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超级LP在想什么

也有嘉宾提到,无论PE还是VC,都在经历脱虚向实、由软到硬的转变。

2022年8月2-4日,由清科创业、投资界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暨2022扬州股权投资峰会在扬州召开。现场汇集知名优秀FOFs、政府引导基金、险资、富有家族、VC/PE机构等200+优质LP和万亿级可投资本,分享中国LP市场最新动态,共探新经济下的股权投资之路。

本场《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活水之源》圆桌对话由硅谷银行资本中国负责人钟艳主持,对话嘉宾为:

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管理中心总经理胡坤,

北京泰康投资CEO黄升轩

建信股权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投资官李瑞

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龙

a826f7032197d13967427b80c013a6f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由投资界(ID:pedaily2012)整理:

钟艳:非常荣幸参加清科的峰会,先请各位介绍一下所属机构和本人情况。

刘龙:太保资本是中国太保集团旗下的保险私募基金管理人,2021年7月获得中基协基金管理人资格,8月,公司正式挂牌并同时发起设立首支母基金——太保大健康产业基金,主要围绕集团大健康战略进行投资布局。

我毕业后即在太保工作,之前在太保寿险的直投部门,主要负责股权和不动产投资业务。去年太保资本设立后,我作为筹备组成员加入新公司,主要负责公司的股权投资和日常管理工作。

李瑞:与保险系投资机构不一样,我们来自建设银行,代表银行系出资机构。银行在我们国家金融体系内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其实,银行开展股权投资比较早,但2018年受资管新规以及相关监管的约束,使得商业银行受到了比较大的投资限制。

现在我们开展私募股权业务,更多是通过自有资金,再就是受托管理外部资金,综合运用好这些表外资金,包括表内资金,来开展私募股权投资,这中间的投资方式既有间接投资,做基金的LP,同时我们也做直投。商业银行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可能受到商业银行法的限制或者是约束,信贷资金无法直接参与到私募股权业务中,必须要做风险隔离,同时要有专业化的独立平台去开展这项业务。

2019年,建设银行为加大对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支持力度,专门在总行层面成立了由总行党委直接管理的建信股权公司,来统一协调和统筹建设银行对外的私募股权业务。我们按照行里的统一部署,代表建设银行对外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股权投资。

同时,我们也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也代表建行受托管理,由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的一支国家级的母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让我们手中的武器和工具更加丰富。一方面,可以进行直接投资,同时也可以用国家级的母基金去投资一些优秀的基金管理人,进一步放大资金规模,从而能够更好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黄升轩:感谢清科提供机会让很多老朋友一起聚会、交流行业的进展、提振大家的信心。

泰康是以寿险为主的保险公司,核心是围绕大健康产业,希望能够建设成一个头部的大健康企业。我们一方面在支付端做大寿险健康险,一方面在服务端做强医养康宁业务。泰康资产管理规模2.9万亿,除管理保险资金,第三方主要是养老金,还有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

泰康在行业里面比较早地系统性地配置基金投资。在非上市股权这一块,差不多有一千亿的投资,其中约有400亿是投到基金里的,有600亿是直接投资。

北京泰康投资是泰康资产的子公司,保险私募基金管理持牌机构,主要发行直投基金和母基金来进行股权投资,这是我们的基本情况。

胡坤:长城人寿保险公司是2005年成立的一家全国性的寿险公司,算是中小型保险公司,在全国有15家分公司,管理规模大概600亿。大股东是金融街集团,股权穿透后,北京西城区国资委是实际控制人。

在坐的大多都是险资,但我们内部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长城人寿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单纯的LP,只能做基金的LP出资人。险资负债端其实就是大家买保单的各种保费,汇集所有的资金之后对外投资。保险公司自己不能够作为基金管理人,只会出资做LP,选一些市场上的基金管理人,偶尔还会做一些私募股权直接投资的项目,我们公司2016年就拿到了私募股权投资的资格,开始还是偏债性的思维比较多,总共投资规模*金额并不高,但占资产配置的比例还较高。

后来受到资管新规和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陆陆续续改变了一些策略,去年开始更加市场化来做股权投资,现在主要还是投基金为主。

钟艳:在过去40年里,硅谷银行是一个从美国开始起步的金融集团,目前主要有四大支柱型业务板块,*是商业银行业务,第二是股权投资业务,主要是私募股权母基金业务,第三是投行业务,第四是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

