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高科技+狠活,快毁掉世界杯了

足球“三大贼”,高科技加狠活,都是足球越来越功利的产物,商业利润、单纯追求胜利的价值观,不知道要将足球推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足球的浪漫主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最后两场1/8决赛结束,摩洛哥在点球大战中击败西班牙,葡萄牙以6比1大胜瑞士,加上之前已经晋级的荷兰、阿根廷、法国、英格兰、克罗地亚、巴西,本届世界杯的八强已经全部诞生。

然而,48场小组赛和8场淘汰赛看下来,球迷们似乎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世界杯比赛,是越来越难看了。这样的结果,到底该怪谁?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届的卡塔尔世界杯,很可能是多年以来最难看的一届世界杯。

这么说可不是哗众取宠,有数据为证——

本届小组赛共有6场0:0的比赛,48场比赛踢下来总共只有120个进球(其中还有15个集中在两场比赛里),平均每场2.5个;相比之下,2018年的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期间共122个进球,平均每场2.54个;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小组赛则打进136个球,平均每场2.83个。

也就是说,世界杯小组赛的总进球数已经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而双方“互交白卷”的比赛却越来越多了。

不仅如此,本届小组赛上半场0比0有24场,比例达到50%,此前5届世界杯上半场零进球的概率只有37%。

那么究竟为什么,本届世界杯进球这么难、比赛毫无流畅感、最终的胜利也更多地依靠球场下的盘算而非球场上的传控?

足球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已经变得像一部机器、一个系统,充满了高科技与狠活。比赛越来越难看,对此负责的应有“三大贼”——

VAR系统让裁判成了工具人;

动辄犯规限制了对手的进攻;

足球青训的流水线作业,生产了大批特点相近的球员。

以上三大贼,正在扼杀现代足球的魅力。

八强赛对阵图,谁将闯入四强,谁将*世界杯冠军?

01 VAR系统的罪与罚

这届世界杯看到现在,*的感受是,球员仿佛困在系统里踢球,而比赛是由VAR统治的。

所有进球、点球、越位、球出界与否,都在VAR的注视之下。球员进球后,不敢*时间疯狂庆祝,裁判首先要按一下耳麦,球迷要紧盯大屏幕,都在等候着“老大哥”的裁决。

那个本应属于未来人类的Matrix,已经正式君临天下。

而引进VAR的初衷,本来为了避免不公正的判罚。例如2010年“英德大战”时,英格兰队员兰帕德远射,皮球已经完全进了德国队的大门,却被裁判判定为进球无效。

世界杯历史上的问题球还不止如此,除了马拉多纳在1986年世界杯上著名的“上帝之手”,还有1966年世界杯,赫斯特为英格兰夺冠的那脚射门。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在四分之一决赛阿根廷面对英格兰的比赛中,马拉多纳用左手将球打进了英格兰队的大门,未被裁判发现。

国际足联认为,VAR有助于球场上的公平,杜绝“肮脏的小偷行为”,为正常的进球、关键判罚保驾护航。这个初衷当然是好的,想想假如你是“三喵军团”死忠粉,看1986年、2010年比赛英格兰队吃的那些瘪,就算不被活活气死,气死几亿个人体细胞也是有的。

如果当时就有VAR,以上提到的那些冤假错案都不会发生,足球的确会变得“更公平”。

于是,在2018年世界杯时,国际足联引入了VAR技术,打破了“误判也是足球魅力的一种”的谬论。

但到了卡塔尔世界杯,VAR出现了明显的矫枉过正的情况,VAR几乎把场上一举一动都纳入了监视范围,真正成为了足球背后的“老大哥”。问题就来了,足球比赛真的有必要监视得如此细致吗?

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H组第三轮,乌拉圭2-0战胜加纳但仍因进球数劣势没能从小组出线,赛后,对判罚不满的乌拉圭球员围攻裁判。

相比其他运动,像网球、排球之类,鹰眼盯的是球出界与否的问题。类比足球,就是2010年兰帕德的远射,以及本届日本与西班牙比赛中,三苫熏那脚下底传中是否出界。

球出界与否是一个物理问题,人眼盯不住很正常,VAR辅助一下没有问题,毕竟球进就是进了,不进就不进。再如禁区内手球,因为角度问题,裁判也有可能看不到,VAR介入无可厚非。毕竟球有没有打到手,也是物理问题,打到或没打到,是可以断定的事。

但现在VAR纠察的范围很广,如禁区内犯规行为、越位与否,这就牵涉到人的行为,产生了许多变量。以国际足联初衷,似乎要在球场上追求“*公平”,开赛以来,出现了大量进球被判无效,又有许多点球反判。

