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次迭爬滚打中,在一次次摸黑前行中,中国的IT运维,中国的TO B数字化,正在趟出独属于自己的一条“长期主义”河流。
2018年,Gartner曾做过一次长达6个月的调查问卷。
在这个主题为AIOps的问卷中,Gartner选取了500家各行业头部的企业,针对其当下的IT架构来判断调研企业未来是否会加大对于AIOps的使用度,结果显示在500家企业中,超过100家企业表示,将会在未来4年时间里成为重度AIOps使用者。
调查问卷结束后,Gartner发布了年度智能运维报告。报告的标题是“智能运维AIOps真的来了,并且是趋势”,同时附上一组大概的预测数据:即在未来4年时间里,企业应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进行运维管理的比例将由5%提升至30%。
但人们的预测,往往是基于当下的认知。变数在此之中,也在随之发生。
根据最近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将有40%的企业使用AIOps进行内部管理,此外,更有59%的企业正在尝试接触并使用AIOps进行数字化管理。
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如果说中国社会的核心主题是什么,那么数字化无疑是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在此之中,运维则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份来自观研天下的数据分析显示,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国内IT运维行业始终保持超过15%的行业增速,其中2020年增速更是高达27%。
此外,从融资额来看,相较于其他赛道的“长期主义”,IT运维赛道更是资本在TO B布局的必选项,在2021年,行业相关融资事件共有25起,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
在数字化越来越落地的当下,智能运维已然成为企业必不可缺的产业功课。如果说云原生、容器、数据库等一众底层技术模型构成着企业数字化的新骨架,那么运维则更等同于企业的新血液,帮助其串联起多个节点,让企业更为顺畅地跑通整个数字化模型。
但在价值的尺度之外,议论也更在滋生。几个经常被拿到台面上的问题是,在如今愈发复杂的商业环境中,AIOps到底在企业之中的落地怎么样?再比如在风口之后,市场对于这个站在数字化风口上的赛道的健康度评判如何?以及在对标ServiceNow之外,智能运维在中国市场有没有跑出自己的模式?
站在2022的年中节点,我们尝试着为这个行业做一次把脉。
一
疫情下的新曲线
“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我们这个行业是幸运的。”云智慧总裁刘洪涛曾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整个行业的增长曲线依然是非常陡峭的线性曲线。”
对IT运维赛道而言,这是一个在疫情期间不争的主基调。
在文章开篇提到的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和市场融资规模之外,更细部的变化来自身置其中的企业,几个核心的维度是企业产品的成熟度、企业扩张人数以及行业内新型企业的数目。
以云智慧为例,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家定位智能运维的企业人数从几百人增长到现在的1500人,并建立起了成熟的ITSM产品框架。
这并不是偶然。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疫情黑天鹅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即在固有的线下商业模型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线上数字化当作未来几年发展的必要命题。
这种必要命题的核心表现则是企业对于数字化架构的建立。比如对于上云的需求,再比如对于数据库和PaaS层等诸多组件的选型。
根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尽管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市场已几乎达到千亿(美元,下同)级,但仍然在以每年40%的幅度增长;此外,在PaaS层,根据赛迪的一份数据显示,在2021年,该市场增长率高达56%。
亮眼的数字背后对应的是中国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大幅跃迁,但与此同时,一众IaaS层和PaaS层设施的接入也更为企业带来了烦恼。
以中间件管理为例,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基于敏捷开发的原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不同样式的中间件,将资源层和应用层进行有效连接,由此推动企业前端业务的迅速迭代。但众多中间件的引入尽管带来了流程上的加速,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弊端。对企业而言,如何有效管理中间件已经成了*的企业管理难题之一。
一位头部银行的CIO曾明确告诉产业家,中间件管理现在已经耗费了他大量精力,影响其它决策的推进。
这是智能运维行业的机会。客观来看,在一众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之中,智能运维更等同于一个明晰流程的管家,可以让企业内部数字化机器的运转更加条分缕析,有的放矢,这不仅限于对资源层的管控,也是对企业的IaaS层、PaaS层(数据库等中间件)乃至前端的SaaS层进行更符合企业使用习惯的整理和“修订”。
此外,在管家之外,智能运维更承担着评估企业数字化健康度的角色。以云智慧为例,其可以帮助企业进行IT系统故障的筛查和检测,提前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处理,让企业可以基于数字化设施实现*化的价值释放。
不难看出,智能运维赛道的火热是必然趋势。即伴随着企业数字化意愿的稳步上升,相较于上云还是本地化部署,容器还是传统架构等等多选一的能力选项,智能运维一定是投身数字化浪潮的企业的必答题。
“我们对智能运维赛道的信心很足。”一位面向TO B方向投资人告诉我们,“这个行业是TO B领域的弄潮儿。”
二
统一运维,成为必答题
那么,具体来看,弄潮儿的具体表达到底是什么?
