝地带的“一只酸奶牛”,相关消费数据显示,其一家门店一天可卖出3000杯酸奶饮品,即平均每一分钟就可以卖出3.5杯,单日门店最高销量突破5.6万元,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国内现制酸奶市场的启蒙品牌“Blueglass”是社交平台中但的“网红”,用户的种草打卡从未降温,且颇受资本青睐,连续获得高额融资。
还有最近一周能上30次热搜的“茉酸奶”,不仅主打产品酸奶奶昔的价格都在20元以上,招牌产品价格30以上,还加以“直接挑战天花板”的价格调查做营销。
针对新品猫山王榴莲酸奶奶昔征求价格,*价68元,以及88元和108元,为其品牌拉到了十足的话题度。
图源:茉酸奶微信公众号截图
现制酸奶的高端品牌Blueglass,已经被用户们称作“酸奶届的爱马仕”,其在线上小程序中最贵的一款产品(不加料)售价才45元。
现制酸奶贵,“高端”的日常低温酸奶们也不便宜。
像卡士餐后一小时酸奶250售价约为14.97元、吾岛希腊酸奶100g售价约为11.08元、乐纯纯净翻乐碗165g售价约为10.33元等。
市场向来只投消费者所好,贵价酸奶越来越多,支撑起溢价的,都是所谓“高端化”。
《2021年中国乳业行业运行大数据及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高端化”“健康化”“功能化”的乳制品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酸奶呈现出了明显的高端化趋势,比如市场上的“无添加”“高蛋白”“功能型”等酸奶。
酸奶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比起“食品”,更靠近“保健品”。尤其是“无糖”酸奶,*,品类中*的“简醇”酸奶,年销14亿盒,平均人手一杯。
高端酸奶必须健康,但好喝的酸奶不可能完全没糖,只能做到限度内0蔗糖。
酸奶本身就含有糖分,作为其原材料的牛奶本身含有乳糖,但乳糖并不怎么甜,需要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才会甜,也是舒化奶喝起来更甜的原因所在。
我国的西藏地区,其人民作为游牧民族,有着相当长的酸奶食用史,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自制天然酸奶。
图源:小红书
去过西藏或稍有了解的人会知道,真如藏族酸奶那般*无添加的酸奶,入口的感觉基本只会酸到人掉眼泪。
早在2009年9月,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就出具了一份对酸奶的健康益处的结论:“不要因为健康益处去喝酸奶”。次月,欧洲食物安全局也做出结论:在其所研究的上百种益生菌菌种中,没有一种显示出能够改善肠道健康或者增强免疫力。因而命令达能及其他酸奶公司停止对这些功效的宣扬。
至于高端酸奶的各项功能是否被过度神话,尚且有待斟酌。但不影响群众对酸奶的美好期望已经深入内心,稳步支持着酸奶的售价。
牛奶表示羡慕哭了
根据相关数据,2017年,中国的乳品销售额仅同比增长4%,而酸奶销售额增长18%,达到近1220亿元。酸奶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纯牛奶。
常温酸奶市场的扩大是酸奶销售额增长的重要原因,1000多亿的酸奶销售额里面,常温酸奶差不多能够占到500个亿左右。
常温酸奶的单价是远高于纯牛奶的。
酸奶销售额的飙升,其单价的贡献不可小觑。在京东上,常温酸奶和牛奶的售价对比如下:
两者单价几乎相差一倍。
发酵成本远没那么高,甚至物流成本远远更低的情况下,酸奶依旧可以卖高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说,归结于其成本在消费者眼前,可以做到“不那么透明”。
纯牛奶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农产品,附加值非常低,也就意味着纯牛奶其实赚不到什么钱的。
按照我国国标的相关规定,凡是商品上出现“纯牛奶”标注的商品,必须是由生牛奶,且不得加入任何添加物的情况下,经过杀菌制成的。禁止任何水,糖,食品添加剂,配料表只能有三个字:生牛乳。
而生牛乳的生产成本和收购价格就摆在那里,非常透明,想降低成本,不好操作,想升高售价,也不好操作,无论哪端都拉不起溢价来。
一切“无糖”、“功能性”的溢价标签都跟纯牛奶无关。
因此纯牛奶品类如果想卖上高价,只能往牧场奶源,生产环境,奶牛幸福的方向上做文章,别的路,那是都被堵死了。
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思维里,酸奶是纯牛奶加工成的,理应比纯牛奶更贵。
然而现实操作上,许多酸奶产品都跟纯牛奶关系不大,因为酸奶的品类涵盖非常广泛,以及,奶粉也能做酸奶。
酸奶的路比纯牛奶宽上很多。根据国家标准,酸奶可分以为酸乳,发酵乳,风味酸乳,风味发酵乳。酸乳和发酵乳都是以生牛(羊)乳或奶粉为原料,经杀菌、接种菌、发酵后制成的产品。风味酸乳、发酵乳除了酸奶,还有食品添加剂、果蔬和谷物杂粮等。
其中只有生牛乳原料无添加发酵的,是正经嫡系酸奶。剩下的大多可能是表亲(复原乳、奶粉兑水后发酵),或者更有可能是个远亲(兑了水和香精的植脂末酸奶饮料)。
在营养价值的排序上,酸奶或许有些赶不上价格了,营养师们普遍认为:
巴氏鲜奶>常温纯牛奶≥牛乳原料发酵酸奶>奶粉原料发酵酸奶>酸奶饮料
