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创新力」衰退,互联网平台经济迎巨考

盈利下降、部门精简、裁员之风未止......将互联网平台当前纷繁复杂的现象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黄金时代结束了。在这个黄金时代终结过程中,曾代表经济活力的创新力似乎也随之消失了。

盈利下降、部门精简、裁员之风未止......将互联网平台当前纷繁复杂的现象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黄金时代结束了。在这个黄金时代终结过程中,曾代表经济活力的创新力似乎也随之消失了。

三年疫情过后,特别是爆款产品ChatGPT的问世,人们似乎看到了行业期望的亮点,却也更看到了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因创新乏力导致的差距,在重新拉大。在此种情况下,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如何重拾昔日的创新力?其创新路径会是怎样?

01 互联网经济已处于“衰退”

互联网科技们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根据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近期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总收入达1.46万亿元,比2021年下降1.1%,是过去十年来首次同比下滑。

如果和六年前对比,当时互联网是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

2016年,中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营收突破一万亿元,同比增长41.5%,行业规模持续扩张,增速远高于同期GDP的6.7%、基础电信业的5.6%。

但近年来,在疫情、通胀、监管、全球经济衰退等多重因素下,互联网行业衰退加剧,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表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上市互联网企业营收规模达3.4万亿元,上市企业数量增长至190家。但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流量红利见顶等内外部因素共振影响,行业增速从2015年的46.5%降至16.7%,年均增速降幅达近6个百分点,电商、游戏、社交、搜索等传统业务增速出现放缓。

实际上,从2015年起,在全球市值前十大科技企业排名中阿里、腾讯持续上榜,到2022年被台积电反超。如今全球科技股前十当中,已没有中国大陆科技企业。

即便是全球市值前十大科技巨头,财务业绩情况也不容乐观。

2022年,苹果公司、谷歌母公司Alphabet、Meta Platform(前Facebook)、亚马逊(Amazon)以及微软(Microsoft)五大互联网科技巨头总市值缩水超3万亿美元。去年四季度(9-12月),苹果收入同比下降5%,Meta Platform收入同比下降4%、经营利润下降49%;Alphabet去年总营收仅同比增10%。

根据裁员跟踪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自2022年初以来,美国科技公司已在硅谷裁员超过8万人。

“这个Party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家和教授玛格丽特·奥玛拉 (Margaret O'Mara) 表示,在互联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增长时代之后,如今互联网经济正在“衰退”。

我们看到,这两年“降本增效”持续在中 美科技巨头蔓延,几乎覆盖到了每一家。

尽管很多企业受益于2020年疫情带来的电商消费、在线工作和资本市场的繁荣环境,但三年后的今天,在后疫情时代的通胀加息、全球经济下行阴霾下,市场需求放缓,大科技企业的利润减少、股价下跌,因此企业开始寻求削减成本,陷入裁员“寒冬”。

这意味着,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硅谷,互联网科技巨头们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在上述大背景下,仔细剖析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内部更能让人体会到总结的含义。

2023年2月下旬,阿里、百度两大互联网科技巨头陆续发布去年第四季度(自然年)最新财报。

阿里巴巴集团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收入为2477.56亿元,同比增长2%;截至12月31日的九个月内,阿里集团收入为6604.87亿元,仅同比增长1.7%,去年同期增长达34%,净利润则达435.77亿元,同比下降33%,此前五个季度阿里营收增速分别为29%、10%、9%、-0.09%、3%。

百度集团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财季,百度实现营收330.77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归属百度的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53.71亿元,同比增长32%;但去年全年营收仅增长1%,全年归母净利润下降26%,扣非后仅增长10%,主要是广告收入下滑以及投资亏损,此前五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分别13.07%、9.33%、0.98%、-5.43%、1.94%;

同时,腾讯、字节、搜狐、网易等其他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业绩表现也不理想。

去年11月公布的腾讯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达1400.93亿元,同比下滑2%;前9个月总营收为4095.98亿元,同比下降1.52%。三季度,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6.88%,整体净利润(Non-IFRS)仅同比增长2%,此前五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19.38%、16.19%、0.12%、-1.48%、-1.52%。

根据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在全员信中称,字节2022年的业绩未能达到预期;搜狐四季度收入则下降了17%;网易四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1%。

