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蔚来、理想相继发布了新款车型。
虽然李想口中的“500万内*的SUV”,或是李斌定位的“50万内SUV的天花板”,都成了造车新势力自我营销的名场面,引发了不小的热议乃至争议。
但回到配置、性能等层面看,蔚来、理想所表现出的产品力,已经可以和其对标的国外品牌中高档车型过过招了。
而在这背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几年前的国内智能手机行业高度相仿。
国产新能源,正在迈入国产智能手机蹚过的那条河流。
中国新能源与智能手机的轨迹复刻
从时间轴上看,国产新能源汽车和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轨迹,都经历了从合资装配生产,到消费产业升级,再到自主品牌崛起的弧线。
很多时候,一个产业从0到1,再到10、到100......往往都能从其他产业身上找到影子。
所以如果只是如此,并不足以说国产新能源与国产智能手机迈入了同一条河流。
真正重要的是,国内新能源行业与智能手机行业在更多方面——甚至是细枝末节处,都非常巧合地保持对齐。
简单看几个方面:
其一,两者都依托民众收入水平提升,驱动产品普及,逐渐从可选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成为必选消费市场。
智能手机自不必多说,从“古早”时期被认为是万元户标配的大哥大,到支撑起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的智能手机普及,决定历史进程的一个根本原因,正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人收入水平提高,让智能手机成为了再普通不过的消费品。
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也是如此。
就在几天前,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呼吁,“汽车已经是普通国民用品,应针对性废除汽车购置税。”
其二,新能源汽车行业和智能手机行业都有着创新速度快,技术迭代更新频繁的特点。
电池制造起家的比亚迪,充分发挥了电动产业链一体化的优势,相继推出刀片电池、DM-i、iTAC、 CTB、热泵空调等创新技术,带动旗下新能源车型充分享受到了“技术复利”。
在智能化方面,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同样是推动技术迭代的生力军,仅在近几年中,蔚来、理想每年发布的新车型都搭载了自研的新一代智能化技术。
其三,在短到超出想象的时间里,国产品牌会不断取代国外品牌的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完成逆袭。
在2015年*季度,三星、苹果两大巨头占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两名,合计市场份额超过48%,到了2016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TOP 5阵营,只剩下苹果位居第4,其他四家国产品牌合计斩获了56.9%的市场份额。
而回到新能源市场上看,2021*季度,特斯拉的销量比造车新势力阵营所有玩家加起来还要多,到今年*季度,蔚来、理想、小鹏三家的销量之和就已经超过了特斯拉。
同时,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年*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近125.7万辆,其中,国内品牌终端销量达67.9万辆,市场份额超50%,比亚迪也以28.2万辆的销量超越特斯拉,登顶榜首。
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巧合。
2009年,我国智能手机行业初露萌芽,2010年爆款手机iPhone 4 诞生,自此,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画出了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诞生,2017年爆款车型特斯拉model 3诞生,自此,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进入飞速增长轨道。
我们正经历国产新能源的逆袭阶段
如果国内新能源市场沿着智能手机市场的轨迹前行,那么我们必然要聊的一个问题是,国产新能源汽车能否持续逆袭进口品牌,成为行业的真正引领者?
答案是肯定的,国产新能源汽车正变得越来越能打。
就像在智能手机行业中,苹果是公认的领军企业,特斯拉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苹果”,但在领跑成员阵营中,中国品牌正占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根据CleanTechnica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型TOP 20品牌销量476.34万辆,占全球销量的73.3%。其中中国品牌独占8家,也是归属品牌最多的国家。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和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领域本质上是个新赛道。
传统燃油车的三大核心部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与德系、日系、美系等海外国家发达市场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底蕴缺失,发展历程落后数十年,差距巨大到难以逾越。
而到了新能源时代,汽车的动力源与驱动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三大核心部件变为电池、电机和电控即三电系统。
这就相当于在我国经济不再落后的基础上,汽车行业换了个赛道重新起跑,国产品牌能够与国外品牌并驾齐驱,甚至实现领跑,不是一件难事。
一个有力证明是,截止到2019年底,全球各国在纯电动方面专利件数占比分别为:日本26%、中国25%、韩国20%、美国18%、德国4%。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的工业制造国家,国内汽车供应链日趋完善,这从定价方面,为无需缴纳高额关税的国产新能源车提供了更多竞争优势。
早在2019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进口清单商品加征关税提升15%时,其中就有包括发动机、火花塞、动力传动系统零部件、车身、车轮、排气管、方向盘等等在内几十种汽车零部件。
据了解,在50万价格区间内,中国车企的零部件和供应链已经实现超过90%的国产化。
甚至特斯拉这样的国外品牌,也早已离不开中国制造。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特斯拉畅销的几大车型在欧洲和美国的售价均高于中国,比如截止到今年3月底,Model 3后轮驱动版,中国售价279900元,美国售价约合人民币300736元,英国售价约合人民币386316元。
什么叫中国良心特斯拉啊。
这正是因为特斯拉上海工厂已经提供了其在全球范围内一半的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也更趋近于是物联网的载体。
正如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相辅相成,我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铸就的基础设施优势,同样可以辐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
这既是当下国产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表现更优秀的“果”,也将是未来国产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的“因”。
新能源终局:绝大多数品牌会死掉
作为如今最成熟的电子硬件产品行业,国内智能手机行业格局早已稳固,最近几年里,领跑行业的前五强阵容牢牢占据着超过九成市场份额,竞争态势红海日久。
可以预见的是,在方方面面都与之高度相仿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如此。
事实上,仅目前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加剧就肉眼可见。
除了蔚来、理想、小鹏之外,造车新势力阵营还有威马、零跑、哪吒等品牌紧追慢赶,传统车企如比亚迪、五菱、长安等也在加速开拓布局,还有百度、小米等科技互联网巨头虎视眈眈。
群雄并起。
但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驱动,非常需求更大更稳定的产能,才能充分地降低研发投入、劳动力及折旧成本,提升利润率,帮助车企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这意味着,随着新能源产业逐渐发展成熟,在大环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同为国内品牌的新能源车企们,后来者会越来越难企及先发者的优势。
不难想见,尽管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终局仍远,还有众多品牌企业下场厮杀,但能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的,将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一如今天的智能手机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