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一己之力开创“生鲜前置仓模式”的每日优鲜,似乎已经走到终局。
7月28日,观潮新消费注意到,每日优鲜APP首页出现服务变更通知,由原本支持30分达改为支持次日达,配送范围为全国均可配送。
目前,每日优鲜页面所有商品均标有最快次日达,秒杀等活动仍在继续,但是在商品详情页,显示“因疫情您的订单可能延迟,预计1-4天送达”。
多位每日优鲜员工表示,昨晚就收到通知,全国门店都已闭店,系统层面的更新也已经完成,极速达业务已正式关停。
对此,每日优鲜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前置仓业务进行了调整,次日达和其他业务不受影响。
帮助中心新增对云超的介绍,即在全国范围内均可购买,最快次日达,购买的商品将通过快递邮寄方式送出。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使用过次日达的用户表示,配送都是由京东物流完成。
极速达业务的正式关停意味着每日优鲜彻底放弃了赖以起家的前置仓业务,“断头求生”的每日优鲜也早已不是当年的自己。
每日优鲜,问题缠身
晚到的不止生鲜,还有每日优鲜的年报。
2022年已过半,每日优鲜2021年年报还未见踪影。7月1日,每日优鲜官网公开了独立内部审查结果,结果显示,每日优鲜的次日达业务部在2021年进行的某些交易中,表现出可疑交易的特征。
从其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每日优鲜分别多计收入约1.57亿元、2.56亿元及2.64亿元,合计6.8亿元,多计成本1.62亿元、2.65亿元和2.72亿元,合计约7亿元。此事件的严重性,不亚于当年瑞幸的财务造假。
被动摇的不止起家的前置仓模式,还有市值。
上市以来,每日优鲜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2021年6月25日,每日优鲜以13美元/股的发行价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生鲜电商*股”,也从这天起开始跌跌不休。截止发稿,每日优鲜0.236美元/股,总市值为5545万美元,较最高点跌去约98%。
美股对上市公司的股价有连续30个交易日不低于1美元的要求,6月2日,每日优鲜收到了纳斯达克的第二份退市警告函。公司要在2022年11月29日之前,达到*要求,否则将被要求退市。
很多结果早已注定。事实上,过去两年每日优鲜一直在收缩战线,2020年以来大规模关仓,从2019年的1500个前置仓缩减到2021年的600多个。
日前,据《财经》报道,今年6月30日至7月2日,每日优鲜陆续关闭了9个城市的极速达业务,极速达站点只保留北京、上海、天津和廊坊四城。如今,全军覆没。
对生鲜电商来说,供应链十分重要,但履约成本不断增加之下,能压缩的也是供应链。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每日优鲜不断拉长结算周期调节流水,引起了上游供应商们的不满。
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间,每日优鲜给到供应商的付款周期分别为40天、55天、72天。供应商长时间收不到钱,更不愿意陪玩。
截至2021年9月30日,每日优鲜尚未支付的供应商欠款净额为16.52亿元,同比2020年三季度末的10.88亿元增加了34%。
脉脉平台上关于每日优鲜大裁员的传闻也在蔓延。有用户称,每日优鲜5月裁员两拨,原定6月30日发的赔偿金没有发,导致200多个员工申请仲裁。还有用户爆料,每日优鲜华东区办公室人去楼空。评论区更有人直言“门店全部关闭,徐正跑路”。
烧钱、欠款、撤业务、裁员……一系列连锁效应环环相扣,曾经的“生鲜电商*股”几乎被逼到绝境。
烧钱无解,何去何从
曾有投资人评价每日优鲜,“这是一家迷之难以描述的公司。”
每日优鲜融资能力极强,上市前,共获得了11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连投5轮的腾讯投资、中金资本、联想创投、高盛中国、老虎环球基金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累计金额超过11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资本宠儿”。
每日优鲜能让资本接连砸钱的优势,就是其开创的“前置仓”模式。前置仓是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储配送中心,在五公里范围内建仓囤货,用户下单后商品直接从前置仓配送,从而实现30分钟内送达的体验。
表面上看,前置仓模式又快又好,解决了生鲜电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被众多资本寄予厚望。对消费者来说好用,但对企业来说,加上引流、物流、租金、冷链、货损等,成本居高不下。
“我不认为前置仓模式是生鲜电商的*解或*模式。”叮咚买菜梁昌霖在2021年年报后的电话会上直言。
盒马CEO侯毅也曾直言,前置仓模式就是做给VC看的,从生意模式本身来讲,前置仓是不可能盈利的伪命题。
但弹粮充足,每日优鲜开启了疯狂的扩张。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每日优鲜在生鲜电商行业的用户规模占比超过50%;2019年,其前置仓数量突破1500个。
回头来看,每日优鲜的转折点和高点都在2019年。这一年,每日优鲜的营收实现了69%的高增长,达60亿元,GMV 达到75.9亿元。