消费者们普遍看重酸奶中的益生菌,虽然在国内已经发展得很优秀,但目前还存在着“卡脖子”的问题。
低温酸奶品类所使用的菌群的相关研究,相比较欧美日,国内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做,落后欧美日15-30年,基础研究总体还有提升空间。
作为市场增量的常温酸奶,则属于“巴氏杀菌热处理风味酸牛乳”。直白说,就是发酵灌装后把活菌全都高温杀死的酸奶(巴斯德灭菌法),益生菌也会一起被杀死。所以常温酸奶里,其实是没有活着的益生菌的,这一点,消费者端并不普遍知道。
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中新经纬的采访时表示,“1kg 生牛乳的价格约为5块钱,一盒酸奶是 250g,1kg 生牛乳就可以做 4 盒酸奶,菌种的成本可能就一两毛钱,其他就是包装、人工、水电等成本,这些都加起来也不会超过 3 块钱。”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表示,酸奶的利润率约为40%,是普通牛奶的两倍。
高端化的文章或许很难做到鲜奶身上,但显而易见很容易做到酸奶身上。
酸奶消费的增长是必然趋势
除了消费群体主观印象上的向往,市场的客观条件也在推动着酸奶变大变强。
首先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在国内非常高发。
乳糖不耐受的人喝了含有乳糖的牛奶容易导致胀气、肠鸣、腹痛、腹泻等症状,而发酵奶里的乳糖已经被转化成了乳酸和其他的有机酸,不会引发症状。
乳糖不耐受由乳糖酶缺乏引起,调查显示,亚洲人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75%-100%。(此数据来源于1999年的一篇综述论文《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作者何梅,中国预防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
在中国,近乎九成消费者都有乳糖不耐受症,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国人对“奶”的需求里,酸奶是一环刚需。
市场端的趋利性选择也是重要原因,例如在渠道上养酸奶的成本明显更低。
鲜奶的保质期太短,一般3-7天,且需要全程冷藏,一旦变质轻则报废重则食品安全。故鲜奶在出厂之后对于后端的冷链要求极高,而且货架期极短,7天的保质期,两三天在路上是常有的事,损耗非常大。
规模较小的店难以培养稳定的客群,养不起鲜奶这样的超短保产品。
这都来源于可温控式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建设限制,从下图的冷链覆盖率可以看出,我国的冷链覆盖率仅有韩国的1/3。
2014年中国冷藏车保有量只有7.6万辆,远落后于同年日本和美国的15万辆和25万辆。即便到了2019年,中国冷藏车的保有量还只有20万辆左右,与十年前的美国仍有差距。
2022年,国内的冷藏车市场保有量达到36.9万辆,但比起世界第三面积的国家和十几亿人口的巨大分母,依然远远不够用。
而酸奶和酸奶饮料在供应链内的成本都很低,再加上保质期相对较长(多数能达到15-21天),只要稍有规模的门店都可以养得起。
冷链运输的基建情况就是成本,故此乳制品企业的前三甲,全都在在大力推广常温酸奶或者正常的酸奶,才有了伴随而来的铺天盖地的酸奶广告。
注定了消费者们在买酸奶上远比买鲜奶更容易,消费习惯上也会同样更倾向于买酸奶。
同时奶源是极大的掣肘,对小微乳企来说尤甚。奶源是影响企业生产、定价的关键,进而能影响到一家企业的命运。对于夹缝中或者新兴的乳企来说,只有发展酸奶业务才是走得通的方向。
乳制品行业背靠畜牧业,和养猪一样,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奶少,涨价—加大养殖—奶多,降价—缩减养殖—奶少,涨价”。
总体看来,每轮周期里,能不受打击甚至从中受益的,基本都是大型乳企。
例如在2010年前后的奶价上涨周期中,伊利顺势将产品进行提价,在其涨价的过程中也并未影响其市场份额的增长。
其他中小乳企就不行了,应对牛奶价格周期波动的关键,就在于奶源自给率。自有的牧场够用,就能抵御周期波动,否则便任由周期波动吹打。
例如阳光乳业在招股书中披露,报告期内(2019-2021),其自有牧场生鲜乳供应比例只有 10%左右,必须通过从合作牧场进行采购,才能满足日常生产需求。这一点被列在了其企业风险一项中,奶源不足是大多数乳企们频频受制的共同情况。
依赖采购,成本就高,招股书内,阳光牧业的采购价格在4.6-5.1元,远高于市场价。随之影响其经营的毛利率,从2019年到2021年一路走低,分别为36.76%、35.07%和32.97%。
企业对产品原材料的控制力弱,同样轻则成本高企,重则食品安全。例如之前麦趣尔在产品中被检测出丙二醇,不仅一时口碑尽塌,产品全网下架,还被处罚了7351万元。这笔钱相当于麦趣尔前两年净利润。
做鲜奶太难,而做酸奶很简单。
作为消费者,或许既期望着酸奶的高端,又希望酸奶不要“一直过于高端”。因为无论消费大环境有多么不景气,高收入人群总是受大环境影响最小的一拨人。
绝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期待着那瓶实惠美味的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