硅谷银行跟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相比*的不同是,在打造这四大业务板块的时候一直围绕科创领域,即传统领域基本上没有涉足,这几乎成为硅谷银行的一个标签。

大概十几年前,我们就扎根中国,主要以两块业务为主,一是商业银行业务,成立了*家中 美合资的科技银行——浦发硅谷银行,来落地科技银行的业务;二是私募股权业务,我们叫硅谷银行资本中国,主要是做私募股权的母基金业务,管理的是母基金。在中国13年的时间里,硅谷银行也比较荣幸通过投资了几十家市场上非常优秀的GP所管理的基金,我们基本上见证了人民币基金在中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发展过程。

说到历史发展过程,在座的同仁,可能都有共同的感受,大概每隔两三年都会因为一些外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投资环境进行一个迭代或螺旋式的上升,无论从行业还是从监管的政策环境上,行业在过去的十几年,还是经历了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成熟和优化的过程,所以我想抛出今天*个讨论的问题,现在我们好像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跌宕期,从资管新规以后,我们又叠加了疫情的反复、宏观环境以及行业政策的影响,走到今天。我想请在座的几位嘉宾,分别谈一谈您观察到的一些行业变迁,分享一下大家的感受。先从*LP开始。

胡坤:我们称不上*LP,只是单纯的LP。我们部门是在保险公司,实际上是承接负债端和投资端的部门,说说我的观察,我就总结三个变和不变。

*,市场的变与不变。做险资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是从上往下做大类资产的配置。今天是一个股权会议,私募股权投资的钱从上往下,这个题目叫源头活水,不管是多大的规模,我们资金要有什么要求,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要对承保端的客户,有保单长期价值的保证,这是一句话可以理解的。但相对于资金的成本,能够保证投保人在未来20、30年内,我们有能力支付他的资金成本。

我们在境内配置资产,主要就是几大类,一是固定收益类的资产,这占接近一半的比例。这给我们贡献了长期的、风险比较低的、非常稳健的收益;二是配在二级市场的股票,预期未来至少是10%,甚至更高一点的收益率,但中国市场的波动性比较大,我们希望能够提高配置比例,但要控制它的回撤。固收好像是吃米饭,基本解决肚子的温饱问题。股票是大菜,要提高一点营养,但又不能吃得太多。私募股权有点像精品的甜品,我们要获得一个比二级市场更高的回报,因为牺牲了流动性。还有一些不动产、非标的资产,这就是我们的配置逻辑。

资本市场固收的收益率还在持续下行,未来这一块能给我贡献的收益就更低了,股票又不敢加太多的仓,所以更多的配在另类资产,最主要的是配到了私募股权。

再说一下我们的变与不变。我们始终希望在市场上找到业绩*秀的基金管理人和业绩*的基金,这是我们不变的。但我们变的是哪些?我们每年可能会根据偏债端的需求做一些调整,2016年很多险资开始投私募股权基金,那个时候偏债的比较多,现在我们也越来越回归行业本来的风险特征的收益,还有长期的孵化,后面通过资本市场退出或者其他的方式,回归资产本身的风险回报的特征,这是我们不变的。但我们也会考虑周期,之前是互联网,现在可能是硬科技,之后是什么样的,大家要有一个趋势上的判断,我们每年在投私募股权的策略上,也会有一些侧重。

第三,基金管理人的变与不变。我们也看到一些变化,他们确实是非常难。上午地方引导基金提出了招商引资,地方税收,还要有财务收益的回报。险资要有长期的收益,各种外部的限制要求特别多,挑战也越来越高。这些管理人确实有非常强的应变能力,既能够满足市场上募资端和投资端资金的需求,又能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能满足市场上找到好项目的要求,所以这还是我们未来持续投资的一个方向。

黄升轩:非常赞同胡总的看法,金融机构的资金,有三个主要来源,一个是银行理财金,现在是*的来源,存量是29万亿,保险资金24万亿,养老金也增长比较快14万亿。大金融资本因为期限比较长,资金体量大,适合做长期股权的配置。