一旦对人的行为进行判定,就产生了不可控因素,比如乌拉圭对葡萄牙,第88分钟吉梅内斯的手球,就是典型误判。通过慢镜头可见,他的手在身后支撑身体时碰到球,这是非常自然的人倒地时的动作,肯定不适用于手球判罚原则(球员利用手扩大防守面积从而得利)。

本次世界杯,乌拉圭是VAR受害联盟中的首席大冤种,在与加纳的比赛中两次被犯规,却都没有得到点球机会。

这球即使有VAR,但裁判还是给了点球,这就是对规则理解的问题,和VAR无关。有人会说,这么要求裁判是不是有点苛刻了,但既然你引入VAR了,尽可能追求“*公平”,苛刻自然就是题中之意。

另一个问题则是越位,相信看到比赛中VAR的表演,大家已经很清楚,就算有一个手指、脚趾越位,都会被VAR吹掉。过去裁判眼睛容易错判、漏判的越位,被吹毛求疵到了“体毛级”。

历史上越位规则的修改脉络,一直是向有利攻方发展的,但到了1995年改版之后,把四肢越位强调之后,越位就开始有利于守方。在VAR的鹰眼之下,这届世界杯的越位判定,已经到了与鼓励进攻原则完全相悖的方向。

再者,这次高科技判定越位,并非真人图像切割,而是做成了动漫人物模拟。拜托,一旦改头换面,就会引起更多质疑。

最后一点,VAR这个“Matrix”已经让裁判的角色逐渐变成了下属。特别是边裁,遇到越位、犯规根本不敢举旗,甚至一些界外球,角球,本该是边裁分内之事,边裁要么看主裁,要么寻思半天无所适从。

主裁的表现也好不到哪儿去,随时随地被后台的VAR小组叫到屏幕前,打断比赛节奏之类的小问题都不算事了。

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D组第三轮,突尼斯1:0法国,最后读秒阶段格列兹曼射进球,本应“绝平”突尼斯,但随后VAR介入,主裁判判罚越位犯规,进球无效,引发巨大争议。

尽管有技术辅助,但是人的主观性仍会影响判罚。正如科里纳所说:“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最终做出决断的依然是主裁判。”

只是,比赛中几乎任何一次判罚,球员都围上来要说法,裁判权威实际上已经荡然无存。裁判变成缺乏主观判断、缺乏自信、缺乏责任感的角色,这就是在VAR系统之下的异化。

VAR的初衷是好的,“误判也是足球魅力的一种”的谬论也是应该滚粗的。但当高科技矫枉过正,“过多”介入比赛之后,就让以人为核心的足球运动,异化成了物理规则、毫米级测量、高科技控制的“电子游戏”。

现在的足球*的不好看,就是缺乏人味。

02 提早犯规打断比赛节奏

本届世界杯另一大贼,就是战术犯规,频繁地破坏反击,将比赛节奏撞得支离破碎。

犯规是比赛的一部分,这很正常,但如果把犯规发展成一种克敌制胜的战术,那就不正常了。

2000年以后,足球发展的趋势是强调由守转攻,通过快速攻守转换,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本届比赛,最典型的就是英格兰赢伊朗,几乎所有进球都是来自于中前场反抢,然后趁防守一方立足未稳快速进攻。

既然现代足球发展是这样,防守一方也会进行针对性破解。

强队打法就是高位逼抢,利用抢逼围,迫使对方无法发动反击,甚至直接断球,再度反击。

但换到弱队身上,却走上了一条邪路——丢球后立刻犯规,而且是战术犯规。

放在过去,对于这种阻碍对方进攻的犯规,裁判都给予重点照顾,动作稍微大点就给黄牌。

于是,弱队再度进化,在前场丢球一瞬间就犯规,而且通常用手部动作拉扯,或者轻微碰撞,既达到了阻止对方反击的目的,又避免了吃牌。

在卡塔尔,有那么几队,把这种战术发挥到了*,比如淘汰西班牙队晋级的摩洛哥队,就是非常典型的球队,他们几乎每场比赛犯规都在15次左右,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次犯规。举个例子,在对西班牙队比赛的第58分钟,齐叶赫在西班牙队半场侵犯加维那一下,就是这种战术。

犯规是战术,但频繁犯规会打断进攻节奏,让比赛变得难看。

有人可能会说,弱队想赢强队,可不就得无所不用其极。

实际上,犯规并不能带来胜利,小组赛犯规次数最多的前三名分别是沙特56次、墨西哥51次、厄瓜多尔50次,结果这三队都被淘汰了。对于犯规这种歪门邪道,国际足联是非常纠结的,它一方面高举公平竞赛的旗帜,但另一方面却无所作为。

像小组赛三场球44次犯规的摩洛哥队,就只拿到了1张黄牌。为什么拿得少?除了前文所述,犯规在丢球后立刻发生,且动作较小之外,还和国际足联不希望过多黄牌影响球员之后比赛有关(半决赛前累计两黄会停赛)。

