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元禾厚望俞伟:我的五年VC体验

俞伟坦言,作为硬科技投资人,“贵”将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长期挑战。

回望2022年,大多数VC/PE可能夹杂着许多一言难尽——募资的记忆或悲或喜,投资集体放缓,退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但对于元禾厚望而言,2022却是逆势爆发的一年。

过去一年,元禾厚望合伙人俞伟和团队依旧很忙碌。他分享了一组数据:在投资端,元禾厚望全年出手投资13笔,集中于硬科技赛道的偏早期项目;而在募资端,元禾厚望创新成长基金二期完成二关,南通元禾厚望成长一期基金完成首关,合计募集规模16亿元。

这刚好是俞伟从创业者转型成为VC的第五年。理科背景出身,俞伟先后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所学专业涵盖了自动控制、系统工程、通信工程。用他的话来讲,自己变成了一个“杂家”,而不是“专家”。早年间,俞伟是一位出色的创业者,把公司卖掉后他意外踏入了VC行业。

翻看俞伟的投资名单,不乏炬芯科技、屹唐半导体、御微半导体、恒坤新材料等一众明星独角兽。但他却强调,硬科技投资没有秘籍,最重要的是要深入产业。“硬科技投资最缺乏的是耐心,不存在短期就能赚高额回报的投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投资人可能不得不放弃互联网和消费时代的造富神话。”

从芯片创业者到VC

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俞伟首先想起一个关键节点——2012年。

时间回到那年年底,俞伟已在一家芯片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但他逐渐感觉到自己的个人发展遇到了瓶颈,一些关于公司和产品商业化的想法有时会无法落地,由此内心萌生了亲自下场创业的想法。

说干就干。俞伟决定辞职创业,成立了北京民芯科技有限公司,定位在安全和密码相关领域芯片产品,希望能以此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在这条创业路上,俞伟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三年多后选择与另一家公司合并,“也算是给了自己和团队一个合适的交待。”俞伟感慨道。

结束创业的那一刻,俞伟开始思考自己职业生涯未来的方向,彼时内心并未得到肯定的答案。直到2017年10月,一位伯乐找到了他,此人便是元禾厚望管理合伙人曾之杰。俞伟回忆,两人一见面就聊了近3个小时,曾之杰邀请其加入元禾厚望半导体投资团队。但当时,俞伟对于转型投资人仍然很困惑。

交流最后,俞伟问了曾之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您觉得我适合做投资吗,毕竟我从来没有做过这个行业。”思索片刻,曾之杰给了他肯定的答复,并强调了自己招合伙人的三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过创业背景;二是熟悉半导体产业;三是有基本的投资概念。这三点,俞伟恰好都符合。

同时,俞伟还向曾之杰请教了职业道路规划的问题。在曾之杰看来,按照俞伟的年龄和职业背景,干过总经理,又自己创业过,再去别的公司另谋高就基本不太可能,因为这样既有约束,也会没有太多挑战。所以剩下的可能性,只能是再去创业或者做投资人帮其他人创业。

“经过和曾总的这次交流,让我非常明确地想要去尝试走投资人这条职业道路。” 随后,俞伟于2018年加入了曾之杰当时的团队,并在2020年转入元禾厚望成为合伙人,负责硬科技赛道的投资工作。

转型并非没有挑战。对俞伟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他在产业界经历的时间太久,导致最初进入投资行业的时候会特别保守,太容易盯上每个项目的短板,很难出手。为此,俞伟还曾专门去请教了一位背景和他类似的清华师兄。

“当时师兄告诉我,每一个找过来的创业者及企业,必然都有各种问题。投资人需要做的,便是仔细评估创业者克服这些短板的可能性,或者投资人能否整合资源帮助解决,由此判断是否可以出手。”这些交流让俞伟受益良多。

