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面包之乡,靠卖面包坐拥100多个亿万富翁

“中国面包之乡”的荣誉已经落定,接下来就该“资溪面包”利用品牌影响力来开启新的篇章。

若论起富商,浙闽粤不胜枚举,然而在江西东部的小县城资溪,却创造出了4600多个百万富翁,160多个千万富翁,20多个上亿元富翁。

要知道,森林面积占据80%的资溪县,既缺乏种植小麦发展的地域优势,也难以与江浙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性相比拟,更比不上广东先天开放的政策优势。

但正是这群不种小麦的资溪人,靠做面包年产值达200亿,已然成为“中国面包之乡”。

据了解,在这个仅10万多人的小县城,有近5万人做面包,在全国1000多个城市里开了16000多家面包店和两三百家烘焙企业,甚至把面包店开到了越南、俄罗斯等国外地区。

资溪人是如何将小面包做成大产业的?

薪火传承,扬“中国面包之乡”

上世纪80年代,资溪人张协旺还在福建漳州武警部队任职采购员。在一次偶然外出采购中,他接触到刚从台湾传到漳州的新式产品—烘焙面包。

在张协旺看来,面包不仅松软好吃,而且赚钱。在当时,一家面包店每天的营业额可以达到三四千元,算下来一个月能赚几万元。更重要的是,面包店投资小,实在不失为一门好生意。

光有想法还不够,面包做的是手艺生意。于是一番考量后,张协旺找到当时采购的面包店师傅,想要拜师学艺。谁知却被店主以手艺不外传的理由,一口回绝。

后来张协旺又碰了几次壁,但始终对烘焙梦恋恋不忘。直到最后在国家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政策和部队领导的直接支持下,即将退伍的张协旺才终于如愿以偿,得到学习烘焙技术的机会。

1987年,退伍后的张协旺和战友洪涛带着凑来的钱,在邻市江西鹰潭的胜利西路开了*家面包店,取名为“鹭江面包店”,与当时学艺的面包店“鹭岛”仅一字之差,取师承之意。

仅开店*年,张协旺就赚了3万多,然后又将门店拓展到吉安、丰城等地,并带动身边亲友去经营面包店发家致富,其中就包括后来资溪面包公司的总经理钟启文。

钟启文是张协旺的邻居,受到后者创业成功的启发,他在1989年也辞去了村干部的身份,去张协旺在吉安的面包店学做面包。学成归来的当年,钟启文就在江西广昌开出了他的*家面包店。

如果单纯只是张协旺、钟启文的单打独斗,最终可能也只是个体的富裕。资溪面包产业的壮大,在于像张协旺、钟启文这样的先锋者不吝啬,亲带亲、邻帮邻的薪火“传承”之举。

和张协旺带领钟启文做面包一样,钟启文也无偿向亲戚村民传授面包技术,并提供资金扶持开店创业。

1990年就有超过3000资溪人进入面包行业,到90年代中期,这个数字增加到近2万人。资溪面包店在全国1000多个县市开了3千多家店,北起黑龙江,难抵海南,东至上海、江浙,西达新疆、西藏,随处可见资溪面包大军的身影。

现在,资溪面包在外不乏鲍师傅、泸溪河、麦香村等知名品牌,而资溪也成功戴上“中国面包之乡”的光环。

02

下一个“沙县小吃”?

尽管资溪面包大军分散各地,但具体来看,由于带有传承色彩,品牌们在选址、宣传、产品等方面有明显的共性。

比如,有业内人士就曾直言,江西烘焙商帮一般有很多门面房,什么项目好做就换什么。他们都是以渠道资源为特点来做的,并且换品类也是一起换,桃酥卖得好,就集体卖桃酥;红枣糕卖得好,就集体卖红枣糕。

再比如,在铺位选择上,很多烘焙行业老板爱算账,觉得铺面不挣钱就不想要,但江西商帮就敢拿,只要是好的铺位,不惜代价也要拿到。

据说上海鲍师傅70多平米的店面租金,就高达200多万。

这样看来,资溪的“面包军团”出走全国,和当初沙县人出走全国助力沙县小吃的推广一样,带有浓厚的地域基因。但关键是,“资溪面包”距离成为下一个“沙县小吃”,还差一大截。

