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被几十万人筛过几十年的土地,还有可能找到金子吗?
从直觉来说肯定是没戏。
于是近百年来,那些“大淘金”时代的圣地早已无人问津,回归了荒滩与野地。
然而,违背直觉的是,孤独的风声与寂寞的流水间,黄金正如乳汁般再次蓄积,已经准备好哺育下一批疯狂的财富欲望。
现在,人们发现黄金重新出现在被掏空的河床上,黄金客重返淘金地。
黄金归来
2.6公斤黄金,整整16万美元!
只是端着金属探测器随便进山转了转,一位新手淘金客就找到了这么一块儿奇迹般的狗头金。
这不是什么小酒馆里的吹牛故事,而是今年刚刚发生的新闻。
地点就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金三角”地区,地如其名,这里在1850年代是远近闻名的黄金乡,吸引了成千上万怀揣暴富梦想的人。
“当我的手碰到它时,我的下巴也跟着掉了下来,”负责鉴定它的当地金店老板坎普回忆道。“这太不可思议了,千载难逢的发现!”
尽管当地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重达69公斤的天然纯金——这是“金三角”最鼎盛时期幸运儿的发现,人们把它命名为“欢迎你,陌生人”——它昭示着这片地区对冒险者曾经多么慷慨,但坎普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附近游荡的业余淘金客有什么“大发现”了。
这则新闻最令人惊异之处在于,被人们一遍又一遍搜索过后,“金三角”竟然还有如此“大漏”可捡。
实际上,这还不是*一则老牌淘金地正在复苏的消息。
从澳洲到美洲,全球各地被人们遗忘的老金矿都在重新响起金币的声音。
几年前,一位匿名英国淘金者发现了全英国水域迄今为止发现*的一块狗头金,并且,他也是新手上路,没有任何经验,只是随便在河滩上转了转。
有人认为,这是“新手的运气”,但加州的淘金OG并不同意。
他们说:“金子确实变多了,所以新手才有机会撞大运。”
加州普莱瑟维尔地区,曾经大淘金的核心热点之一。当地居民人人都会点儿水里淘金的*手艺。
Albert Fausel正是其中一位,两周前,他对《纽约时报》记者展示了最近发财有多容易。
只见他穿上全套潜水装备,趴进家附近的浅溪,用食指轻轻扫开溪水底部的沙砾,然后:
“Woooo-hoo!”
他举起手来,指缝里夹着些闪闪发亮的小颗粒。
这些颗粒很难称得上金块,说是金豆都有点儿委屈豆子,但聚少成多,一样值得付出精力。
不过短短20分钟,Fausel就装满了半个胶囊瓶,其中的金粒价值大约100美元。
在溪流贯通的附近山脉里,每个谷地都在回荡兴奋的窃窃私语:黄金回来了。
人们从杂物间里翻出蒙尘的淘金盘,回忆着小时候和父辈的嬉戏,来到河滩与溪流。
挖一捧黑沉的河沙,在淘金盘中转着圈地摇晃,流水会带走轻质的河泥,只有密度*的黄金会留到最后。
这是最老派的淘金法,一百多年前那些一穷二白的先辈正是这么做的,几乎带走了加州腹地每一颗肉眼可见的金色颗粒。
而现在,他们的子孙又一次看到了黄金。
有人用淘出来的金子打了一对金戒指,并求婚成功。有人捡到了更大的金块,因此换了辆全新的小卡车。
他们兴奋地把自己的收获发在社交媒体上,引来无数点赞,也引来了新的冒险者。
打开亚马逊,十几美刀一套的初级淘金套装销量飞起,买家热情洋溢地评价:“很不错的工具,相信这个周末一定能给我带来好运气!”
