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黄河这件大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唱主角,但在历史剧里只能镶边。
对古代王朝而言,治理黄河关乎法统。学者苏力从国家起源的角度理解治黄,他认为华夏文明一开始就面临两大生存性威胁:黄河水灾和异族侵犯。两者都需要极强的统一组织能力才能解决: “面对两个无法彻底消除的重大生存威胁,促使他们必须超越村落或部落,逐步向四周扩展,最终构成一个超大型政治共同体。”
虽然治理黄河在古代王朝中战略地位如此重要,但一直到2022年,历史剧《天下长河》才*次把“治理黄河”作为故事主线。
此前的历史剧里,治理黄河往往是激发戏剧冲突的点。中国*的历史剧编剧之一刘和平,就曾以黄河作为支点,撬起宫廷里复杂的人物关系。
1999年,由刘和平编剧的《雍正王朝》播出,开篇就是黄河暴涨致十几道河堤决口,上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康熙震怒之下向皇子们询问方案,只有四皇子胤禛给出了可行的方案,并愿意出京城筹款赈灾。这一系列事件里,皇子们之间的分派、关系,以及各自的性格和能力,都展现了出来。
新世纪走到第22个年头,治理黄河在历史剧里,慢慢从伏笔到主线,历史剧也更新了一波又一波。二十年的大浪淘沙后,刘和平和老搭档导演张黎合作的《大明王朝1566》,被豆瓣网友们打出了国剧的最高分9.7分,登上了历史剧的神坛。但张黎和刘和平,已经很久没有新的历史剧问世了。
不过,在《天下长河》里,还是能看到一些他们过往作品的影子。导演张挺曾经是张黎的编剧,剧集同样背后有湖南广电的支持,治河功臣靳辅的演员,则是《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的演员黄志忠。
但是,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再到《天下长河》,张黎和刘和平在变化,历史剧的市场位置也在变化。
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它有时是矛,有时是盾,有时两者兼备。
(一)
1996年,在衡阳做历史舞台剧创作的刘和平突然接到一通电话,问他有没有看过《雍正皇帝》这部小说。刘和平没有看过,电话那头让他看一个星期的小说,之后再问他对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看法。
拨通电话的,是图书编辑刘文武。他用15万元从作者二月河那儿买来了《雍正皇帝》的版权,准备改编成电视剧,并担任该剧的制片人。刘和平看完小说后,决定加入这次改编。彼时,两人都是*次接触影视行业。
《雍正王朝》强大的智囊团也陆续组成:制片人刘文武和苏斌是研究生毕业的资深出版人,导演胡玫与张艺谋、陈凯歌一样,是首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第五代导演”,胡玫还喊来了她的同学兼好友张黎担任艺术总监。
此前的影视作品里,雍正多数作为反面形象出现,他心狠手辣,打击党争,大兴文字狱。曾在多个版本的的香港电影《血滴子》里出现的神秘残暴组织“血滴子”,就脱胎于雍正时期的特务组织。
但在做资料梳理的过程中,刘和平等人产生了对雍正不同的看法。“现在许多人以己之心度古人之腹,他们不知道,有一些历史人物的克己是我们远远不及的……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一个皇帝,平均每天在奏折上写数千字的批语,比现在一个专业作家都多,他哪还能有时间精力去腐败?”
