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2023年一季度GDP数据的公布,全国24座“万亿之城”正逐渐勾勒出城市经济版图。
截至目前,在2022年入围“万亿元俱乐部”的24座万亿GDP城市,均已公布2023年一季度数据。从总量来看,今年一季度,这些城市的GDP总和达到108765.55亿元,在全国经济总量的占比约为38.2%。
从体量来看,上海、北京、深圳三个经济强市仍然稳坐前三宝座。而在增速上,有14座城市跑赢全国(增速4.5%),西安、深圳、郑州的GDP增速则分别以7.6%、6.5%、6.0%遥遥*。
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城市在一季度表现亮眼。其中,成都一季度以5266.82亿元的GDP总量超越苏州(5186.64亿元),实现了位次晋级,成为经济第六城。
西安以“黑马”之姿,不仅反超济南和合肥,排名上升两位,且逼近佛山。根据西安统计局数据,2023年一季度西安GDP同比增长7.6%,达2834.11亿元,同比增长196.08亿元。
与此同时,宁波也以3801.76亿元的总量赶超天津(3715.38亿元),跻身第十一位。
△ 注:排名变化为2023年Q1与2022年Q1对比
成都虹吸效应显著
随着全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增速让外界感到意外。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3月,苏州GDP总量达到5186.64亿元,同比增长1.9%。相比于苏州,成都的经济总量*约80亿元。由此,苏州被成都反超,退至第七名,成都则晋升一位,排名全国第六。
这也是成都继2020年一季度以101.64亿元的差距超过苏州后,近年再次实现在一季度赶超苏州。
从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苏州经济增长失速的原因,在于工业领域。一季度,苏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87.47亿元,下降0.7%,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7%。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苏州的工业经济外贸依存度较高,进出口贸易属性强。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和全球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进出口业务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和工业经济的增长。
再看成都,从总量上来说,一季度的第二产业增加值高于苏州,尤其是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上,成都超苏州795.16亿元。
此消彼长之下,成都的优势渐显。
丁长发分析称,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其首位度高,对全省的技术、资金、产业的虹吸效应极其显著。再加上成都的优势产业在电子信息,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在成都设立了区域总部,推动当地产业规模突破了万亿大关。
此外,一季度成都第三产业占比高达69.63%,拥有较好的科教资源。“成都作为西部的物流、交通枢纽、金融、科创、国家中心城市等,从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来说,成都的GDP总量有望在近两年内超越苏州。”丁长发说。
除成都和苏州之外,万亿城市的GDP排名有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宁波超过了天津。
追赶了多年,今年一季度宁波以近百亿元的优势取代天津,晋升为第十一位。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今年一季度,宁波的*优势体现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上。数据显示,宁波、天津分别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677.4亿元、1232.56亿元,宁波*后者445亿元。此外,宁波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在第三产业方面,相比去年同期,缩小了与天津的差距。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宁波背靠长三角经济带,又有深水港地利,而上海港的货物转运也向宁波倾斜,再叠加宁波区域经济的发展,宁波构建了良好的多元经济生态。今年宁波经济加速,主要受益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复苏。
“但宁波的经济产业还过于传统,急需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宁波在数字经济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比如跨境电商方面,跨境数字服务方面还大有可为。”盘和林说。
不过,天津经济回升势头也逐渐显现。今年一季度,天津跑出5.5%的经济增速,在四个直辖市中*。
从“三驾马车”的增速来看,天津在投资、消费领域上均有明显回升。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2.6%,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7.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5%,去年全年为下降5.2%。
在消费方面,虽然有去年同期遭受疫情冲击、基数较低(-3.9%)的原因,但其升级类商品旺销,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天津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41.5%,新能源汽车增长55.0%,智能手机增长15.7%,消费需求和潜力得到明显释放,消费市场得以迅速恢复。
西安增速领跑
2023年一季度,西安以7.6%的增速拿下“万亿之城”增速*。
具体到各产业,*产业增加值32.4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928.04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873.67亿元,增长6.6%。由此看到,最亮眼的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
去年以来,依托于支柱产业倍增计划,西安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其第二产业增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对稳固经济大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今年一季度,支柱产业倍增计划突破见效,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西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1.1%,同比增长19.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表现不俗,产量增长62.8%,占全国的13.8%,零售额增长57.2%。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超过上海的99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城市。而这里面的主要功臣,离不开比亚迪的强力支撑。
西安作为比亚迪在北方重要的生产基地,自然是受益者。
统计数据显示,在2022年西安产出的101.5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中,有99.5万辆为比亚迪生产基地所产,占比高达97.9%。与此同时,随着比亚迪西安三期在2022年9月投产,其产能再次升级,由此直接体现在今年一季度的产销数据中。
