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产业与资本市场参与者,做特懂一二级资本市场的商界老板
1,
前两天参加了一个买方投顾朋友的投研会,展示投研报告、估值区间。后来在群里有两个朋友交流买方投顾的生意。
资管朋友说到,C端不适合投顾,不适合二级市场投资。
给他们服务投研不是暴殄天物、不是割韭菜吗?
哪有什么好的投顾?
做投顾平台的朋友不说话了。
我说,和C端是不是赚钱无关,这就是个好的商业模式、好的生意,市场存在刚性需求。而且有能力的投顾也存在。
然后发现心好累啊,人们要撇除自己的偏见、立场,去聊一些事情,比事情本身还要难。
我发现我们三个人谈的是三个维度的话题哈。
我关注商业逻辑本身,基于我认可当下逻辑“C端用户就是韭菜,深度投研确实是过分的”。
所以我只关心不同的市场打法,就商业谈商业。
资管朋友的角度是投顾生意就是割韭菜,根本不认可这种生意。
而这位投顾平台认为自己提供独立投研和安全边际是有价值的,帮助用户规避盲目投资。
作为一群高精尖投资人,明明讲的都是中国话,最后也讲不明白就草草结束了哈哈。
也许沟通就是永远在误会、真相只在自己心理?
2,
让我们来看看,割韭菜的生意就不是好生意吗?
先谈谈投顾生意,投顾模式还是流量生意。
买方投顾有很多种打法。万亿级市场,基础模式都是"流量 - KOL+内容 - 变现"。或是产品 - 变现。
流量可以是自营的,也可以是投流外面KOL。
总之,内容/产品 - 变现是核心, 流量/KOL是杠杆。
其中卖软件的*钱,因为标准化所以边际利润最高。
卖内容的最多。内容分为卖课、卖投顾资讯。
然后有单独老师的课、有投顾服务+矩阵课。
这个模式里,考验的是多平台引流能力和重点KOL打造能力。类似于MCN机构打法。
因为一边营销引流成本高,一边要和老师分润。所以重点在于续费能力、孵化*KOL,然后用更高价课再筛选变现。
而卖基金跟投FOF的,相对处于中间。对应的是卖方投顾通过基金销售费率分成,
东财在2021年公募基金销售体量50亿,软件2亿+。
还有卖知识付费,比如案例解读、研报纪要、会员VIP等。
人们抱着但凡一个股票就能赚回来,这些付费不算什么的心理,每个C端用户付费从几百、几千、到几万不等,在为二级市场投资付费这件事上不遗余力。
大部分C端一没投研、二没圈子、三没技术——去二级市场都是送人头的,而面对基金经理比A股上市公司还要多,可能连投基金也很难——这样的局面,就否定投顾这门生意了吗?
3,
我认可深度系统性的投研思辨,不适合C端。
C端需要什么?需要精准择时,需要马上涨,只要赚钱甚至不在乎买的是垃圾还是什么。
给C端一些研报、大而美的逻辑,足够了。准确说,应该是板块BETA+能够自保的技术面能力。
而投研就涉及到投资审美了,是系统性的思辨。涵盖了生意、历史、产业链价值转移、战略、估值、风险赔率和胜率、终局思维等思考深度和广度。
就生意谈生意,做C端用户需要什么呢?就是"40分的投研,120分的流量,90分的心理按摩"。这才是投顾平台能做起来的底层逻辑。
C端付费投顾后得到了认知和进步,也是一种价值。
4,
在这篇文章里描述了一些价投的职业病。
价投的底线思维决定了思考的一种*性,但能做好价投,却未必是一个好的沟通者、理解者。
你会发现有时价投无法进入对方的"商业语境" 去谈论事物。喜欢一刀切的、用一个至高的圣母投资标准,自上而下各种DISS
这个行为本身就不价投。
我想说的不仅是价投,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语境。
可能是上对下、可能是员工对老板、父母对孩子,或者一方掌握了更多经验、信息优势,但却把它放置在另外一个语境中评判,一刀切的否定——自以为心若明镜——这才造成了我们这次一样的讨论错位。
别忽略了世界上永远不存在一个静态的真相、本质;只有让逻辑各安其位,接受每件事物自己的逻辑自洽,这才是打开讨论正循环的方式。
按照死价投的逻辑,割韭菜的都是无良公民。东方财富、同花顺都不应该存在。
但谁说价投,在生活场景里自己不就是一颗小韭菜呢?
买茅台、喝茅台。为超额的溢价而付费不是韭菜吗?
其实做投资需要知道企业生意的钱怎么赚,做生意的就要知道客户的钱在哪里。
精准定位,了解自己的客户,做好自己的生意,就是满分。
我常常问自己,Vera你能放空自己的角色去进入吗?Vera你能做到客观、智慧的倾听再输出吗?
5,
当然一个脱离了低级思考的价投也是人,也会好面子。
不要被价投PUA!
我认为一个成熟的价投不仅要做闪着光芒的智者,更要能够理解互相语境、回归平常心。
而我自己越发自己受益的是价投带来的科学工作方式,不仅仅是应用在投资上。
所以让我们带着价投的优点上路,摒弃所有价投的不良毛病。
死价投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