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金融行业会一直持续高薪吗?

传统岗位逐步消融,取而代之的是技能。相比于普适的“专业知识”,企业更想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技能”。创意、社交智慧和手艺,就是那不可或缺的“工作技能”。

上周发生的种种,给人一种强烈的撕裂感,一边是江西周公子的神奇言论,一边是二舅的心灵治愈,而这两天,全网都在讨论小红书上晒中金月薪的新闻。

当下经济下行,社会敏感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丝的有关贫富的事件,都像一个火苗,引爆整个火药桶。

“贫富”两个字,只要能擦到边,肯定是一个大新闻,各大媒体现在都爱拿着这些事吸引流量。

有人表示十分羡慕,中金真是超高薪水。感叹道:对比之下,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何年是个头。生物的小伙伴甚至自嘲,学金融也才8万月薪嘛,学生物可是拥有整个21世纪呢。

也有的人不屑道,8万月薪不过是年薪百万,在北京上海,买一套1000万的房子,扣完税和必要生活费,少说也要20年。

还有的人则关切道,说到底都是打工人,与其仇富这个交易员的高薪水,为啥不关注那些资本家,我们不应该追求公平和效率吗?

在金融圈内,中金这件事也已经被疯狂讨论,很多机构在内部明示,想要炫耀工资,请先主动离职。讨论多了,我便发现这件事背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金融机构被爆出薪资,往往会吸引一批羡慕和嫉妒,而互联网类似的薪水,大家则纷纷表示,没几年好拿,赚的都是辛苦钱,等着35岁毕业吧。

举个知乎网友的观点,很能反映这个观点的普适性。

“中信中金这样的头部金融企业不仅*收入比民企天花板一腾讯高,如果再考虑现金流的稳定性,实际上月入20万以上的腾讯码农才能和本道题中的中金券商交易员画上等号!众所周知月入20万以上的码农可谓凤毛麟角,但月入10万在三中一华的头部金融企业却是平均水平!毕业五年的大头兵基本都有!中信投行应届起薪就3.8万/月。”

大家还记不记得,2019年阿里P8税后170万征婚被群嘲的新闻。当时有人直言不讳,如果把程序员,换成金融、医生、法律等职业,搭配170w的税后收入则会好很多。

同等级的薪资水平,阿里P8的税后收入远高于这位中金的交易员,但出现了却是完全相反的社会评论。

招聘市场亦是如此,游戏界的扛把子米哈游,其开出的薪水远超腾讯,在市场上大大方方的承认——“我们就是靠高工资吸引优秀人才”。

反过来,各大券商和金融机构,对于薪资这一块,却讳莫如深。

在我看来,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咱们来深入探讨下。

雾里看花的精英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身边如果有个年薪百万的互联网人,可能会觉得是运气好,但如果是一个年薪百万的金融精英,着实是的羡慕和嫉妒了。

如果金融民工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的大学同学小A,在一家TOP投行做IPO,正巧他所在的就是TMT组,他总是自诩是个金融民工,7+24小时需要stand by,作为一个VP,既要跟客户搞好关系,又要跟老板汇报现场工作,每天能十一二点下班,便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了。

他总说,自己勤勤恳恳地帮客户上市,最终盆满钵满的却是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只是喝了口汤。

说到这,肯定有小伙伴会反驳,上市对公司高管才有意义,与普通互联网员工又有什么关系呢?

正巧,他还跟我分享过另一件事,他们隔壁组在2020年帮蚂蚁上市,那时候组里的不少金融民工,其实是非常羡慕蚂蚁员工的。

自己做完这一单要赶去下一单,而面前的不少蚂蚁老员工,却着手准备财务自由的幸福生活了。哪怕后来上市受阻,手上的期权依然非常可观。

这些金融民工最真实的压力和感受,围墙外的人,其实是很难感受到的。

毕竟行业外的人,往往看到的是最直接的待遇,比如高薪,五星级酒店,IPO首发合照,答谢晚宴等等。但很多金融人反而经常自嘲道,在地铁里谈着几亿的项目,回家吃着十几块钱的盒饭。

金融相比于其他行业,回报相对更高,但二八原则在金融行业却尤为突出,大家看到的是,中金交易员月薪八万,没看到的是,大把交易员拿着基础工资,靠着提成过日子。

人往往会对一知半解的东西,显得尤其佩服,而对于完全不懂的东西,很难认同其价值感。

对于互联网的技术人才来说,解决一个AI算法的拟合问题,即使业内再认可,普通人听着天书,便难以理解其中的价值。但看到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便自然而然地感觉高大上,哪怕在这项目中,只是从事一些校对和打印的基础工作。

所以,雾里看花的金融精英,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高大上,而互联网人自嘲的“屌丝经济”,却蕴含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积累。

社会分工的差异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所提及金融和互联网在社会分工上存在差异,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观念。

具体来说,金融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匹配低效的问题,通过资金杠杆扩大社会再生产,从而加速整个社会的发展。

而互联网走的是下沉市场,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并发服务,通过规模化,或者说垄断,实现网络效应,最终形成类似于收租的商业模式。