去年10月份,一份“智能运维分级成熟度模型”在运维行业广为流传,其将企业的运维能力分为从L0—L5六个级别。根据数据显示,目前超过60%的企业基本都处在L2级别以下。
但尽管如此,市场对行业的认知在被迅速拉齐。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在2021年甚至走进2022年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专业运维厂商的帮助。
而且,他们的统一诉求是全栈运维(又称统一运维)。
全栈,最早出现在IT技术侧,意为具备多种能力,对应能够解决前端后端所有问题的工程师。对应在智能运维领域,则是企业想要的是一个能够帮助其解决现阶段所有IT管理难题的运维模型。此外,这个模型还需要能伴随自身的业务和企业增长。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目前的数字化能力分布来看,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一众大中型企业基于过往的IBM、Oracle、微软等国外服务商已经构建起了繁杂的数字化架构,此外,在不同的环节,如底层监控、数据采集等更是引入了大大小小的服务商,而全栈运维要帮助其完成的不仅是过往体系的梳理和能力再释放,更要帮助企业查漏补缺,形成完整的IT能力闭环。
抛开能力建设不谈,单纯与不同企业内部的大大小小的服务商进行兼容,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实现这种兼容,云智慧在过去几年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人员,这也是这几年人员增长的核心地带。
根据市场资料显示,云智慧的服务模型是以帮助企业建立运维中台为核心,基于一个完整的IT运维中台,对其它企业原本具备的能力板块兼容,此外,更在底层数据收集、监控等环节帮助企业进行能力升级。
实际上,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必行之路。
从最早的传统DBA人工模式,到后来的软件厂商专项维护,企业内部的数字化流程梳理一直是“多点开花”,并不顺畅。因为,一个从更大视角出发的全栈运维体系是企业数字化的*选项。
专业厂商的服务模式也在论证这一点。即在云智慧提出全栈运维的概念之后,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这个方向已然成为运维服务商的核心考校指标。
“很多大中型客户,将服务商具备全栈运维能力作为参与POC的基本门槛。”一位行业人士告诉我们,“现在哪怕企业只上一个监控环节,也会要求服务商帮他设计全栈运维的模型。”
三
2022,重估ITSM
在全栈运维背后,一个关键词显然要被重估,它就是ITSM。
从时间跨度来看,ITSM早在2010年前后就开始传入中国,尽管其使用标准是基于欧洲的ITIL体系,但在前后端一体的理念下,国内众多企业也开始了对于ITSM的推进。
“本质来看,ITSM是一种理念。即其想要实现的是IT部门和运营部门可以协作,基于微服务、容器等模式进行前后端的敏捷运行。”一位关注IT运维的人士表示。
因此,对于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而言,做好ITSM的核心不单纯在技术层面,更多的则是在架构设计、团队层面。以某国内*的大型商业银行为例,其实现ITSM的主要模式就是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推动开发和运营双端接触,进而实现开发运营一体化。
但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如该银行一般。更准确来看,在金融、运营商行业之外,广泛分布在制造、能源、医药等诸多民生行业的企业往往并不具备建立这种产品和管理模式的能力。换言之,他们需要重度的咨询设计。
对标欧美,国外的IT项目一般是由咨询公司牵头,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进而中间协调各方服务商,为企业呈现最终效果。
