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5天狂赚6亿!越骂越火的音乐节,该冷静一下了

各地沉寂了三年的线下音乐节,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好像要玩命把过去几年欠的演出补上一样。

这个夏天,没吃上淄博小串卷饼的年轻人,都跑到音乐节蹦迪了。

疫情结束之后,各地沉寂了三年的线下音乐节,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好像要玩命把过去几年欠的演出补上一样。

一时间,上到北上广,下到村镇县,全国哪哪都有音乐节。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线下营业性演出高达31050场,比2022年同比增长417.5%,甚至比疫情前的2019年还高出49.1%。

其中,42场大型音乐节直接卷走了50%以上的人流量。

五天假期内,大型音乐节和演唱会,共计产生了6亿元票房。

但现如今的音乐节,被捧得多高,争议就有多大。

在网上检索音乐节,除了攻略外,多半是吐槽和差评。

永远排队的厕所:

充满垃圾的现场:

经常和乐迷在物理层面“亲切互动”的保安:

从滚青精神老家,到被人口诛笔伐,越做越大的音乐节,到底捅了什么篓子?

远看乌托邦,近看烂泥坑

在出发前往音乐节的路上,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朝圣”的心态。

他们要去的目的地,是短暂的乌托邦,是可以忘记现实烦恼,尽情享受的地方。

但,当乐迷们到达场地后,看着眼前的烂泥坑,心中只剩下了失望。

“体验差”成了今年音乐节体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过去的音乐节,讲究一个“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而如今,却变成了“永远憋尿,永远腰酸背痛”。

如厕难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音乐节的通病,以至于大部分乐迷,在烈日炎炎之下Pogo,靠啃黄瓜续命。

餐饮贵更是广被诟病的一点,前几天,天津某音乐节10块钱一杯的分装冰露,让人直呼在音乐节连水都喝不起了。

音乐节的选址也常被拎出来吐槽,乐迷们要么位于荒郊野岭,看一场演出,吃半嘴沙子;要么身处田间地头,喂半天蚊子。

不过,对于一些音乐节常客来说,为了能看心心念念的演出,这些问题都能多少克服一下。

真正惹恼年轻人的,是音乐节在演出方面的“不上心”。

前不久,在河南举办的嵩山音乐节就因为各种骚操作,被频繁骂上热搜。

有网友列举了嵩山音乐节的“五宗罪”,条条都“精准命中”了办音乐节的雷区。

抛开演出安排,门票涨价和黄牛泛滥,也是音乐节最招骂的点。

大部分音乐节的价位在几年前还是300+元/天,1000+元/三天的档次。

而近几年,部分音乐节的票价能飙升到800+元/天,VIP票甚至高达数千元,被人直喷吃相难看。

因为票价被广泛吐槽的仙人掌音乐节

猖獗的黄牛也让乐迷苦不堪言,许多音乐节都有“开票秒光”的现象,随后,他们的门票会以数倍价格出现在各种渠道。

甚至还有黄牛堂而皇之地利用安保漏洞,撬开围栏硬闯入场。

乐迷们买了天价票,坐着长途大巴来到荒山野岭,期待着自己的“乌托邦”。

但却看到了临时更改的阵容、荒凉破败的环境、乱糟糟的现场和调音、不专业的保安...

再理想的“朝圣”心态,都会被慢慢消磨干净。

错误的执念,是音乐节的病根

音乐节的大众化,始于2018年前后。

由于两档综艺《中国有嘻哈》和《乐队的夏天》爆火,让主流市场发现了原本小众的摇滚、说唱音乐的潜力。

原本圈地自萌的两个小众圈子,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变成了流量密码。

此后,除了摩登天空、迷笛、麦田和太合等专业音乐公司,音乐节的“跨界主办”多了起来。

比如话题度较高的“江小白音乐节”以及“元气森林音乐节”。

除了本就定位年轻人的新消费品牌,音乐节也成了各地方拉动旅游、展示城市风采的好手段。

众“跨界主办”的涌入,让音乐节这条赛道变得异常拥挤。

并非专业的主办们,想要在赛道中卷出特色,就只能选择最简单粗暴的路线:堆阵容。

主办们相信,只要阵容够硬,就能吸引来客。

面对音乐市场上眼花缭乱的艺人风格,主办们只能选择“我全都要”。

一条音乐节阵容的“(伪)爆款公式”就此诞生:

