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手机品牌酷派官方宣布回归市场,并带来了三款新机:COOL 30、锋尚40和大观40S。其中,大观40S已经上架酷派官网。
相信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者来说,酷派无疑是一个令人陌生的品牌。但对于90后来说,酷派也曾经是一代人的回忆。从十几年前的辉煌,到后来“卖身”乐视逐渐没落,再到往后的销声匿迹,酷派的“人生历程”可谓十分的丰富。
2020年正式回归后,酷派还是哪个酷派,但江湖早已不是那个江湖。昔日的“中华酷联”变成了如今的“华米OV”,手机市场也过了红利期,进入存量市场后增速不断下滑,逼仄的生存空间让酷派“重返国内手机*梯队”的梦想显得如此苍白。
能够看到的是,即便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但近两年酷派的销量仍是一塌糊涂,甚至谈不上“市场占比”。此外,市场表现的低迷也不断引发着其资金状况的恶化,压力十足。
酷派所要面临的未来,显然不是很乐观。跳出手机圈,拥抱新的发展路线,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01 苟延残喘,如今只是活着
近年来,各大手机厂商的新机发布越来越频繁,让消费者看花了眼。
原因在于,在手机行业短期内没有重大革新的前提下,硬件同质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局面下,个性化成了各个厂商刺激消费的重点,国产手机厂商频繁发布新机,就是为了在不同价位段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而自回归之后,三年来酷派仅发布了数款产品。在本次新机型发布之前,其主力机型为COOL 20系列的三款机型(Cool 20、Cool 20 Pro以及Cool 20s),三款产品中,只有COOL 20s为酷派在2022年6月发布的新品,售价为999元,而Cool 20则是2021年5月发布的。
换言之,2021年到2022年整整一年,酷派仅推出了一款新机。如今一年又过去了,酷派一次性发布了三款新机型,看似“很多”,但与一年动辄发布十几款新品的厂商相比,这样更新产品的速度似乎还存留在上一个手机时代。
如此“慢吞吞”的新机发布,与这个高频新品发布的市场格格不入。当然,也会有人认为“少而精”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市场策略。但问题在于,酷派只展现出了“少”,产品并不“精”。
以本次发布的酷派大观40S来说,搭载联发科的7nm工艺的天玑700芯片,8+256G版本售价为2099元,然而这样的价格足以拿下真我GT Neo5和Redmi Note12 Turbo这两款搭载二代骁龙7+芯片的新机。这两款手机各方面的配置,都远高于酷派大观40S。
数据显示,2021年,酷派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63万台,2022年上半年则为19.56万台。同期,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36亿部,据此粗略计算,酷派的市场份额仅为千分之一。
虽然谈不上什么“市场份额”,但几十万的销量下,让人好奇的是,到底是谁在买酷派?通过几家电商平台酷派旗舰店的商品评价不难发现,近两年大多购买酷派手机的消费者,更多的原因是冲着当年的“情怀”,买来当做备用机使用。此外,也有不少消费者评价道:“因为价格低,买来给老人使用。”
市场销量的不景气,让酷派的亏损再次加剧。3月30日晚间,酷派集团交上了2022年成绩单。其2022年实现营收2.08亿港元,相比2021年的6.65亿港元大幅缩水了68.79%;亏损扩大至6.25亿港元,同比增加9.27%。
酷派解释道,原因在于疫情使得国内市场低迷,以及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在2022年6月推出的新品销售未达预期,因而采取了更为激进的销售激励政策。此举导致在2021年还有3630万港元毛利的酷派,到去年毛利转为亏损1.44亿港元。
事实上,在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中,酷派便强调正进行更大力度的促销活动。但从公布的去年全年成绩来看,促销并未带来显著成效。
如今的酷派,与昔日的那个头部手机厂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02 大起大落,从辉煌到沉寂
酷派的“历史”要追溯到1993年郭德英创立宇龙通信公司,也就是酷派的前身。彼时酷派的主要业务还是集中在BP机、信号基站等寻呼领域。直到2000年,我国的国产手机市场终于打破了外国手机品牌的封锁,酷派也借机转型为手机品牌。
进入手机领域的酷派,选择了中高端路线,“对标”的是当时行业内的佼佼者黑莓手机。经过两三年在手机研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后,2003年,酷派推出了*台CDMA彩屏手机,并凭着更“双卡双待”技术迅速占领市场。
此后,在手机从2G走向3G的时代趋势下,2009年酷派手机全面进军3G终端市场,投入智能手机阵营。获得中国移动TD终端专项研发基金,推出G3系列产品的同时,酷派也赶上了2011年千元智能手机的爆发期。
2012年,移动、联通、电信为了更快占领市场,开始加深与“中华酷联”的合作,在多个场合搞起了充话费免费领取智能手机的活动。当年,酷派手机销售额突破300亿,海外突破80亿,而其当年出货的智能手机中,有95%属于运营商定制机。
Canalys的数据显示,2012年,酷派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了10%,超越苹果,仅次于三星、联想,位居第三。酷派市场表现的起飞,也直接带动了酷派业绩大涨。2012年,酷派营收143.6亿港元,同比增长95.6%;净利润约3.3亿港元,同比增长20%,但这还不是酷派的*时刻。
2014年,酷派手机的销量一度超越国内的华为、中兴,以及国外的三星、苹果,成为了手机市场的*,成功跻身了全球六大手机制造商行列。