保险资金配置以固收债权产品为主,目前长期利率下行实际上对险资获取长期回报有比较大的挑战。重点需要是配置到一个长久期的、稳定回报的资产品类。非上市股权是蛮不错的一类资产,期限也长,相对头部基金的回报也比较稳定。大家行业内都有共识,我们会逐渐加大非上市股权的配置。这对VC/PE市场的长期发展有利,险资也在加大投资股权基金。

其实市场上可配置的高质量的股权资产没有那么多,我们在非上市股权是欠配的。对险资而言有合规、业绩、策略的要求,这其实是金融资产投资非上市股权的比较高的标准。

今天倪总也讲了,其实银行保险加起来,在最近出资新设的基金里面不到10%。看起来不多,但实际上我觉得VC/PE市场长期的发展,金融资本作用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是可以持续地投入这些基金,比如我们投红杉、高瓴等多只头部基金,这类似国外主权基金、养老金、捐赠基金等大机构资金,比较稳定持续,且门槛也比较高。虽然只有5-10%,但将来可以增长,它是一个非常健康和专业的机构资金。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和PE市场,要做好的话,需要更多长期、稳定又专业的金融资本进来。但从GP基金管理人的角度,需要有一个调整和淘汰期,现在市场都是一九效应。中国1.5万家管理人,有很多会被淘汰,美国只有不到5千家。LP资金端机构化,有利于中国VC/PE市场的良性发展。我们希望更多优秀的管理人出现,让我们欠配的缺口能补上去,让险资能够配到更多高质量的长期稳定发展的股权类资产。

李瑞:基于我们业务实践之上的一些观察,我觉得更准确一些。毕竟大家的负债端,包括机制,可能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很难有这种普适性的观点。

结合我们自身实践来看,今年确实有很多问题体现得比较突出,简单来说,也是在募投管退几方面。首先是投资端,不管是投资基金,还是直接投资,毫无疑问是节奏放缓的。但这种放缓,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疫情,当然还有一些外部的扰动因素,使得大家可能在信心上都更为谨慎和审慎。

大家都提到出行受到影响,我们的业务是一种极其非标准化的业务,不像一些持牌业务,靠经营网点来经营,甚至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就可以开展。股权投资的业务真的是要面对面去交流,无论你是投资还是募资。所以我想上半年就是整体节奏的放缓,但很多都是被动的放缓。我相信在座的机构,复盘看上半年,大家的投资计划和进度,是不及预期的。这种被动能不能变成主动,也体现了我们管理人的韧劲,因为我们既做直投,也做基金投资,所以我们在考察管理人,包括做基金投资的投后管理的时候,我们特别关注大家对于黑天鹅事件带来的这种应对,这种应对坦率来讲可能还会往复,今天可能是以疫情的原因出现,明天可能会以别的因素体现。恐怕考验各家机构就是如何应对这种扰动,或者说这种黑天鹅事件,如何确保你的机构有效业务的延续、稳健和深化的推进,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恐怕是对机构一个非常难得的压力测试。

在过程中,从投资能力看,大家是不是能借这个机会来磨砺你的内功。从投资对外原有业务的开展看,是不是能够有效利用当前面临行业的一些挑战,把危向机去转化。这不光自身是这么要求的,我们也建议母基金管理人,是不是有效的通过更为审慎的条款和估值,从而去对冲或者是缓释下行风险。这从投资上来讲,大家要更为主动和积极的去应对这种外部的变化。

另外就是管,我相信做直投的GP,上半年大家无法出差,无法做增量的时候,大家的一个必然的选择是腾出精力做投后管理,尤其是把你的存量组合重新减释,好的加码,同时疫情对原来的预测和企业的经营计划,会产生一些重大的挑战。你是不是有效的去做风险的应对,控制好内外部的预期,同时在增值赋能上,怎么能够借这个机会寻觅到更优秀的人才,这一方面是不是做得要更为积极主动?这在投后管理方面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同时,在投资节奏放缓的时候要修炼内功,机构体系化是不是要建立起来,这些方面都值得大家注意。

退出方面恐怕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或者说悬在整个行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整个境内市场有上千家企业排队的情况,尤其是境外市场恐怕在短期内很难恢复活力,不久的将来GP会面临着退出交卷的问题,从LP的角度会面临着DPI的问题。

所以这些问题是不是大家从原有的千军万马去过IPO的独木桥,必须要考虑加大并购重组方面的能力建设,这是必须要去思考和应对的一个挑战。所以在退出上,大家要花更多的精力,同时在能力的建设上,恐怕要有更多的思考。