“二月河的雍正形象确实很丰富,但不能照搬,我们就把握一个中心,即雍正的国家主义。”刘和平这样总结改编思路。
但《雍正王朝》拍完后,却落入卖不出去的窘境。
央视是那个年代历史正剧*的买家。但由于彼时清宫戏泛滥,央视拒绝了剧组的报价。那会儿,台剧的戏说清宫戏《戏说乾隆》风头刚过,大陆的《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就火了起来,荧屏满是清朝辫子。制片人们只好跑到各省台去推销,可省台的购片人也不敢要。
火烧眉毛之际,他们得知了一个消息:时任央视台长杨伟光正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小组在九华山庄审看《开国*毛泽东》,于是他们想办法通过央视影视部,把片子递了过去。
看完全片,杨伟光等人觉得片子成色很好,于是买了下来,但安排播出时,却遇到了大难题:历史和现实惊人的相似。
1998年,中国南北方都遭遇水灾,同时,中央反腐败工作力度很大。而《雍正王朝》的主要内容,恰巧也是赈灾和反贪污。为了确定是否能播出,央视复制了40多套录像,带给中央领导同志参看。
不久,3位中央领导回复杨伟光,此片不错。
央视立即安排该剧作为开年大戏播出,并且大获成功。*次播出,仅广告费就让央视回收资金6000多万元。
据《中国商报》当时的报道,宁夏省银川市贺兰县有11户农民,为了看《雍正王朝》特别花了大价钱买了彩电,全国最高收视率达到了20%。
这部剧,也成了大陆剧集在港台火爆的开端。
在台湾,《雍正王朝》比央视早半个月播出,并且收视率很高。在首播后的16年内,台湾回放高达17次,不少用于讨论《雍正王朝》剧情、清朝史实的相关网站也随之出现。据剧评人毛尖回忆,从《雍正王朝》开始,她要把大陆的剧集录像带运到香港给朋友们,而此前都是把港剧的录像带运到内地。
不过,《雍正王朝》的原作者二月河,却对改编剧并不满意,只给出了59.5的分数。“我本来对雍正皇帝就有偏爱这种成分,而刘和平比我走得还远,他把偏爱变成了溺爱。有了这样一个溺爱,就不公道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王朝》热播的影响,绵延至今。
戏说与正剧,一直是历史剧里的两条大道。像《宰相刘罗锅》《铜牙铁齿纪晓岚》这样的戏说剧,多数剧情为虚构,且带有喜剧风格,容易在大众中流行。《雍正王朝》以另一种方式影响了这条道路,后来流行的穿越剧中,寄托了无数“玛丽苏”梦的“九子夺嫡”架构正来自该剧。
《雍正王朝》自身,则踏出了一条历史正剧的路。它与时局发展一致,并与当下社会情绪与舆论合流,被视为是泛政治寓言历史剧的起点。
这部剧也孕育了更多的历史寓言。原本主业在电影摄影的张黎,在参与《雍正王朝》时,看着导演胡玫和刘和平老解读历史,把历史碎片一个个连起来做成一个作品,开始对历史感兴趣。
“我在《雍正王朝》里*的收获是认识了刘和平。”张黎说。刘和平则对张黎许诺,“我一定要写出一部比《雍正王朝》还好的戏,你就是当之无愧的导演。”
(二)
《雍正王朝》带动了以帝王为主角的历史剧风潮。
同样改编自二月河原著的《康熙王朝》在2001年播出,胡玫则执导了《汉武大帝》,这部剧也是央视2005年的开年大戏。
谈起雍正和汉武帝,胡玫总是感情饱满。她看完《雍正王朝》的书,心中涌动着一股从未有过的激情,“雍正曾被人骂成是抄家皇帝、冷面王、暴君,现在才发现,他被屈辱、冤枉了那么多年。我觉得有责任把这历史的真相告诉人们。”
至于拍《汉武大帝》的初衷,是因为胡玫认为汉武帝所统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胡玫表示自己比较崇拜英雄,拍摄这部电视剧就是想呼唤更多的英雄出现。在《汉武大帝》中,陈宝国那句“寇可往,我亦可往”的豪言,至今仍为B站等青年社区所传诵。
但在学者戴锦华看来,这种对帝王的共情乃至崇拜,是值得警惕的。
戴锦华对胡玫在《雍正王朝》播出期间的感慨“当家难呐!”感到震惊。她自称从来没有想象过要站在当家者的角度去体会当家有多难,“我受到的所有历史教育都是要教人倾听历史的无声处,而不是倾听大人物的洪亮言说。”
