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很多人都抢着和我聊,但就是没人投

与产业界接触的过程中,李与光教授给科学家的建议是,不能什么都听,也不能什么都接受,一定要保持理性,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再见到李与光教授已经是一年之后了,因为刚好在北京出差,白天忙着开会,所以就特别约了晚上的时间。李与光教授也没拒绝,反而表现得很热情,他说晚上一定要见面,因为想要特别感谢一下橙果局之前给他的帮助。

直到见了面,我才知道他所说的“感谢”到底是什么。

#01

“为了找到我,比找对象还努力”

一年以前,橙果局刚刚成立,一个偶然的机会,橙果局对李与光教授做了篇专访,重点讲了下他的科研成果。文章发出去之后,当天就收到至少30项对接需求,有资本找过来想投资,有企业找过来想合作,也有政府找过来想要帮助其落地,当然最多的还是资本。

当我把这些需求一一对接给李与光教授时,他表现得很诧异,“我没想到,只是发一篇文章,居然就会有这么大的作用,早知道我就多准备一下了”。

在那之后,我与李与光教授交谈不多,只有偶尔会聊几句。直到这一次见面细聊,我才知道,这一年,他闯入了一个他自己完全陌生的世界。

“加上微信后,就先约着线上聊,聊完之后就问我什么时候有空,能不能线下拜访,我就说好啊。但那段时间,实验室确实挺忙的,白天几乎没时间,晚上和周末呢,又觉得拉着别人聊也不太合适,所以我就说等我这段时间忙完之后再看。但他们都说晚上和周末也可以,那我也就不太好拒绝了,所以就答应了。”

想起*次见投资人的场景,李与光教授就感觉和面试一样。

“平常我都是很随意的,穿个凉鞋,衣服和裤子也总是找衣柜里离我最近的那几件,头发有时候也懒得打理。但*次见投资人,我前一天晚上专门去剪了头发,还特意翻出了白衬衫,皮鞋也尽可能地擦亮一点,心想还是要正式一些吧。除了外在上的准备,内在上的我也准备了一下,因为不知道到底要跟投资人聊什么,我还特意去请教了一下之前有过融资经验的同事。”

但即便如此,李与光教授对于自己的*次“面试”并不是很满意。

“我和投资人就坐在我的办公室,我像平常‘上课’一样和他讲了我的科研成果,他听得挺认真的,这一阶段我还是挺熟的,但后面的提问环节我就有点陌生了。他问了我很多问题,主要是围绕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的,技术上的问题我尚且能回答,但关于商业模式方面的,我就有点困难了,因为有些方面我当时就是完全没想过。”

过了几天,李与光教授就收到了投资人的回复,大致意思是,“你的科研成果很好,技术也很*,但现阶段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建议在打磨一下再启动融资”。李与光教授开玩笑说,“我就好像是面试没通过一样”。

在那之后,很多投资人都来找过李与光教授,但最让李与光教授记忆深刻的,是投资人们的毅力。

“自从在橙果局发了文章之后,我微信上的好友申请越来越多,一天最多的时候,我记得有15个,但我是一个不太爱看手机的人,而且有时候忙起来也忘了去通过好友申请。但他们还是有办法,比如通过我的朋友,或者是发邮件,甚至有位投资人为了和我聊两句,专门买了张机票,在候机厅和我聊了半个小时。我当时就感慨,他们为了找到我,可能比找对象还努力。

#02

“有挫败感,但他们说的都是对的”

在这一年之中,李与光教授和很多投资人都聊过,其实每次聊的过程都还挺愉快的,但就是最后都没后文。

“在*次‘面试’没通过之后,我后面又见了一些投资人,聊的都挺好的,但最后得到的反馈就是‘不投’。说实话,还蛮有挫败感的,因为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自己一直得到的都是正反馈,突然被集中‘打击’一下,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不适应。

但李与光教授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事实上,在这个不断被“拒绝”的过程中,李与光教授一直都有在努力,用他的话说,是在努力变成投资人想要看到的样子。