还有募资,借用我们在固收领域的话——资产荒。不是资金荒,一级市场资金非常充裕。我们看每年的新增资金,中国市场人民币加上美元均衡起来看,大概是1.3万亿左右,上下波动区间不大。即便有资管新规的影响,但因为金融的占比相对还是在一个不高的比重,所以整体影响并不大。但到2021年,竟然是中国在过去10年创记录历史新高的一个募资大年,清科数据显示是2.3万亿,相比均衡状态的1.3万亿,平均多出一万亿,多在哪里?姑且不谈这一万多亿是谁来提供的,光这个市场里面出现了一万多亿的增量,所以从大家的募资的角度来讲,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之前的一级市场缓释,或者对冲一级市场募资难的一些压力。

但大家直观感受是一级市场的募资还挺难,我们投了几十个GP,也经常跟我们交流和反馈。其实在新一期募资的时候,还面临着人民币募资难的问题。从统计上看量不小,甚至更大,但大家确实在募资的直观感受上,没有感受到市场增长的红利。

据我们观察和剖析,增量一万亿大体体现在财政转移形成的一些国家级的大型基金上,包括建设银行也参与了多支国家级母基金的发起和设立,这样的基金大体上都出现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全年,市场上陆续有十几支接近千亿规模的国家级母基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金提供方,是不是可以向这些大的,口袋深的,国家级的基金去靠拢?我觉得这恐怕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指引,他们对GP并不是很熟悉,往往觉得很神秘,甚至大家也不了解机构的构成。

但我们感觉,他们管理的资金一定是要对外进行投资,而且主要的策略都要进行基金投资。所以我想对于募资端来讲,未来几年,国家级的母基金是可以成为众多市场化机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这从资金构成上还是有这样结构性的变化。所以对于所有机构的募资策略,可以与之做相应的调整。

刘龙:从保险资产配置到基金募投管退,这两年市场变化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市场资金来源的结构性变化。清科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的PE和VC市场,人民币投资和人民币基金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之前一直是美元基金规模更大,起到主导作用,人民币基金偏从属地位。但过去一两年,明显可以看到人民币基金的募资和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刚刚李瑞总提到,去年私募一级市场有2万多亿的新募资资金,其中超过一半都是人民币资金。这个结构的变化,对国内的VC和PE行业还是很重要的,背后可能是长期趋势的变化。

第二,国内股权投资的主要方向也在发生转变。今天上午论坛上也有嘉宾提到,无论PE还是VC,都在经历脱虚向实、由软到硬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不是说简单地用投资风口切换来解释,背后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跟国家战略性产业定位和科技自主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所以,大家需要从更宽的视野和更长的周期来考虑和布局投资。

对于险资配置来讲,我们需要更好的去把握风险,因为我们要通过长周期的稳健配置,来实现投资回报覆盖保险负债成本。保险本质上是长期的资本,但也会关注基金的DPI,希望所投的基金能够有可持续的、可预期的现金流,这对于险资配置来讲,也更符合要求。

钟艳:我们跟在座的各位GP差不多,不管是管理母基金,还是管理直投基金,在市场相对走低的环境下,我们会比较重视投后管理,也比较积极的跟被投子基金交流。今年Q1,大家投的还算比较好,其实二季度大家的动作都非常谨慎和收紧。初步判断下来,可能整个下半年,大家的投资都会是一个相对谨慎的状态。这些不确定性,我相信需要管理人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消化。

另外,退出所带来的一些阻力。除了刚才几位嘉宾聊到,企业到底在哪个市场能够比较快的去上市,或者是我们见到的有一些项目在去年已经上市,今年到了一个解禁期,发现二级市场又是一个极不好的状态。所以这的确直接会影响到子基金的DPI,这是退出的实际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跟很多的同行也在交流,这里面也不完全都是一些坏处。从周期来看,其实在一个市场比较差的低谷,大家都非常珍惜自己口袋里的子弹,往往今年之后,当我们回头再看这一年有可能是一个投资年份比较不错的一年,所以拭目以待。

非常感谢几位嘉宾分享对行业的观察,也请你们分享一下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大家再去做母基金投资,筛选子基金的时候,在投资策略上,短期来看,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会有大的变化吗?比如说在行业上和阶段上,甚至是GP团队上有怎样的选择和动作?

