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消费零售「第 一股们」失去未来

当大环境不好时,企业很难独善其身取得好的业绩,也许有些企业的落幕并非都是企业自身的原因。

曾经争抢上市“*股”的企业,正在面临各自不同的焦虑。

有的企业在在上市后,短暂上涨便一蹶不振,股价下跌、市值缩水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至直接以退市收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没有那么多公司再热衷于争抢“行业*股”。

01 前置仓*股“困境”

2022年7月28日,每日优鲜关闭了“30分钟极速达”业务,众目睽睽下在线裁员、解散部门之后,非常不体面地“毕了业”。

2021年6月刚刚上市,顶着“生鲜电商*股”的名头,也曾风光一时,但短短一年间,它的市值就跌去了99%......

2022年6月6日,该公司公告称,因美国存托股票收盘价连续30天每股低于1美元,公司已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示。

在收到退市警示之前,该公司还因未能及时提交2021年度财报,被纳斯达克出具通知函。同时今年5月底,每日优鲜APP还被工信部通报限期整改等信息。

据《灵兽》梳理每日优鲜的业绩注意到,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人民币,下同)、29.09亿元、16.49亿元、30.17亿元,三年9个月时间内,该公司已合计净亏98.08亿元。

对此,灵兽传媒创始人陈岳峰的观点鲜明——长期陷于亏损泥潭的前置仓企业,与未能跑通的前置仓模式有关。

而每日优鲜便是很典型的企业之一。

由于长期亏损,每日优鲜资金面也不乐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始终处于流出状态,经营基本需要依赖融资完成。

据了解,截至2019年末、2020年末,该公司资产负债率均超100%,处于“资不抵债”状况;截至2021年9月末,该公司资产负债率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高位。

事实上,自去年4月初,每日优鲜股价便呈下行趋势,截至6月1日,公司收盘价低于1美元/股,已30个交易日。

按照纳斯达克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收盘价若连续30天每股低于1美元,便会收到退市警示。

这一切的根源也是基于前置仓模式盈利难度较大。

虽然前置仓业态能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但低毛利率、高履约费用、以及需求规模有限、难以向全国渗透、重资产运营低规模效应等“痛点”存在,前置仓模式难以盈利。

梳理公司招股书及季报可见,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每日优鲜录得净收入35.47亿元、60.01亿元、61.30亿元、55.47亿元,录得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16.49亿元、30.17亿元。

从数据来看,该公司营收规模逐渐增长,但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金额大幅拉大。

盈利指标方面,上述三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仅为8.6%、8.7%、19.4%和10.7%,多处于10%左右或以下的较低水平。履约费用则由2018年的12.39亿元,增至2019年、2020年的18.33亿元和15.77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为16.19亿元;履约费用率分别为34.9%、30.5%、25.7%和29.2%。 

对此,行业人士曾对《灵兽》表示,客单价、单仓订单量和毛利率是实现履约层面盈利的主要影响因素。每日优鲜单从履约成本上来看也是居高不下,这也是前置仓模式难以跑通的关键点。

而每日优鲜的“资不抵债”,经营上基本依赖融资解决资金需求。

前置仓的模式困境,让每日优鲜留下了不少要账的供应商和亏损的投资人。

02 “亏损上头”的海伦斯

首家上市“小酒馆*股”海伦司发布的最新财报,着实让投资者们“上头”。

海伦司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营收15.59亿,归母净亏损却达16.01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2.3亿元,同比扩大596.15%。

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或许有情可原,但更引人关注的是,其日均销售额在一二三线等城市,均出现齐齐下滑。

毕竟,同处疫情下的2021年,海伦司单个酒馆日均销售额整体为9200元,如今却下降到了7000元,日均销售额上相差超2000元。

海伦司单店日均销售额下降,恰恰也是身处行业中,各个小酒馆品牌竞争激烈的表象。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小酒馆市场*的公司仅占1.1%的市场份额。同时,数据中还进一步提到,即便是前五大品牌合计的收入,也仅占2.2%的市场份额。显然,分散的市场对过往因直营模式扩张,采取重资产运营的海伦司来说,无异于负重前行。

或许是看到了这种困境,海伦司曾尝试推出“海伦司·越”的“大排档+小酒馆”新组合,来提升门店的客单价,并于去年重启加盟模式,实现更快速的规模化发展,但至少从最新财报中来看,以上尝试收效甚微。

