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没有短板的明星创始团队配置,启明、维梧资本一众知名创投追捧,全球屈指可数的血小板治疗明星公司Platelet Bio于近日被曝出可能停止运营了。征兆来自几方面信息:CEO离任、官网关闭、社交媒体无法查看。
从2022下半年来,Rubius、Codiak、Pear、Platelet Bio等生物技术各领域先驱接连倒下,向外界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与此同时,产业界并未观察到国内披露出“倒下”的Biotech。从美国过往的经历来看,大浪淘沙、行业洗牌、挤出泡沫、“不合格”企业接连出清,但这会是中国Biotech的必经之路吗?
有投资人爆料,事实上中国已经不再继续运营的Biotech有很多,但为什么鲜有披露?是“中国的VC们不允许吗?”
陨落早有端倪,
融资3轮,启明创投、维梧资本投了
Platelet Bio从创业之初就带着明星光环。成立于2014年,Platelet Bio由连续创业者、哈佛医学院教授Jonathan Thon和哈佛医学院副教授Joseph Italiano共同创立,致力于开发血小板递药系统。
此前,Platelet Bio吸引了一众明星VC,完成3轮融资近1.2亿美元。企查查数据显示,2017年6月,Platelet Bio完成A轮1000万美元融资,资方包括启明创投、维梧资本、The eCoast Angel Network、Viventures、Nest.Bio Ventures。
两年后,Platelet Bio又完成26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Ziff Capital Partners、Nest.Bio Ventures。
时间来到2021月4日,Platelet Bio完成755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阵容包括SymBiosis、K2 HealthVentures和Oxford Finance以及现有投资者启明创投、Ziff Capital Partners。
可以看到,投资方中有启明创投、弘励创投、维梧资本等多家亦在中国布局投资的知名VC。值得注意的是,启明创投连投三轮,是Platelet Bio坚定的拥趸者。
Platelet Bio为何备受资方青睐?Joseph Italiano教授曾指出,血小板除了止血以外,还具有多种功能。它的自然功能包括运输多种必需生长因子,血小板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特定蛋白和抗体。Platelet Bio公司的目标是利用血小板的天然运输功能,对它们进行工程化改造,作为递送药物的载体。
Platelet Bio的技术平台通过基因工程对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改造,让它们成为可持续产生特异性血小板样细胞(PLC)的再生性来源。基因工程改造过的PLC能够递送多种有效治疗载荷,包括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治疗性蛋白质和核酸。
据悉,在此基础上,Platelet Bio正在开发PLC载药系统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肝纤维化、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方案,还计划把ePLC疗法扩展到肿瘤、肾病、血液疾病等疾病。
放眼全球,将血小板作为新型细胞疗法核心研发产品的企业并不多。除了Platelet Bio,还有日本的Megakaryon和我国的血霁生物。可以说,Platelet Bio站在行业技术的最前端。
本来一切向好发展、被业内人士给予厚望。但目前Platelet Bio官网无法正常运行,Twitter官方账号也处于保护状态无法查看公司的资料和产品研发进展。虽未官宣公司真正状态,但一些受访投资人认为,基本可以判定,公司已经处于破产边缘。不过也有投资人觉得,Platelet Bio也可能换名字了。目前,Platelet Bio仍在Qiming US的投资组合中。
图源:Qiming US官网
事实上,去年1月底,Platelet Bio就陷入欺诈纠纷。公司B轮投资方Symbiosis在特拉华州对Platelet Bio提起诉讼,声称该公司被Platelet Bio关于治疗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突破性平台的欺诈性炒作所欺骗。Symbiosis要求销涉及对Platelet Bio B轮融资出资1000万美元的交易,以及后续如果达成细胞疗法研发里程碑后可能追加的1000万美元投资。
除此之外,公司的高层似乎也动荡不安。从LinkedIn处获悉,Platelet Bio前CEO、总裁兼董事Sam Rasty在Platelet Bio的任期截止到2022年3月;Sam的接班人Derek Adams CEO兼总裁也于11月离任,并于今年3月开始担任 AlloVir 董事。
但不可否认的是,Platelet Bio曾走在行业的前列。此前,血霁生物创始人朱芳芳曾表示,血小板领域存在一定技术壁垒,学术上研究血小板的人少,因此懂得如何实现血小板产业化的人更少。对于如今Platelet Bio面临的境地,只能说创新本就是未知的旅途,失败乃兵家常事。
中国的VC们不允许Biotech倒下?