作为新晋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城,西安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冲刺。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突出抓好包括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内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围绕“企业-链条-集群-生态”这条主线,西安在2023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0%,较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分领域看,由于对制造业等领域的持续看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最高,达到22.2%。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西安服务业、消费市场也出现明显回暖,成为经济回升的动力来源。实际上,从春节假期至今,西安的热度未曾消减,“七亿人在三亚,七亿人在西安”说法在网络热传。
折射到数据上,1-3月,西安旅游收入530亿元、同增2.5倍,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6.1%。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同期提高19.9个百分点,达到1260亿元。
在西安经济运行整体向好之下,生产生活有序恢复,但“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全市出口总值为592.1亿元,下降9.1%。
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外贸经济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尤其是像西安这样的出口型经济还不是强项的城市。再加上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和重构,一些外资企业可能会选择转移生产基地,从而减少对国内的进口需求。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从整体来看虽然出口总值在一季度有所下降,但是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组成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产品成为西安的出口新增长点。
以太阳能电池为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西安出口总值为82.7亿元,同比增长31.1%。
由此看来,“新三样”成为出口新增长点,意味着西安在外贸结构方面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下一个万亿之城,花落谁家?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GDP跨越万亿门槛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
在2022年,“万亿俱乐部”城市并没有迎来新成员。但距离万亿最近的常州和烟台,被视为热门后备军。今年一季度,这两个城市表现如何?
常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GDP为218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增速连续12个月位列苏南*。
作为重要的工业重镇,常州近年来在加快自身产业的升级转型,目前新兴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常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一季度,常州新能源领域核心制造业产值增长37.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8.6个百分点。
2023年,被常州定为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在今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迈入“万亿俱乐部”,已成为重点工作目标。与此同时,常州也将全年的GDP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5%。
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常州GDP距离万亿门槛只有450亿元。而今年一季度常州GDP增速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增速,接下来常州若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在2023年成为“万亿之城”的一员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常州将如何实现预期增长目标冲刺“万亿之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常州是长江三角洲“苏锡常”核心城市之一,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因此实体经济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
“如今,常州正以打造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为引领,高质量推进太阳能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的创新升级,实现全社会各领域新能源应用渗透率在全国*,建设‘新能源之都’。”胡刚说道。
时代周报记者留意到,根据常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其新能源产业规模、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都要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还要在202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这也将成为常州冲刺万亿城市,乃至建设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的重要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江苏已经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4座城市入围“万亿俱乐部”。如果常州能在2023年顺利实现GDP突破万亿,江苏将成为拥有万亿GDP城市最多的省份。
与常州实力接近,山东烟台也是“万亿俱乐部”的后备军。2022年烟台GDP为9515.86亿元,同比增长5.1%,距离万亿GDP城市仅一步之遥。
在2023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也是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目前,烟台市包括商务、工信、发改等多个部门为冲刺万亿GDP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今年一季度,烟台GDP达到2246.18亿元,增速为5.4%,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55.3%。
从GDP体量上来看,今年一季度烟台超过了常州。不过,去年前三季度,烟台也一直*常州,但全年最终未能实现反超。
值得期待的是,烟台和常州的差距已从2021年的95亿元左右缩小至2022年34亿元左右。在胡刚看来,GDP总量突破万亿是两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谁能先迈进下“万亿之城”,还需静观其变。
12547起
融资事件
6124.05亿元
融资总金额
7772家
企业
2467家
涉及机构
707起
上市事件
7.9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