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鞋,这次玩儿真的。
近日,福建莆田鞋业协会传出消息,“莆田鞋”集体商标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
LOGO以鞋带为构图创意,勾勒出莆田两字的拼音首字母P和T两个字母。其中,P拔地而起,T向上而去,不仅表现出鞋的特征,或许也标志着,莆田鞋业从“莆田制造”向“莆田创造”改变的决心。
“莆田鞋”天猫产业大店也将在本月开业,原创新品或于此发售。
而“莆田鞋”,与莆田鞋,这两者有着天然的区别:前者是正品鞋,后者则是“山寨”、“高仿”的代名词。
对于明白内情的人而言,“莆田鞋”与莆田鞋之间泾渭分明,但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辨别它们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
那么,莆田是如何走向山寨之路的?莆田鞋为什么这么有名?现在又为何要走向自主品牌之路?
01
起于草莽
先科普一下。所谓集体商标,即以协会、团体名义注册,*组织成员在商业活动中使用。
类似的商标,有绍兴黄酒、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镇江香醋等,多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
而鞋业之于莆田,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2021年,莆田全市鞋产量为13.9亿双,占全国十分之一、全省三分之一,共4200多家鞋企,50万从业人员,产值达到1311亿元,超过全年GDP的六分之一。
有一个流传世界的说法:全球的耐克鞋,有三成是莆田“高仿鞋”。
也就是山寨鞋。
至于如何鉴定这些山寨鞋,时任莆田市市长的李建辉曾这样自嘲:
“有一个尴尬的笑话。如果你的耐克鞋穿两年就坏了,是真的耐克;如果穿三年才坏,那就是莆田做的。”
从上面这些说法,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莆田高仿鞋市场的发达,更能看出一个讽刺的事实:山寨鞋除了没有牌子,质量反而比正品好。
当然,莆田鞋能够把高仿鞋做到这种地步,并非一日之功。
远在明清时期,因为当地耕田贫瘠,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只好从事手工业,大量制鞋手艺人、鞋贩也由此而来。
改革开放后,由于东临台湾海峡,大量台商带来代工订单。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国际上众多大牌鞋商都将代工厂设在莆田,如巴黎世家、锐步、阿迪达斯、耐克等。乃至不少国内知名运动鞋品牌,也选择莆田代工厂进行贴牌加工。
代工的生意不好做,相当于工具人,鞋类代工则更惨。
一双名牌鞋,成本或许是100元,代工厂最多能赚10元,但贴牌包装好,卖到市面上,一两千元也有人抢着买。
有人曾统计,代工高端鞋利润率为15%—20%,中端10%—15%,低端8%—12%,而仿冒鞋的利润可以达到代加工的三倍。
何苦为他人做嫁衣呢?在利润的驱使下,“仿冒”成了转型成本低且暴利的捷径。80年代开始,一批小作坊诞生在莆田,依傍正规代工厂而生。
每当正品鞋出现新款,他们就贿赂工厂里的工人,把样品鞋和图纸弄到手,再找内行的人把每一个零件都拆开一一仿造。
圈内话叫“解构”。
在那个年代,仿制正版鞋还是很难的,即便做出来,买家一上脚就能很快辨认出来。直到千禧年后,仿真度才迅速提高。直到现在,某些商家甚至只凭借一段广告片,连图纸都不需要,居然能在正品代工厂之前就把高仿鞋做出来。
他们并非是突然掌握了啥核心科技。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仅仅是正品鞋的核心技术在面世后长时间没有改进。
以耐克为例,Air Max、Air Zoom、Shox这三个核心气垫技术阶段,都诞生于90年代,过了这么多年,对业内人来说早已不是秘密。至于其他零部件,就更不在话下。
正如莆田高仿产业链中流传着的一句话:让全世界都穿得起名牌。
怀揣着这一伟大愿望的从业者被称为“阿冒”,假冒的冒。他们卖出的每一双鞋都是假的,但挣来的钱却真的。
02
兴于国潮
不必讳言,在中国制造业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山寨式的路子在许多行业都一度颇为流行。
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如此。举一个鲜少人知的例子,如日中天的耐克,在创业初期,也不过是日本品牌鬼冢虎的代理商。
仅以莆田鞋而言,它其实也是中国鞋类产业发展史上,一种必需的畸形产物。
国外的品牌方在吃肉,国内的代工厂兢兢业业喝口汤,还得看其脸色。但不管怎么说,在长期的代工中,这些代工厂逐渐掌握了大量技术,并开始有自己吃肉的野心。
1985年,摆在国内众多鞋厂面前就有两条路:
1.走向前台自己做品牌,和外国品牌竞争;2.继续处在幕后,直接山寨代工产品。
莆田选择了第二种。
因为摆在眼前的就是现成的流水线和设计,能躺着赚钱干嘛要累死累活?我不要知名度,我只要快钱,挖资本主义的墙角,痛饮资本眼泪。
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合情的,市场也回报了他们:莆田的高仿鞋产业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
