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去的餐馆,从海底捞变成了街边串串店。” 26岁的林浩(化名)调侃自己已加入“消费降级”大军。
多份与年轻人相关的消费报告表明,年轻人消费趋势已发生明显变化,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渐趋理性,对健康、财务及未来规划的关注度明显上升。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消费降级”“拒绝精致穷”成为热词。豆瓣平台上,“今天消费降级了吗?”话题,参与小组成员已达36万名。在微博平台,消费降级话题讨论次数达到2.6万次。小红书平台上,一则名为“2022年消费降级,理性消费”的帖子,已超10万人点赞跟帖。
与此同时,年轻人的储蓄意识日渐增强。富达国际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称,18-34岁年轻一代的储蓄比例正在上升,月储蓄金额均值为1624元,储蓄率创下2018年以来新高,年轻人更加注重改善财务健康状况。
“经济压力和开销场景增加,在倒逼消费者更理性。” 有分析指出,年轻人消费观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理财观念增强、更懂得合理规划收入用途,也有部分人意识到“月光”危害。
主动还是被动减少开支?
非刚需不购买,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消费共识。
5月16日,是李锐(化名)执行“非刚需不购买”计划的第100天。过去三个多月,她只添置了一条夏季短裤。“上个月,我花费了3300多元,日常开销最多的地方是食物和日用品,其次是给宠物买猫砂和罐头。”李锐仔细地算着账。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买菜做饭减少外卖次数、用瓶装酸奶代替奶茶……”李锐总结起“省钱大法”,话停不下来,笑称已过起了“低配生活”。
在这之前,李锐是名副其实的“花呗少女”。回顾2021年,她的花呗账单每月都有近1万元支出。男朋友的工作变动,让她痛下决心改变。
李锐和男朋友都在互联网行业就职,一同计划两年后在杭州买房结婚。“今年,他换了工作,但工资不增反降。”男友尽管心有不甘,但这已是Offer中综合条件*的那个。李锐苦笑道,“开源不行,就得节流。”
林浩(化名)则是源于投资不谨慎。
从2020年下半年,基金市场行情火爆,林浩购买的几只基金净值快速增长,账户每日浮盈一度赶超他的日均薪资。2020年年底,林浩逐步将手中闲钱追加进基金。高额收益也给他带来财富底气,便贷款买了一辆宝马X3。
然而,进入2022年,权益市场波动,林浩所购基金净值大幅回撤,损失惨重。眼看基金账户余额不断缩水,林浩压力倍增,主动选择降低支出。
眼下,林浩每月6000多元的房贷,4000元车贷。为省下养车费用,五一期间他将车开回老家,改坐公司班车通勤,还把健身私教课低价转让。“每个月还完车贷房贷,手里基本就没有余钱。”林浩对未来仍然保持乐观,“等到基金上涨,就要赎回离场,再把车贷还清。”
储蓄意识加强
年轻人的储蓄意识也在日渐加强。
在深圳工作多年的Kara,在广告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公司发展正处上升期,她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我去年年底拿到了20多万的项目奖金。”Kara的生活压力并不大,也在主动缩减开支。“化妆品、护肤品可以买分装和试用小样,试错成本低;肯德基、麦当劳可以在淘宝和闲鱼上找到优惠券。”谈及省钱妙招,Kara如数家珍。
早几年,Kara是典型的都市白领生活习惯。打卡网红餐厅,和闺蜜去商场购物,是她的日常生活。Kara称,卧室堆积的衣服、鞋子,曾一度多到没地方下脚。
“2020年,好友拿出30万元储蓄去爱尔兰留学。而我工作五年,却没存下钱。”这件事让Kara备受启发。
2021年下半年,Kara制定计划——3年要存50万元。“以后想用这笔钱回老家做一些轻创业的项目,过慢节奏生活。”Kara依旧注重生活品质,只是不再去盒马鲜生够买水果鲜花,而是熟练地用起了多多买菜,偶尔网购鲜花。看到心仪的衣服,她会先上网搜索同款,反复比价再下单。
95后刘倩丽(化名)也是“非刚需不购买”当中的一员。在她看来,跟着刘畊宏跳健身操和去健身房练动感单车,效果没有不同,“但在家看抖音练操,不花钱。”
刘倩丽一般只在换季打折时出手购买服饰。出租屋的小家电和家具也从闲鱼上淘来的。“搬家时,带不走的东西我要再卖给旧货店老板。”刘倩丽表示,在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后,可以把钱省下来去做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事,这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消费。
事实上,选择“人间清醒式消费”人并不在少数。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21新青年时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近七成新青年时尚消费者在购物时首要考虑性价比因素,消费时更趋于理性。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度消费趋势盘点报告》显示,年轻人消费态度上,有58.6%的消费者选择“只买需要的”,有18.6%的消费者选择“在可承受范围内随心购买”。
12448起
融资事件
5984.33亿元
融资总金额
7709家
企业
2453家
涉及机构
693起
上市事件
8.39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