这就好比在战场上,金融负责输送弹药,而互联网负责发射炮弹。

因此,一切以效率和增长优先的互联网,走上了一条“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把机制,文化,工具,流程等,能产品化的产品化,能内部化的内部化,真正让员工成为精细化的螺丝钉角色。

而在金融机构内部,找中金做IPO和找华泰做IPO又有什么本质区别?看长江的研报,还是给天风派点,无非是看中哪家的首席更值得信赖。

因此,互联网卷起来的个人,而金融卷起来的是公司(抢夺具有核心价值的人才)。

更抽象的说,在互联网公司,人是一种生产工具。而在金融机构内,人是一种核心生产力。

究其原因,便是所需的核心要素不同,在金融机构内,人脉>>经验>技能,而在高度分化的互联网平台,经验>>技能>>人脉。

因此,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导致互联网需要的人员数量是远多于投行,行研,资管,创投等机构,毕竟撮合交易需要的是资源整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堆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金融精英人设的错觉。

然而,这样比较显然有失公允,一方面,在互联网大厂,不同岗位的要求并不相同,其对于算法,架构,战略,商分等岗位的要求,一点都不比金融机构低,甚至很多互联网机构的IR,需要头部投行的工作经验。

另一方面,如果仅把金融机构定义为投行和基金并不合理。银行作为国内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排除在外,所以,广大金融从业者也只是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

说到这,一定会有小伙伴反驳说,金融机构相比于互联网会更稳定。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问题的,相比于互联网,在金融机构工作,获得的经验和人脉,往往能给个人的职业发展添砖加瓦。

互联网度过了几轮野蛮生长,必然会经历圈人,裁员,再圈人,再裁员的阶段,未来随着业务的逐步稳定,人员岗位也会慢慢稳定下来。

我见过不少大龄职场人士,在互联网圈混得也挺不错,但这批人里面,确实技术人才的比重相对较少,或许纯技术真的需要考虑技术更新迭代的风险了。

而金融机构内部也不是真的就永恒不变的“稳定”,也开始注重市场化,今年的PEVC就经历了一轮裁员动荡,只是相比于互联网的声势浩大,更接近于润物细无声罢了。

时代大潮的变迁

国内的金融发展,其实也就短短40年的时间,如果放眼整个历史长河,金融并非一直是份好工作,30年前,医生科学家的地位,并不比金融低。

金融的发展,伴随的是国家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城镇化和工业化成为国内发展的核心命题。

当大家纷纷踏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必然会有衣食住行的需求,因此基建和地产,成为了核心主旋律。

由于基建和地产的高资金需求,金融作为解决资金杠杆和撮合交易的一环,逐渐产生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随着金融规则的逐步完善,一级市场上市,二级市场交易的资本市场模式也逐步形成,最终成为现在的模样。

要知道,在八九十年代,根本没人敢买股票,还需要政府发动公务员来购买,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而金融从业的趋之若鹜,我个人感觉是在08年后逐步达到高潮,而在15年开始便愈发艰难。

一个浙江的朋友小明,曾经跟我分享过他的经历。09年高考那会儿,浙江省的财经类专业分数线很是夸张。上海财经的录取线,比拟复旦交大,且远高于浙大。只要是财经专业,几乎是当年学校的最高录取分数。

从事金融*的时机,便是2014年,当年新三板刚开,整个资本市场一片繁荣,但凡想进入投行和行研的,基本上都进去了,哪怕最次的,也能找个新三板的项目组。

大约过了一两年后,小明分享新招实习生的背景,清一色的清北复交,不但绩点优异,还有相关实习经历,他打趣地说,要是放在现在,自己肯定连实习都没机会。

当一个行业众人皆知的时候,便是走下坡路的开始。

00年那会儿,选计算机专业的,猜不到计算机硬件已经开始走下坡,更猜不到后面有互联网浪潮,又把计算机重新带火。

而几年前选择电子专业的同学,未必会想到这两年半导体行业的一将难求。但如果现在进入大学学习电子专业,毕业后大概率行业早已变得饱和。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是有历史惯性的。以史为鉴,方得始终,指的是找到历史的规律和脉搏,从而判断未来的趋势。这并不等同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就在两天前,我看完了香帅关于《共潮生·2022香帅年度财富展望》的演讲。里面关于职场的观点,我很是认同。

香帅认为,未来的职场趋势有两点:

1:组织结构小而美&零工经济

2:技能比专业更重要

总结来说,便是模块化,碎片化的职业出现,导致传统岗位逐步消融,取而代之的是技能。相比于普适的“专业知识”,企业更想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技能”。创意、社交智慧和手艺,就是那不可或缺的“工作技能”。

更有意思的是,在香帅看来,农业相关是最被低估的领域。这个观点,和我下一阶段的农场规划,确实有点惺惺相惜的意味了。

业内同行的观点看来,无论是国家的未来,还是机构的赛道,都把赌注押在了高端科技,数字化和医药等技术领域。

换句话说,未来的社会,将从资金驱动,逐步转向技术驱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求。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金融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