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中,我经常在抖音上刷到这样的短视频,视频的标题十分醒目——美国政府又又又发钱了!视频博主们会一边炫耀道,最近又收到了政府的支票,一边到超市采购让大家看看美国的物价。伴随着一波波的发钱,显然超市里的东西也越来越贵了,到了今年,短视频的主题大致都变成了——在物价飞涨的美国,打工人吃一顿饭要多少钱?与此同时,也没人再提发钱的事情了,毕竟通胀已经处于失控边缘,再发钱无异于火上浇油。
事实上,这正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经典的经济现象,政府的大规模补助固然可以减轻眼前的生活压力,但却也埋下了债务和通胀的种子。从货币学派的经典理论来说,通胀永远是一个货币现象。同时,大量的现实案例也告诉我们,当通胀真的来临时,通胀预期与工资上涨会循环出现,这会带来恶性的通胀,一旦恶性通胀出现,货币政策将面临长期的紧缩压力。
关于货币的幻觉
在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看来,普通人对于货币存在着一种认知上的不足,这种不足被他称为“货币幻觉”。在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经典著作《货币幻觉》中,费雪就描述了一种景象:绝大多数人仅仅从货币面值来作判断购买力,却往往容易陷入通胀而不自知,而这种不自知会导致通胀被轻视或者忽视。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一件衣服去年卖100美元,在过去的一年中,通胀上升了50%,如果今年店主以130美元的价格卖出这件衣服,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是,由于通胀上升了50%,去年100美元的购买力在今年必须要花费150美元来实现,因此即使获得了看似更多的130美元,但实际购买力还是下降了。仅仅关注纸币的面值,而忘记了通胀对购买力的影响,这就是一种经典的关于货币的“幻觉”。
在笔者看来,政府任性“发钱”则带来了另一种货币幻觉——消费者觉得自己瞬间“有钱”了,同时也会自我暗示这样的“发钱”会成为常态。但不幸的是,越来越密集的无脑发钱,不仅带来了物价的上升,也带来了有意愿就业人口的萎缩,最终成为了恶性通胀的诱因。而由于通胀上升,政府也不能再随便“发钱”,经济也因此大概率再次陷入衰退。“发钱”的背后存在着另一个理论魅影——现代货币理论(MMT),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关于现代货币理论的著作由美国经济学者兰德尔·雷出版,但这一理论却有着更加广泛的学术基础和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钱”是希望激起大家对于未来收入预期的增长预期,从而可以从较长时间内推动消费增长,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货币理论又与费雪的“货币幻觉”有着一定的共识,即货币可以作为载体来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并改变其消费行为。
时代的沟壑
《货币幻觉》和《现代货币理论》这两本书同时以货币为主题,但在时间上却差了近一个世纪。费雪首次提出“货币幻觉”在1928年,而现代货币理论尽管孕育很久,但成体系的理论学说的建立却在过去的数十年。
正因为时代背景存在巨大差异,不同时期的经济学者才对货币现象作出了看似截然不同的解读。上世纪初期,在经历了连年的战争后,物价飞涨,导致了纸币的购买力开始下降,但在那个时代,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通胀。在费雪看来,货币混淆了真实购买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在无形中征收“通胀税”。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往往更愿意宣传其他国家的通胀问题,却有意掩盖自身的通胀现象,这也造成了人们往往忽视身边的通胀。在一次德国之旅中,费雪随机访谈了24个德国人,仅有一个人发现通胀与德国马克贬值之间的关系,而绝大多数人认为物价的上升是供需失衡或者战争等偶然因素导致的。这其中的差距是巨大的,如果通胀是因为贬值带来的,那么通胀会与贬值互相缠绕而不断出现,因为本国的通胀水平较高,也意味着物品的价格更高,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商品更加便宜,但进口增多会导致本币进一步贬值。而如果通胀仅仅是供需矛盾的产品,那么通过改善国内条件就可以从根本上压制通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看到的只是以本国货币标准的物品价格,而这样的价格即使出现了些许变化,也容易被忽视。久而久之,这就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问题。
为了避免货币幻觉带来的通胀,费雪很真诚地提出,希望回归“金本位”。这样的想法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对于需要在战争中庞大支出的各国政府来说,失去了发钞的权力,则意味着其政权的垮台。
而与费雪的“天真”相比,现代货币理论却一直在迎合主政者的思路。从很大程度上而言,现代货币理论为央行的大规模“放水”和财政的大规模支出背书。对于普通选民而言,免费红包当然是越多越好,而政治家为了拉选票,也经常会在选战中作出慷慨的承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对于短视的政治家而言,眼下的只要拿到选票,未来的风险就留给未来吧。而在现代货币理论的加持下,政府“发钱”让所有人都很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与此同时,对于现代货币理论的拥趸来说,其学说的建立背后正是长时间的经济和通胀低迷。越来越多的央行开始把通胀作为一个实现目标,而非控制目标,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通胀的长期缺位。比如说在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中,通胀几乎都是零或者负值,由于没有涨价的预期,年轻人不愿意购买房产,导致了大量的房产成为无法流通的沉淀商品,而由于资产无法变现,即使有钱(房产),很多人也无法消费。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通过一切手段鼓励通胀的产生,似乎是解决经济低迷问题的*法宝。
“放水“催生恶性通胀
为了让通胀回归,现代货币理论的鼓吹者认为,政府应该不遗余力地加大财政刺激的力度,直至通胀出现明显的趋势性上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现代货币理论并未被主要央行公开采纳,但在实际操作中,大规模的“放水”却屡见不鲜。
