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能源火爆,VC到底投什么

碳中和话题非常大,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巨大的机会,非常期待我们自己不断参与到这个行业。

冬逝春来,中国创投行业的开年盛会来了。新的一年,创投行业将面临哪些挑战?又将缔造怎样的商业传奇?2023年2月24日-25日,由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的2023投资界百人论坛在三亚举行,投资圈共聚一堂把脉不一样的2023,聆听浪潮新声。

本场行业声浪《碳中和投资,风起浪涌》,由凯联资本创始合伙人/CEO李哂时主持,对话嘉宾分别为:

光速中国  合伙人 蔡伟 

啟赋资本  董事长、创始合伙人 傅哲宽

峰瑞资本  合伙人 马睿

山行资本  创始合伙人 徐诗

CJX_6540-opq370909550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李哂时:今天很高兴主持这样一个热点话题板块,过去几年当中,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双碳领域成为了越来越热的话题,我们今天特意邀请到一级市场非常知名的几家机构投资人代表,我想请大家先做一个自我介绍。

蔡伟:感谢大家,我是来自光速中国的蔡伟,我们是专注于早期和成长期的基金,现在管理规模大约200亿等值人民币,重点方向主要是绿色科技和硬科技,也会关注医疗科技、企业服务和消费科技。我们希望能够一路服务和陪伴被投企业直到上市。最近纳斯达克上市的禾赛科技,我们从早期开始连续投资了五轮,上市的时候还占了17%的股份。我本科学的是化学,毕业后进入工业界和能源企业,读MBA后进入投资领域,我可能是国内第一批看绿色科技的投资人之一。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绿色科技,当时工作的基金投了特斯拉汽车的A轮,我自己也投了金风科技等绿色科技龙头公司。我在光速主要聚焦在绿色科技和硬科技的投资。

傅哲宽:啟赋资本是主要专注于早期投资的投资机构,我们的主要行业有两块,一块是数字化,另外一块是新材料。今年应该是第十年,这十年在数字化方面已经有了回报,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泡泡玛特。新材料早期投资的周期是比较长的,核心领域还是跟节能减排相关的材料领域,我们也是投的比较多的,我在后面分享的时候会跟大家介绍,目前我们管理的基金规模是70个亿。

马睿:我们是非常活跃的早期投资机构,七年以来投了近两百家项目,主是三个方向:消费互联网、科技、医疗。我是医疗组的合伙人,2021年我们还成立了交叉组,我现在也在负责交叉方向。峰瑞资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投早跟投交叉,在底层沿着计算材料生物这条线做投资是我们的一大侧重,它的应用有80%在医疗上面,有40%可以算在碳中和,今天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从哪些交叉方向看碳中和。

徐诗:感谢清科的邀请,我是来自于山行资本的徐诗,我们是创业青年的机构,都是来自于科创产业,基金管理规模超过一百亿,主要方向是出行、新能源、数字供应链,还有一块是推动技术变革带来的一些产业变化机会。我们管理过成千上万人的组织,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研发商业化的经验,希望找到推动变革的机会。今年很高兴过来,这应该是近三年来最近一次能够来三亚跟大家相聚。其实每一年清科百人会都是一个特别好的头脑风暴的平台。现在周期转换迭代特别快,印象很深刻,几年前这一波投资人都是古典投资人,过去两年消费很热烈,现在可能是能源、医药的话题,一直在一个不断轮转的状态下。所以今天还是很期待和大家有一些共创讨论,看看接下来的一些变量跟不变量,期待论坛多交流,找到一些合作机会。

李哂时:我简单介绍一下凯联资本的情况,不同于在座的四位嘉宾,他们都是早期投资人,我们是PE阶段的投资,也是一个综合基金,现在也刚刚过完八周年的生日,到2023年1月是我们人民币基金八周年,投的方向是中后期,包含了新能源汽车、工业制造,还有重要的底座,就是我们看到的数字化、国产替代芯片以及相关的半导体和元器件。

上面我们提供了像汽车、新能源、医疗、工业这样的场景,也给这些基础的元器件公司带来更多应用可能性,除此之外八年时间里很多基金退出去,我们成立了自己的自有基金、母基金,希望与行业合作伙伴多多合作交流,欢迎在座的各位跟我们在S基金,特别是我们今年的重点方面有所合作。