总结来看,BBAT(字节跳动、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业绩现已集体“失速”。

业绩下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裁员。财报显示,截至去年前9个月,百度、阿里、腾讯三家上市公司共计净减少23936名员工,占2021年总员工人数的5.8%。

更早之前的2月初,美国互联网巨头发布了去年整体业绩。

其中,苹果公司2022年四季度实现营收1171.54亿美元,同比下降5.49%,既是2019以来首次同比下滑,也是2016年以来的年季度跌幅*。截止去年12月31日,2022年苹果公司总营收为951.71亿美元,同比下降5.35%。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去年四季度收入760.5亿美元,仅同比增长1%,去年全年收入增长仅同比增10%,前四个月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2.95%、12.61%、6.1%、0.96%。

此外,微软1月底的财报显示,截至去年12月的第二财季(四季度自然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2%,前五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0.09%、18.35%、12.38%、10.60%和1.97%;Mata四季度收入达321.65亿美元,同比下降4%,同比降幅持平三季度,前五个季度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9.95%、6.64%、-0.88%、-4.47%、-4.47%,收入增速已明显放缓。

实际上,这种全球互联网经济“衰退”并非偶然。

从外部因素来看,互联网公司业绩出现下滑,与新冠疫情、中国和美国经贸摩擦升级、美元加息通胀、全球资本市场急挫、世界经济衰退、反垄断导致企业投资避险情绪明显、行业进入调整期等原因有关。

根据信通院《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显示,广告是互联网业务变现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但如今互联网企业整体广告收入增速下滑,而且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互联网企业发展面临不确定性等。

随着互联网用户新增速度下降,全世界的互联网大企业,都有偏保守化的趋势,所以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发动了反垄断审查,大平台被罚款、被约谈是全球大趋势的一部分。

从内部因素来看,硅谷传递的知名扁平文化、优厚的生活待遇,逐渐被“大公司病”带来的多层汇报、研发不增利、腐败等问题所取代,最终在大环境下行中,企业集体选择“降本增效”。

腾讯CEO马化腾在去年12月底内部员工大会上表示,腾讯内部的贪腐问题“触目惊心”,很多业务做不起来,并不是业务方向和管理者的问题,而是贪腐漏洞太大,业务被掏空了。马化腾还称,很多业务该砍就砍掉,不要留恋,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坚持降本增效,他认为团队需要强而有力的变化。

百度CEO李彦宏则在去年12月末内部员工活动中表示,很多员工对商业的本质理解不深,短期百度说“亏是因为高速成长”是行的,但是长期来讲是不行的。他还说,研发工程师超万人,投入占收入的20%以上,但研发不增利,跟实际业绩存在巨大反差。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则在内部怒斥,有中高层用PPT骗他。

阿里集团CEO张勇则连发两封全员信,调整了阿里集团CTO、阿里集团CPO、阿里云CEO等中高层关键业务岗位,张勇直接下场带领阿里云,并在内部信中强调客户对于阿里集团的重要性,并要求阿里云团队必须将客户的信任视为生命。

此前去年12月18日,阿里云位于香港的数据中心因制冷故障发生宕机事故,宕机时间持续超过12小时,行业称是“阿里云发展史上重大丑闻”。

此外,另一个较少受到关注的因素是:苹果 iPhone 智能手机以及 iOS 系统生态。

2007年1月9日,时任苹果CEO乔布斯发布了全球*采用多点触控技术的智能手机 iPhone,内置 iOS 移动操作系统,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无论是推特、谷歌、微信,还是微博、美团、滴滴等“国民级”应用,得益于苹果的 iOS 生态,这引发全球大科技公司更广泛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塑造了许多人体验互联网的方式。

截至2022年,iPhone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15.6%。根据苹果官方数据,截止去年5月,苹果大中华区的注册开发者数量已超过500万,其中赚取超过100万美元的中国开发者占五年内所有新开发者比例的55%以上。

但是,苹果2021年推出了“应用追踪透明度”隐私框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经济,使得互联网企业不得不调整广告收入的依赖度。