对于投资圈而言,元禾厚望是一个年轻的基金,厚望团队却是一支有经验的团队。在陪伴元禾厚望的成长过程中,2019年和2020年留给俞伟内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众所周知,2019年的市场风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红利逐渐消失,国内对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也开始趋严。俞伟回忆,厚望团队内部经过反复的分析以及讨论,决定在坚持数字经济和硬科技双赛道策略的同时,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硬科技赛道。

到了2020年,原本是厚望计划大展拳脚的一年,却遭遇了新冠疫情这一严重挑战。厚望团队一直到当年5月份,才能正常的开展投资工作。好在团队齐心协力,努力去克服各种外部困难,于2020年投资了屹唐半导体、智芯微、盛合精微等一批明星硬科技项目,补上了投资进度。

兜兜转转,俞伟亲历了中国创投行业变化激烈的五年。“作为负责硬科技赛道的合伙人,我也欣慰自己顶住了投资压力,没有辜负曾总以及团队的信任,为厚望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俞伟感慨。

投出一众独角兽,

他给出了这样的投资秘籍

“厚积薄发”,这是俞伟对元禾厚望2022年的总结。

尽管国内创投行业去年整体情绪低迷,但元禾厚望依然出手投资13笔,集中于硬科技赛道的偏早期项目。在俞伟看来,一家投资机构的底蕴非常重要,这也是他当初决定加入厚望团队的原因。

他认为,一个投资团队在一起做项目,团队成员尤其是合伙人之间的默契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一支基金最后的投资回报。而元禾厚望团队的大多数成员为理工科背景出身,均拥有创业加投资的复合经验。

“VC合伙人团队做投资就好像一群人在一起吃饭,有人喜欢吃日料,有人喜欢吃川菜。我们肯定无法判断吃日料还是吃川菜正确,但是如果混合在一桌吃就会很难受,所以大家口味偏好的一致性很重要。”俞伟打了一个比方。

回顾2022年出手的项目,御微半导体给俞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资料显示,御微半导体所处的量检测设备赛道,技术难度仅次于光刻机,全球市场份额主要被美国的KLA所垄断。尽管技术壁垒很高,但对应的国内市场却仅有100亿元规模,国内同赛道公司则有7家左右。

当初俞伟接触到御微半导体后,也纠结于赛道的天花板和竞争问题。此后,他与团队对整个赛道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量检测设备属于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技术瓶颈和关键节点,国产替代的需求非常强烈,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有很大机会出现一家和美国的KLA对标的本土化公司。

“量检测设备赛道虽然相对较窄,但是一旦市占率到一定比例,技术壁垒以及市场导入周期所带来的垄断优势也非常明显,御微这类公司的市场以及战略价值也会非常高。”俞伟判断御微半导体有机会去竞争行业第一名,于是最后坚定参与了御微半导体A轮融资,并且在公司最近的新一轮融资也继续加注,支持公司的发展。

而对于屹唐半导体的投资,也让俞伟记忆犹新,因为这是他出手的第一家没有利润的公司。当时,俞伟刚转型投资人时间不长,投资偏好非常保守,而屹唐半导体当时的投前估值已高达180亿,在投资圈内颇有争议。

最终决定投资屹唐半导体,俞伟主要基于几点考虑:首先,2020年是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元年,屹唐作为半导体去胶退火设备的龙头,会有不错的业绩增长空间;其次,屹唐具备全球化机会,海外和国内市场占公司收入的比例接近1:1;最后,随着屹唐供应链的本土化逐步推进,会极大降低产品成本,改善财务指标。“后来公司的发展也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再回头看投资时的估值水平,在当时是值得投资的。”

不止于此,在俞伟的投资名单中,还跑出了炬芯科技、恒坤新材料等一众明星独角兽。谈及如何能频频捕获独角兽,俞伟笑着表示,做投资没有秘籍,但作为一名硬科技赛道的投资人,必须深入了解产业,出手之前要能在脑子里对企业所在赛道、护城河以及成长曲线有一个清晰的画像,然后再对其估值进行合理评估,这样才具备出手的基本条件。