今天的主题是与双碳相关的投资话题,刚刚在台下的时候还在聊,整个2022年,中国受疫情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看到了在整个市场范围内,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包括基建投资,中国有9.2万亿基金投入到了双碳相关的领域,风能光伏占了40%,储能占到了30%,另外还有一部分给到新材料和氢能,今天我们请到了四位早期投资人,想请大家分享一下,每家机构在投资双碳领域的思路和策略,或者大家有什么新方向的投资心得。

徐诗:碳中和主题特别大,可以涉猎整个产业变革,我们是抓住了两个核心抓手:一个是电动化,另一个是智能化。如果用一句话形容,我们找的是比特管理瓦特的机会。从新能源来看源网荷储,我们找到了商业化更近的场景。偏基建开发是比较重的,对于机构来说不太合适,在这样的赛道取舍之下,我们肯定要找一些智能化管理,同时结合电能创新去做一些布局。

比如说我们很早在电动化领域持续做关注,投了理想汽车,在上下游做了一些布局,比如车联网公司,还有智能化管理的公司,我们也在里面持续耕耘。今年禾赛给了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也投了一个智能坐舱的公司,基于芯片做了坐舱管理,接下来会迎来爆发。

如果看大的能源结构,EV最核心的肯定是驱动要素,电池上游带来的变革,可能对应着储能变革带来一些新机遇,还有关于电的很多区域性的电能管理,也看到了大量创新的场景。我们也在做一些储能机会的场景,但是因为变化速度非常快,这个里面有资本化的挑战、国家支持的方向以及币种的问题,未来美元市场如何退出,还有人民币市场,我们怎样在跟国家队的合作竞争当中实现好的退出,这个闭环问题不解决的话,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总结下来我们的思路是去找那些比特管理瓦特的机会。

李哂时:现在您的投资过程当中,美元跟人民币的部分是怎样的?

徐诗:占比是72比1的关系,我们创业青年管理三支主基金,一直是这样的平行管理结构。今天资本市场下,大家面临这么大的外部挑战,LP关心怎么样做,这是一个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尤其在这么大的赛道,这么长的周期。刚才跟几位做了讨论,这个里面接力棒怎样实现,怎样可以有效流动起来,都是一个很大挑战。

李哂时:马总有什么政策上面,或者实际操作上面的分享?

马睿:我是学环保的,关注过上一波在硅谷的绿色投资,基本上算是失败了。这一波碳中和是不是确定的趋势?我想了之后认为是的。因为在气候方面,一旦温度继续升高的话,确实会有一些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比如说气温升高可能疫情会更多,也会带来洪水、粮食等问题。我们的投资方法,按照投资步骤来说,大概是四步,首先是提供绿色技术的供给,然后是零碳能源实现平价,第三步是整个电力系统碳中和,第四步是经济发展与碳脱钩。这里头会有非常多且大的变化,在这里面,我们找绿色的技术供给,早期来说是件特别痛苦的事情,过去几年我们沿着主线,一个是一桶油有83%做燃料,另外这桶油的17%做材料,到生物制造上面,未来石油、煤、天然气都不用了,既要解决怎样发电和怎样用电的问题,又要解决怎样生产。在所有材料中,我们投了固态电池的企业清陶能源,从第一轮开始投,且投了很多轮,现在200亿的估值。

第二,生物制造上面我们投了蓝晶微生物,现在也是产业化跑的最快的,我们也是从第一轮开始投,一共投了七轮。目前在生物制造这个领域,我们后续布局了五六家公司,基本上是国内在合成生物里面布局最早、布局较多的VC。我觉得未来会从生物制造和化工生产方式两个角度来解决碳的问题。

李哂时:刚才提到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电池的新技术,电池技术仍然有巨大空间且不断的迭代。第二个是生物合成学,我们也是感受到了未来生物合成学不管在工业、农业、医疗等等领域都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有请傅总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策略思路?