与胡玫对帝王的共情相比,张黎感兴趣的是历史里那些未被窥见的角落。就像他的镜头,始终是运动的,要翻过窗户,去看外边走廊是什么,走廊尽头是什么,尽头拐弯是什么。“我讲历史背后的历史。”他说。
刘文武、张黎的下一部历史剧,并没有以古代帝王为主角。
《雍正王朝》结束后,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刘文武提议,搞一部有关晚清外交历史的电视剧,到了北京,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又向他提议,搞一部有关民国风云的电视剧。刘文武干脆把两个建议合起来,决定拍反映清末民初的《走向共和》。
但近代题材并不好写,方向性的把握尤其是关键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步被禁演的电影,正是反映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的《清宫秘史》。
《走向共和》剧本每写完5集,就会被送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手上,提出的意见及时被反馈到编剧手上。如此反复,经过4次重新修改以后,剧本终于获得通过。
2003年4月,《走向共和》在央视一套播出,这在后来也被定义为“内地*部大型近代史连续剧”。
但剧集播出后,争议不断,不少观众不满于该剧“为李鸿章和慈禧翻案”。签订马关条约时,剧中的李鸿章包着纱布、打着绷带和日本人谈判,要求日本人减少赔款额度,说“无论如何再减点,就当作是老夫回国的旅费”,满是悲壮和凄凉。
剧本写到这里,编剧盛和煜哽咽不已,转身走到窗前,泪流满面。剧中,还有李鸿章对日本开战时“主和”,盛和煜的观点是,“局部‘议和’,为的是换来大清貌似整体的暂且安宁,作为一个大清重臣的如是用心,不是后人仅用几句道德评判的术语,就能说清楚史实真相的。”
最终,这部原计划在一套播完再在八套重播的剧,再也没重播过。
“我们当时太年轻了。换句话说,就是太猛了,缺乏智慧。当时应该成熟些,当然这是年龄使然,每一代人都这样。”多年后再聊到《走向共和》,张黎说,“如果采取些技术处理,在一些并不伤及主题阐释的东西上再柔和些,可能它不会激怒那么多人,也不会激怒我的对手。”
(三)
2003年,时任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到海南考察工作期间,突然决定去海瑞故居参观。
参观了一上午,有三句话,让时任海南省委副书记的蔡长松印象深刻:“现在我们仍然需要突出海瑞精神;党的高级干部到海南来,应该看看海瑞墓。第三句话就是问,海南为什么不宣传海瑞呢?”
蔡长松随即联系了老乡刘和平,请他来写一部关于海瑞的电视剧。刘和平开始收集资料,准备写剧本。题材一立项,主创就向中纪委作了汇报。很快,中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也成为了这部电视剧的策划机构。
中纪委的支持固然是他创作的源头,但明朝本身就让刘和平有充分的表达欲。
在刘和平看来,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最能反映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政治理念,最能揭示中国历史的真实本质。同时,又具备两个特质,一个是反智,一个是仇富。
“每一代皇帝都跟文官集团对着干,但在政治上他们又得依靠文官集团管理国家,削弱武将的权力;再以宦官集团对付文官集团。朱元璋因为出身赤贫,他给各级官员所定的工资之低,几乎不够生活所需,这是明朝官场出现集体性贪污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明王朝1566》的项目进程,是历史剧里罕见的畅通无阻。2005年3月,刘和平写完了剧本,广电总局重大历史题材审查办的领导和专家每天以14集的速度审查,一点大的修改意见都没有。
