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个消费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身处新消费行业的人对这句话一定不陌生。
2018年以来,新消费如火如荼地吸引着资本的涌入。最突出的表现是2020年新消费品牌上演的“上市潮”。
2020至2021年,新消费品牌集体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涌现出多个*股:“美妆*股”逸仙电商、“潮玩*股”泡泡玛特、“新式茶饮*股”奈雪的茶和“连锁酒馆*股”海伦司……
茶饮、咖啡、中式点心、拉面等品牌的融资消息数不胜数。然而,不是所有风口都能够长盛不衰,一些曾经大红大紫的新消费赛道已经进入寒冬。
墨茉点心局门前的队伍不见了、*日记卖不动了、海伦司的酒吸引力下降了、喜茶和奈雪的茶开始降价……这些头部品牌的动态,是新消费赛道的晴雨表。
在短暂的火爆之后,很多新消费品牌的颓势开始从各个方面显露出来。融资频次降低、品牌业绩下降、爆品越来越少,行业玩家狂奔的故事减少,出逃、倒闭的现象增多。
在已经入冬的细分赛道,有玩家被迫淘汰出局;在已成红海的赛道,内卷竞争愈发白热化,明显的趋势是,新消费造富神话正在逐渐归于平静。
硬币的另一面是,这场新消费降温也会给市场和玩家放慢脚步、认真思考的机会。当潮水退去,玩家们或许可以把重心回归到打造好产品、好品牌身上。
从火热到降温,只需要两年
2021年4月,红杉中国的投资人郭振炜拎了一瓶酒,敲开了马记永创始人洪磊的家门,两人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郭振炜终于拿到了TS(投资意向书),并和洪磊一起去路边摊吃了顿早餐。
在那之前的三个月,红杉中国投资人和元气森林创始人唐斌森见了面,随着元气森林启动融资的消息不胫而走,位于北京三元桥的元气森林总部挤满了赶来投资的投资人。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红杉中国如愿成为元气森林的领投方,老股东龙湖、高榕也参与其中,还增加了华平、L Catterton两家新晋领投方以及跟投方淡马锡。
为了打动巴奴火锅创始人杜中兵,CPE资本的合伙人毛卫曾写了一封三页纸的长信,告诉他“我能帮你什么”;想要投美妆品牌花西子的投资人需要自报估值,并回答公司提出的五个问题。
在新消费赛道火热的时候,话语权在创始人手里,手握真金白银的投资人反而要放低姿态,毕竟能不能和创始人“搭上话”是关键。
“快、准、狠”成为投资人抢项目的关键因素。“创投女王”徐新跟了墨茉点心局创始人王丹一整天,签下了投资意向书;挑战者创投管理合伙人周华与M Stand咖啡的创始人葛冬聊到第15分钟,就决定投资。
这样的热情也传导到城市层面。涌现出茶颜悦色、文和友、墨茉点心局等新晋网红品牌的长沙,摇身一变成为旅游城市和投资热土。那时候,投资人不是在长沙,就是在去长沙的路上。
动辄估值100亿元的文和友、泡泡玛特市值破千亿、海伦司三年就登陆资本市场,疯狂的故事扎堆上演,热钱毫不吝啬地涌入。咖啡品牌Manner在半年里完成四轮融资,拉面品牌陈香贵、张拉拉在同一个月份相继融资,墨茉点心局每三个月便能融到数亿元人民币。
新茶饮、咖啡、烘焙、盲盒潮玩、美妆……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找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据CBN Data统计,2020年共有550家机构投了470个消费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金额达1.05亿元人民币。
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新消费赛道正在降温。
根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统计的最新数据,2022年上半年新消费领域共发生46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近320亿元人民币,虽然融资规模同比去年增长67.5%,但融资总金额同比下降18%。
这其中,上半年美妆领域发生38起融资事件,同比下降37.7%,尤其是4月,美妆当月一起融资都没有。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妆品零售总额为1905亿元。其中,3、4、5月的零售额同比出现三连跌。
在餐饮领域,投资热度也在明显降温。据红餐网报道,2022年上半年,餐饮领域披露总事件数为100余起,仅约为2021年上半年事件数的三分之二,融资总金额亦远低于2021年同期。
明显的变化发生在中式烘焙细分赛道。
随着去年虎头局渣打饼行、墨茉点心局的走红,中式烘焙品牌越来越多,但产品创新乏力、同质化也趋于严重,受此影响,墨茉点心局的融资停留在去年9月,即便是融到资的龙门局渣打点心融资金额仅有500万元。
图源墨茉点心局官方微博
资本降温后,品牌们也跟着降速,墨茉点心局裁员、虎头局单店销售额下滑等事件相继发生。
此外,今年上半年,曾经站在风口上的“植物肉”赛道也变得静悄悄。除了今年1月份“星期零”获得了1亿美元B轮融资外,鲜少出现融资的消息。这也在证明,在国内市场,由于技术和供应链的不成熟,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似乎并不高。
仅刚刚过去的8月份,新消费赛道共完成49起投融资事件,累计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这个数字,较去年同期的75起融资事件相差近一半;金额上,同比去年47亿元更是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肉眼可见的是,资本退场、流量红利消失,叠加疫情的影响,新消费热潮正在逐渐冷却。潮水退去后,考验的才是新消费品牌的真功夫。
头部玩家也不好赚钱了
资本投不动新消费了,往往*感知到变化的是那些头部玩家。而这些变化通常率先体现在业绩下降、股价下跌。
首当其冲的是“潮玩*股”泡泡玛特,伴随新消费的降温,泡泡玛特的“泡泡”开始被戳破。
在近期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泡泡玛特上半年营收23.59亿元,同比增长33.1%,但在营收增速上,同比降幅达83.75%。净利润录得3.32亿元,同比减少7.2%。
增收不增利,这份成绩单乏善可陈。反映到资本市场,泡泡玛特股价区间跌幅已超30%,*触及16.9港元,刷新历史新低,这与曾经千亿市值的潮玩帝国大相径庭。
