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外糖尿病巨头的殊途:双雄与双熊

为什么在海外,糖尿病市场能够诞生双雄,而国内却只有双熊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也是中国医药行业过去几年遭受质疑的答案。

2023年1月24日,对于诺和诺德来说,无疑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当晚,诺和诺德股价创下新高,市值接近3300亿美金。

不过,股价上涨之于诺和诺德,或许已经见怪不怪了。过去5年,诺和诺德的股价由40美元一路攀升至今天的144美元,上演了5年4倍的神话。这对于一家超级巨头来说,并不容易。

当然,深耕糖尿病领域的诺和诺德能够成为大牛股也不让人意外,毕竟这是一个超级蓝海市场。在这一领域,礼来也是超级牛股。

相比之下,国内市场却是截然不同的画风。2020年上市的甘李药业,在触及千亿市值之后便一路向下,最新市值只有218亿。

“师出同门”的另一巨头通化东宝也没好到哪里去,2018年至今,公司股价已经腰斩。

为什么在海外,糖尿病市场能够诞生双雄,而国内却只有双熊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也是中国医药行业过去几年遭受质疑的答案。

/ 01 /

创新驱动双雄成长

海外糖尿病治疗领域之所以能够孕育出诺和诺德、礼来“双雄”,与三个因素有关:患者群体规模大、用药周期长、创新驱动。

糖尿病是一种老年病,同时也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随着老龄化趋势加重,以及糖尿病诊疗渗透率的提升,用药群体规模持续增长,这一市场的天花板变得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诺和诺德和礼来等头部药企,通过持续创新的方式,使得新机制品种与同机制的me better疗法层出不穷,从而拉开与后来者的差距,造就自己的“王朝”。

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诺和诺德的*之路,来窥探一番。

自1925年发明*代动物胰岛素开始,诺和诺德的研发迭代之路就没有停止。从提高安全性、提高疗效,到延长安全时间,胰岛素从二代升级到第四代,诺和诺德则一直都是引领者。

在技术上的*追求,造就了诺和诺德的霸主地位。2022年上半年,诺和诺德的胰岛素占据全球47.1%的市场份额。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诺和诺德没有把“鸡蛋”都放在胰岛素这个篮子里。2009年,诺和诺德推出了全球*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开启降糖新时代;2017年,诺和诺德又推出了长效降糖药司美格鲁肽。

在GLP-1类似物这里,诺和诺德再次诠释了何为“*”二字。围绕着司美格鲁肽,诺和诺德发挥了自己“精而专”的特长,通过拓展适应症、增加剂量、与其他药物联用的方式,力图挖掘出司美格鲁肽的所有潜能。

目前,司美格鲁肽已成为GLP-1领域的统治者。2021年末,诺和诺德则占据了降全球降糖药31%的市场份额。

降糖药还给诺和诺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庞大的减肥市场。

2021年6月,FDA批准司美格鲁肽获批用于减重。据摩根士丹利预计,2030年诺和诺德肥胖症的收入将达到117亿美元,新增长引擎就此开启。

这不仅是诺和诺德的增长轨迹,也是礼来在糖尿病领域崛起的路径。

/ 02 /

集采造就的双熊

中国糖尿病治疗市场,同样具备巨头成长的土壤。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突破1.4亿人,是全球*糖尿病大国;而患者的诊疗方案与海外市场一样,都需要长期用药。

患者群体规模大、用药周期长,也是国内糖尿病治疗市场的特点,与海外并无二致。

那么,在这一背景下,为什么国内糖尿病领域,没有跑出超级公司呢?核心问题出在产品力层面。

一直以来,国产胰岛素等产品,都处于跟随状态。

比如,甘李药业的三代产品门冬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30在2020年获批上市,打响了门冬胰岛素国产替代*枪。

但此时,诺和诺德的同类产品,在国内已经上市15年。15年期间,诺和诺德一直是独占市场。

更直观的数据,在集采报量情况得到体现。

2021年的胰岛素集采,全国首年采购需求量共计2.14 亿支,其中二代胰岛素 0.90 亿支,三代胰岛素1.24 亿支,约占中国胰岛素市场总量的56%。

通过上述采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三代胰岛素的需求明显高于二代胰岛,但占据主要市场的还是诺和诺德等外资企业。

曾几何时,胰岛素赛道也是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毕竟,巨大的市场份额差距,意味着国产替代机会巨大。换句话说,就是国产胰岛素增长红利肉眼可见。

也正因此,甘李药业2020年IPO后市值一度站上千亿大关。但遗憾的是,国产替代尚未完成,集采先行,这导致市场预期的覆灭。

由于产品相对落后,甘李药业、通化东宝等公司的产品均入局集采,且降幅较大,导致业绩下滑。

2022年,通化东宝营收27.75亿元,同比降低15.09%;扣非净利润8.46亿元,同比下降21.47%。甘李药业则预计,2022年净亏损3.9亿-4.7亿元。这也是甘李药业自2020年6月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业绩。

与业绩一同下滑的还有公司股价,过去一年,通化东宝、甘李药业分别跌去11.29%、53.38%。国产胰岛素双雄,变成了双熊。

/ 03 /

用创新实现自我救赎

当然,海外双雄也没能逃过集采的重拳。

翻看它们的财报,中国区业务均受到了集采的冲击。2022年,礼来中国区收入14.53亿美元,同比下降13%;诺和诺德中国糖尿病市场收入同比下降9%,至152亿丹麦克朗。

不过,诺和诺德中国地区的总收入并未收到影响。2022年,诺和诺德在华收入162.09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1%。

核心原因在于,诺和诺德的GLP-1产品起到了缓冲作用,不仅在糖尿病领域收入大幅增长,减肥市场也是突飞猛进。

诺和诺德的业绩表现,无疑证明了一点:集采是导致一家公司收入、股价下跌的因素,但也并非全部。

回过头去看,“双熊”的锅,也不能完全归咎于集采。

甘李药业、通化通宝等国内企业,虽然作为糖尿病领域的头部企业,但并没有通过产品的创新追赶巨头,而是选择跟随,突破落后十余年的产品以期分得一杯羹。

从正常商业角度出发,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通常难有高利润。或许,过去市场对于国产胰岛素等产品的期待过高,而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预期。

而真正创新的产品,利润空间从来都不会太低。对于国内药企来说,未来还有机会。

比如,甘李药业围绕两方面布局:一是巩固自身能力圈,在上市多款三代胰岛素的基础上,还开始布局第四代胰岛素;二是产品外扩,DPP-4抑制剂已获批上市,GLP-1受体激动剂进入临床阶段。

一直以来,集采所面对的*争议在于,大幅度压缩了药品的利润,导致创新药企业失去新药研发动力。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倒逼,倒逼中国创新药行业站上新起点。

谁能通过创新,来挽回中国糖尿病药企的颜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医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