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互联网股价三个月暴涨80%,我们看到了什么?

从过去看,员工数量可看做是互联网公司的风向标。一旦互联网行业员工数量开始重回增长,说明公司已经释放了业务复苏的积极信号。

过去两年,可以说是互联网的“至暗时刻”,从2021年初到2022年10月份,互联网遭遇了一波“膝盖斩”,港美股互联网公司股价跌去了三分之二。

但如今,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已经走出了至暗时刻,从2022年11月至今,港美股互联网公司股价涨幅超过79%。那么,回顾本次的互联网反弹,谁在暴涨?本次反弹又会给投资人带来哪些启示呢?

本文持有以下核心观点:

1、反弹的短期机会在细分龙头。反弹期间,部分细分龙头股价涨超1-4倍,远超行业79%的平均涨幅。跌的多,涨的多是此次上涨的核心逻辑。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细分巨头没有展现出市场想看的盈利能力,遇到脚趾斩。如今,反弹趋势下,业务仍具潜力的细分龙头涨幅亮眼。

2、巨头与中长尾互联网公司增长逻辑不同。巨头可以在控制销售费用的同时,让营收惯性增长,而中长尾公司的增长仍旧靠营销驱动。换句话说,巨头正在完成向高质量增长转型,而中长尾公司仍旧依赖营销驱动的粗狂式增长。

3、员工数量,往往能够反映互联网公司对未来的预期。2022年前三季度,互联网员工数量平均下降近6%,仅赤子城、BOSS直聘等公司员工数量逆势增长。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互联网行业对未来增长的低预期。

/ 01 /

细分行业龙头领跑互联网反弹行情

受平台经济松绑、疫情放开消费复苏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互联网公司股价出现了明显反弹,自2022年11月至今,港美股互联网公司股价平均涨幅超79%。

回顾本次反弹,估值修复是此次上涨的主要逻辑。说白了就是,前期跌的少,涨的少。跌的多,涨的多。所以能够发现,备受投资人关注的平台型巨头公司股价反弹幅度低于大盘。

2022年11月至今,除腾讯股价涨幅82%,略高于大盘(79%)涨幅外,阿里、美团、拼多多、京东等公司股价涨幅在30%-70%之间。股价涨幅落后大盘,其实是巨头公司股价相对稳定的体现。在泥沙俱下的两年中,互联网大盘整体跌幅达到三分之二,而巨头公司股价至多腰斩,因此反弹幅度相对有限。

相比股价相对稳定的巨头,中长尾公司在反弹中出现分化,10亿美金以下的尾部互联网公司仍然持续下跌。如寺库、人人网、云集等公司自2022年11月至今股价下跌10%-30%。尾部公司股价没有改善的核心是互联网没有小而美,由于网络效应导致强者恒强,小公司基本没有反转机会。

而细分龙头在股价反弹趋势中最为受益。2022年11月至今,微博、B站、阿里健康等公司股价涨幅在100%-500%之间。跌的多,涨的多是细分龙头表现亮眼的核心原因。

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市场更看重公司的盈利能力。但很多细分龙头的业务稳定性不及巨头,甚至有企业还未能证明自身的盈利能力。因此,大多细分龙头跌幅在80%-90%之间。

而互联网整体反弹后,此前跌幅较大并且业务仍具一定潜力的细分龙头涨幅亮眼。比如,B站在反弹后股价涨幅近两倍。

细分龙头的成长性以及竞争态势会影响股价反弹的幅度。比如,虎牙和斗鱼,在互联网大盘下跌时,两者跌幅都在90%左右,但反弹趋势出现后,虎牙股价涨超209%,而斗鱼股价涨幅仅80%。虎鱼股价出现分野,是因为两者的竞争已经结束,虎牙是明显的获胜方。

虎牙通过对头部赛事资源的把控以及其更健康的主播生态,(与抖音依赖头部主播不同,虎牙会扶持腰部主播降低对头部主播的依赖)在业务上拉开了抖鱼的差距,虎牙营收是斗鱼的1.3倍,且虎牙形成了稳定盈利,而斗鱼仍不断亏损。