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潮玩这种非刚性需求卖不动了,泡泡玛特的高增长神话被浇了一盆冷水。
另一边,在美妆赛道,头部玩家的日子更不好过。
昔日国产美妆界的“流量王”*日记的*营销公式失灵,陷入了卖不动的尴尬境地。反映到母公司逸仙电商的业绩上,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其实现营收9.52亿元,同比下降37.59%;净亏损2.66亿元,较上年同期收窄31.8%。
尽管亏损在收窄,但逸仙电商盈利的愿望并没有实现。这样的成绩让逸仙电商股价再度收跌,重新徘徊在退市边缘。
早在今年4月份,逸仙电商在官网发消息称,因公司股价持续低于美股交易价格合规标准的1美元,已收到纽交所于4月11日签发的ADS交易价格的违规信函。
而曾经饱受热捧的小酒馆赛道,也迅速入冬,受疫情影响,“连锁酒馆*股”海伦司也面临着关店潮。
财报显示,海伦司2022年上半年营收为8.7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500万元,同比增速为0.5%。相比于微乎其微的营收增速,其上半年亏损为3.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483万,扩大超12.5倍。
亏损之下,关店或许是最快速节约成本的办法。海伦司优化调整了百余家酒馆、关停了69家门店,少量新开门店则从直营模式转变为加盟模式。
这是海伦司面对现实的无奈之举。
亏损加剧、股价下跌,俨然成为头部玩家们难以逾越的大山。这期间,为了自救,头部玩家们没有坐视不理,寻找第二曲线成了*办法。
比如,今年5月,逸仙电商创始人黄锦峰表示其在2021年年底就开始了“二次创业”,准备全面转型,并提出“三步走”战略:一是实现盈利;二是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建设;三是构建全新的增长模型。
几乎同时,海伦司开启了“酒馆+大排档”的全新业态,试图提升单店盈利能力。2022年5月,其在湖北利川开出首家“大排档+小酒馆”模式的“海伦司·越”。据招商证券调研,海伦司目前已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选了20多个类似县城尝试开拓新店。
泡泡玛特则将眼光放到了海外市场。2021年以来,泡泡玛特加快了直营店的布局速度。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门店达24家,预计到年底将达42家。财报显示,被寄予厚望的出海业务上半年同比增长161.7%至1.5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6.6%。
可终究,第二增长曲线的效果需要时间来检验,至少到目前为止,新消费赛道上的头部玩家还在寒冬里苦熬。
二三梯队玩家出局,内卷厮杀更激烈
如果说头部玩家只是业绩下降,那二三梯队玩家便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近两年,线下新式美妆集合店不断崛起,迎来爆发。据连线Insight不完全统计,去年美妆集合店融资总金额超27.14亿元。其中,四年完成四轮融资的话梅,估值达50亿。
将化妆品从高端柜台搬到自由货架的美妆集合店,配合独特前卫的设计风格,满足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新鲜感,以话梅为代表的美妆集合店通过制造话题等迅速出圈。
但在风口过后,美妆集合店的盈利能力便受到了质疑。品牌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行业淘汰洗牌加速。2021年同年,NOISY Beauty关店超10家,WOW COLOUR关店60家。2022年HAYDON黑洞接连关闭了杭州、上海和哈尔滨的多家门店。
商业世界是残酷的,同一个赛道,往往只能跑出一两个头部玩家。尤其是在“来得快去得快”的新消费行业,快速跑出来是活下去的*步。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仍处于热门赛道中的品牌加速了内卷比拼。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已经拥挤不堪的饮品赛道,融资次数更加频繁。数据显示,8月份食品饮料领域新消费品牌总共完成13起融资事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这其中,茶饮和咖啡的热度只增不减。
一面是以喜茶、奈雪的茶为首的新式茶饮赛道,掀起了降价潮。今年2月,喜茶发布公告表示,喜茶不会再有3开头的产品。紧随其后,奈雪的茶、乐乐茶纷纷降价。
另一面,充满诱惑力的咖啡赛道挤满了新老玩家。中国邮政、李宁、太二酸菜鱼等跨界选手纷纷布局,而Manner、M stand、Seesaw等新兴咖啡品牌也在加速狂奔,更有星巴克、瑞幸等品牌加速开店。
可以预见的是,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这两个赛道只会愈发内卷。
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说疫情让其他赛道踩下急刹车,那预制菜无疑是借着疫情的东风火起来的。
艾媒咨询数据预测,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之后将以20%左右的增长率逐年上升。《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涉及项目42个。
万亿市场规模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场。今年上半年,“珍味小梅园”“物满鲜”“联舌工坊”等多个预制菜品牌拿下千万级别融资,陆正耀的“舌尖英雄”更是获得多达16亿元的B轮融资,盒马、美团买菜、钱大妈等巨头纷纷入局。
但入局是一回事,站稳脚跟又是另一回事。没过多久,舌尖英雄门店大规模倒闭、趣店预制菜声量大不如前,正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总体来看,今年入冬的新消费赛道不在少数,寒冬会淘汰一批玩家,还活着的选手,也依然在苦苦等待春天。品牌们想要在大浪淘沙中做一棵“常青树”,最终还要依靠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