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要说医疗领域哪一个细分赛道受影响*,那无疑是消费医疗,这是因为由疫情管控所带来的市场变化直接切中了它的要害,即线下服务场景被物理性切断,用户付费意愿大幅降低。
尤其是在医疗行业全面低迷的2022年,消费医疗更是被逼到了绝境,头部企业大量亏损经营,中小企业日子更不好过,大面积关停成为常态。单以医美市场为例,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全国共有811家医美企业和机构倒闭注销。这也难怪新氧集团董事长兼CEO金星会感慨,“2022年是医美行业真正的寒冬,市场不仅部分萎缩,甚至还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但随着健康码在2022年年底的正式下线,消费医疗产业似乎又看到了新的希望,毕竟市场需求就真实的摆在那里。但需求是变化的,这也意味着消费医疗当前正在发生新的产业变革,进入每隔两年的专科热点切换模式,六年前资本扎堆布局医美,四年前资本集中押注口腔、眼科,而近两年,资本开始蜂拥挤入以新中医、新心理、新康复、新生殖、新康养为核心的“新”消费医疗赛道。据动脉橙数据库统计,近两年,我国“新”消费医疗赛道共发生78起融资,融资总额逼近百亿,红杉、经纬、高瓴、深创投等多家头部资本均跑步进场。
市场的变化一定是有迹可循的,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潜力赛道,究竟是在如何躁动呢?新的产业机遇又藏在哪里呢?
01 2年78起融资,投入近百亿,消费医疗迎来新变局?
虽然消费医疗在我国已发展近20年,但到目前为止,行业对此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大家都只是习惯地将其与医美、口腔、眼科等直接挂钩。
这当然也不难理解,因为在过去几年,这三个细分赛道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二级市场也都格外火热。据动脉橙数据库统计,在医美、口腔、眼科三大消费医疗领域,我国已有近50家上市企业,新氧、爱尔眼科、时代天使都是各自领域的典型代表。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上市企业的相继出现,再加上市场监管逐步趋于规范,以医美、口腔、眼科三大领域为主的传统型消费医疗,在经历三年疫情的起起伏伏和阶段性调整后,行业的粗放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当前正进入关键的业务转型升级阶段。
这是否意味着消费医疗投资的故事就这样落幕了呢?仍有一些人并不甘于此。
一位专注在消费医疗赛道的机构合伙人向动脉网谈到,“消费医疗永远都会有市场,只要打开了这个口子,无论未来过去多少年,都会有需求,只不过这个需求会随着技术的迭代而逐渐变化。以口腔为例,刚开始口腔主要是牙痛了拔牙,或者是缺牙了补牙种牙,但现在,正畸、美白也成为了口腔行业的主营业务。所以说,在消费医疗领域,市场需求一直都有,但哪一种需求会率先跑出来,其实还是看企业和资本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间,率先研发出哪种新技术或者是推出哪种新的业务模式。”
换句话来说,在消费医疗领域,技术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推着需求往前走。那么,在当前的消费医疗领域,资本将想象空间究竟放在哪了呢?
数据可以一探究竟。据动脉橙数据库统计,近两年,我国以新中医、新心理、新康复、新生殖、新康养为主的“新”消费医疗赛道共发生了78起融资,融资总额逼近百亿元,其中新心理赛道最受关注,2年共发生29起融资,聆心智能、简单心理、好心情等多家企业均已完成至少2轮融资。
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怎样的呢?
先从大的方向来看,不难发现,以医美、口腔、眼科为主的传统型消费医疗在巨头频出的大背景下,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并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未来很难再有初创企业能够突围,所以创业者和资本只能将目光转向新的消费医疗场景。
另一方面,在疫情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用户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大,并且越来越细分,付费意愿也越来越强,过去的业务模式和市场体量显然已难以满足当下需求。以心理健康赛道的抑郁症为例,据《2022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新冠疫情后,我国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并且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成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
伴随着需求扩张的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单以抗抑郁药物为例,据Research and Markets报告分析,2022年中国抗抑郁药物市场规模预计约172亿元,2030年将达到238亿元,增速高于全球整体水平。
行业的整体变化和市场需求的迭代,都为这些“新”消费医疗赛道打开了想象空间,但如何填充这些空间,行业还需要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近年来,以AI、5G、物联网为核心的创新型技术正在不断地切入到具体的消费医疗场景,它不仅打造了全新的业务模式,使原本的诊疗效果大幅提升,便捷性和经济性也在同步优化,这让更多人对于“新”消费医疗产生了依赖。
某中医品牌创始人就真实地看到了这一点变化,“前面几年,很多人都对中医有一定的误解,尤其是年轻人,他会很抗拒,因为他无法真实感受到中医究竟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这当然有中医市场教育不够的原因,当然也有‘黑中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创新型技术不断融入中医场景,它不仅仅是让更多患者了解和接触中医,最关键的一点是让中医诊疗更标准化,诊疗效果大幅提升。”
所以回过来看,“新”消费医疗赛道的崛起其实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方面是传统消费医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随着创新技术的不断涌入,“新”消费医疗产业正在逐渐被市场验证并看到。
02 新需求新技术新场景,消费医疗的“新”机会在哪?