刘龙:太保资本管理的基金以母基金为主,就是FOF+直投的模式。太保大健康产业基金主要是围绕集团大健康战略规划,重点在生物医药、器械诊断、医疗服务和数字医疗等领域进行投资布局。保险行业与医疗健康具有天然的关联性。我们希望在实现财务回报的前提下,能够跟优秀的GP合作,一起布局和建立大健康生态,从而为保险主业协同和赋能。

今年是我们大健康基金投资的*个完整年度,也正好遇到医疗投资从去年的高点一下跌到低谷,二级市场反应更为激烈。上半年由于资本市场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很多GP都放缓了投资进度。尽管宏观形势不确定性增加,但对于医疗健康产业来讲,本身没有明显的周期性,长期来看会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短期内因为资本涌入和退潮形成了估值波动的周期,带来投资上的扰动。我们背后是保险资金,配置上更多还是看长期、看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

我们的母基金70%左右投子基金,30%做跟投。选择管理人的维度大家都差不多,我们更多还是关注管理人对于产业是不是有足够的认知和资源优势,对投资的考虑和判断是不是长期的,而不是简单地看基金账面的IRR做投资选择。尤其在医疗健康行业,GP必须懂技术、懂产业、有资源,才能保证投资能长期能够实现回报。因此,从产业母基金角度来讲,这是选择GP更高的一个标准。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子基金的投资,能够带动更多的跟投项目和保险业务的协同,这样大家可以形成更深度的合作,实现价值*化。

李瑞:因为我们的产品也在投资期内,策略不能变,包括一些核心的理念和原则不能变,要一以贯之。但我想什么是要变的,可能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做一些优化和调整。

从建设银行股权公司方面,我们做这个业务还是要坚持两个方向,一是直投+基金投资双轮驱动的模式不能变。直投有它的优势,尤其对商业银行来讲,我想投贷联动,包括以投引贷,以投促贷,商业银行就是在金融方面有丰富的金融产品,无论在投前、投 中、投后,都能帮到创新创业企业,所以直投我们要坚持。

直投方面,尤其是我们管理的国家基金,你在直投方面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要和国家的支持、鼓励的战略相向而行,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基金投资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我们要充分发挥母基金链接的优势。尤其是商业银行做股权投资,用朴素的逻辑就可以理解,一单一单投直投项目,无论从回报的贡献上,还是从开发客户的效率上,其实显然都不如母基金这样的产品来得更有效率,协同效应方面,显然母基金产品体现得更淋漓尽致,更有意义。

从集团平台特色出发,我们要坚决做好母基金,现在在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期,也希望通过过去接近两年的实践,过去一年我们投了200亿的配置金额,无论从流程和效率,都得到了非常好的磨砺。接下来我们希望在明年的下半年,开始做新一期母基金,坚持把母基金这个事情做下去。

在一期的基础上,怎么做好二期?我们对于关注的管理人有哪些标准,或者偏好是什么?我可以提几点,一方面GP要把自己的特色体现出来。酒香是怕巷子深的,我们国家GP接近1.5万家,没有任何一个母基金有能力覆盖1%,对应的产品数量可能就更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要把他们的特色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让LP了解到你擅长什么,你背后的资源和能力在哪些方面。

二要把机构化做好,机构化体现在募资能力、信披能力、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运营的能力。尤其是在市场变化非常激烈、快速的情况下,刚才说的这些能力往往都对未来的发展愈发重要。

黄升轩:我们没有放缓基金投资节奏,会持续在基金投资。实际在目前市场低迷时募集的基金可能会有较好的回报,现在可能是更好的vintage。

我们主要投资两大赛道,一是大健康,我们作为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大健康是我们最核心的赛道。同时大健康本身是一个长周期,有非常多投资机会和创新点的赛道。最近两年,我们重点在双碳硬科技领域加大布局,因为双碳科技这个大赛道的长景气周期的趋势确定性强,3060双碳目标带来百万亿级别的新增投资,这里会带来非常多的创新投资机会,我们也会布局双碳硬科技基金。

回到基金选择标的来说,我讲三点。*是关注业绩,需要持续性的业绩。因为投了几十支基金,有很多数据,所以我们会做归因分析,为什么你有这个业绩,为什么有的基金好有的基金不好。