据苹果官网显示,iPhone的最新 iOS 版本中,App跟踪需要获得用户的许可,才能跟踪用户或访问用户设备的广告标识符,特别是涉及不同应用之间共享信息。但包括谷歌、阿里、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平台,却严重依赖广告商识别符(IDFA)算法来提供有针对性的广告,而这些广告销售是他们的利润引擎——通过收集数据来形成对用户的画像,从而了解用户对哪些广告有反馈。

因此,尽管苹果这一新技术利好消费者的隐私保护,但却打击了互联网广告收入。

当时Facebook母公司Meta将这一变化视为严重威胁,差不多两年后的今天,Meta估计,这一变化使它2022年损失了100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9%。而国内重要应用也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一技术带来的广告收入影响。

Mobile Dev Memo分析师 Eric Michael Seufert 甚至将其称为“ATT衰退”。Seufert认为,目前处境最艰难的科技公司,是那些受苹果政策影响最直接的公司。正如他指出的那样,谷歌YouTube收入严重依赖第三方广告跟踪,但目前收入落后于搜索,后者对此类跟踪的依赖程度要低得多。

根据AppsFlyer发布的第十四版《广告平台综合表现报告》显示,将2021年下半年与2020年下半年对比来看,共有25%的广告预算已经从iOS端流向安卓端。该报告中指出,苹果ATT对于互联网广告行业堪称“巨变”。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平台经济的很多游戏规则被改变,降本增效再所难免,甚至不得不转型变革求生存。

02 转头加码芯片等硬科技

作为代表中国近十多年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大方向,阿里、腾讯、百度、字节等互联网科技平台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与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下实现主流经济模式的一个缩影。

如果回顾过去30年历史,中国在新经济领域的拓荒阶段,无论国企、民企、外企都很难做到互联网平台这种影响力与规模,甚至已触及到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价值10亿美元以上平台数量,由2015年67家增至2019年193家,市场价值总额不断提升,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做出贡献。

当下,一个重要信号是,中国“硬科技”浪潮下,互联网科技巨头依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硬科技”的重要领域,芯片成为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目标,直接对标苹果、谷歌、亚马逊和英伟达等美国企业。

2018年9月,阿里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2021年10月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发布自研云芯片倚天710,是阿里*颗基于ARM架构、性能最强的服务器CPU(中央处理器)芯片之一,在阿里云数据中心部署应用;2022年8月,阿里平头哥发布高性能RISC-V(开源芯片指令集)芯片平台“无剑600”及系统级芯片原型“曳影1520”。

事实上,阿里除了收购“中天微”。近两年还投资了 AI 芯片公司耐能、寒武纪、深鉴科技(被赛灵思收购)、瀚博半导体及思必驰等,初步形成了阿里芯片产业的投资布局。除芯片外,阿里曾宣布投入1000亿成立达摩院,负责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研究,包括操作系统、云计算技术等。

2020年,腾讯成立了专注芯片研发的蓬莱实验室,旨在实现芯片端到端设计、验证全覆盖,2021年11月腾讯首次披露了自研的三款芯片:AI 推理芯片“紫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 以及智能网卡芯片“玄灵”。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在2022年11月表示,腾讯不仅推动自研芯片为腾讯云服务降本增效,也以云计算,助力国产芯片产业链建设,通过算力、大数据、AI等,加速芯片从设计到上市的流程。

此外,百度、字节跳动也都在不断布局和投资芯片产业。其中,百度成立了昆仑芯科技公司,钛媒体了解到,目前昆仑芯正在研发下一代4nm昆仑芯3 AI 计算、推理两款服务器芯片产品,以及*5nm昆仑芯自动驾驶芯片,预计最快今年流片发布,而3nm昆仑芯四代预计会在2025年推出;字节跳动则已经研发了视频类 AI 芯片,并投资了高性能RISC-V芯片设计公司睿思芯科等。

这种“硬科技”需要长期、大量的投资,回报期较长,加上被投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波动较为剧烈,因此造成目前互联网企业财报中出现巨额投资亏损现象。其中,根据财报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三个月内阿里集团投资损失8.93亿元人民币,去年4-9月投资产生的损失达256.61亿元;百度2022年投资损失净额为58亿元,主要包括长期投资的公允价值损失39亿元、减值损失30亿元。