兴许是记起了与张黎的约定,刘和平自己当制片人,请来了张黎出任导演,并组建了拍摄班子。张黎和刘和平也为演员们制造了一个可以自由创作,充分讨论的环境。剧组在宾馆的黑板上写着,下午几点到几点,刘和平老师在几零几房间,谁去请教问题都可以。
中纪委做策划,张黎和刘和平主创,怎么看都是央视的剧,但最后,《大明王朝1566》成了湖南卫视的开年大戏。那几年,湖南卫视收视率*的作品,是韩剧《大长今》和琼瑶剧《又见一帘幽梦》。
湖南卫视高价买下《大明王朝1566》5年*播映权,时任湖南台台长魏文彬给刘和平打电话,说自己看哭了好几次,还说应该让所有领导干部都看这部戏。
更现实的情况是,湖南卫视也想在2007年这个上星十周年的节点,做一次频道升级,吸引来所谓高端观众群。
有制片人曾对南方周末感慨,《大明王朝》赶上了一个播出的好时机:“《大明王朝》选择了在中央刚刚反腐查处了陈良宇、中纪委会议明确表示要严打贪污腐败、十七大马上要召开的这个时间段播出,天时地利人和这个剧都占了。”
但从结果来看,冷暖气候对市场的影响和预期不同。
剧集播出后,作为主线剧情的“改稻为桑”,是刘和平虚构的事件,被不少人批评。同时,这部开年大戏最高收视率不超过0.5%,是当时湖南卫视收视率*点,没能播完就被临时叫停。
“针对湖南卫视目前在全国卫视中仍处于收视高位的实际状态,要想将频道一步到位,转向高端目标观众是不明智的。”时任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大片生产管理办公室主任盛伯骥在2007年一个公开活动上表示。
其实也不光是播出平台的问题,这种市场冷遇,是2007年历史剧的常态。
和刘和平用虚构事件做主线不同,《贞观之治》的编剧是隋唐史研究专家孟宪实,几乎是以政务而非情感为主题的,但收视平平。唐国强、陈宝国同台飙戏的82集大戏《贞观长歌》,在当年央视收视率也仅排第九。
“历史剧怎么遇冷了?”许多娱乐媒体都在提问。
次年,做出了《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的刘文武,在湖南卫视开启了《丑女*》系列,该系列后来也成为荧幕上“雷剧”的开端。
此后多年,能够在口碑、影响力、剧情深度上比肩《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的历史正剧,鲜有出现,2009年首播的《大秦帝国之裂变》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它影响力*的不是首播之际,而是2014年再次在央视八套黄金档重播之时。
剧中,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变法者形象和提出的“法治”理念,与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的“依法治国”暗合。
2014年3月,二月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核,并从历史角度谈反腐倡廉,“《二十四史》我读完了,说实话,没有哪一个时期有我们今天的反腐力度,这恢复了老百姓对于党中央反腐倡廉的这种信心。”
(四)
《大明王朝1566》播出前,刘和平就说已经在准备续集,开播时,湖南卫视相关负责人表示还会在春节后安排重播。但无论是续集还是重播,观众都没有等来。
在2017年,《大明王朝1566》播出十周年之际,重庆卫视、优酷均计划重播,还在北京举办了发布会,张黎、刘和平,以及主演陈宝国、张志忠、倪大红等人悉数到场。
但后来,重庆卫视的播出一直延后,只在优酷准时上线。优酷这一重播,《大明王朝1566》的豆瓣分数就升到了9.7分。
这十年里,张黎拍了六部历史剧,五部都是围绕近代史来书写,其中只有一部古代历史剧《孔子春秋》,至今没能播出。