本届的黄牌给得很少,打完16强比赛刚好200张。比较过往,2002年272张、2006年373张、2010年279 张、2014年187张、2018年219张。

历届呈下降趋势,是比赛更文明了吗?显然不是啊。内马尔*场比赛被侵犯9次,直接被踢伤,休息了两场。而那场比赛,塞尔维亚只领到3张黄牌,连目前平均数都不到。

内马尔在球场上经常遭到侵犯,上一届世界杯对阵瑞士的比赛中一场被侵犯10次,甚至球袜都被踢破洞。

国际足联在2006年的黄牌高峰后,有意拉低执法强度,到了这一届的执法尺度,也给了“脏队”更多下黑脚,以及破坏比赛节奏的机会。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个节奏缓慢、进球乏力的世界杯小组赛,48场比赛120个进球,平均2.5个。这一状况直到16强淘汰赛才相对好转,8场比赛进了28球,平均3.5个。原因很简单,大量水平低,靠犯规混日子的“脏队”都被淘汰了。

有鉴于此,到了下一届世界杯,会扩军到48队,比赛质量将会变成怎样呢?不敢想象啊。

03 流水线生产球员,技术风格雷同

足球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度商业化与功利化之下,年轻球员的培训体系也随之高度成熟。

在欧洲俱乐部,因为讲究效率,年轻球员在身高体型方面,越来越平衡,导致技术也更加倾向于简单、快速。打个比方,球员身高、强壮与灵巧是成反比的,球员身材越高、越强壮,灵活性必然越低。

要说身材高大,脚下技术还出神入化的人,不是没有,但都是凤毛麟角啊,无非就是C罗、伊布之流,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身价奇高之人。但反过来,如梅西这种身材,能成为世界级球王,不也是自老马之后仅有的一个吗?

因此,欧洲职业俱乐部的青训体系,在身材与脚法的折中之下,更多地选身体高大,个人技术略逊一筹的球员。反正在传接配合要求更高的现代足球中,个人技术,只要处理好传接球的环节已经够用了。

于是,大量能跑、能跳、能对抗,却技术简单的球员被生产出来。

举一个令人绝望的例子,如阿贾克斯青训系统,大家印象中产出过克鲁伊夫、博格坎普、西多夫等“脚底下有活”的球员。仿佛阿贾克斯青训系统更注重细腻的脚下技术,但印象通常会骗人。

阿贾克斯的足球思想是:踢球只求胜利,而没有美感会很无趣;而只追求美感,却不管结果,那会是徒劳无功。

在它的指导下,阿贾克斯系统更讲究平衡,讲究整体配合,也就注定了他们的球员越来越中庸,过往那种注重脚下技术的风格早已被扬弃。

如今荷兰队中几个阿贾克斯出品的球星,如范德贝克、德容、德里赫特的脚下技术,别说跟克鲁伊夫比了,连博格坎普都大大不如。他们几人一旦拆伙,各奔前程,也就失去了体系加成,逐渐泯然众人矣,不复2019年杀入欧冠半决赛的风采了。连过去以技术细腻著称的阿贾克斯都蜕变成这样,更遑论其他国家的青训。

卡塔尔世界杯 1/8 决赛中,荷兰 3:1 淘汰美国率先晋级八强。

2000年以来,欧洲足球越来越追求实用、效率的青训,越来越抹杀球员个性。

这些批量生产的球员,甚至连技术动作都非常相似,因为身材高大(大多超过1米8),带球时都是昂首挺胸、大刀阔斧,因为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抬头观察队友位置,以便传球。要他们玩出假动作、盘带过人,实在是过分了。这类型的球员,在德国、荷兰、丹麦,甚至英国都非常普遍。

但反过来,那些个人技术好的,如老马、梅西、肥罗、小罗,哪个带球不是含胸低头,降低重心的?足球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吗?为何桑巴军团数十年如一日地吸粉,不就是因为他们每一个球员都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无论过人和传球都能展现出足球的美感吗?

回到本届世界杯里,真正讲究脚下技术的球队屈指可数,也就剩下巴西、法国、日本、西班牙为数不多的几队罢了。其他球队,几乎都由欧洲职业足球生产线上走出的球员组成,他们的生产成本低,效率相对较高,特别适合体量庞大的职业联赛需求。

这样的球员、这样的球队、这样的比赛,只会距离足球本身的魅力越来越远。然而,*的悖论却是,最终能摘走金字塔顶端那颗宝石的球队,来来去去,不总是巴西、法国、西班牙这几支技术流球队吗?

足球“三大贼”,高科技加狠活,都是足球越来越功利的产物,商业利润、单纯追求胜利的价值观,不知道要将足球推向何方。

但可以肯定的是,足球的浪漫主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周刊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