第二是机构化的能力。中国很多GP业绩时间还不够长,需要理解投资能力是不是能够持续。作为长期的机构资金,我们希望和头部的管理人能长期合作,它能不能形成机构化的能力,有没有培养年轻合伙人的能力,能否激励团队,聚焦行业的认知能力,在他所属的行业产业资源能不能真正的夯实,我们比较看重。

第三是比较看重协同能力。我们是六四开,直投是60%。我们也希望跟被投基金形成一个朋友圈和生态圈,希望和投资的基金做到阶段错配和行业匹配,直投投医疗和硬科技,基金也投医疗和硬科技,GP覆盖得比较早一点,拓展到新的领域,高风险的领域,我们能看到在相对确定性的情况下,更有把握把我们直投业务能够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回报,这是我们选择基金的几个考虑点。

胡坤:我们是单纯的LP,把保险资金整体作为一个母基金看待也可以。分成两类来看,一类是投资端,从财务收益上考虑,这还是符合整体趋势和周期的发展方向来投资,刚才提到的科技、健康这些赛道。

还有我们出于战略角度考虑的一类投资,除了保险,还有健康。作为长期寿险,关注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长期的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真正能够有效供给的看起来是非常少的。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方向。

从策略上,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整个二级市场波动比较大,下半年我们可能希望早一点当期有一些浮盈基金的体现,今年行业限制没有那么多,明年投资的额度会更好一些。

钟艳:刚才胡总提到险资可能也会在下半年考虑接一些S份额,请大家就这个业务分享一下。现在看看大家对S交易的存量置换是怎样的看法?

胡坤:S基金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基金本身,希望它的底层项目尽量的清晰。另外,这些项目未来的退出渠道也尽量清晰,这是基金本身。

第二是基金底层的这些项目,我们可能会把基金的项目尽量扒开来看,看看项目估值的提升、估值的方法、估值价格是否合理,好东西也怕买在高价,我们还是更加希望有性价比的方式来参与s基金的投资。

黄升轩:我们正在考虑设立一个S基金产品,它的亮点比较清楚,DPI可以快一些,不是盲池可以评估确定的项目。中国股权市场经过这些年发展,现在市场当中有更多的转让机会出来。当然也有不少挑战,我主要说几点,*个就是定价,要有定价的能力,对底层资产的判断能力,这比较重要。

第二个就是尽调和信息的不充分,比较依赖GP或转让方,底层项目公司不能充分了解,这个不像我们做直投项目时可以对项目进行全面尽调。

我们看到市场上不少找我们合作S份额的机会,GP主导的转让还是相对有配合的。险资有优势,*,险资投很多的GP,GP还是会把相对好的资产给我们。现在不少都是搭售的,给你一定S,再给你一点新基金。第二,我们积累了很多项目的数据,对项目大都有了解认知。这是对险资参与这一方面来说,还是有优势的。第三,我们有直投的能力,毕竟要评估底层资产,不是一个盲池。

李瑞:几个挑战,我也同意黄总讲的,一是定价,二是嵌套,大家各自的资金和结构都多样化,这是比较大的挑战。另外还要有资产包,我能不能打开看,这三个问题横亘在口袋比较深的投资机构面前,短期的问题有点难逾越。如果一定要突破,S也分很多种,从还在投资期内这些方面去入手。

刘龙:个人非常支持和看好中国S市场的发展,中国VC/PE投资的项目,最终IPO率不会很高,二级市场就这么大,一年能上市的公司就这么多。基金S份额的交易,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把市场的流动性建立起来。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很多机构都参与和推动S市场的发展,包括北京和上海股交中心的设立,给国资份额的S交易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对于我们母基金而言,PSD已经是标准策略,因此一直也在关注S交易。当前S交易确实面临几位嘉宾所说的各种挑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做起,然后再去做复杂的交易。其实国内S交易中,GP的作用也很重要,包括信息披露和交易撮合。所以,非常希望优秀的GP机构能够愿意跟险资合作,把S市场推动起来。同时,险资LP作为市场中的机构化投资人,也可以共同合作来推动S市场的规则制订和估值定价,总体上都利好整个行业的发展。

钟艳:非常感谢几位嘉宾坦诚的分享,感谢。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