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货这件“全民运动”明显进入了新的阶段。
比如我们办公室,上一周“囤货党”与“不囤货党”还处在互相说服、互不相让。等过了一个周末,周一上班的时候,大家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已经变成了“囤了什么东西?”
咱们成年人的优点就是,说低头就低头,连个朋友圈都不用发。
据DT财经统计,最近80%以上的80、90加入了囤生活物资的大潮,且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次囤货,他们不再是因为打折促销。
我们问了问这些年轻人,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01
当一个极简主义者决定去囤货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口头禅一直是:“卡准需求,严格购买。”就连卫生纸,也是一卷一卷买回家的。一个让我骄傲多年且频频炫耀的案例是,每一次搬家,我只需要两个行李箱就可以打包完所有行李。
但从4月9号开始,我决定正式闭麦了。
*提醒我的是好友群里的讨论。周六一大早,我就被好友群里讨论囤货的消息吵醒了。这是一个原本被我和朋友们用来搞夜生活的群,曾被我笑称为小布尔乔亚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在早晨发消息还是考虑柴米油盐,对于这个群都是*次。
其实我原本是屏蔽了群消息的,但大家考虑到我向来极简,轮流在群里@了我一遍,再三劝说我,至少米面粮油和鸡蛋要多买一份的。
在好友的劝说下,我打开了美团买菜,打算先看看,结果发现不少物品的价格都有略微上涨。我挑了挑眉,陷入了思考。不过,这个时候我的*反应不是物资可能会经历暂时的紧缺而是是不是黑心资本家正在利用焦虑涨价。我什么都没买,打开了另一个农产品大户平台——拼多多。
我找到自己的消费记录,找到上个月购买的西红柿,原本想看看是不是也涨价了,结果点进去发现,这家原本有十几种菜品的商家不仅西红柿已售罄,整个店铺就只剩下洋葱和生姜两个品类了。
“你好,请问西红柿什么时候上架呀?”我向对方发去私信。“不确定。”很快,对方就回了我三个字,简单、干脆且没有一丝挽留我这个老客户的意思。之后,我再问原因和价格,对方已经不回复了。
对方的冷漠让我产生了一丝购买的欲望。我开始在拼多多上找新的店铺,这才发现不少商家已经标注了不发北京快递的提示。
买还是不买,我陷入了纠结。毕竟,多年养成的习惯,让我一时难以放弃。结果第二天下午,我就在豆瓣“消费主义逆行”小组刷到了一个标题为《上海封闭期间的硬通货》的帖子。作者在文章中分享了姐妹用化妆品换食物的经历并附赠了详细的囤货清单,并再三提醒各位反消费达人,食物是硬通货!!!
这个成立于2020年的“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次出现了逆行者。
我顾不上不纠结了,打开美团买菜购置了30天的食物——水、鸡蛋、米面以及速冻食品一一下单完,才松了一口气。然后,我打开微信,开始督促身边的人囤货。
02
囤货党终于翻身了
我对食物是有执念的,表现在:不论什么时候,家里必须要有余粮。
按说我们80后从小也没挨过饿,我妈呢,更是断舍离的资深代言人,坚持家里不囤货,不剩菜。每次她老人家宣布要来北京,我要提前做的准备都包括清理冰箱:被她看到冰箱里有那么多存货的话,母慈子孝的温馨画面就不可能实现了。
但我就是喜欢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从开始租房起,我就从二手市场买了自己的冰箱,省得跟合租室友抢冰箱空间。买房后,我在厨房放了个双开门的大冰箱,又在阳台塞了只小冰柜,专门存放冻货。
我家长期储备的食物分为几类:
速食类。包括包子、饺子、汤圆、面包等,以及南方的各种时令点心,比如潮汕地区冬季的鼠尾粿、江南一带春天的青团、清明粿。这些食物以碳水为主,平时多用作早餐食用。
肉类。包括老家寄过来的土猪肉、牛肉和鸡鸭,以及从超市或者各地网购的牛肉、羊肉、鲜虾、肉丸子和火腿肠等。