35岁的DJ Foulmouth是最早赶来的一批冒险者之一,他见证了这个圈子的发展壮大。
“我的家人认为我疯了。他们说没有黄金了,老前辈们拿走了一切。但他们没有,剩下的还很多,”
当地的业余淘金俱乐部现在有了60多名成员,人数是三年前的10倍。
他们不惜远道而来,有些人甚至需要跨越半个美国。
一位72岁的老爷子表示:“我希望我的骨灰撒在这里:它现在是我在世界上最喜欢的地方。”
就连淘金公园门口的表演大爷都感受到了淘金热的升温。
大爷平常就干一件事——躲在淘金公园的干道旁,等待游客路过,然后端着假枪跳出来,大喊一声:
“不许动,把你们的金子都交出来!”
这本是个闲差,作为早已没有金子的历史遗址,这地方往日里相当寂寥,游客稀少。
但今年,大爷跳得都累坏了。
来自哪里?
为什么早被筛过一遍又一遍的土地里,突然冒出了这么多黄金?
听起来简直像是什么“尼斯湖水怪”一类为了振兴旅游搞出来的诡计。
原因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
干涸的土地重新蓄满金汁,竟然是因为全球变暖。
要说黄金开采可能加剧碳排放危机,这个很好理解。但为什么气候危机反过来会带来黄金?
要搞清楚这件事,还得先恶补一点关于黄金的小常识。
大家都知道黄金是贵金属,但它为何昂贵?要知道,根据科学家测算,地球的黄金储量可一点儿都不少,光是地壳就可能储存了60万亿吨。
根据澳大利亚地质学家伯纳德·伍德团队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如果把地核里的也算上,那么地球大概有1600万亿吨黄金,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全提取到地表来,能给整个地球穿上一层接近半米厚的“黄金圣衣”。
但为什么我们人类手中的黄金如此稀少?
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自文明诞生以来,人类总共开采的黄金重量不过18.72万吨,和地球黄金总储量差了不是一个两个量级。
原因是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黄金都沉在无法开采的深层地底。现在我们好得到的黄金,只有地表残留的少许。
地表黄金一部分来自天外陨石的“快递”,一部分来自火山喷发和地下温泉溶解带出的地底黄金。因此,大多以碎屑的形式混杂在岩石、泥土里。
所以黄金不光靠挖,还靠淘,过滤越多泥沙,能滤出来的金屑越多。
如果看过《育空淘金客》、《白令海大吸金》一类的淘金真人秀,你一定还记得选手们用的机械巨兽。
开上大型挖掘机,一顿猛挖,然后把泥巴送上巨型洗矿机,吞吐的泥沙规模越大,收益越可观。
这正是淘金业中颠簸不破的真理——淘金客需要大量未被染指过的新鲜原料。
早年间,加州地区的淘金客为了搞到更多“新鲜泥巴”,还动用过高压水枪,专门冲击附近的岩石和河道。为了保护环境,后来加州不得不特别出台法律禁止这种行为。
事情解释到这儿,“黄金归来”的谜团就好理解了。
为什么说是全球变暖让干涸的金矿重获生机?因为全球变暖带来了极端天气。
还记得这几年加州都遭过什么罪吗?
先是经历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山火,烧秃了无数山头,16000人因此被迫逃离家园。然后是飓风带来强降雨,洪水泛滥、山体滑坡、堤坝决口,整个地质地貌因此发生改变。
这就像一把老天爷给的高压水枪,还附赠了松土的铲子,把加州大山里的土层折腾了个天翻地覆,大量往日深埋的金屑涌进了河滩。
史家不幸诗家幸,地球不幸采金矿兴。
不光是加州,因为极端天气的肆虐,全球各地的老牌淘金地都开始迎来“第二春”。
真的赚吗
做淘金客真的赚钱吗?
