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实验室后,科学家创业者们都去了哪?
在橙果局策划的“创新100人”系列访谈中,对已经成立公司的科学家,我总是习惯性地问问他们,公司是如何确定落户地址的?
公司选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先去各个地方单位收集候选地址,然后列出企业运营条件列,初步筛选圈出几个关键场地,再去实地考察”这是橙果局印象最深的回答。
对每位科学家创业者来说,公司选址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根据以上,我们基本可以总结为:收集—筛选—考察—确定。但根据创业人群不同,我们也能总结出不同的规律。作为原始创新代表的科学家来说,在实验室走出后,对落脚点的选择的考量也受到投资人、合作伙伴和各地政府的关注。整理过往访谈资料,橙果局发现,从实验室到市场,最后都是一个寻找创新生态和回归创新生态的过程。
#01
十之八九先选离高校院所近的地方
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十之八九的科学家将公司落户在和自己高校同一城市的产业园或经济开发区。如神济昌华落户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天港医诺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科技园,艾玮得选址在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
▲ 部分教授/科学家创建的公司选址情况,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
距离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上午可以给学生们上课,下午就可以开车到公司处理一些事务。”不少科学家创业者表示。
科学家们通常会在校园里工作和教学,因此,将他们的公司设立在离校园较近的地方可以使他们方便地在教学和企业之间来回穿梭。科学家们方便地分身两处,兼顾教学和公司管理,减少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除了距离带来便利外,增强企业与高校的资源互动与合作也是一个关键原因。科学家们经常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并且对于学生的研究和项目有着深入的了解。如果科学家的公司离高校很近,他们可以更容易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合作,并将高校实验室的成果应用到公司的项目中去。英飞智药与北京大学共同研发的药物设计版ChatGPT工具——“PharmGPT”。深入挖掘,橙果局了解到平台的更新正式来源于创始人裴剑锋指导的学生项目。
不仅是和校内优秀学生合作,对于人才引进,落户在高校周围的初创公司往往有更多选择,包括博士生和研究生等。这些人才可以为公司带来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并推动公司的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
此外,从高校本身出发,高校通常拥有过硬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先是硬件设施设备,指的是实验室设施、图书馆资源等,这些资源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能省下基础研究中不少的费用;再是软件资源,高校往往各种支持创业的机构和组织,例如技术转移办公室和创业孵化器,他们能够提供专业咨询、资金支持和创业网络等帮助,初创公司利用这些资源和网络,进一步得到专利保护和商业化支持。
因此,从便利性、互动性、人才引进、资源共享等方面出发,科学家青睐于将公司落户在高校附近,不仅兼顾教学与企业管理,还促进了高校与公司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02
跟着孵化器走
当然,在我们的调研中,约莫还有十分之一的科学家放弃了便利性,选择跟着孵化器走。昕瑞再生便是其中一例。
得益于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南京转化研究院”)开展的校地合作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南京转化研究院孵化平台大力支持实验室PI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
“孵化平台的硬件条件都是根据我们的需求打造的,团队直接拎包入住。”昕瑞再生创始人赵扬曾在采访中说道。一键快捷,在学校的支持下,赵扬并没有在落户选址,设备采购,公司装修等诸多方面中犯过难。
为了鼓励师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能力,高校院所开始纷纷在学校内部或外部园区建立相关孵化器,将校内项目平移到学校内部的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以及众多在异地筹办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或者转化医学研究院中。
而选择这种方式落户的初创企业,一方面能*限度地省时省力,团队可能跳过前期的收集和筛选过程,只用和学校商谈基本就可以确定了;另一方面,由高校院所运营的孵化器一般拥有强大的科研资源与创新能力,除了众创空间外,还搭配了专业咨询和天使基金,能将实验室科技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化。
在不离开学校的体系下,做科研成果转化。初创公司发展所需的学术支持、合作机会、知识保护和教育资源都能得到极大限度的保障。