每日优鲜的野心很大,除了及时达业务外,陆续推出过次日达、三日达业务,还孵化了社交电商“每日一淘”,以及全资子公司“每日拼拼”,主打社区团购业务。2021年6月,每日优鲜还推出了“零售云战略”,意在成为“中国*的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FO王珺曾表示,每日优鲜继续做前置仓业务,最多也只能在生鲜和快消领域占到 6%~7% 的市场份额。但切入零售云和智慧菜场,发力无人零售等平台型业务,则有望抢占25%甚至是40%的市场份额。
不断扩张之下,每日优鲜营收持续增长,但同时也开始连年亏损。不同的玩法,也都无功而返。
据财报显示,2018年到2020年三年间,每日优鲜的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2亿元和16.49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30.17亿元,4年累计亏损超100亿元。
高成本难以转嫁,长期流血经营且无解。疯狂的烧钱,硬生生把入局的资本亏成了慈善家。
即便日前,每日优鲜宣布与山西东辉集团达成股权战略投资合作,拿到2亿元救命钱,但也难以挽回大局。
生鲜电商玩家并不止有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也开始了大范围铺设。2018年,叮咚买菜的营收为每日优鲜的1/6。但到了2019年末,叮咚买菜的营收超越了每日优鲜;2020年,叮咚买菜营收113.4亿元,是每日优鲜的2倍有余。
据叮咚买菜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叮咚买菜GMV从7.4亿元涨至130.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9.2%。
值得一提的是,叮咚买菜也在收缩战线,近期,河北唐山、安徽滁州、广东珠海三地的叮咚买菜首页显示“停止服务公告”。 据2021年年报显示,叮咚买菜去年净亏损达64.3亿元。
生鲜江湖还没赢家
在北京生活多年的Fionna是每日优鲜的资深用户,7年多来购买金额近万元。但发现没有及时达业务后,*时间卸载了APP。她直言:“没必要留着,这半年来每日优鲜品类太不全,用的越来越少,其他可选择的平台也很多。”
2016年7月,每日优鲜宣布在北京实现区域性盈利。6年后的今天,北京已经没有及时达的每日优鲜。
将老用户吃透,是前置仓的关键。如今没了即时业务,没了补贴,用户甚至不再打开,流量换GMV的神话也随之破灭了。
中国生鲜电商可以追溯到2005年,*家生鲜电商“易果网”成立,开启了生鲜电商市场。但这一时期的生鲜电商仅将互联网模式套用,整体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发展极其缓慢。
真正让消费者感知到生鲜电商的是“褚橙”的出现。
2012年7月,本来生活上线,随后推出的褚橙一炮而红。接着,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接连发力生鲜电商,盒马鲜生、每日优鲜、7FRESH、苏鲜生、易果生鲜、百果园等等相继诞生。
大额融资、疯狂补贴不断上演。新概念频出,巨头入局,从线上到线下,行业加速了整合。
但一直找不到盈利解法的生鲜电商缺乏造血能力,2018年,行业洗牌,不少玩家黯然离场。据不完全统计,2018-2019年倒闭的生鲜电商品牌有36家。
2020年的疫情,又给了生鲜电商们“生机”。订单激增、高复购、高客单,都为生鲜电商探索盈利模式提供了契机。
Mob研究院发布的《生鲜电商行业洞察报告》则提到,随着疫情的反复波动,生鲜电商行业的GMV(总交易额)有望超4000亿元,平台渗透率将逐年提升至10%左右。行业经过洗牌,生鲜电商TOP10将涵盖社区团购、店仓一体O2O和前置仓模式。
生鲜电商是一门难做的长期生意。如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早年所说,“零售行业是一个仅次于农业的由慢变量驱动的行业,所以人们往往会高估它一年的变化,而低估它十年的变化。”
每日优鲜从行业*掉队,后来居上的叮咚买菜亏损也十分严重。2019—2021年三年间,叮咚买菜营收353.16亿元,亏损达到114.79亿元。
十几年前的一代生鲜电商,已烟消云散;以前置仓为代表的二代生鲜电商,困在流血烧钱的泥潭中;甚至以社区团购为代表的三代生鲜电商,也不断收缩、撤城、倒闭。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生鲜电商渗透率为7.91%,增速为32%,但增速逐年上升。是大商机,但一直也处于高淘汰状态。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是生鲜电商行业血淋淋的现实。
都说生鲜赛道拼的是“剩者为王”,目前生鲜江湖还没有赢家。
结语
徐正喜欢玩德扑,自称水平不错。他曾有言:“德扑初级选手才看输赢,高手都看筹码。”
2015年是资本狂热期。互联网巨头高歌猛进,创业者疯狂入局,只要有增长,即便是亏损,也会被认为“战略性亏损”。
投资人带着热乎的钱来了,徐正不需要靠抵押房产all in,他带着前置仓让生鲜电商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
曾经的每日优鲜积累起丰厚的筹码,但如今口袋空空如也。被称为数学天才的徐正算得清账,却没法算出每日优鲜的命运。
8年来,每日优鲜教育了市场、教育了用户,也走到了悬崖边缘。即便即时零售仍有机会,但似乎已经和每日优鲜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