傅哲宽:我们在碳中和领域的策略并不专注于碳中和,同时也在投一些新材料,在过程当中慢慢跟碳中和结合。我觉得碳中和、新能源应该朝两个方向去做,第一,要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这个可能对于碳中和贡献比较大。第二,毕竟现在传统能源占绝大多数比重,这个情况下节能也非常重要,节能效果好其实比投一点点新能源带来的效果还要大。我们在碳中和领域,新能源一直在投,主要是新能源、新材料,同时也投了固态电池,包括新一代的光伏电池等等,这是一条主线。另外一个就是节能,节能数字化,一个是物联网生产设备,降低能耗这个平台还是不错的,贡献非常巨大。另外一个,是轻量化的材料。新能源电池锂电池再好但还是非常有限,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如果说材料轻型化,装备的内容消耗比较少,这样可以增加续航里程,像碳纤维,飞机和汽车的零部件、机身油箱等等可以用碳纤维材料来做,像波音的供应商、宝马等等,一架飞机的材料减了机身一半的时候,可以大大节省燃油,增加飞机的续航里程。

包括其他材料也是一样,打个比方,如果碳纤维未来可以替代金属材料,他们就是板材了,虽然这些材料现在比较贵,但随着技术水平进步,未来这些材料价格逐步降低,之后会有巨大的市场。这些材料包括碳纤维、方能等等,对节能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我们在生物制造领域也有布局,有专门的生物制造基金,主要聚焦于生物合成技术,生产生物合成材料也是一个减碳的大方向。

李哂时:新材料领域的投资占整个投资比重是多少?

傅哲宽:我们占三分之一。

李哂时:新材料是大家看好的领域,同时也是长周期的投资领域,下一个题目我们再请大家分享一下在案例当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请蔡总帮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投资思路?

蔡伟:碳中和非常热,我从去年到现在深深感受到绿色科技的热度比硬科技还高,估值涨得非常快,但是这个行业本身在投资领域里的冷热均匀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阶段,两头比较热,中间反而没有那么热,原因就是对于绿色科技,投早投小,一些新技术大家愿意尝试,这方面的案例很多。而后期项目因为有了确定收入,市场比较确定,很多国资基金也愿意支持,估值水涨船高,竞争也很厉害。相对在中间阶段的项目,产品验证不符合预期,或者增长没有预期那么快,就会遇到一些挑战。

第二,碳中和赛道比较大,有特别热的细分领域,也有相对没那么热的的领域。特别热的领域主要是已经实现了经济性的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热度很高。另一些尚未实现经济性的,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相对热度一般。比如碳中和领域重要的固碳和负碳技术,也有同行去投,但真正能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不多。

光速挖掘碳中和领域的方法论主要是:一是在高Beta行业找到高Alpha的公司,比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发展非常快,是高Beta行业。在电池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趋势,这些趋势可能是传统电池材料商不太擅长的。比如集流体占电池成本的10%,现在出现了一个复合集流体的技术,中间是高分子材料,上下各镀一层金属薄膜。复合集流体的设备要用到磁控溅射和真空蒸镀设备,这跟传统铜箔和铝箔集流体的压延等设备完全不一样,这也给了初创公司新的机会。这个领域的热度高,竞争也会激烈,但有行业Beta和公司Alpha的双重增长,是我们会看重的机会。

二是在有些Beta没有那么高的行业找到Alpha高有延展性的企业,某些新材料细分领域可能已经有一个二、三十亿的现存市场,由于国产替代,国内厂商的稀缺性很高,其他国产厂商做不出来或做的有很大差距,这就符合我们对公司的高Alpha标准。这些公司能够先切入一部分现存市场,同时利用自己的技术平台,扩展到其他有前景的领域。虽然现存市场并不是太大,但公司的Alpha非常高,稀缺性很强,延展性和成长性好。这些公司往往有的并没有在聚光灯下,相对估值也会合理,会成为我们投资的重要领域。

我们自己布局主要在源网荷储几个领域,氢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领域。我们在这个领域布局了氢能的膜电极还有透平电机,都是细分领域前两名的公司。我们还投了新能源的乘用车、商用车、芯片公司等,储能也投了钠电池。我觉得储能最终是追求长循环寿命低成本的路线,极致的低成本永远有竞争力,聚阴离子路线的钠电池在这两个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优势。我们看好这些领域,未来还会持续关注双碳相关的投资机会。