没有利益,哪来的成本研发成熟的技术,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常年为国际品牌代工,莆田积累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制鞋专家,即使开发制作复杂、需要高级工艺的鞋款也并非难事。
而这么多年,莆田鞋之所以能活得不错的原因无非两个:
1. 国外的品牌不思进取和放任自由;2. 品牌方赤裸裸地割韭菜。
穿山寨鞋确实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销量说明消费者是非常现实的。抠门是人类的天性,喜欢鞋子又不喜欢多掏钱全世界人民都一样,白嫖才能真正的快乐。
直到现在,开始注册自己的商标,这不单是在市场竞争中活出了自信,还因为历经五十年沉浮的国产体育品牌,上位大逆转终于姗姗来迟。
在运动服饰领域,中国头部玩家最近两年逐渐占据C位。《华尔街日报》也忍不住下场提醒:耐克、阿迪当心被中国玩家超越。
从财报来看,去年四季度,耐克中国区营收同比大跌24%,阿迪达斯21年Q2、Q3在华销售额也分别下滑16%、15%。
反观国产品牌,特步、李宁、安踏在2021年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7.1%、136%、50%。
过去30年,传统制造业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蜕变,在时下正兴的国潮热中,则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大好时机。
《2021国潮搜索大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的关注度从2016年的45%提升至2021年的75%。其中90后、00后的群体占比超过一半。
再从地域上看,不同于曾经一线城市作为消费高地,二三线城市的订单量占39%,超过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之和,成为国货崛起的新动能。
也就是说,谁能掌握下沉市场,尤其是其中的年轻人,谁就能拿下未来增长的基本盘。就这一项来看,全域覆盖、高性价的国产品牌,明显优于国外大牌。
而本就以低价、高质而闻名的莆田鞋,在实现品牌化后,或许能在属于自己的这个市场,更加如鱼得水?
自此之后,成为有商标、有原创、有品质的“三好青年”。
03
“我”杀死我
《武林外传》中,吕秀才曾质问姬无命:
你是谁,姬无命吗?不,这只是一个代号,你可以叫姬无命,我也可以叫姬无命,他们都可以。那把这个代号拿掉呢?你又是谁?
同样,莆田鞋也只是一个代号——被高仿鞋抹得乌漆嘛黑的代号。
所以对莆田鞋而言,如今*的诉求,就是洗白。
而*的洗白手段,就是做品牌、上市。
“莆田鞋”集体商标获批,无疑是莆田鞋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但在品牌已经接近饱和的成熟市场中,想要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并非易事。
在暗地里走惯了的人,早就对阳光有天然的恐惧。
虽然顶着共同的名头,但对4000家大大小小的莆田鞋企而言,既有激烈的内部竞争,也有友好的合作共赢,更有如蚂蟥一般的存在,在阴影下贪婪吸血。
众所周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莆田鞋积累的口碑资产,大多是负面的——总与“假冒”、“仿造”挂钩。
当地鞋企很早就尝试过在拓展电商渠道的同时,创立自有品牌,但投入成本太高、孵化难度过大,再加上起步晚,效果微乎其微。
技术、产能、供应链、政策扶持,莆田都不缺,他们最缺的是营销和设计。
不过就算如今成功注册商标,也不能代表一个品牌完全崛起,更需要从战略高度做好品牌培育。
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生产型转为品牌型是一个长期工程。
品牌分为三个层次,企业品牌、地域品牌、和国家品牌,后者是前两者的基础:一个地方乃至国家拥有具影响力的企业品牌越多,其本身的知名度就越高。
很显然,因为缺乏足够的领头品牌,“莆田鞋”与各色莆田鞋之间,尚未形成这种良性的价值。
至少得付出实际行动,否则具有创新力的鞋企还没有冒出头,就被淹没在假货的阴影中。
据莆田鞋业协会介绍,创建集体商标旨在提升影响力和整合产业供应链,打造“1+N”的“莆田鞋”品牌生态——在打造区域性品牌的同时,帮助各个鞋企孵化自主品牌。
政策方面,多年来,为了摘掉“假鞋之都”的帽子,莆田市政府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不断提升。仅去年3·15期间,莆田市市场监管局展开集中销毁活动,便焚烧了47000双高仿成品鞋。
“莆田鞋”品牌公司负责人也在微博上说道,“从产品设计上重塑‘莆田鞋’这个区域性品牌的DNA。希望大家放下偏见,给莆田鞋一个机会,给中国良心产品一个机会。”
想摘掉外界的有色眼镜,一两年的努力不够,一个协会的影响不够,一个商标的效果更不够。当莆田鞋真正被打造成“莆田鞋”,兼具高质量与品牌力,或许还需要一个年代的时间。
只有这样,“莆田鞋”才能杀死莆田鞋。
有朝一日,莆田,能否诞生出真正的国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