近年来,尽管资溪面包在烘焙行业内部名声渐起,但在消费群体中,“资溪面包”“中国面包之乡”的知名度还远远不够。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鲍师傅、麦香村等知名品牌时,他们更多认准的是这个品牌,并不会将其与资溪相联系。

与此同时,这些品牌企业的营收和税收,和“中国面包之乡”资溪也并无关联。

三十多年来,资溪面包大军在外面开疆拓土,也成就了上千个百万富翁,然而回归到资溪,其经济发展一直受限。

2020年资溪人均储蓄余额42938元,在整个抚州市排第2名。但是资溪却一直是个财政穷县,2019-2021年的财政总收入维持在5亿多元,排名全省倒数*。

除此之外,在资溪内部还面临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的严重问题。

比如在当地人研发的一款小餐包受到热销后,便成为当地面包店的主打产品,且每个面包店都会做。

然而在这个“面包之乡”的小县城里,一条街上有十多家面包店的现象比比皆是,彼此之间的竞争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持续不断。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就曾报道,原本销售1元/个的小餐包,就存在部分商家每日促销打五折,五毛一个出售,带走不少销量的同时,也导致了行业低价竞争的问题。

因此,资溪的根本在于既要促进产业化,还要避免同质化竞争,以此打响“资溪面包”的知名度。

产业化品牌化并排走,“资溪面包”或大有趋势

2018年,可以称得上资溪面包的转折点。

该年年初,资溪政府提出规划建设面包食品产业城的设想,并在半年时间内完成了面包科技公司的组建、面包食品产业城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并通过开展“三请三回”(双返双创)活动,鼓励资溪人返乡创业就业,成功推动面包产业实体化、集聚化。

比如,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就受这一政策影响,于2019年投资了2亿元的工厂在资溪开工。这个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加工各种食品2.6万吨,年产值可达5亿元,也能为当地贡献1500万的税收。

除此之外,2018年资溪人还以面包协会的名义重新设计、注册了“资溪面包”商标,以直营、联盟为主的品牌形式运作,统一了品牌标识、CI设计、技术标准、包装和管理程序。

即使在2020年疫情之下,挂着“资溪面包”品牌的门店新增1000多家,总数达2000余家。

而这些改造后的经营门店,和它们背后已经在资溪建成投产的肉松厂、馅料厂一起,逐渐撑起了“大产业链+门店”的模式。

比如目前资溪坐拥的全球*肉松加工厂费歌肉松厂已正式投产,日产量达100吨,日产值700万元~800 万元;投资16亿元的面包厂、糕点厂、馅料厂也已先后投产,建成后的面包厂每小时可生产4吨面粉,面包可供应500多个门店销售。

商标、技术更新有利于加快资溪面包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但绕开产品同质化竞争,还免不了产品升级。

为此,一方面,资溪每年通过举办一两次的面包烘焙和裱花比赛或讲座,邀请来自中国台湾、广东等地的烘焙技师来到资溪进行前沿的技术交流,以促进产品不断精进升级 。 

另一方面,资溪还成立了专门的面包培训学校和艺术蛋糕培训学校,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和学历制职业教育。同时,面包科学研究中心、艺术蛋糕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也相继落地,让资溪不断为烘焙行业输送人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018年后,资溪在品牌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比如,在当地有了*家规模化的面包企业后,短短几年间,资溪面包公司在周边开了 180 多家店面,正全力打响“资溪面包”这个品牌。

“中国面包之乡”的荣誉已经落定,接下来就该“资溪面包”利用品牌影响力来开启新的篇章。

参考资料:

1.《10 万人口小县,4 万多人烘焙出“中国面包之乡”》

2.《透过爆红的鲍师傅 看“中国面包之乡"的发展密码》

3.《不产小麦的“面包之乡”:两个江西退伍军人,如何带出了200亿大生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快刀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餐饮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