李哂时:感谢分享了一些非常优秀案例,我们凯联资本投的比较后期,刚才听大家讲解过程当中已经发现很多项目过往得到投的成长很好的标的,都是我们正在看的标的,小生态当中已经形成非常良性的循环,我们刚才讲的很多领域技术其实它是非常早期的,我想在座几位可能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开始关注了,甚至一直在持续投入,有的案例已经投了五六轮了,大家一直追投,商业化场景或者产业化逐渐落地的时候,我们中后期基金持续跟上,对于中后期基金提供更多的使用,还有产品迭代机会,汽车当中我们投了广汽新能源这样的主机厂,投了智能驾舱位,还有HUD,包括储能场景,不断的给到早期创业公司,把我们的采购部的老总拉给创业公司的产品部老总,让他们聚在一起大家共同进行研发讨论,不断的给到一些国产替代的创业公司不断的迭代自己产品的机会,这个也是我们可能在后期的机构能够为大家做的一些事情。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技术创新或者是实验室的创新是第一步,但是整个企业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非常多的商业化的困难需要攻克,比如说材料行业的长周期,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很多的合作伙伴助力,创业团队也需要小批量生产,进入量产综合的团队能力管控供应链,管控他的品控这些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在座的四位因为都是早期投资机构,我想请大家分享一下案例,或者踩过的坑,或者当创业团队怎么样处理这些问题的。

徐诗:每个人做投资的方法论都不一样,我们还是非常偏精品聚焦的打法,我们投了50个项目,现在有3家IPO项目,风格也是有些公司连续投四五轮。我们首先看中的是长赛道,从碳中和的主题来讲,是看里面的科技抓手,所谓的护城河到底多深,因为这个赛道大家讨论非常多,可以举一个我们去年领投的公司,这个是现在最大的民营商业火箭公司,我们在持续支持,关于碳中和有很多材料创新,还有生产方面,数字化对于产先效率的优化,比较符合国家碳中和的主题。我们积极帮他们找发动机的生产制造基地,他需要一个更加充分的生产厂商。

我们看碳中和的主题,有一个逻辑是马斯克的火箭公司今年发射一百个火箭,国家发射供给不足会倒逼企业有非常明确订单需求,我们的角度是怎样帮助这家公司更快的落地,生产制造技术夯实,并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因为技术的事情还是要跟团队解决的,投资人能够做的事情,更多的是在关键节点上面可以给一把推力。

还可以分享一个案例就是汽车,我们看到了电动化的浪潮,2018年的时候就一起孵化了这个公司,整个硬件结合一些研发部分是他在负责的,这家公司也是连续投了五轮,今年到了一个收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离资本化角度也是越来越近了,在过程当中我们帮他找一些合伙人,帮他推动主机厂订单合作,然后去卡位并且去给他们持续输送一些实实在在的场景落地订单需求,如今这个公司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包括广汽、长安东风都是他们的重要客户。

新能源这一波是非常卷的,所有的主机厂都在加速竞争,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比较好的成长状态。另外,我们还在V2G项目上面做一些孵化,今天市场没有打开,一定会发生变革,我们有一个很强的预期,支持团队有更好的场景进行落地。

李哂时:你们也在投后做了很多工作,是安排专门的投后团队做好服务吗?

徐诗:我们有投后管理团队,管理方式是项目负责人要对这个事情有一个闭环交代,因为只有你理解产业里面的核心问题,才可以在这个事情上面更加上心做一些支持服务,汇报也能跟这个事情高度绑定。

李哂时:合伙人全程跟进私有的项目发展?