正如前文所说,“新”消费医疗赛道包括新中医、新心理、新康复、新生殖、新康养五大板块,那么它们各自究竟有哪些新的变化呢?动脉网将以近2年该细分赛道的融资企业为参考,解开其产业发展的“新”逻辑。
● 新心理:抑郁自闭被重点关注,数字疗法成为一剂“新药”
与常见的生理疾病不同,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不依赖仪器设备的检查和生化指标的检验,而是通过医生和患者的交流来进行个性化治疗,或者是患者通过平台进行自我治疗。这一特征使得数字疗法在心理健康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据动脉橙数据库统计,近2年,新心理赛道共有20家企业完成了融资,其中近一半以上都聚焦于用数字化手段去诊断和治疗心理健康问题。而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其诊疗大致分为协作医生进行治疗和患者自我治疗两种。
协作医生治疗主要是通过数字化平台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持续性地监管和服务,比如昭阳医生,基于平台,医生可以进行患者管理、随访、复诊及在线处方的操作,而患者也可通过平台绑定自己的诊疗医生,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完成复诊、在线开药等需求。
患者自我治疗则主打的是通过“陪伴”来达到治疗效果,但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游戏,典型代表就是“电子木鱼”;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内容为载体,比如知我探索,其利用旗下微信公众号Know Yourself传播心理学领域最实证、最前沿、最有审美和态度的文章和观点;当然也可以通过音乐、瑜伽以及冥想等方式,比如Heartly lab,其瞄准现代人高压痛点做冥想+正念垂类平台。
除了治疗方式,我们还能看到专注疾病领域的变化。据观察,当前心理健康产业主要聚焦于青少年和女性的抑郁症以及儿童自闭症或者孤独症,在近2年新心理赛道完成融资的20家企业中,90%都将业务中心放在了这两个核心赛道,比如关注儿童自闭症的大米和小米,如今已经进入到D轮融资;比如由清华孵化的聆心智能,它通过建立先进的AI数字疗法体系,将重点应用场景放在抑郁症治疗,目前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快速完成了3轮融资。
● 新康复:以运动、儿童、骨科为主,核心是用数字化技术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闭环
与以往依托于康复器械为主的传统型康复为主,“新康复”产业则主要是通过科学的训练方式来达到一定的治疗手段,其聚焦场景也从术后康复、老弱病残康复演变为了运动康复、骨科康复、疼痛康复、产后康复和儿童康复。
据动脉橙数据库统计,近2年,“新康复”产业共有10家企业完成了融资,其主要是结合特定的治疗人群,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闭环,并且使治疗手段更科学、更个性化。
以小小神经元为例,其重点聚焦于儿童自闭症康复,主要是设立自闭症线下科研中心与线上教育平台,将一线科研与康复干预进行有机融合;典型代表企业还有动优科技,其通过运动康复数字医疗的应用,采用APP的方式实现由“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组成的三级网络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为脑卒中等行动不方便的患者提供“院内+院外”的全病程康复管理服务。
● 新生殖:服务生态链趋于成熟,正逐步向全周期服务延伸,男性也被关注
“三孩政策”的出台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让生殖赛道近年来备受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其后面站着的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而另一方面,根据沙利文的数据,到2023年,我国不孕不育的人群占比将达到18.2%,并且这一数据还在持续增长。
在市场需求的强刺激下,生殖赛道的业务模式正开始变得更多元化,现阶段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解决女性功能障碍,以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的女性健康问题也同样被引起重视,比如国毅医疗,其依托APP,一方面是帮助女性了解健康咨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体检式常规试剂检查,并配合有医院预约窗口,可帮助用户直接预约专业医院及专家,另外检测数据会上传到系统平台,形成数据档案,从而输出健康报告,以便在以后的疾病中获得有效参考。
而在女性辅助生殖方面,其服务更加科学,也更人性化。以德璞医疗为例,它聚焦试管婴儿领域,现已完成一体化闭环诊疗跟进,能够依托产业链优势对整个服务细节进行全方位把控。另外在生育服务领域,以贝康国际为例,它结合海内外母婴医疗技术及护理理念,主打高端艺术疗养路线,提供24小时护士一对一护理、产后修复、护士到家服务、育婴师培训及输出等业务。
不难看出,在“新”生殖领域,其服务已覆盖到从备孕到孕期,再到产后康复,产业生态链逐渐形成,另外生殖也不单单只是关注女性,男性问题也开始引起重视,并已经探索出相应的业务模式,未来将逐渐在市场之中进行验证。
● 新中医:数智化中医成大趋势,逐渐向社区服务延伸
2023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快促进中药材种业发展,并积极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达标建设,推进中医医院通用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试点应用。而在该政策发布的一年前,国家中医药局等10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1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完成服务内涵建设。这意味着,数智化中医将成为行业趋势,并且未来三年,中国将有上万家中医馆在社区诞生。