《孔子春秋》的编剧张挺,为了将很少史料的内容编剧成一部40集的电视剧,曾在深夜凌晨2点到楼下散步试着找灵感,也曾一直坐在床边看着窗外到天明,也不知该如何写下去。他形容那种状态,就像把自己吊在壁炉里烧烤一样。
不同于多数作品聚焦于孔子的老年,《孔子春秋》从孔子15岁一直讲到了75岁,围绕孔子道德体系里的仁、义、礼、智、信展开故事。这部剧后来在海外播出,反响良好,但在国内几次都差一点播,最终没能成行。
“只能说这个时代不需要这部作品,孔子在当下不合时宜而已。”张黎这样回应。
与张黎稳定的输出相比,刘和平作品的面世要慢上许多。他在《大明王朝1566》之后的下一部作品,要到2014年的《北平无战事》。这部戏原定的导演是张黎,但因为“他(刘和平)写的比较细,我去拍别的了。”
两位老朋友,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民国。《北平无战事》筹备阶段,张黎在筹备《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版《四十九日·祭》,以及讲述张学良故事的《少帅》。
两人在《大明王朝1566》的几位老搭档等都来了《北平无战事》,但这七年里,历史剧的创作环境改变了太多。
播出前两年,在《大明王朝1566》里演过抗倭名将胡宗宪的王庆祥,接到编剧刘和平的电话,非常高兴,“我一听是刘和平,就知道肯定有好事。”但看过《北平无战事》的剧本,他却犹豫了。
他一开始想拒绝,当时电视剧的节奏,都是恨不得今天看剧本明天拍,而这部剧厚重台词量又大。但进组后,王庆祥发现与《大明王朝1566》相似,有充分的时间揣摩角色,研读剧本,还能和当年的老搭档陈宝国、倪大红、王劲松一起同台飙戏。
和《大明王朝1566》主线的“改稻为桑”一样,《北平无战事》同样虚构了一个蒋经国派的调查小组,在1948年至1949年的北京试着“力挽狂澜”。播出成绩一样是叫好不叫座,平均收视率刚刚过1%。
这部剧的制片人和导演,是正午阳光创始人侯鸿亮和孔笙。
在2012年项目开启前,时任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金生给侯鸿亮打了电话,表示《北平无战事》是刘和平写的关于1948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的一部戏,是广电总局的重点,希望他们团队能够考虑一下。
这部剧和刘和平过往参与的历史剧一样,不乏有行政力量的推动,但收到的市场反馈却截然不同。接手后,侯鸿亮才知道这部剧经历了多少坎坷——
七次投资、七次撤资,有两个一线导演建组、筹备,临到开机那一刻又被停机,刘和平一个人大概赔了一百多万。“我就问这七个出品方的其中一个,我就问为什么你们要投你们要撤,这里边大家都在说,这个戏是好戏,但是最后我们认为此剧是有风险的,而且这个风险很大。”侯鸿亮后来对媒体说。
播出后,也有不少“新鲜”的质疑出现。
羊城晚报曾在采访时,传达了业内人士认为《北平无战事》弱化女性的质疑。刘和平直认“写女性是我的短板”,“这部作品里有一点容不下女性,它的空间和篇幅把男性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说出来,已经把大家搞得很累,确实不关女性什么事。”
巧的是,他的好友张黎也曾在《大明王朝1566》播出时表示,女人戏不是他的强项。“感情的事情,女人的事情,我们永远都是新手。”他后来对《人物》说。
他们大概也理解不了,《北平无战事》播出一年后,侯鸿亮和孔笙主创的《琅琊榜》大红,为什么王凯和胡歌饰演的两位男主,能吸引来那么多“CP粉”。
这部剧一火,连带着王劲松、王庆祥也火了起来。参演了《琅琊榜》的王劲松,此后屡屡以“老戏骨”的身份参演诸多热门IP剧中,王庆祥则活跃在微博上,认领起霍建华粉丝和王凯粉丝的“儿媳妇”——此前《北平无战事》里,他曾与王凯饰演过一对父子。
男人戏与男人戏,亦有壁。
正如《北平无战事》坎坷的投资所示,历史剧的投资正在流向别处。