大牌音乐节=流量小生+潮流Rapper+摇滚老炮。

但凡能凑齐这三样,就能满足所有画像的年轻人,让众口不再难调。

主办算盘打得不错,但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安排简直是毫无体验。

在同一个舞台下方,既有拿着荧光棒的饭圈女孩,还有穿着黑T恤的重型乐迷。

两个原本属于不同圈子的歌迷,被硬生生放在同一场景,气氛颇为尴尬。

在提倡“彰显个性”的乐迷群体中,这种安排很难不引发歌迷群体之间的矛盾。

小清新乐迷听不得燥的慌的金属;想要“be real”的说唱粉丝看不起诗与远方的民谣。奔着给idol应援的饭圈女孩,也会因为演出时间不够长,在小红书上怒骂主办方。

本想一件事儿赚两份钱,最终却变成了一场演出挨两份骂的尴尬。

而且,艺人出场费也成了众多音乐节主办头疼的问题。

随着艺人在节目“镀金”之后,一些原本出场费平平的乐队,出场费成倍增长。

刺猬乐队

比如刺猬乐队,出场费就从《乐夏》前的3万,涨至50万。

《乐夏》*季的冠军新裤子乐队,出场费也高达150万。

而说唱艺人和流量明星的出场费,也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2017年的数据,一场大型音乐节,约有60%的预算花在演出资源及宣传上,如今,这个比例只能更高。

很多主办本就不太富裕,被逼无奈,只能在设备、选址、安保和乐迷服务方面缩水。

即便预算宽裕,请来了各路明星,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艺人的时间,也十分困难。

对观众来说,被严重缩水的演出时间,也意味着音乐节为数不多的体验被进一步破坏。

演出设备差,也会让演出质量大打折扣。

在北京举办的雁栖音乐节,就出现了因为张震岳团队的音响调试时间过长,推迟演出,而被观众喊退票的事故。

在淮安举办的“龙宫音乐节”因为过于差劲的安保团队和音响系统,登台演出的朴树都忍不住现场吐槽“请主办方尊重一下观众”。

在流量当道的年代,追求过于豪华的阵容,成了音乐节们的执念。

想通过流量迅速变现的音乐节主办,最终丢了口碑,也没见到钱。

据悉,今年在全国的大型音乐节中,仅有20%可以完成盈利。

音乐节,距离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服务乐迷的音乐节,很难卷出头

大部分乐迷来看音乐节,图的就是一个节日氛围。

主办方作为乐迷和艺人之间的“中间人”,应该把节日氛围的打造,当作主要的考量点。

说到节日氛围,国内的主办们,有必要跟国际上成功的音乐节们取取经。

乐迷们都在吐槽国内音乐节普遍秩序混乱、服务差,那我们来看看日本的Summer Sonic音乐节(以下简称SS)是怎么做的。

SS音乐节,向来以*的乐迷体验著称。

为了让乐迷避免长途跋涉,SS会把举办场地选择在距离市中心半小时公共交通左右的范围内。

SS也不会让乐迷体验“憋尿看演出”的痛苦,在现场,SS总会准备足量的卫生间,除此之外,现场还有吸烟室、急救室、母婴室和专门补妆用的化妆间,非常贴心。

2022年SS的场地规划

SS现场也没有业余和态度恶劣的保安,演出散场后,SS的工作人员还会耐心引导客流,避免踩踏和拥挤。

SS还曾经在上海举办过演出,虽然无法复刻日本SS的*场面,但是在音响系统、乐迷服务和阵容方面,还是值得国内主办们认真研究的。

单纯凭借优质的服务还是不够,音乐节的节日氛围,也是乐迷最看重的点。

而光靠流量明星,是无法打造真正的节日氛围的。

在这方面,位于美国加州的“世界*音乐节”Coachella(科切拉)音乐节,就能把“氛围”玩到*。

科切拉的创始人Paul Tollett认为,音乐节应该将空间、舒适和整体的酷感氛围放在首位。

与国内音乐节千篇一律的“舞台+草皮”不同,科切拉会邀请很多建筑和雕塑艺术家,把场地装扮得如同幻想世界一般。

除了大型艺术展览,科切拉还有泳池派对、快闪舞会和美发沙龙等等有趣的独立品牌活动。

随着规模的扩大,美国最受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品牌、科技巨头,都会主动来找科切拉进行合作。

相比之下,科切拉是真的搞清楚了美国Z世代们想要什么:不仅是*阵容,还要最潮、最新、最前卫的综合艺术体验。

虽然被人诟病成“网红打卡中心”,但是能抓住Z世代的心,就是科切拉*的竞争力。

当然,最值得中国主办们学习的,也许是大牌音乐节主办们专业、真诚的态度。

这首先就体现在票务系统上。

相比于动辄暴雷、货不对板的情况,服务周到、阵容强大的SS票价却性价比高得离谱。

2019年SS票价

即便如此,SS完全不用担心盈利不够,2019年,SS就完成了3亿元票房的壮举。

而科切拉音乐节虽然票价高昂,但却可以保证演出“量大管饱”。

2012年,科切拉音乐节预售“秒空”,在乐迷的呼声下,科切拉音乐节决定把演出时间延长至两周,且保持同样阵容。

让成本翻倍的操作虽然很冒险,但是科切拉的良好口碑,还是支撑其“双倍量”的门票在半天内售罄。

而且无论是SS还是科切拉音乐节,在阵容更换、退票时都会提前通知,且非常干脆利落,用户不用进行太多扯皮。

国内音乐节,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重新思考一下音乐节这门生意的本质。

用心把用户体验做好,才是音乐节们应该卷起来的方向。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金错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音乐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