而除了高校院所运营的孵化器外,还有企业运营的孵化器。强势JLABS孵化器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No strings attached”,JLABS不要求获得入孵企业的股份,也不要求优先投资权。但入孵公司需要每个月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使用包括办公室、实验室等的空间与各种实验设备,即可租用实验台,月租费为3000美金,并且获得JLABS团队在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的运营管理服务。
跟着这类孵化器走的初创企业优点在于,商业模式与市场适配度更高。作为全球知名医疗企业,强生从成立到现在一直都在经历市场的验证,久而久之就使得JLABS,相比高校院所运营的孵化器更有市场敏锐度,它孵化出的企业也具有同样的特征。而不足在于,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他们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因此,很少有科学家愿意付费去选择落户。
#03
回归到创新生态中去
无论是把公司落户在高校附近,还是跟着孵化器走,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创新生态是不得不考量的因素,而高校院所圈与孵化器恰恰具备这样的特点。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创始人在选择落户地点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花费比较小、甚至是免费提供办公空间的A地,一个是不是免费的,但创新生态很好的B地。
“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选择去B地。”一位行业内人士告诉橙果局。
所谓创新生态,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锚,整合政府、科研单位、风投机构、企业组成了独特的创新闭环。这些单位以利益机制为纽带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
政府提供长期政策支持,打造适宜创新的氛围和城市空间;大学提供创新资源,产出人才;风投机构为创新提供关键资本支持;企业为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提供机会和载体。
高校院所作为创新源头,往往受到政府和社会跟多观念关注。在社交平台上,“VC到高校围猎教授”的词条比比皆是,而这些关注也带动了高校院所圈的创新生态。孵化器也是同样的逻辑,不论是高校院所运营的,还是企业运营的,他们内部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
在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中,我们通常能看到以下几点:
一是便利的交通。无论对于兼职创业或者全职创业的科学家来说,没有人愿意将时间过度消耗在通勤上,即使是现代科技改变了会议方式,对于研发类工作实地探讨往往更加有效。而且交通便利也为企业招聘挑选更合适的员工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二是丰富的行业资源,这包含了项目产品工业设计、工艺研发、产品报批、中试制造、市场 包装、销售渠道等各阶段资源对接等服务,以及产业链发展所需的上下游资源、相关的第三方服务等。科学家创业者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求,来选择CRO、CDMO、原料厂家等。以生物医药为例,在新药研发流程中,涉及药物靶点的筛查与确认、苗头化合物筛选确认、先导化合物发现、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步骤繁多,初创企业开发新药是一个负责漫长的过程。CRO的工作主要覆盖新药研发及试验的各个环节,按照覆盖的环节不同,又可以分为临床前CRO和临床CRO,帮助初创公司提高效率。
三是充足的资金储备。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融资至关重要。资金支持是创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在创新生态中,高度集中的科研资源和专业的投资人使风险投资得以往孵化阶段前进,大量高校院所优秀的转化项目吸引专业的、有实力的风投机构,初创企业能够在其中寻找融资机会。此外,也是政府产业导向的有力工具,政府是重要的LP,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优秀人才的集聚。高校院所和企业真正让生态里有水可以流动的。在创新生态中聚集的高校,不仅仅是企业的潜在人才库,通过教育的方式为全世界输出生物技术创新领域的人才,更是创新的发源地,影响着生命科学行业。而企业不断吸收高校院所输送的人才,从产品研发到市场运营再到公共关系等,成为一个接收科研人才和商业化人才的载体。
#04
不一定是个困难的选择,
但绝不可轻视
天港医诺联合创始人肖卫华在采访中回忆,当时,田志刚院士在和合肥市经开区管委会秦主任的聊天中偶然提起团队正在寻找落户的事。秦主任一听,立即向田院士发出邀请,并承诺尽*努力为天港医诺提供落地条件。
就这样,以风雷之速进行,很快在2020年的春天,天港医诺正式落户合肥经开区智能科技园,同期还建设了包括SPF级动物实验室、GMP标准重组蛋白制备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NK细胞检测和分析平台等在内的近8000平米专业研发基地。同时,合肥经开区还为天港医诺提供了一笔落户资金,助力成果转化。
不仅仅是天港医诺,对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来说,具有科学家和教授“光环”的创始人往往自带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使得他们在选择企业落户地点上更有主动性,不一定是一个困难的选择,但这也不能被轻视。一般来说,场地是初创企业必备的要素。处于良好的创新生态中,对初创企业进行种子和天使轮投资或是日后业务发展增加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