沿着这一市场导向,我们看到了“新中医”市场的变化,一方面是数字化技术正不断应用到中医服务场景,逐渐覆盖从预防、诊断、诊疗、购药到康复的全周期服务网络,正在解决其标准化的难题;另一方面线上线下服务生态链逐渐形成,中医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大幅提升。
以在2022年成功上市的固生堂为例,它以基础医疗为重心,将新中医与现代医疗手段结合,为客户打造了一个整合线下业务与线上布局,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场景健康管理的技术赋能OMO新中医平台,且平台具有全新诊疗模式、率先采用OMO商业模式及标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特点。
另外还有榕树家,作为一站式中医诊所,其打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医药发展的服务体系,并以AI技术为核心,树立起将传统中医现代化、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创新经营模式。截至2022年9月底,榕树家先后在全国设立18个省份设立省级运营子公司,在全国布局超过700家中医诊所,并在积极筹备更多门店。
● 新康养:以老年群体为主,从基础疾病治疗延伸至全生命周期的陪伴照顾
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口当前正以千万级的数量大幅提升,银发经济的市场窗口正在到来,敏锐的资本已经观察到了这一蓝海市场,在动脉网此前的调研中,大量机构都将老年健康领域作为2023年的重点投资方向。
在这一趋势下,面向活力老人的文娱社交、健康管理服务,以及面向高龄老人的刚需照护类服务,正在迎来市场红利期,“新”康养赛道应运而生。
在近2年完成融资的企业中,其医疗服务场景可以是居家医疗服务,比如小羊养老,其最主要的服务是专业的陪诊业务和适老化改造业务,线上有互联网平台,线下以小半径服务圈提升服务效率。
除此之外还有数字化养老服务,典型代表是天与养老,其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思维与区域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体系,有机的将长者及家属的养老服务需求、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服务实施、政府的养老服务监管整合起来,提升区域养老资源的效能和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区域长者养老服务需求。
除此之外,主打陪伴的“新”康养服务也受到关注,通过建立交流社群,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基于老年群体的临终关怀服务也逐渐进入市场化阶段,正在被更多老年人所接受。所以,“新”康养满足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基础健康需求,还真正关注到其内心情感的变化,再加上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便捷性和可及性大幅提升,这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
整体来看,“新”消费医疗赛道在创新型技术的不断覆盖下,其服务更加多元化,并开始照顾到更多少数群体,另外,其诊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也大幅提升,并且也更精准和科学,诊疗效果逐渐被市场所认可。再加上数智化平台的普及与推广,市场认知快速提升,这使得“新”消费医疗赛道当前正迸发出更大的想象空间。
03 获客仍是难题,“新”消费医疗未来如何突围?
获客是消费医疗企业永远绕不开的难题,高额的支出以及不对等的回报使其承担了巨大的经营负担,并间接性地压垮了一大批消费医疗企业。
以“植发*股”雍禾医疗为例,据招股书显示,其收入从2018年的9.3亿元快速在2020年增长至16.4亿元,但其净利率上升趋势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雍和医疗在广告和营销方面的巨大投入。据悉,在2018到2020这三年,雍禾医疗在销售和营销开支共投入约19亿元,根据其三年总治疗人数17.6万人来算,雍和医疗平均每人获客成本为10795元。
医美领域也同样如此。以上市企业瑞丽医美为例,根据其财务数据披露,2017年至2020年,瑞丽医美年营收均超过1亿元,毛利率也基本维持在50%左右,但净利率却在逐年下降,已从2017年的15.4%跌到2020年的2.98%,利润空间正在进一步收窄,这主要是因为其获客成本在快速增长。瑞丽医美也在当年提交的招股书中承认,其极度依赖推广、广告及线上营销活动来推广品牌及服务。
“新”消费医疗领域自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消费医疗不具备就医必要性,很大程度上是用户自我的健康需求,所以消费医疗市场需要长期的教育和更新。另一方面,消费医疗行业不仅要面对公立机构的直面竞争,并且行业同质化、内卷化严重,特色品牌打造尤其重要。这一切的压力都将通过“市场营销”来缓解。
所以,对于“新”消费医疗企业,除了要不断的提升服务的诊疗效果,也要逐步打通全产业链条,形成从问诊到治疗、再到康复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就医的可行性和便捷性,并通过“自建药房”、“带量采购”等形式,压低药品单价。最后,持续尝试将更多创新型技术与还未满足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
2023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消费医疗的正名元年,一方面,以医美、口腔、眼科为主的传统型消费医疗在巨头频出的大背景下,正在进入产业升级阶段;而另一方面,以新中医、新心理、新康复、新生殖、新康养等为核心的“新”消费医疗赛道,正在经历快速发展期,未来产业机会和空间都在逐步扩大。
19043起
融资事件
7520.01亿元
融资总金额
9528家
企业
3006家
涉及机构
777起
上市事件
7.04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