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阿里、腾讯、百度、小米、华为、美团、字节跳动七大互联网企业对芯片半导体整体投资数量不断增长,并在2021年投资总量达到顶峰,至79起。值得注意的是,美团和字节跳动是最近两年才开始关注芯片半导体领域投资,并在2021年开始布局。

云岫资本合伙人兼CTO赵占祥曾对钛媒体App表示,这些互联网企业“造芯”主要原因是自身服务器的降本增效。

尽管这些芯片并不是自己制造、封装,甚至部分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还要依赖外企供货,但新思科技高管此前接受钛媒体App*专访时表示,芯片与互联网在产业模式和业务路径方面不太一样,技术难度也不尽相同。这些互联网企业深知自身的芯片技术起步比较晚,研制出的芯片本身性能弱于成熟芯片公司,他们则更多依靠对系统理解的优势,从而让芯片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无论过程与成果如何,互联网企业正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科技创新步伐一致,减少流量、广告经济带来的下滑以及“垄断”危机,在云计算等“硬科技”发展下,专注新技术领域,以此推动中国预期在2030年之前确立各类芯片的设计、制造和封装等方面都可达到世界先进水准。

03 平台经济如何重拾“创新力”

进入2023年,在经济出现承压下,中国开始加大对于平台经济的重视力度,多地正在酝酿出台更多细化的平台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中信建投证券和浦银国际最新研报提到,国内大科技公司“政策风险开始有缓和迹象”,风险明显缓释,预计2023年互联网公司将进一步聚焦基本面,有望实现业绩与估值修复。

2月17日,2023中国互联网发展座谈会暨中国互联网协会新春茶话会上,百度CEO李彦宏、滴滴CEO程维、腾讯CEO马化腾、网易CEO丁磊、小米CEO雷军等人参加会议。会议中称,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融合引领、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等。

同时,在科技巨头收入下滑以及经济低迷环境下,ChatGPT如同“神笔马良”一样,成为巨头看中的资本新“热点”,以保卫自家市值。

OpenAI背后“金主”微软2月7日宣布推出ChatGPT版新的必应搜索引擎,其股价两个月内累计上涨近10%;而谷歌由于被认为可能遭到颠覆,急忙于2月6日放出将发布对话式AI服务Bard,但Bard在演示视频中出现事实性错误,其母公司Alphabet(NASDAQ:GOOGL)股价大跌,随后的三天内市值累计损失上千亿美元。

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也紧急跟进。2月7日,百度宣布推出类ChatGPT产品“文心一言”,计划在3月完成内测;次日,阿里巴巴透露在开发类ChatGPT产品,将与办公软件钉钉融合;京东2月10日则宣布,推出产业版ChatGPT,名为ChatJD。

除了企业,个人、政府也纷纷加入这股热潮中,蔚然成风。2月13日,本已退休状态的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社交媒体发出英雄帖,称出资5000万美元打造“中国的OpenAI”,望延揽业内*研发人才,而其新公司刚成立就宣称估值2亿美元;2月13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开表示,2023年将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2月25日,上海副市长李政表示,面对 AI 澎湃发展的新浪潮,上海将加快多模态通用大模型研发攻关,建设更具影响力的 AI 上海高地。

德勤曾预测,未来到2025年,全球 AI 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美元,2017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30%。

不过,由于行业对ChatGPT技术伦理问题争议颇多,国内或将推迟相关产品发布。钛媒体App*了解到,阿里、腾讯等国内部分科技企业最快可能会在今年5月之后发布类ChatGPT对话机器人产品,在此之前,国内将不会对外发布中国版的类ChatGPT产品。

另一面,相比美国已捷足先登拥有ChatGPT和背后的公司OpenAI,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则处于追赶局面。

回顾过去,阿里、腾讯这些大公司一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但如今却无法拥有国内自主能力的ChatGPT这类产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尽管国内大科技公司研发的技术还可以,但在ChatGPT以及 AI 技术上,中 美距离很明显,其中包括数据、算法、算力等问题,以及取决政府的政策是否能有足够的开放(空间)。

