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内,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王志纲与俞敏洪、董宇辉聊天时称,“我从来不吃,预制菜是猪狗食。”此言论很快便引发网友热议。
而后,智纲智库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王志纲上述言论属于心直口快的个人发言,是作为一个美食家身份来说自己的感受,不针对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个体。
虽然这场风波最终被定义成了心直口快的个人发言,但事实上,关于预制菜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风口上的预制菜,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谁在吃预制菜?
将预制菜比作“猪狗食”的说法,让不少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吃预制菜的消费者感受到了无端的冒犯。
28岁的刘女士独自一人在广州租房生活,今年4月,她在直播间买了一次预制菜,从此便入坑了,“*次买的是宫保鸡丁,吃完觉得口感还不错,就又入手了几次。”刘女士称,因为工作忙,自己下班回到家经常很晚,一个人买菜做饭时间久还容易造成浪费,现在有了预制菜方便了很多,“加热就好,味道也还过得去,价格比外卖便宜一些。”现在的她买了不少预制菜囤在冰箱里,每周都要吃上两到三次。
家住北京的贾女士则表示自己很早就听说预制菜了,但是没买过,前不久由于疫情囤了一些预制菜,才发现了新大陆,“现在都不怎么点外卖了,经过加工的预制菜吃起来更有氛围感,现在朋友来家里聚餐,赶时间的话也会用预制菜来做。”
和刘女士、贾女士类似的经历正成为当下很多人的真实写照。百度指数显示,2022年“预制菜”相关搜索同比上涨877%。而今年“五一”期间,京东超市预制菜成交金额同比增长超250%;“ 618”数据显示,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203%。
在如此庞大的需求中,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需求偏好不同。
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消费用户主要是27-39岁之间的中青年,占比为58.4%,这年龄段大部分属于拥有孩子的家庭,经常在家做饭,并且对健康的要求更高。其次是40-49岁的人群,占比为20%,他们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更大,把预制菜作为简化下厨和保证家人营养的补充。
而占比14%的为26岁以下年轻人群,他们原本没有做饭习惯,但对于选购速食外卖有品质要求和养生追求,加上自身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特点,对预制菜有着较高的接受度和认知度。
值得一提的是,据《2022即享食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1年银发族预制菜的购买数量增长了190%。
除日常生活场景外,预制菜甚至还进入了航空餐菜谱,成为宇航员们的食物。今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而天舟四号早在5月10日就送去了近5吨的物资,其中大部分是食品,不乏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预制菜品。
预制菜解决了什么问题?
伴随消费市场的火热,国内不少企业也开始关注预制菜这门生意,争相布局C端预制菜,推出相关菜品。
不少预制菜在终端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2即享食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正大猪肚鸡与安井酸菜鱼、海文铭佛跳墙等产品共同入选“招牌预制菜五大热销产品”;贾国龙功夫菜从推出至今,零售业务销售已经超过3亿元。
对不少企业而言,预制菜正成为增长的第二曲线。而对于不少消费者而言,预制菜的出现也解决了他们的一些潜在需求。
首先,当时间成本被日益量化后,不少有了一定经济条件的年轻人乐意接受“用金钱换时间”的消费方式,他们做饭不再讲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准则,反而是更强调效率,而预制菜“快手菜”“懒人菜”的特点,让这些年轻人可以省去买菜、洗菜、切菜等程序,就能在家烹调、享受美食。预制菜搭配好的调味也解决了部分消费者厨艺不精的问题。
其次,各式各样的预制菜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用餐需求。
在此之前,家庭厨房的出品往往是一些我们常见的家常菜,消费者要吃到一些硬菜、特色菜只能去餐馆、酒楼。而如今,在各大到家的买菜平台上,不乏有香辣牛蛙、佛跳墙、隆江猪肘、盐焗手撕鸡、卤肥肠等特色的预制菜,很大限度地保留了菜品的风味和新鲜度,消费者在家也可享受各式菜肴的美味。
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
预制菜确实满足了不少消费需求,但自从其出现后,围绕在其身上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逐一分析。
首先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目前国家对预制菜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权威的定义,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市场对消费者的教育也不够成熟和充分。
很多不了解或是对预制菜一知半解的消费者,把预制菜等同于料理包,认为其“不够新鲜”“没营养”“不好吃”。
其次,预制菜市场鱼龙混杂,市面上的一些预制菜在口味还原度、性价比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位曾在网上买过佛跳墙、花胶鸡等预制菜的网友表示,预制菜尝鲜还行,但是和专业餐厅制作出来的菜品真的差别很大。她表示,她曾经购买过两次花胶鸡的预制菜,虽然是不同的牌子,但是味道都十分相似,汤看着金黄浓郁,但是吃进嘴里真的一言难尽。
还有消费者反映,抛开部分电商平台9.8元包邮的佛跳墙等极端产品,正规品牌的预制菜价格并不便宜,一份配好的荤菜,价格在二三十元左右,甚至几百、几千都有可能,价格不厚道,性价比太低。
最后,预制菜行业参与者众多,且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埋下了一些食品安全隐患。市场上的一些预制菜也确实被曝光过食安问题,给消费者留下了阴影。
《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47.8%的消费者都认为预制菜的食安问题需要改进。江苏省消保委今年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也显示,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接近三成。
种种因素交织,造成了预制菜虽在风口之上,却也争议不断的局面。未来,预制菜要持续发展,也需要重点解决上述三大难题。
包括,突破“一次性消费”的桎梏,在口味、出品上精益求精,更多地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朝着营养均衡、低脂低盐的方向改进;避免食安问题,从生产到上市整个链条都不放松,不仅要通过标准制定来规范生产经营和供应链管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升级生产、保鲜、运输等技术。
总的来看,未来预制菜想要真正霸占消费者的餐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