徐诗:是的,因为大家分管ABC不同项目、可以投入的资源跟时间其实也是不一样的。

马睿:早期投资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不能投确定性特别强的的企业,因为早期投资还是想追求更高的倍数,需要拥抱不确定性。比如,蓝晶微生物整个的技术路线是有转型的,虽然一直在做,商业化策略也有变化,这几年还自己建厂,品类也是有变化的。

我觉得很多材料类或者能源类的企业,面临的挑战是有技术但不一定能够找到应用的方向。比如我们投了一家纳米材料企业,创业初期他们试图利用纳米材料做过滤吸附跟水处理,市场始终打不开。它的技术很好,分离效果好到可以把纳米级别的,比如说相差5纳米的颗粒选择性的分开。后来它发现其实在提锂最热的上游领域下游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应用一下子爆发了,中间花了五六年的时间。

我觉得上一波美国绿色投资失败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低估了跨越死亡谷的时间,这个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分析美国的公司,几百家里面头部效应特别重,多年之后再看,里面可能十家占了它的总市值90%。再回顾发现这些投资成功的,绿色科技肯定是可以投的,其中就有特斯拉。绿色投资可能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预期到时间会比较长,以及不能广撒网,要真正挑到里面的最好的,对于投资者来说非常难。

对于锂电池,我觉得到现在可能不能去投电化学储能了,但是又得一直看,因为下一个新的技术又会切入到产业链里面来,又会有新的机会。

对于项目阶段的判断,有一个叫做技术突破和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起码投到技术突破完了之后的规模化。这个要在早期抓住机会又可以响应周期,又要能够判断好标地,也就是知道它会很强,我觉得这个非常难。

李哂时:刚才提到的特别好,美国有一个走弯路的过程,美国过去通过资本市场调动了全球的市场能力去注入到行业,但仍然走了弯路,您觉得中国现在我们双碳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是否能够逾越死亡周期?

马睿:中国看上去比美国好一些,比如光伏我们做出来了,钙钛矿进展也比较好,凡是有制造属性的中国产业链相对更快,但是必须赌对大的技术路线趋势,就像美国当年许多亏损就是投到薄膜光伏的路线上面,所以风险是有的。中国是有潜力可以超越美国的,美国从零到一的研发突破更好一些,但制造业是中心,合成生物也是一样有制造属性,中国未来肯定引领世界,美国技术比我们好,但是没有好那么多,而且制造没我们强。它发酵都要去巴西,中国发酵可以在公司旁边,而且我们有产业链,我们可以做迭代,这是最大机会。

李哂时:虽然行业很卷,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些优势,有请傅总分享一些长周期当中遇到的坑?

傅哲宽:我们还是以天使为主,早期主要在新材料领域做投资,天使投资的周期非常长,刚开始没有经验所以吃了大亏,项目的产业化比我们预想中要长,总体来说是投未来大的方向,天使投资肯定看未来十年的机会,现在热的不是我们要投的,我们要投未来十年热的。

我们看到了一个做新材料的项目,这个材料其实挺好,欧美科学家称之为上帝送给人类的礼物,按照科学家的论断获得了诺贝尔奖,如果富勒烯材料用得好,人是可以实现200岁以上的寿命,当然这个是理论,我们看到这个功能特别强,提高人体免疫力又可以治疗癌症,提高人的寿命。

围绕着这个方向,我们当时看到了全球第一个用物理的方法合成材料的公司,不是元器件而是把设备工程机做出来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说不定到了拐点。

13年投进去的,那是我们刚创业的时候,没有想到一投就是十年,还没有大规模产业化,因为这个全球范围内没有做成药的先例,这个生物性方向产业化还很远,但是这个材料除了刚才所说的生物属性以外,它在工业农业很多领域都可以用,后来我们跟他讲尝试转型,也在这个地方比较容易突破,做了很多尝试,也做了添加剂效果很好,因为只适合在高寒地带用。

再一个是切割液,新型的切割液总体上来看是不满意的,后来这两年钙钛矿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兴起,他从中抓住了机会,这个材料是可以非常好的提高光电转换率的纳米材料,首先是跟国外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企业合作,后来跟国内大规模投钙钛矿的企业合作,现在看来验证效果非常好。十年间在整个项目过程当中,开始是我们自己投资,后来变成二股东持续投。我们坚定看好方向肯定会持续支持,同时也要跟他去做一些碰撞,一条路走不通可以做些其他尝试,毕竟新材料可以选择的方向有很多,早期投资就是当你预计这个项目投后的未来一二十年要使用,你看好了就要支持它,否则很难活下去。

李哂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机构也都在往早期走,确实很多投成长期和后期遇到了包括一二级市场倒挂的问题、很难退出的问题,大家往早期走寻找项目的时候竞争会很激烈吗?或者怎样去找这些非常早期的项目?