“这一次对我来说触动最*的,不是说它技术做得特别好,而是它就是因为一个非政府、不盈利组织,不是政府支持的,是富人支持投资,不求短期回报做成的产品,而非做一个商业模式来赚钱,OpenAI考虑的更长远一些。所以从这点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中国)跟美国有距离是有道理的,”黄益平表示,中国 AI 技术与美国有很长距离,国内还是要不断学习,改进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巨头没有在ChatGPT之前出现类似的创新产品?平台企业为何缺乏创新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过去几年的互联网巨头的投资使内部的创新力被压缩。2020年1月16日,在腾讯投资大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透露称,目前腾讯投资企业总计超过800家,其中70多家已上市,160多家为市值或估值超10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但也正因如此,腾讯内部几乎再无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也没有出现下一个“微信”这种国民级应用。而依托平台自身的流量,腾讯选择与外部创业公司结盟,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等公司的崛起,无不受益于腾讯,也形成了稳固的流量和资本城池。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腾讯账面的权益投资、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合计超过8000亿元。

同时,阿里、腾讯也正在通过大量的投资标的进行套现。据港交所披露,近两年,阿里和腾讯已合计从保险上市公司“众安在线”处套现超2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8亿元。

因此可以预见,纯粹基于互联网平台模式的创新将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投资成为重点。而且,企业经营走向务实,全方位助力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成为巨头们的新方向。

当然不止是互联网巨头,全球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面临这种“创新力”缺失的问题。根据英国《自然》杂志今年1月初封面论文显示,基于4500万份论文手稿和390万项专利的引用数据发现,颠覆性技术在下降,其中1945年到2010年论文研究平均颠覆性新应用下降90%以上,1980年到2010年的专利平均下降78%以上。

“创业公司才是推动大模型创新的主力,不是大公司。”近日接受钛媒体App*专访时,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竹间智能创始人兼CEO 简仁贤表示,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有大公司才能够推动大型模型的发展,但许多实用的大模型也都是从由创业公司来创新,逐步迭代发展出来的。实际上像 OpenAI、英国DeepMind起初都是创业公司,之后发展大模型之后再由大公司提供资金和资源的支持,才有办法继续开发这种大的基础模型。

“创业公司的行动力快,决策速度快,迭代快,所以我认为整个大模型的创新推动背后还是创业公司。”简仁贤称。

2月18日清华大学的一场活动上,多位专家讨论了国内互联网公司为何难以出现ChatGPT产品等话题。

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涛雄表示,从产业政策来看,美国很多技术是一棒接一棒,但中国互联网大厂不愿意去做一个20年以后才可能有作用的产品,而是追逐商业化。

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东认为,ChatGPT之所以能够成功,重要原因是颠覆式创新往往来自于小公司。但中国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平台数据不开放、数据垄断等问题亟待解决,而且政府需要对伦理和法律问题加强管控,因为ChatGPT技术背后有数据流通共享功能。同时他还认为,中国要尽快培养交叉型人才,否则可能会影响中国科技创新。

德勤中国副主席,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林国恩2月21日向钛媒体App表示,从科技创新方面看,过去几十年,由于生活习惯、消费习惯的不同,以及很多历史等其他原因,造成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应用层的创新发展迅猛,商用场景丰富且规模可观,这也使中国ChatGPT行业发展具备良好的条件。但除了应用层之外,目前国内科技企业在基础技术层面创新处于Follow(跟随)阶段。

德勤中国TMT行业税务和商务咨询主管合伙人殷亚莉则认为,之所以 OpenAI 能够实现ChatGPT,主要在于Idea(想法)不受限,有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才能涌现很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不觉得(互联网巨头创新力)在消失,我觉得创新是有一定程度的。比如0至100之间,100就是我每个人看到的创新,但也有90、80的创新能力,所以,我认为互联网大厂拥有人力、物力,在创新方面很快就会追上,或者与(美国)比肩,但达到世界*个,可能有很多外在因素。”

实际上,随着收入不断下降、内部降本增效、外部处于逆全球化环境,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相比美元持续走强、引发经济衰退,国内消费级、企业级市场正在迎来后疫情时代下的*时机,中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作为国内经济“火车头”,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发展亟待重新评估。

“在我们做金融的人看来,所有的问题最后归根到底,其实就是在创新和稳定之间求得一个平衡。风险太大了,你要把它给控制,但你管过头了,创新也就没有了,效率就损失,(在平台经济中)怎样求平衡是中国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黄益平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