除了金子来自哪里,这恐怕是各位*奇的问题之一。
要是单看电视节目,那简直不是赚钱,而是直接捡钱。
经典节目《育空淘金客》,选址在加拿大老牌金矿育空地区。一穷二白、脑袋空空的新手淘金客来到这片应许之地,开上大型挖掘机,一顿猛挖,然后把泥巴送上洗矿机,就可以坐等收金。
机器运作一天,掀开洗矿机的滤槽,鞋底花纹般的滤槽底躺着波光粼粼的碎金。
收集起来,清理烘干,运气好的团队一天能够采到130盎司(约等于3.6kg),价值超过20万美元。
这样的工作可以持续整整4个月,直到天气寒冷到土层上冻,没办法继续挖掘。
干上一季,可以歇上一年。
但绝大多数普通淘金客显然很难达到这种生产规模。
初级玩家使用的是塑料淘金盘,绿色为主,在墨绿的底色下,金色会更加显眼,这一阶段纯靠手摇。
进阶玩家使用水槽箱,看起来很像工地上那种过滤细沙的纱网。
原理也很类似——把河泥倒在水槽箱长长的坡道上,任流水冲刷,带走较轻的泥沙,最终留在水槽格纹里的,就是我们想要的金沙了。
再专业一点的,还有金立方、黄金滚筒筛、黄金分级器等等五花八门的辅助工具。
总之,还是局限在淳朴的手工阶段,装备的科技等级约等于出门钓鱼。
这种技术条件下,要想大赚特赚,那无疑要燃烧幸运。
更多情况下,可能忙活半天才能赚回10美元。
不过,新晋淘金客并不着急,他们还有别的手段回本。
这是“大淘金时代”的先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方式——发视频。
“我的视频很糟糕,我老婆说,这东西肯定没人看,因为通常我拍到的不是金块,而是自己的肚脐。”
67岁的前画家Larry Englehart说,他并不是很熟悉如何制作合格的视频,也没有寻宝人该有的运气,但是:
“人们一定非常无聊,因为确实有人在看。”
他堪称枯燥乏味的频道已经收获了171000 次页面浏览量,和822个订阅者。
和他一起在河滩上徘徊的同伴,更年轻的那些做得更好。52岁的Robert Ferguson拥有超过1700名订阅者,并且:“走在附近,有人能认出我,他们会喊出我频道的名字,就像看见明星!”
这些新掘金人从不隐藏他们的淘金宝地,反而在YouTube频道中倾囊相授,鼓励观众加入他们的行列。
这会让他们从YouTube获得微薄的流量报酬,以及一些来自淘金工具商、牛仔裤品牌的广告。
其中最著名的Jeff Williams,已经真正因此发家致富。他有27.8万名订阅者,和近1500万次观看。
这个总是穿着鹿皮、戴着牛仔帽的家伙就像从大淘金时代直接被逮到电视盒子里的小地精,总是在教导观众层出不穷的“古典实用小技巧”。
比如,当你找不到合适的模具烧熔金屑时,你能怎么办?找个土豆,一刀切两半,中间挖出个小洞,一样好用!
虽然看后真的能用上的人很少,但这充斥着机械、烈火与财富的频道,还是成了无聊都市人*的白日春药。
这条电视名人路的尽头,藏着真正的成名机会——主演真人秀节目。
一旦被混迹于YouTube的星探选中,就有可能像《育空淘金客》的主角们一样,成为电视真人秀的选手,得到节目组的启动资金支持,开上真正的重型机械,开启滚滚吸金路。
在这些认真的老哥之外,更多人乐意把淘金当一场周末的放松游戏。
每逢假日,他们就开上小车,拉着朋友家人、帐篷和烧烤架来到河边,一边淘洗金沙,一边生火烤肉。
“能给我老婆攒出个戒指就行。”这是休闲派淘金客最常挂在嘴边的目标,不过他们并不为此拼命。
好比河边钓鱼,钓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这些“乐子人”自打疫情后指数级地上升,当地住民非常理解:“他们都是憋坏了。”
在大流行时期, 还有什么能比荒郊野滩的自娱自乐更安全呢?在淘金地,人们久违地找回了自由。
现在,这些曾经哺育了半个美国的河谷,也是父母遛娃的好去处。
甚至有母亲主动带自己十八九岁的大儿子来“感染赌瘾”,看着皮肤苍白的儿子起劲儿地在溪水里撅起屁股,老母亲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谢天谢地,总算有了个能放下手机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