傅哲宽:早期项目大家更愿意一起投。因为早期风险太大了,大家一起投对于机构、项目都有帮助。关于怎样发掘这些项目,其实在2013年把新材料作为主赛道做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布局了行业里面一些类似于平台型的公司,像我们投的新材料在线,当时也是微信公众号,他想做类似于美国的国家材料,未来对于我们做投资有巨大的帮助。我们投了之后,果然成为了现在新材料领域最大的新媒体,现在这个平台上面有600万行业会员,我们找项目在平台上面筛可以了。另外一个电子发烧友平台,是现在中国最大的电子工程师社区,每天平台上面的设计师贡献的电子类产品的设计方案就有五千余种,这个里面可以给我们很多的投资机会。总体来说,还是要有一些系统化的打法,我们如果要深耕这个行业,就要在这个行业投比较好的创新型项目,因为他们做成功之后自然就会使这个行业做好,无论是找项目还是增值服务。

李哂时:找到这些平台流量入口也是非常重要的,蔡总给我们分享一下您找项目的心得?

蔡伟:我想接一下马总的话题,他说的双碳死亡谷,我自己亲历过,10多年前那一波的时候,大家忽略了制造能力的重要性,但这是中国企业的强项,可以看到光伏跟电池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的企业逐渐成为了世界上的龙头。

有一些双碳领域相对热度没有那么高,原因就是经济性不够,需要政策的支持。比如说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有几条技术路线,其中有一种是通过电解二氧化碳生产绿色化学品。这个在中国市场不太容易商业化,因为成本很贵。但在欧洲,碳税已经每吨100欧元了,这个情况下通过电解二氧化碳生产化学品就有了一定的经济性。我们已经注意到国外市场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十多年前光伏因为经济性不够,需要政策支持,国内发展比较慢,海外起量后国内厂商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之后国内也迎来大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样例。

所以这里面会考验一个初创公司怎样不断跳出自己现在的空间维度,去寻找新的产品和市场匹配的机会。我们也希望能帮助这样的公司去海外拓展。

李哂时:确实这个领域里面,需要很多行业经验以及穿越周期的经验,双碳的话题太大了,我们涉猎到的行业细分赛道非常多,但是今天时间有限,我感觉大家才刚刚开始谈起来这些话题时间就已经到了。最后还有些时间,我想请几位嘉宾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我们对行业的期待或者是接下来的想法跟做法。

蔡伟:经历过双碳的周期,我觉得科技投资花无百日红,所以当时代的选择到来时,作为绿色科技投资人也要珍惜这个机会,争取可以投到一些深刻改变社会行业的公司,大家做投资,好的回报是一方面,如果能产生正向的社会价值,也会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成就。

傅哲宽:做早期投资,我觉得主要还是要发掘未来十年终端大规模的产业化的一些材料,看未来的终端,再看未来的商业机会。

马睿:国家提的计划是说到十六五的时候,颠覆式技术使得电力系统达到平价,所以未来十年非常重要,要创造绿色技术的供给。我们要仔细去想,如果要碳中和发生的话,什么技术是重要的,可以布局现有的,比如说很热的锂电、光伏,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事情是会发生重大变化,这里面的技术机会,作为投资人要抓住。

徐诗:我觉得今天这个时点可能是几十年难有的一个大的周期投资机会,首先第一点就是要穿越周期,碳中和是一个大浪,里面还有大量的技术变革和商业的用户行为的变迁,国家的战略定位有深度思考在背后,整个中国的工业产业结构会带来很多巨大的变化,未来碳税一定发生,不管世界怎样分,怎样脱钩和撕裂,碳中和因为涉及到能源问题、信息革命问题、碳交易问题是无法真正脱钩的,所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跟机遇。

李哂时:碳中和话题非常大,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巨大的机会,非常期待我们自己不断参与到这个行业,让中国某些领域不断的到全球领先的位置,不断引领行业的潮流,为我们未来创造更多更大的场景。谢谢大家!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