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风头过盛的酷派自2014年步入了下坡路,这既与其自身营运模式有关,也与大环境的突变有着莫大的联系。
2014年7月,国资委要求三大运营商在三年时间内,削减营销成本400亿。随着运营商补贴的减少,消费者的视线不可避免转移到电商渠道、零售门店。成也充话费,败也充话费,随着运营商的补贴逐渐取消,采购极大减少,酷派线上及线下的营销渠道短板逐一暴露。
与此同时,正值移动互联网大潮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传统行业,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开始兴起,凭借着极高的性价比,小米在线上渠道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也让一众智能手机厂商开始深耕线上渠道。
在行业激烈的变革期,酷派手机却未从运营商渠道的“温床”中走出来,2015年上半年,酷派营收同比下降41%至87亿元。2015年全年营收由上年的250亿下降至146亿,几近腰斩。
酷派真的没有想过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只不过拥抱变化的酷派,选错了“合作伙伴”。
郭德英曾表示:“酷派必须要改变自己、改变商业模式、改变基因、快速地改变组织去适应变化,尤其是要把过去的以技术为导向转向为以消费为导向。”首当其中的改变,就是引入外部的资本力量。
2015年6月,乐视出资约28亿元购买了酷派18%的股份,一跃成为第二大股东。2016年6月17日,乐视以10.47亿港元的代价增持酷派股份至28.9%,成为其*大股东。同年,贾跃亭任酷派董事会主席。
酷派本以为“卖身”乐视这首大船之后,从此可一帆风顺。但谁又能想到,伴随着乐视危机的爆发,酷派一落千丈。
财报显示,2016年-2018年,酷派营收连年下滑,并且分别亏损43.8亿港元、26.74亿港元及4.09亿港。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3月后,酷派手机还经历了长达27个月的停牌,等到2019年7月才复牌。
从默默无闻到无比辉煌,再从鼎盛狂欢走向没落沉寂。酷派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但它的精彩的发展故事,仍旧令人感慨。
03 茫茫前路,不知路在何方
酷派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乐视的“暴雷”而结束。
2019年1月17日,陈家俊被委任为执行董事、公司行政总裁及公司提名委员会成员。作为酷派的新一代掌门人,陈家俊还有另一层身份,即地产大鳄京基集团创始人陈华的“二公子”。
陈家俊为何要接盘酷派?市场众说纷纭,有地块和产业园项目之说,也有拿下消费电子行业的“入场券”,京基集团要转型之说,但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陈家俊入主“酷派”后做了些什么。
2020年第四季度,酷派宣布回归中国手机市场。随后在2021年,酷派的新董事长陈家俊立下豪言壮语,表示要用3年时间让酷派重回手机市场的*梯队。
此外,陈家俊还挖来4位前小米高管,重建酷派核心运营管理团队。其中最受关注的包括前小米集团渠道创新部总经理秦涛,以及曾担任小米集团手机产品总监,并负责红米手机产品线规划、硬件产品体系战略规划的李宇靖。
这一举动引发了业内关注,也无疑向外界传达了酷派回归之后的“决心”。只是,酷派还是那个酷派,江湖却早已不再是那个江湖。
市场格局方面,中华酷联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华米OV”四分天下,格局非常稳定。无论是销量还是用户数量上,又或者品牌力、产品力、资金力等各个方面,对于二梯队以下的手机厂商来说,都是碾压级别的存在。
在大厂们的围追堵截下,小厂们的生存环境是岌岌可危,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用户群体数量减少,收入减少,资金也随之减少,没有办法用上最新*的元器件。能够看到的是,在过去几年里,360、金立、锤子等一众手机小厂纷纷“退圈”。
手机市场其他品牌到现在为止已经定型,留给其他国产品牌的空间已经不大。酷派的回归看起来有些“头铁”,而市场表现总会让酷派对自己有更加清晰地认识。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排名前五的品牌是vivo、荣耀、OPPO、苹果和小米。酷派目前存在于统计数据的“其他”选项中。
事实上,在市场格局稳定之外,手机市场的“萎缩”,也让酷派的回归显的有些不太乐观。
调研机构IDC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下降13.2%,创十年来新低。全年来看,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2.86亿部,低于2021年的3.29亿部。这也是近十年来,中国智能手机年销量,首次跌破3亿大关。市场趋势的利空,让“华米OV”的策略从“进攻”转变为了“防守”,不断的降本或垂直整合,并向新领域拓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酷派想要实现复兴就必须要不走寻常路,要么做出极为惊艳的产品,要么机智的性价比,常规的市场打法必然是无效的。但这对于缺资金力、缺技术力、缺品牌力的酷派来说,显然是一道几近无解的难题。
酷派该走向何方?魅族的路径或许是个很好的答案。被吉利收购之后,在手机车机互联的大趋势下,魅族基于手机领域的技术沉淀,跨界探索“车机”,市场声量和企业运营都有明显好转。
谁会是酷派的伯乐?没人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千里马首先要具备千里马的实力,在被识别之前,酷派更应该练好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