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核酸检测,是一个百亿的市场规模。
但在这看似遍地黄金之下,第三方核酸检测公司却纷纷陷入了回款“拖欠门”之中。
在河南,知名的几个核酸检测大企业都有政府押款。有企业老板为了扛住现金流的压力,从银行借贷了四五千万,垫在里头。
一家第三方检测公司参与上海核酸大规模筛查,“做了一两个月了,至今还没有结过账。如果是大产能的企业,一天光试剂,成本就是几百万。”
深圳的一家核酸检测公司,去年核酸大筛查的回款,到今年3月份仍未收到。
南方某市一家从创新药基因检测转型到核酸检测行业的小公司,甚至后悔入局。
“有的回款周期可以长达半年到9个月,一个季度一回的,算是非常快。像这种企业端的回款,拖个大半年、一年,很正常。”北京一家国资背景的核酸检测公司部门负责人提及,拖欠几个亿的都有。
这些大的公司,纵然有专门商务团队去要这一笔笔应收账款,最终也得领导亲自上阵,去追回款项。而后入场的核酸检测企业,本身实力不强,就得老板自己扛。
但能扛多久,谁也回答不了。现在入局的核酸检测企业,难免遇到核酸检测不断降价、成本高企不下,但利润越来越薄的局面,“以后核酸检测企业越来越拼的是规模化成本和现金流。”这几乎是所有入局的核酸企业检测机构的共识。
01、艰难的回款
在两个月没有回款的日子里,要面对的是一个采样员一小时近100元的人工成本,每天几十万的试剂成本,加上实验室人员一天约2000元的成本,这让上海一家规模不大的第三方检测公司,随时可能陷入资金流断裂的危机中。
这些中小企业只能不停地向市里不同部门打探消息,得到一个肯定的回复——采样人员的费用是区财政出的,不走医保。每次居民大筛查的检测样本,是市里或者区里哪个部门布置的,就向谁要回款。
各个区布置的部门虽不一,有的区检测是由经信委布置给企业任务,有的区采样亭是发改委统筹,最终这笔钱,都是由区财政掏。这从市里组织企业开会时列席的人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在几次核酸筛查的回忆中,少不了发改、经信、卫健、医政的代表,鲜有医保部门。
这笔回款本该早就被核算完,但到了财政拨款的时候,却被卡了好久。直到4月中旬,这家企业只拿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预付款。
华东的一家核酸检测公司,在完工半年以后,政府才开始谈判。“政府给的价格特别低,企业说那我都不做了。政府才放一点口子,给到企业有点微薄利润的空间。”知情人说。
相比于卖检测试剂盒而言,第三方检测实则是个苦活,采样员成本高,银行借贷成本也高。微利,靠着流水来支撑周转。
但对于大公司而言,哪怕这笔核酸检测费用要不回来,影响也不大。上述人士所在公司,核酸检测只占到整个公司不到1/5的营收。“这样大体量的公司,要款反而轻松,有专门商务团队,政府关系好。如果真是发生了一些问题,政府得兜底了,不能给整垮了。”
小公司则是另一个极端的困境。“流水跑得还可以,成本控制好的,可能有点利润,但成本控制不好的,就是一个流水,没多少利润。”一位从业者感叹,好的时候,虽然一天有几十万的流水,但这个钱,什么时候能收回来,真不知道。
“越小的地方,关系网越复杂,回款越难,几乎都是领导亲自上阵。实在收不回,就得是老板自己扛了。”
02、医保和财政博弈
核酸检测费用到底由谁出,一直是一场艰难博弈。
在5月26日,国家医保局正式表态,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将由各地政府承担之前,各地的买单方不尽相同。
财政富足的上海、浙江等地,核酸检测费用支付分为两部分:如果是政府组织的核酸筛查,由财政全部兜底;医院里的核酸检测,可以医保报销。
在一些地方,核酸检测费用由医保和财政共同买单。
一位行业人士指出,按照每48小时检测一次核酸的常态化要求,像山东、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每个月就会出现医保基金穿底。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医保结余分别为128亿元和117.8亿元,人口高达1.02亿和0.99亿,这笔结余只够71天、68天的核酸检测。
在一些经济脆弱地区,医保资金筹集到了瓶颈,交保费的时间一再延迟。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部分地区降低了医保费率,当期基金收入已经受到影响。
南方某省针对应检尽检的人员,如果是职工医保,个人医保账户出70%,财政出30%;如果是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出70%,财政出30%。
这一指导意见,在该省下属某市落地的时候极为困难。该市医保局局长坦言,“医保经费一直很紧张,而门诊统筹这部分,我们是包干给医院,如果在包干的范围内还要给老百姓免费做核酸,医院压力很大。”
他向分管市长汇报了这一情况,医保基金的压力比较大。这位分管医保的市长也认可这一建议,适当地调整了政策,住院患者和应检尽检人员的核酸费用,全部由财政出。
市财政当时承诺,这些费用不要动用医保基金。
但在一个月之前,该市财政也支撑不了这一笔费用,“财政部门的人和我们讲,财政现在很困难,没有钱了,希望能统一执行原来该省的政策”。
在国家医保局正式表态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将由各地政府承担之后,这个重担又重新压在了财政身上。
03、地方财政窘境
地方财政要补的漏洞太多。
上海一家三级乙等的区域医疗中心,过去每个月的收入是1.2个亿。从3月份开始,每个月的营收不超过1000万。医院消杀这部分的抗疫物资,由财政拨款,而锐减的营收,财政也会补一部分。
看上去杯水车薪,于财政部门而言,已是心力交瘁。上海市某区政府人员称,“财政现在要去保核酸费用,还要保民生,日常政府物资,全都是免费的。收入只有那么一块,支出却在不停增加。”
2021年的上海,不可能会预测到今年会有如此频繁的筛查,并把这笔公共卫生的费用写进政府预算之中。
全国的数据更为触目惊心。根据财政部数据,2022年4月,全国财政收入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锐减41.3%。
2021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财政收入共计111248亿元,财政支出209862亿元,新增财政赤字98614亿元。
只有8个省市的财政属于正贡献,而其余省份都要靠这8个省市和中央转移支付供养。其中,江浙沪占全国净上缴中央税收的一半。
04、价格一降再降
部门博弈与进退两难之间,核酸检测价格一再下调,这仿佛是一条缓冲带,给了财政一定喘息的空间。
国家医保局最新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10日前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对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要求检测机构按照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份3.5元提供服务。
这已经是全国第五次调价。
2021年1月,核酸检测价格由120元/次降为80元/次左右。5个月之后,下调了20元。从2021年11月开始,全国核酸检测价格降到40元以下。到了今年4月,单人单检价格不高于28元,多人混检价格不高于8元。
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强调,国家医保局履行医药耗材价格管理职能,部署各级医保部门采取跨省联盟集中采购、竞价挂网、区域价格联动等措施,持续将检测产品价格导入更低区间。
但对于第三方检测企业而言,到底按多少钱结算,是一笔糊涂账。
郑州的一家公司曾经接到过其他市的任务。一位工作人员回忆,紧急情况下,多少钱结算、多少样本量,都不会提前说明白。电话那头只有短短数语,“你们做好准备,明天样本运过来。”
尔后,就是漫长的回款期。
一家已经被拖欠一年的企业负责人提到了自己的担忧,“去年承担核酸检测任务时候,单价在60元/次,现在降了三分之二。如果这些没结的款项,按现在新出的价格计算,企业很难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