而在国内,这个工作已经有人在做,甚至比国际巨头做得更好。在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 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跟踪报告,2021H2》中显示,2021全年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市场规模达到约5.5亿美元,其中的ITSM市场,2021年下半年,云智慧以11.6%的市场占有率,夺得市场份额*。
云智慧的ITSM产品模式就是从咨询到产品,再到最终的落地。即先帮助企业进行ITSM的阶段设计,基于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能力的建设,进而一步步提高企业的运维管理能力。
客观来说,在国内,做咨询并不是一个具备高利润的工作,这也是国内始终不能产生大量级咨询公司的根本原因。据了解,咨询费用在整个项目交付中占据的比例非常小。
但客观来看,咨询对于中国TO B市场是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的。即在专业厂商的辅导下,企业可以迅速拉齐自身对于IT能力建设的认知,用最高效的手段、最合适的成本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不走冤枉路,更不用反复试错。
实际上,不仅云智慧,也不仅IT运维,纵观一众中国头部产业服务商,其在固定的产品能力交付之外,一定也为客户提供足够重的咨询服务。对服务商本身而言,这种咨询服务的价值不在于利润,更多的在于帮助企业建立先进的认知,通过对其的诊断进而对症下药,缩短数字化建设周期。
从某种层面来说,中国的产业服务商更多的不是为了交付而进行服务,而是为了数字化的“齐步走”。
四
中国的IT运维,走向何方
在一众数字化工具之中,人们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中国的数字化,已经进行到了哪一步?对运维行业而言,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从时间线来看,不论是2013年前后的ITIL、ITSM,再到如今的AIOps、DevOps、全栈运维等等,种种运维行业标签的变迁对应的恰是中国企业本身,以及一众IT运维厂商对于中国IT运维赛道的探索。
而在疫情后时代的如今,中国IT运维赛道也正在跑出自己的模式。
变化正在发生。如云智慧如今不仅为企业提供IT运维产品,更在产品之上基于AI算法加上具体的阙值,帮助企业IT人员更好地使用工具,再比如如今越来越多的运维厂商开始做流程挖掘,帮助企业更好地简化内部流程,同样还有蓬勃向阳的市场声音,即尽管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有所降温,但运维企业依旧是一级市场的头号标的。
此外,在国内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交付模式也正在出现。一如基于SaaS产品进行的运维交付,企业只需要轻量级的操作便可以实现局部运维,进而更好、更低成本地做好IT管理。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数字化土地上,越来越适配自身的数字化模型正在时间的验证下不断涌现,不论是本地抑或SaaS的交付模式,还是重度咨询的阶段交付,IT运维赛道的多元化进度呈现出来的,也更是对中国数字化市场的愈发深入。
站在当下的时间点,数字化大潮正在滚滚而来,构成其中的不仅有身处在各行各业的企业个体,更有一众陪伴式成长的数字化服务商,在相互牵手中推动潮水的进击。
在《基业长青》一书里,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柯林斯曾这样说道,“高瞻远瞩公司的关键问题不是‘我们做得有多好’,也不是‘我们要有多好的表现才能应付竞争’。对这些公司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明天怎样做得比今天更好?”
这句话同样适合现在的中国IT运维行业。在一次次迭爬滚打中,在一次次摸黑前行中,中国的IT运维,中国的TO B数字化,正在趟出独属于自己的一条“长期主义”河流。
21224起
融资事件
4358.73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7家
企业
3214家
涉及机构
510起
上市事件
6.48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