“在*次和投资人聊完之后,我也在总结和反思,到底应该怎样去回答投资人提的那些问题,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哪些问题是我要重点准备的,怎么准备,这些我都在思考,我甚至还特意做了笔记。同时,我也在观察这些资本,通过查一些资料,看一些行业文章,去了解这些资本他们最近在看什么领域,他们过往投的项目又有哪些共性的特征,这个过程其实还蛮有趣的,我想投资人在见我之前,应该也会和我一样。当然,他们肯定比我做的要更多。”

但越是与投资人靠的越近,李与光教授越是发现,其实他们说得都是对的。

“每次投资人给的拒绝理由都写了很大一串,我能感觉到他们在尽可能地照顾到我的情绪,不想让我受到打击,虽然字里行间都很委婉,但不投的‘理由’却还是那么显眼。我后来把这些‘理由’进行了对比,我发现它们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后面也冷静下来想了想,如果我真的要去创业,这些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你不想办法去解决,即便你后来创业了,可能也获得了融资,但也只是到这里了,很难再有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到后面,李与光教授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地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和投资人交流,这样真的会感觉到好很多。

“我以前不太知道,一个投资机构要投一个项目,竟然有那么多程序,我以为就只是投资人看了项目觉得不错,回去拿完钱就投了。所以还是存在信息偏差吧,大家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在思考问题,尤其是科学家,可能更容易偏激一点。我后面也慢慢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在这个过程中,交了一些投资人朋友,他们偶尔也会在技术上问我一些问题,我也给他们做了解答。所以我想,其实科学家和投资人就应该这样,双方通过交流,科学家学一点行业知识,投资人学一点技术知识,也算是另外一种‘交易’吧。

#03

“等我再沉淀沉淀吧,先做好眼前的事”

在交流的后半段,李与光教授给我算了一笔账,他说这一年,他差不多聊了有50多家投资机构,线下见面交流的可能有30多家,但基本都集中在发稿之后的那一段时间里,现在基本不接触了。

“我记得,我一天最多的时候,是见了四位投资人,说实话,还蛮累的,当然,投资人比我更累。在这个过程之中,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些心态的变化,刚开始是感到新鲜,被拒绝了几次之后呢,就特别想要去证明自己,再往后呢,就觉得,嗯,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当我意识到他们说的都是对的的时候,我就不想再去见投资人了,因为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见再多也没用,我更希望把见投资人的时间花在解决问题上面。

虽然在与投资人交流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李与光教授并没有觉得是徒劳,反而是觉得学到了很多。

“我为什么说要感谢橙果局呢,其实就是感谢通过橙果局,有了这样一段与投资人打交道的经历,当然,我也很感谢那些投资人。我觉得在现在的这个时间段,有人跟你说,你哪儿哪儿还有问题,其实是在给你指明方向,你会少走一些弯路。我觉得这是科学家特别需要的,尤其是你想要把成果产业化,你就必须要不断地去听一些产业的声音,而且是越早越好。所以,我也在有意识地引导我的一些朋友多去和投资人聊聊,多和产业界接触接触,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但与产业界接触的过程中,李与光教授给科学家的建议是,不能什么都听,也不能什么都接受,一定要保持理性,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以前感觉自己还蛮自由的,但这一两年明显感觉不一样了,学校在盯着你,投资机构在盯着你,然后也会被邀请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很多人告诉你,你的研究成果如何如何好,未来又有多大的前景,但我觉得,作为科学家,你在这个时候还是要保持理性,多听一些不同的声音,*是多听那种不太悦耳的声音,然后再去做判断,基于这个判断,去选择性地做一些事情,也选择性地去拒绝一些事情。

在交流的最后,我打趣地对李与光教授说,你现在有这么多心得,要不要再做一次专访,李与光教授特别轻松地说道,“等我再沉淀沉淀吧,先做好眼前的事。”

注:李与光为化名,他愿意将这篇文章发出来,是希望给自己这段经历做一个总结,也是希望能真正给到那些正在纠结的科学家一点小小的帮助。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橙果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医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