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年底VC开始打折拿项目,独角兽天价估值降了

当VC/PE渐渐收紧口袋,无数腰部创业公司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我上个月一口气打折投了三个项目,其中一个以五折的价格拿下。”在北京某VC机构担任合伙人的林夏聊起了年底的战绩。

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出手一个项目。直至年底,之前看过的项目估值终于降了一些,VC开始密集出手。

临近岁末,创业公司的现金状况越来越紧张。此前,投资界报道了一家独角兽全员找钱的一幕——“10月底召开了内部全体管理层会议,大概就是说今年一级市场融资环境不好,所以公司鼓励全体中层以上员工对接融资渠道,比如拓展更多的校友圈、朋友圈以及其他产业资本的资源,还公布了融资提成奖励。”用知情人的话来说,这是全员融资。

显然,当VC/PE渐渐收紧口袋,无数腰部创业公司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罕见一幕:天价估值开始降了

创始人放低姿态

2022年,几乎所有投资人的共同体感是:项目估值逐渐降了。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林夏为例,2022年以来,他出手的次数是个位数,相比往年大大减少。对此,他解释称,一是因为大部分企业估值偏高,和二级市场严重倒挂,下不去手;二是现在创投圈的优质标的太少了,找出好企业的难度增加了;三是在募资寒冬的大环境下,尚在手上的子弹要找出最佳出价。

所以当林夏11月底收到一则消息——某个知名消费品创业者主动把估值砍到了五折,跟踪已久的他毫不犹豫出手。“之前该做的尽调都做的差不多了,只是当时太贵没有出手,但现在,估值泡沫被挤得差不多了。”

不过他也强调,熊市有熊市的投资逻辑,除了能捡估值大打折扣的项目,还更考验“战略的意义”,现在敢于出手的大概率都已经想好怎么隔轮退了。

创业公司融资的好日子已经渐渐远去。显而易见,创业公司的盈利和增长能力成为VC当下做投资决策的更重要标准。当投资人犹豫了,那些目前尚无法快速盈利的创业项目就会出现现金流问题。融资节奏放缓之下,为了活下去,就有项目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式宣布“降价”。

今年4月,一家基带芯片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刘海林,曾与投资界聊起了他的遭遇。过去三年,他带领的团队备受VC/PE机构青睐,几乎保持一年完成一轮融资的节奏,投后估值更是每轮翻番。成立至今,公司身后集结了多家知名VC。

今年春节后,他像过往一样开始筹备新一轮融资,但市场情况出乎意料。“带着40亿的估值拜访了一圈投资人,却都反馈要再等等。再加上疫情影响出差,难以拜访更多新的投资机构。”研发投入极度烧钱,融资进度不能再拖下去。刘海林已经在考虑,这一轮愿意接受平轮,不涨估值。

时至11月,再次联系到刘海林,过去几个月公司已经经历了两轮小规模裁员,目前的救命“绳索”是说服老股东再投一点,熬过这次难关,“创业方向没有错,赛道还算宽广,但之前估值涨得太快,直接把公司的生命力透支了。”

这并非偶然。北京某知名硬科技VC合伙人王平也透露,今年下半年接触的几个半导体项目或多或少开始降了估值。“去年大家不托关系都投不进去,结果现在好几位创始人主动找上门,说估值好商量。”

“眼下这个环境,有融资需求的项目太多了,VC机构可以暂缓出手或者不出手,但是没有资金的助力,暂无盈利能力的企业根本活不下去。”林夏表示。

估值过高,令投资人心有余悸。

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坦言,以前大家的日子都不错,投资的企业上市就基本能挣钱,但去年以来,上市并不一定能有好的回报,科创板和创业板企业上市后破发成为常态。深创投今年31家已投企业实现上市,其中也有少量企业上市后股价跌破发行价,投资人有苦难言。

“募资最难时,往往是投资的好时候”

虽然身处寒冬,但VC这一年依旧很忙。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二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透露,启明创投今年在医疗健康和科技及消费,出手节奏仍然比较进取。截至今年11月底,启明创投新投资项目50个左右,续投资项目约40个。不仅如此,启明创投今年还在大规模招兵买将,共有30多位新员工加入,其中投资团队增加了8位同事。

尽管VC/PE在今年愈发珍惜手中的子弹,但该投还是要投。国中资本首席合伙人、董事长施安平坦言,虽然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严重,但只要方向正确,企业跟创业者也选对,做好服务,不缺位不越位,企业的成长就能够抵抗二级市场的波动。“作为投资人,更关键的是我们如何把项目选好,追求真正的底层独立的投资逻辑,而不是因为二级市场的波动,影响一级市场对项目的判断。”