从去年开始,关于美国Biotech企业关停的新闻屡屡传来。药审改革后,中国Biotech发展步入新阶段,公司数量也从数量寥寥变成覆盖包括创新药、医疗器械以及前沿医疗技术等多个细分赛道的超千家创新型企业。
与此同时,Biotech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来诸多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产品上市后盈利很难达到预期,且叠加之前企业估值过高,引发二级市场大规模破发、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等现象。参考美国biotech发展过程,从行业发展的规律和路径来看,加上疫情、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催化,中国的Biotech迟早或者已经开始行业洗牌。
最直观的一幕是——投资节奏放缓。和前两年投资人一窝蜂的扎进创新药赛道不一样。历经行业泡沫后,投资人开始回归理性。在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指出,近两年医药健康领域整体投资节奏放缓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市场没钱”,更多是投资决策的逐步谨慎导致市场呈现“持币观望”状态。
把目光聚焦到今年3月港股发布的财报上,一组数据表示——从各家账上现金与研发支出、行政支出的情况看,按照2022年底的账上现金以及全年的研发费用支出算,假设研发强度不变,二者之比代表Biotech手上的现金还可以支持多长时间的研发。按照此算法,至少有15家公司账上现金不足以支撑2年的研发费用,令人唏嘘。
要知道全国有近1000家Biotech企业,究竟有多少面临资金枯竭的Biotech初创企业?“倒下的Biotech很多”,资深医疗VC张强向E药经理人表示,“但还没有听说比较知名的Biotech倒下”。
中国Biotech们的实际运转情况如何?是苦苦维持、死而不僵,还是屏息敛迹,隐而不宣?
亦或是中国的VC们不允许它们倒下?
高特佳执行合伙人于建林向E药经理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是不允许。Biotech是否倒下其实不能说由VC说了算,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企业管线的推进情况、产品商业化是不是真正满足临床需求、市场是否和原来预期的一样大等多种因素决定,VC只能起到延续它生命周期或者推迟Biotech倒下的作用”。
这其实不难理解,Biotech创业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入大,对于VC来说亦是。一直以来,头部VC争抢科学家、院士创业的新闻屡见不鲜,由于他们在创业时的管线、商业化逻辑比较清晰,VC不断加持,让这类企业的估值高很多,这对于VC来说成本也就较高,所以在这类Biotech出现资金等问题时,VC不愿意让它们倒下,反而会不断助推其成长——缺钱融钱,转换管线等。
“中国还在鼓励创新,资本其实对生物医药赛道还是比较偏好。现在来看,大家都还在苦苦坚持。一个管线不行可能迅速发展另外一个管线,所以还没有比较知名的Biotech倒下。”于建林表示。
活下去,对于Biotech们来说是*要义。关于时下大家关注的创新药寒冬是否过去的问题,这对于Biotech来说,要防患于未然。
首先,要特别关心自己的现金流,这可能要聚焦一些核心管线,甚至要砍掉一些管线,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比如2022年,诸如百奥泰、东曜等很多Biotech都暂停不重要的管线,科望、基石等关停工厂;其次,要灵活变通,该权益变现的时候要变现,可以出让或者合作开发的时候要及时做出选择;第三,如果能拿融资,就给自己多储备一些粮草。
而当下的技术迭代速度,也对投Biotech的VC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大家所说的真正的First- in -class技术也是动态的。“不仅创业者们在一开始创业时就着眼于全球竞争,投资人也要站在全球的视角去研判技术”,于建林感慨道。
“Biotech项目对团队要求很高,我们之前给VC推了一个哈佛教授创业的项目,投资团队聊完后觉得项目不太行,原因是他们没有拿下某个I期临床证明。但对于后期的项目,估值又很高”,做FA的沈玲玲对E药经理人无奈的表示,“现在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而Biotech创业者们要有高空起跳的勇气,他们一遍一遍的在证伪,想要平安落地,中途需要严谨前沿、经得起推敲的技术和试验结果,有可以真正商业化的产品管线,重要的是要有充沛的现金流保驾护航。
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螺旋上升的,爱迪生发明电灯还先后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才研制成功。就算Platelet Bio倒下,下一波药物递送也会来临,重要的是后来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这才是创业者、科学家在追求下一个更好的Biotech技术的勇气来源。
(文中张强、沈玲玲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