而新消费赛道内,前有海伦司的亏损扩大,后有“新茶饮*股”奈雪的茶五年连亏,超53亿元。

自2015年成立以来,在消费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奈雪的茶,至今仍未找到通往盈利大门的钥匙。

财报显示,去年奈雪的茶的年内亏损为4.76亿元,相较上年45.26亿元的年内亏损有了大幅的缩窄,但奈雪的茶仍未实现扭亏为盈。与此同时,奈雪的茶的经调整净亏损则由上年同期的1.45亿元上涨至去年的4.61亿元,同比扩大218%。

事实上,这已是奈雪的茶自2018年起连续第五年未能实现盈利,2018年至2020年,奈雪的茶分别录得6972.9万元、3968万元、2.03亿元的年内亏损。以此计算,奈雪的茶五年时间里累计亏损已超过53亿元。

据财报显示,去年奈雪的茶每笔订单平均销售价值出现了下滑,由2021年的41.6元降至去年的34.3元,每笔减少7.3元。但订单均价的下降,并没有为奈雪的茶换来有效的销量提升,奈雪的茶的每间茶饮店平均日订单量由2021年的416.7单下降至2022年的348.2单,每家店每天同比减少68.5笔订单。

而在门店层面,奈雪的茶茶饮店的若干同店关键绩效指标的表现也不容乐观。 去年奈雪的茶茶饮店在深圳、上海、广州、武汉、北京等城市,同店的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及门店经营利润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业内人士指出,前述提到指标的下滑,一定程度上与奈雪的茶目前正处于持续扩张阶段有关。

与此同时,奈雪的茶在门店布局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为了匹配新开门店运营而招募和储备的工作人员,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加重门店在经营利润率方面的压力。

除此之外,今年的3月19日,知名烘焙连锁品牌克莉丝汀所有门店暂停运营的消息登上热搜。据报道,克莉丝汀上海总部已经人去楼空,目前仅剩一位保安留守。

这家被称为“烘焙*股”的蛋糕品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截至2022年12月起,本集团已暂时关闭旗下所有零售门店,“计划通过合适的融资方式(如出售资产及股本融资)解决流动资金问题,并于2023年上半年恢复营业。”

这家公司还在公告中自曝,截至2023年2月28日,拖欠店铺租金、供应商货款、员工薪酬5700万元。银行账户约350万元至400万元金额被冻结,目前集团依赖股东贷款维持营运。

此前,克莉丝汀前董事周晨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由于股东经营理念不同,克莉丝汀一直内斗,没有好好经营,最终导致连年亏损。

03 “潮玩*股”冷了下来

作为“潮玩*股”的泡泡玛特,2023年面临的考验加剧。

根据最新财报,2022 年泡泡玛特营收达4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尽管这已是自2018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实现营收增长,但营收增速距*时期的220%相去甚远。

经调整后,净利润5.7亿元,同比下滑42.7%。 

作为让人“看不懂”的年轻人的生意,泡泡玛特曾迎着多数的不看好逆势向前,高增长的业绩支撑起泡泡玛特一路高涨的股价和市值。但在营收增速放缓、市场热情退去后,也面临不小的压力。

泡泡玛特2022年度财报数据中,所投露出的信号是线下渠道布局上的受挫。2022 年,泡泡玛特在中国内地的营收依旧主要来自线下,占比达 44.8%,并出现了负增长,低于2021年度的47.6%。

在线下渠道的扩张中, 2022年泡泡玛特于中国内地新开业49家线下门店,从2021年末的288家增至2022年末的329家,而2021年的新增零售店数量是108 家。

在区域布局上,一线城市依旧承担着主力消费人群的角色,用更少的门店创造了相对更多的收入,123 家门店创造了 6.8 亿收入,预期中的向二三线城市下沉仍未实现。

同时,机器人商店也停止了往年的扩张速度,2022 年泡泡玛特机器人商店比2021年新增206间,这一新增数量仅有2021年的一半。而机器人商店在增长数量相较于零售店更高的情况下,收入占比进一步降低,与机器人商店购物体验不佳、缺乏宣传支持力、依赖设点客流量等问题上不无关系。