正如达晨财智高级合伙人邵红霞一直强调,VC本来就是一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投资人有时就像个庄稼汉,有丰年,有欠年,风调雨顺要去播种,狂风暴雨时也得去种地,才有可能逆周期投资,顺周期收获。

寒冬不只是创业者的洗礼,更是投资机构的淘汰赛。“2022是一个苦练内功的年份,我们同步准备弹药,等待合适的出手时机。”多位投资人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22年第三季度,KKR新募集了130亿美元(约940亿人民币),红杉中国完成新一期约90亿美元基金募集;启明创投第七期人民币基金首轮关闭,规模为人民币47亿元;达晨财智新一期综合基金已经签约认缴超30亿元;高瓴40亿碳中和新基金落地南京;蓝驰创投新一期人民币及美元基金募集成功,总规模55亿元人民币;华兴新经济基金完成第四期人民币基金30亿元首关;恒旭资本三期旗舰基金完成首关,首关规模30亿元.....

这一点,创业者们也感同身受。“最近投资人都在盯那些能够大浪淘沙后的好项目。”一家智慧农机公司的创始人王曼向投资界表示,空讲故事、难以落地的虚假创新的公司基本没有生存之地了,而质地很好的硬核创新项目,这时候反而慢慢浮现出来了。

“历史证明,当市场不好的时候,这些创新企业估值比较低,现金流比较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非常好的价值和估值,投进这些优质资产。”一位投资人如是说,也将这个观点分享给广大的LP们。

要么学会造血,要么降估值拿钱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事实上,寒意已经席卷创业公司。

今年7月初,商用机器人独角兽普渡科技CEO张涛发布内部信,宣布公司将进行裁员。在内部信中他表示,为了公司活下去,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对公司业务和团队做一次瘦身。

他坦言,从商业本质的角度讲,商用机器人全行业几乎都未实现盈利,在资本行情好的时候,商用机器人公司不赚钱的问题是被掩盖了的。即便已经融资7轮,但也抵不过今年的融资寒冬。

这并非个例。同月,据界面新闻报道,智能健身镜独角兽FITURE魔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裁员,涉及人数超过500人,赔偿按照“2N”计算,裁员范围主要为国内业务一线员工。对此,FITURE方面回应称,作为一家处于成长期的创业公司,为了更长远地发展,需要根据战略灵活调整组织架构,但并不存在网传的大批员工离职的说法。

作为一家健身达人眼中的网红公司,FITURE成立三年多时间已完成4轮融资。其最近一次融资是去年4月完成的3亿美元B轮融资,一举成为最快达成独角兽规模的智能健身企业。

2022年末才是大多数创业公司的真正考验,这时上一年的融资已经花得七七八八,但新一轮融资迟迟无法进来,可以预测将会有一批实力不够硬的创业公司倒下。”深圳一位创投大佬如是说。

话音刚落。12月初,业内流传出一封由好大夫在线CEO王航发出的《给全体员工的信》。其中第一条就是:公司必须立刻摆脱对融资的依赖,果断成为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这恐怕对于所有创业公司都适用。

此前,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指出,对于那些试图在A轮和pre-A轮阶段融到一两千万美元的早期公司来说,警钟已经敲响,其估值已经下降了30%至50%。

李宏玮强调:“与其纠结于估值,我建议去为未来至少36个月制定一个明确的现金运行计划。”有如此多现金在手,便不必总是处于防御状态,你甚至可以在需要现金的机会出现时转而发起进攻。

而红杉资本给出的建议是缩减开支。比如关停一些项目、停止研发、减少市场开支,无论账上还有多少现金,都要做到未雨绸缪,快速应对。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所有伟大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危机意识特别强。包括华为任正非,他每天思考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所以写出了《华为的冬天》,比尔·盖茨也常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

寒冬也并不用那么绝望。回想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时,硅谷投资家Paul Graham撰文列举了苹果、微软在1970年底、Google在互联网泡沫期崛起,以此印证“在经济低谷,创业的成本更低,竞争更少,机会更大”。此后,Airbnb、Uber、美团、小米等明星企业,先后诞生于2008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下。

冬天不会太久,春天也不会太远。

*文中林夏、王曼、刘海林、王平皆为被采人化名。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