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决定手术机器人命运的不是征求意见稿,不是限价,而是机器人本身。
掀起一级市场投资热潮的手术机器人,或将面临发展期的阵痛。
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关于规范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使用和收费的通知》文件陆续在多个群里流传,文件系统明确了手术机器人定义、收费方式及定价。
该文件指出应按照设备注册证适用范围和临床手术使用指征,合理使用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与今年3月初流传的《“完善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操作价格及相关政策指南”征求意见稿》剑指骨科机器人不同,此次适用科室涵盖了骨科、头颈外科、胸外科、心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妇科手术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收费标准延续了《征求意见稿》的价格尺度。辅助操作统一作为手术价格项目的“加收项”进行收费,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只具备和发挥导航定位功能的,每例手术加收 40%,核心术式价格在每例 5000 元以上的,加收标准按每次 2000 元封顶。
但是手术规划付费的大门关上了,文件明确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只发挥手术规划功能的,包括但不限于应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全息影像、裸眼3D等各类数字化、可视化或智能化的创新通用技术,辅助进行手术规划、术前模拟等,辅助操作价值在手术价格中体现,不另立项收费。
令业内担忧的是手术机器人加收费用不纳入医保,此前期待的医保放量如泡沫一样被狠狠戳破。相较于如今动辄一两万的开机费,这个价格可谓是腰斩,对市场前景造成一定冲击。
有业内人士透露,此次湖南省率先出台这个政策,或与湖南省某医院某医生滥用机器人手术相关。《征求意见稿》也是为了不影响关节集采的效果,在限费政策风雨欲来的情况下,还未爆发的手术机器人是否迎来暴击?
01
限价只是阵痛
微创机器人上半年亏了 4.6 个亿,天智航上半年净亏损4417.85万,两个国产老大哥已经揭示了手术机器人的当下困境:商业化如履薄冰,*的“甲方”医院兴致平平。
此次限价,是否会让本就艰难的手术机器人面临生死挣扎?
“这个政策发文限价,相当于医保从支付端施压,以此降低机器人的购置成本,同时促进生产端自主可控、成本能控。”天峰资本合伙人汤浩向亿欧大健康指出,开机费(机器每开启一次就要收取的费用)是行业发展早期阶段,尤其是垄断阶段的“权宜之策”,因为早期需要大量的医生培训和教育费用。随着手术机器人玩家数量和质量逐步提升,开机费降低是大势所趋。
在他看来,湖南医保局发布的文件给了手术机器人这一新兴事物医疗服务项目名称、定价规范,从长期发展角度而言,有利于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
一直以来,手术机器人的长期价值毋庸置疑,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单一医疗中心开展脊柱手术,运用手术机器人一年可节约608546美元的医疗成本。
挑战和争议一直聚焦于:手术机器人的临床价值与价格是否匹配?换言之,手术机器人解决的问题到底值多少钱?
从患者端来看,需支付开机费+耗材+服务三者的全部费用,单个手术可能多支付2——4万。就达芬奇机器人而言,目前其开机费就要在30000-40000左右。但是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目前提供的临床获益程度与价格可能略有失衡。
去年11月业内流出的一份专家访谈会议纪要中,上海某骨科专家表示:“Mako在国内市场份额排名占到第三、第四,但使用中给患者也没有带来多大的收益,医生做手术反而更慢了。”
也有不少医生在相关交流网站透露,目前腔镜手术机器人与成熟的腹腔镜手术效果差异并不很大。只有在常规手术常见的失误无法避免、且一旦发生就会引发极其严重后果时,“稳”成了*要务,此时才有机器人的用武之地。
如果仅解决手术过程中的部分痛点,收费却极其高昂,这并不符合临床的经济学定律。“企业如何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临床价值成为发展要义。”汤浩分析到。
虽然文件整体与国家医保局此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保持一致,不为手术规划付费,尽量购置性价比较高产品,但也透露出为真正具备临床价值机器买单的意愿:完成手术全部核心操作步骤的,手术机器人收费最多可加收300%。
整体看来,这要从高技术壁垒的赛道中挤出一定的“伪创新”,为高价值付费,挤出低价值手术机器人的虚高水分。
目前手术机器人价格参差不齐,腔镜手术机器人多为两千万级,骨科手术机器人价格多在千万级以内,医院不仅需支付设备成本,也要承担一定的维护费用。开机例均费用下降,短时间内会延长医院的回本时间。长时间来看,更利好国产手术机器人以性价比取胜。
湖南医保局发布的限费文件明确提出,医院采购骨科机器人价格500万元以上的手术机器人要提交专项审批报告,或所含一次性高值配件单价较高的,申请单位需提交专项评估报告。这意味着如果国产企业能够通过自研核心器件将手术机器人价格下沉,医院自然乐意购置“钱少事少”的国产机器。
当然,超过500万的设备只要价值过硬,前期临床数据或文献资料的确能验证其应用的必要性和患者的获益性,医院和医生也更有底气采购。
骨科医生Leonhardt的话此刻显得分外应景:真正决定手术机器人命运的不是征求意见稿,不是限价,而是机器人本身。手术机器人如果真的能全流程参与手术过程,提供智能化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能真正解决临床痛点,能变成真正的“刚需”,那自然不怕各种政策,反而是那时候政策还可能会向机器人一方倾斜。
熬过黎明前的黑暗,时间会站在长期主义这一边。
19179起
融资事件
7524.20亿元
融资总金额
9596家
企业
3010家
涉及机构
778起
上市事件
6.70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