对于营收下滑和线下渠道布局失速,泡泡玛特将表示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

除此之外,泡泡玛特押注海外的动作已然十分明显,且在2023年继续纵深布局。3月17日和3月25日,泡泡玛特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连开两家店,并针对海外市场的消费偏好改良推出了新产品。

2022年,泡泡玛特加速了对国际市场的扩张,海外收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增速同比达到147.1%。

泡泡玛特国际业务总裁文德一提到,预计到2023年底,泡泡玛特海外门店的数量会达到80-90家,机器人商店接近200家,其中70%位于东亚和东南亚,30%位于欧美澳地区。

对此,行业人士表示,海外市场的销售贡献相较于内地市场尚且十分有限,且泡泡玛特如在海外开展纵深布局,还将面临供应链建设等诸多问题,一切尚属未知。

当然,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取得如此成绩殊为不易,但其未来的增长却充满挑战。

04 退市的聚美优品

当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消费虚火褪去,“电商*股”迎来了不同的境遇。

其中典型的一部分是——不得不面对股价下跌、投资人退出。

另一部分甚至直接走向“弹尽粮绝”的尴尬局面。

其中, 2011年,聚美优品“我为自己代言”的系列广告横空出世,陈欧大火,聚美爆红。

资本随之而来,聚美优品就成功吸引了一系列重量级VC/PE机构,险峰长青、真格基金、Ventech China、红杉中国等先后入局。

成立的第四年,聚美优品成功赴美上市,成为“中国美妆电商*股”,堪称2014年中国互联网圈大事件之一。

那个时候,31岁的陈欧成功敲钟,青年才俊和明星公司的组合,让他成为后来无数创业者追捧的偶像,一时间风光无限。当为自己代言成为80后创业者的标签,聚美和陈欧,获得了巨大的曝光量,也承载了与之而来的无限争议和压力。

从诞生之初,聚美优品就和其他电商平台一样,逃不过假货的困扰。曾经有多高调,跌落神坛就有多痛苦,随后聚美优品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遭遇投资人集体投诉,公司股价也大幅下跌。

最终,2020年4月聚美优品发布公告宣布完成私有化,正式从纽交所退市。

这家曾以22美元/股的价格IPO,退市却只有7美元的电商公司,让部分股东无法接受,甚至严重影响了中概股品牌声誉。

当年,朱啸虎直接给陈欧起了一个“陈七块”的外号。

除此之外,另一个“中国奢侈品电商*股”寺库于201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是上市首日,股价就跌破了发行价的13美金,开盘时12.1美元/股便开始一路下跌,当日报收10美元,比发行价下跌了23%。

虽然寺库上市了,但是很明显日子并不好过。2018年以来寺库的股价一直下跌,市值缩水,股价长期低迷,到了2021年1月,寺库直接宣布了将从纳斯达克退市并实现私有化。在此之后,寺库就再没有对外公布过财报。

“时尚电商*股”蘑菇街虽然还未到“退市”地步,但是整体情况也不乐观。

实际上自2018年上市以来,蘑菇街已累计亏损42.36亿元。蘑菇街2018财年至2022财年公司调整后净亏损额分别为4.20亿元、2.40亿元、4.14亿元、5101.5万元和8256.3万元,五年累计净亏损超12亿元。蘑菇街2022财年调整后净亏损同比增加61.96%,亏损情况进一步扩大。

随着亏损扩大,蘑菇街公司股价也跌到地板价,截至2023年4月7日市值仅剩2111.70万美元,和2018年上市时的13.3亿美元市值相比,已经缩水超过了近98%。

2019年4月,张大奕背后的如涵控股在美国上市,张大奕成为*位在纳斯达克敲钟的网红,如涵控股也因此被誉为“网红电商*股”。

不过,上市首日如涵控股便大跌了37.2%,收盘时市值仅为6.49亿美元。

2021年4月,“网红电商*股”如涵控股发布公告称,已经完成了私有化,且从纳斯达克退市,结束了短短两年的上市之旅,市值缩水了约70%。

亏损、市值缩水甚至退市,似乎成了很多“*股”很难逃脱的命运。每日优鲜不体面的“毕业”,聚美优品的私有化等,都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当大环境不好时,企业很难独善其身取得好的业绩,也许有些企业的落幕并非都是企业自身的原因。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灵兽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批发零售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