当然,此前的创业经历同样让俞伟获益匪浅。他经常会复盘这段经历,思考总结在创业过程中哪些错误是致命的,一旦发现所面对的创业者犯了相似错误,便会很坚决地否掉这个项目。“我很感激这段创业经历,可以让我更好的理解创业者的心路历程及其公司的痛点,和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更愿意和我分享公司最真实的状况。”

为了能更好的把握住产业投资周期,俞伟一方面会时刻关注全球经济状况、相关政策以及专家预判。另一方面,他会和产业内的朋友保持不定期的交流,尤其是处于生产制造端的企业家朋友,“他们长期处在能听到‘炮火’的地方,和他们交流会非常有助于我判断未来的产业投资周期。”

项目估值“贵”,

将是硬科技投资的长期挑战

眼下,创投圈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常年奔走一线,俞伟发觉到,当前LP对人民币基金的态度产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从传统的偏好大而全的综合类基金,开始转向小而强的专业化基金,更看重GP在产业端的专业度。这也是为何在去年募资环境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元禾厚望依然能够顺利推进新基金的募资进程。

与此同时,俞伟还观察到耐人寻味的一幕正在上演——由于募资端的竞争激烈,很多市场化VC为了得到国资LP的青睐,纷纷强调自己也是半个CVC。

在他看来,这一现象将是阶段性的,因为尽管一些背靠大企业的CVC能拿到更多的项目端资源,但CVC最终的定位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母公司不太可能因为旗下的CVC投资了某一标的,就从市场或其他地方给这个标的特殊关照,最终被投企业还是要靠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机会。另外从监管的角度而言,俞伟认为监管机构会逐步对CVC的投资有规范性要求,也就是所谓“回归主业”。

“当然,目前市场化的VC为了LP的青睐,宣传自己的CVC属性,我觉得是正常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他们也需要及时调整,重要的是要深耕产业,为被投企业以及地方国资LP提供更多的赋能。”

俞伟进一步表示,元禾厚望的赋能理念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努力为所投的每一家企业和企业家做好服务,并随着被投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上下游生态圈。

其中可以提供的赋能包括:发挥产业生态圈优势,为早中期被投企业引入人才和上下游资源,借助各地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园等LP资源为被投企业争取落地产业政策,利用长期合作伙伴资源为成熟被投企业进行融资和上市准备等等。

以2022年所投企业保视丽为例,元禾厚望会利用在监管政策以及券商机构的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资本化以及中介机构的选择等建议,同时通过团队在南通和临港的产业园资源,为企业落地南通和上海临港提供了诸多帮助。

谈及业内热议的项目估值问题,俞伟也一再强调,投资人要追求好的投资而不只是好的项目,更要把握好项目估值。他透露,再好的项目,如果估值不合理,在元禾厚望投决会上也必然会被一票否决。

至于如何判断项目估值的合理性,俞伟表示不会去刻意追求一级市场的项目比二级市场便宜,但是会坚持不能明显偏离二级市场的合理水平。此外,俞伟也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团队会计算出将来合适的退出时点,从而能达到元禾厚望的投资收益率,对LP负责。

进入2023年,有不少投资人认为,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问题将有所改善。对于这一观点,俞伟却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回顾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二级市场相对比一级市场更早,所以也更成熟一些。此外,随着注册制的进一步推行,二级市场的供给持续扩大,同时股民也被教育得越来越成熟,A股市场港股化以及机构化会是必然趋势,这将会带来二级市场估值的进一步回调。

但是对于一级市场投资而言,俞伟认为中国的资本还处于起步和学习阶段,尤其是现在大量的资金都具备一定的产业引导以及地方政府的招商属性,这些资金对回报率的要求并不迫切,从某种程度上则会推高一级市场的估值。

俞伟坦言,作为硬科技投资人,“贵”将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长期挑战,“所以,投资人不能只会做‘积分’,更应该学会做‘微分’,这样才能享受企业成长带来的红利,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机构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