既然过去一段时间,细分龙头股价亮眼,那未来,应该重点押注细分龙头吗?答案也不尽然。

/ 02 /

从营销费用变化,看互联网的增长逻辑

虽然细分龙头股价表现亮眼,但如果与大幅下跌时的高点相比,细分龙头股价大多只恢复到了20%-50%。而平台型龙头公司股价大多恢复到了50%以上。

龙头公司市值恢复更多,无非是拥有更强的竞争壁垒以及更高的营收质量。前者自不必多说,营收质量则是指营收对销售费用的依赖程度。如果仅从营收增长的角度看,巨头与部分中长尾公司实际上差别不大,今年前三季度,腾讯、阿里等巨头营收几乎零增长,相比整个行业-3.7%的平均增速并没有好多少。

但龙头公司的优势体现在,其营收增长对销售费用的依赖较少。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证明了可以做到在控制销售费用的同时,让营收惯性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腾讯、阿里、百度等巨头销售费用同比下降幅度在15%-20%之间,但其收入增速在0%-2%之间。

而从ROI的角度看,巨头通过控制销售费用实现了ROI提升。以阿里为例,在2020年,其每投入1块钱的销售费用,能带来7.12元的营收回报,而到了2022前三季度,营收回报变为8.61。增长策略变化使ROI提升,2022财年Q1电话会议中,阿里提到,“工作重点从*的用户数规模增加,转移到能够服务好现有用户。”

巨头不仅证明了营收不与营销强关联,更是有部分巨头仍具备持续增加营销费用的能力。拼多多,网易是极少数营销费用仍在增长的公司。仍在增加的ROI,是其营销费用增长的*底气。

以拼多多为例,2022年前三季度,其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0%,但其带动了35.9%的营收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其每1元销售费用带来的营收回报较2021年提高了18.1%。考虑到经济下行,加大了用户对高性价比商品的需求,拼多多未来仍会持续营销投入。

相比巨头能够实现惯性增长,中长尾互联网公司的营收更多依赖营销费用投入。比如,某汽车资讯平台,2022年前三季度其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2%,但营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中小长尾平台的共性问题是,业务频次较低,缺乏用户粘性加之行业不断有新对手冒出,企业需要持续花营销费用,留住用户。并且行业到顶的竞争也会拉低ROI。2022年前三季度,上文提到的汽车资讯平台,每1元营销费用带来的收入回报相较2021年下降了11.8%。

从上述角度看,巨头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增长,其能够在合理控制营销费用的前提下,实现业绩稳定增长。而中长尾公司仍无法转变营收增长靠营销的粗狂式发展模式。

/ 03 /

互联网员工数量变化背后的“风向标”

员工数量,往往能够反映互联网公司对未来的预期。在业务高速发展时,互联网公司往往采取饱和式的招人策略,导致员工数量急剧膨胀,从2019年到2021年,港股互联网公司平均员工数量由2.4万增加到3.5万。

但2022年前三季度,港股互联网平均员工数量下降到3.3万,相较2021年人员下降幅度近6%。

从不同公司的人数变化幅度,也能看出互联网公司对未来的预期。以互联网巨头为例,互联网巨头员工数量均出现下降趋势,但人员下降幅度出现分化。腾讯员工数量下降1.7%、阿里员工数量下降5.8%、美团员工数量下降10%、快手员工数量下降14%。

员工数量分化也显示出了不同公司间不同的业务导向。腾讯员工下降幅度小于行业平均水平,是因为其仍有确定的增长预期。考虑到版号的放开趋势,其游戏业务很有可能触底反弹。美团、快手员工下降幅度较大,则是预示其开始追求利润,缩减对新业务的投入。比如,快手国际化事业部定下的大方向就是:不做大规模增长,全面加速商业化。

虽然互联网巨头的人员数量也在下降,但仍有少部分公司人员数量逆势增长。赤子城、BOSS直聘等是为数不多人员逆势增长的公司。以赤子城为例,相较2022年上半年,赤子城员工数量达到733人,较去年末增长32%。

按照赤子城在2022年二季度电话的说法,“社交产品YoHo已经成功验证了“国家复制”,在东南亚市场实现突破。今年上半年,它在非中东地区收入占比将近40%。”而出海需要完成本地化,吸纳当地人员,赤子城在2022年二季度财报中也提到,其不断完善由当地员工组成的本地团队。

从过去看,员工数量可看做是互联网公司的风向标。一旦互联网行业员工数量开始重回增长,说明公司已经释放了业务复苏的积极信号。而积极信号能否放出,关系着互联网能否回到此前的市值位置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读懂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