此时市场上最火热的词,是“大女主”“大IP”,2017年,流量最高,播放量突破了400亿的两部剧,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
《孔子春秋》的编剧张挺,与《大明王朝1566》的制片人之一姚昱竹,也在这一年官宣了大女主项目《大明皇妃》,请来汤唯“下凡”出演,再请来张黎担任艺术总监。
一直在拍历史剧的张黎,亲身投入到了这股资本热潮中。2016年与影视独舌对话时,他表示正在改编两个古装大IP,一部是穿越言情小说《江山不悔》,另一部是男频玄幻小说《武动乾坤》。
张黎说,两个IP形态不一样,反正都会尽量会考虑女性观众。“这是硬指标没办法,爷们戏也要让女性观众看上瘾,像什么腐女……”
“您了解腐女吗?”——“得学习啊”。
(五)
大男主IP剧《武动乾坤》的主角,是拥有庞大女性用户的“顶流”杨洋。
张黎对杨洋多是赞誉。“我能深切感受到,他(杨洋)把自己扔给我了,我拍戏拍得不算少啊,但像他这样,对我这种信任度的演员,真的不太多。”
不过当年《大明王朝1566》播出时,王劲松每天埋头研究人物,就是想听导演说一句“你准备得真好”,但每一次的提议,都早在导演的考量和预期之内。“那一刻,你会觉得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这么美,这么神秘。生命有限,你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
也许时代变了,所以信任张黎的演员不多了,但他仍然拿出做历史剧的工夫来做玄幻剧。
在筹备《武动乾坤》时,张黎花了大量工夫考据《武动乾坤》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试图为其找到一个历史坐标系里的位置,但这些考据在播出后,却成了项目的槽点。这部剧,无论是口碑、热度、收视率,都表现得不尽人意,被作为“男频剧不好拍”的重要论据。
张黎担任艺术总监的《大明皇妃》也不顺利,这部剧在2019年正式上线时,更名为《大明风华》。
导演兼编剧张挺在剧集播出时,回应了网友“需不需要给你们找个历史顾问”的疑问。他坦言,这个项目的创作时间很局促,关于大女主和宫斗戏的禁令下来后,大学主修明史的他,“全靠大学时期的一点儿记忆”,临时抛开了之前的全部剧本,重新写了五十多集。
大刀阔斧修整过的剧本,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播出效果。它从家庭视角来铺陈历史,轻松温暖的日常中和了一部分历史剧的高门槛,是湖南卫视2019年播出收视率最高的剧集。
《大明风华》是近几年里少有的拿下收视冠军的历史剧。往前看,央视一套播出的讲述清官反腐故事的《于成龙》,收视率不敌“大女主”《楚乔传》和现代都市剧《我的前半生》,今年,在历史剧基础上叠加了悬疑类型的《风起陇西》,也是今年央视八套同时段播出剧集里的收视倒数。
至于“中国*的历史正剧导演”张黎,《大明风华》播出后的三年里,执导了两部现代剧《输赢》和《庭外》,都未能激起太大的反响。观众似乎只喜欢那个站在历史正剧神坛上的他。
老搭档刘和平,则兼着广联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长的工作,倒是时不时会出现,接受一些采访。近些年来,他一直在写以北魏和南齐为背景的故事,主角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剧集《北斗南箕之歌》,以及以抗日战争中“衡阳保卫战”为主题的电影剧本《援军明日到达》。后者已经开机,男主角也是杨洋。
也是在拍摄《大明风华》时,张挺告诉制片人姚昱竹,自己有一个没卖出的本子《天下长河》。
出生于山东,张挺从小在黄河边上长大,每年到了汛期大家都会很紧张。他看到过靳辅、陈潢两个人在黄河边的雕像,这是两个将一生都献给了黄河治理的大功臣,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是谁。这也是他提笔的动力之一。