面临着长期的低通胀和不断出现的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放水”似乎成为了过去30年中以美联储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央行的惯用手段。“放水”往往起步于货币政策宽松,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央行选择降息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这样可以鼓励生产,从而使经济走出低谷。但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由于利率越来越接近于零,降息对于经济的刺激力度开始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发达国家的通胀也开始出现了结构性的疲软,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发展中国家的全力生产和出口。
一方面,通胀目标越来越遥不可及,另一方面,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波动则越来越常见。货币政策宽松的有效性也开始被广泛质疑,即使欧洲和日本实施了“负利率”,市场也并不相信通胀能像央行官员们照本宣科地那样到来。于是,在“现代货币理论”的引领下,政府开始放大招——通过直接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来推动消费。在现代货币理论看来,个人的消费倾向越来越低,类似于减税这样的政策开始显得越来越无效,因此财政政策应该走向前台,并实施更加“显性”的刺激政策。无论是通过“发钱”还是通过“直升机撒钱”,其真正的目标是为了刺激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代货币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实质性增加居民消费来带动生产,最终实现通胀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显然,在过去几年中西方国家不断采用大规模财政刺激,并通过直接补贴来修复疫后经济,可以被看成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大胆的经济政策试验。不幸的是,“发钱”固然一时爽,但很快大家便发现了问题——消失已久的通胀像猛兽一样归来了。货币学派再次成为了胜利者,最终通胀仍然是一个货币现象。而按照时下更为流行的行为学角度来看,由于存在着集体无意识和从众心理,对于通胀的恐慌式描述将大概率成为市场的主流声音,这也意味着通胀的治理也将十分棘手。
本币的“幻觉“
当然,尽管两本著作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也推导出了不同的结论,但仍有一些思考上的共识。比如说费雪提出,由于本币贬值而出现的通胀往往容易被忽视,这其中就出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国居民往往不得不使用本币,因为通过劳动获取的工资是本国货币,缴纳各种费用也需要使用本币,这事实上意味着政府通过自身的权利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强制征税。
有趣的是,现代货币理论的核心也是建立在本币的基础之上,由于政府控制着本币的印钞权,因此只要债务是以本币形式存在的,那么债务的增加似乎并非限制性的因素。与此同时,现代货币理论也提出,如果通胀成为问题,那么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来遏制通胀。
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逻辑简直可笑,通胀本身类似于税收,政府通过印钞来推升经济和通胀,但一旦过多的货币供给推升了通胀,那么又需要通过实际的税收来控制通胀的过快上升,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一边被通胀收割,一边又要被政府收割。
与此同时,在现实中税收也不是一个被人喜欢的东西。需要考量的一个因素是,如果通胀已经上升,那么加税这样一个并不被大多数人喜欢的选项,能否真正如现代货币理论设计得那样可以顺利推出?事实上,更可能出现的情形是在通胀产生后,政府往往会通过大规模的财政补贴来安抚人民,而非理论设计中的增加税收。这事实上只是在短期内压低了名义通胀的表现,却把债务留在了未来。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本币因为大幅度一国通胀而出现贬值,那么债权人可能会要求该国发行以更具有信用的外国货币发行的债券,这也意味着本币如果持续贬值,那么可能无力偿还未来的外币债务。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货币理论似乎只适用于美国这样的具有全球债务融资能力的经济体,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简直是饮鸩止渴。换言之,理论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通胀“政治化”
时至今日,西方世界面临的通胀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最为瞩目的现象,费雪担心的货币幻觉已经在各种花式防水之后成为了所有人的痛觉。从美欧经济体的表现来看,通胀治理的长期化也基本成为定局,滞涨也已经成为市场主流的判断。通胀对于资产价格的伤害也显而易见,美国8月通胀数据公布后,市场也再次认识到了通胀的粘性之强,纳斯达克指数也在9月13日一天跌去了5%,投资者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除去大规模放水外,恶性通胀出现的背后,“去全球化”、政治和军事对峙加剧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说,德国和俄罗斯在“北溪一号”的问题上,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强的谈判意愿,反而双方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加速分歧,最终“北溪一号”彻底断供。德国宁愿本国经济受损也不愿意使用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而俄罗斯则宁愿彻底断气也不愿意在制裁问题得不到解决前寻求斡旋。
世界从合作走向分裂,不仅意味着供应链的重建将可能再度推高原材料的价格和工人工资,也意味着寻求价格洼地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通胀作为一个经济现象,其背后却累积了无数的其他政治因素,这才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的地方。这也意味着通胀的未来走势将十分复杂,货币政策是否能够独当一面,则是留给市场的另一个棘手话题。
12539起
融资事件
6106.97亿元
融资总金额
7766家
企业
2467家
涉及机构
704起
上市事件
8.30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