剧本写完时,恰好是“大IP”概念红火,这个故事显得不合时宜。直到去年9月,才正式开机。
其实,靳辅和陈潢的故事,早有人写过。
2005年,由《走向共和》的编剧盛和煜担任总策划的《大河颂》正式杀青。与《天下长河》一样,《大河颂》以治理黄河为主线,主角也是治河的靳辅和陈璜。另一位清官于成龙是一开始质疑他们,后来协助他们一同做事,最后仍没能阻止靳辅和陈璜两人被弹劾。
一直到今天,这部剧仍没有上线。制片人卢枫霖在2013年解释时说,有一部分政策原因,“古装剧毕竟播出数量上少了一些”。但核心原因他也没法直说。“有人事方面的,也有其他因素,有一年央八差点儿就要播了……阴差阳错,机会就这样一点一点流失了”。
打着“央视的标签”,《大河颂》也很难卖给地方卫视也挺难,“大家有一个错觉,你们自己央视的戏央视都不要,肯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换了谁都会这样想。”
去年,刘和平在采访里透露,从明年开始市场可能对历史戏有更大的需求。“据我所知,国家电影局已经发出50部历史题材的戏需要创作,电视剧司已经列出20部,这都是国家层面要抓的……明年开始这方面比例会提高,但那个东西很难拍。”
当被问到,在如今视频平台做剧的时代,历史剧是否会有什么新的可能性时,刘和平说“没有”,还说《北斗南箕之歌》是典型的历史剧,三大视频网站都在洽谈。“今天的历史剧在表现上未必是以前那么传统,大概就是这样。”
张挺的历史观,似乎就不那么传统。
不同于过往强调反腐的而历史剧,总有清官和明君,他说他不认清官、明君的评判体系,也不认理学观念。“清官、明君、侠客、神仙,都是过去中国人在现实黑暗中挣扎呻吟时的幻想,等到醒来,依然是奴隶。”
而张黎和刘和平,是乐于在历史剧里体现清官与明君的冲突和抵抗,以及由此暴露的一系列历史问题,不少问题或许从未被正史所书写。张黎说过,他不太会拍今天的事情。
“我觉得今天的东西都是过去的映照,我们今天有很多缺失,这个缺失说到底是对历史的缺失,不是对物质世界的缺失。我内心希望通过历史把这些缺失找回来,遗忘的缺失、人性的缺失。”
张挺则在2022年,老老实实拍了两个男人治河的故事。虽然中间也有反腐,也有权谋,治理黄河依然是不可动摇的主线,甚至可以用半集来展现官员们对治河一事的争论。埋头治河的靳辅与陈潢,暗合的好像是近几年流行的社会学理论之一“把自己作为方法”。
历史剧很难再用宏大叙事辐射大众了,但也许能塑造起了“少谈主义,多谈方法”的实干家。
1.《大国宪制》,朱苏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雍正王朝》编剧刘和平细说改编内幕,光明日报
3.塑造一个真实的雍正,中国青年报
4.原央视台长谈《雍正王朝》热播 获中央领导首肯,人民日报
5.二月河的“文”以载“道”,北京晚报
6.张黎:八年抗战国家审判只处决三人是耻辱,凤凰网娱乐
7.女导演胡玫谈《雍正王朝》,新民晚报
8.第五代主导央视明年大戏 胡玫执导《汉武大帝》,中国新闻网
9.张黎:我不是叛徒,我没有背叛自己的原则,人物
10.长篇历史剧《走向共和》的内幕,南方周末
11.挥泪读史写巨著 访《走向共和》编剧盛和煜,新民周刊
12.《辛亥革命》导演张黎:一场革命一场梦,南方人物周刊
13.刘和平: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南方周末
14.张挺 激发观众对美好的向往,时尚北京
15.王庆祥享受《北平无战事》“高手”间的较量,北京晚报
16.“历史控”张黎如何做玄幻IP剧,影视独舌
17.张挺:拍《天下长河》,我摆脱了明君情结和忠奸叙事,影视独舌
10717起
融资事件
1376.66亿元
融资总金额
6508家
企业
1886家
涉及机构
185起
上市事件
1.09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