半成品。自从家里购置了空气炸锅,半成品就格外香了。小酥肉、鸡翅都是在我家很受欢迎的品类。
奶制品。包括牛奶、酸奶、黄油、稀奶油和奶酪,它们负责确保蛋白质摄入的多样化。
蛋类。鸡蛋、咸鸭蛋、皮蛋,都是好蛋。
除了这些需要放在冰箱里的食物,我还有几只储物箱,是用来存放干货和方便食品的。比如,方便面和方便米线、香菇木耳豆腐丝蘑菇等一应干货、以及各种质地的面条,包括广东一带的带面、湖南的干米线、西北的空心挂面、湖北的碱水面、日本的乌冬面,以及意大利面。
我甚至搞了两只腌菜的坛子,一坛剁椒,一坛泡菜。它们是我复刻家乡口味的方式,也是很多菜品里重要的调料。
各式酱料们也有自己的空间。包括佐面包的花生酱坚果酱,炒菜用的黑松露酱牛肉酱豆瓣酱,腌菜用的盐曲烧肉汁奥尔良粉……它们的存在,可以让平淡无奇的食材变得迷人。
这些食物,在我家基本保持“动态清零”的状态。嗯,客观地说,经常也出现超额配置的状态,旧的还没吃完,新的又被我买回来了,没少因为这被家属数落。
但因为上海这波疫情,作为囤货的的我,家庭地位显然又高了。
这周末,我成功说服家属,让他相信,即使生活在北京,确保家中物资数量也是很有必要的。游说成功的结果是:我们花了半天时间去逛山姆超市,新购置了一批米面油牛奶和肉类,顺便,还带上了几罐冰激凌。毕竟夏天快到了,万一需要家里蹲,冰激凌还是能带来幸福感的重要零食。
当然,我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03
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购物方式
两年来反反复复的疫情,已经磨平了我的神经,我几乎要麻木了。一个人上班下班做饭游玩,除了进出扫健康码,生活一切如常。但上海疫情的消息和北京望京的弹窗,接连出现的时候,我决定开始囤货以备不时之需。
在公司,同事们都在谈论是否囤货的问题:囤什么菜?用什么囤?牛奶涨价了,冰箱涨价了,不断出现的新变化加深了我的焦虑。
这个周末,我正式开始囤货了。
作为山东人,我家原本就是主食大户,着大米、面粉、荞麦面一应俱全,我只是进行了少量补充。*的变化是在买蔬菜的时候。
原本我更喜欢在线下购买蔬菜,逛菜市场不仅让我感觉更有烟火气儿,还能翻翻捡捡挑选最新鲜的那一株,刚好家附近有菜市场也很方便。但这次我选择了线上配送的方式。
上海疫情后,我对绿叶菜有了些执念,买了菠菜、生菜、娃娃菜、包菜……一准儿的绿。土豆也是必须的,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菜。30颗一份的鸡蛋。搭配鸡蛋的番,根茎类的西葫芦、黄瓜、萝卜等。东西太多,我拎不动,还是辛苦配送小哥吧。
其实,我现在还是比较乐观的。2020年春节过后,我在酒店隔离过一次,拎包入住,吃饭也可以点外卖,外卖员送到前头后再由前台放在房间门口。后来,当时合租室友还帮我带来了小电锅,也顺便可以煮东西。隔离的生活,不自由,但也没那么可怕。
04
囤的东西别太好吃,担心提前吃完
囤还是不囤这是一个问题。我看了看今年刚吃完的盐,那是2016年疯狂抢盐的时候囤积的,我已经忘了当时抢购的理由。
我在吉林,相比拥有常驻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上海等城市来说,吉林是一个只有400多万的小城市。起初我不太有囤货方面的想法。即便我4月5号,刚从成为密接的隔离中解放出来。
隔离期间,我看着上海疫情在不断地发酵,一方面感慨这个魔幻的世界,一面通过隔离间送饭的小窗口,向往着外面的世界。自由是我当时*的渴望。我关心上海买菜难的困境,并为此感到难过和唏嘘,却并不能让我感同身受。我在隔离期间的饭菜还不错,每天都有牛奶鸡蛋,午餐有米饭,四个菜,两荤两素。
这几天我看到朋友圈陆续有人发囤菜的消息,在思考自己是否应该跟随大流。其实,我不太想因被情绪带动着去囤货。但父亲的一张照片让我改变了想法。我和父母分别住在吉林的两个不同城市。周六,父亲发给我一张照片,大街上一家菜店门口,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宛如做核酸现场。
当天,我买了一箱压缩饼干,20斤,特意不买太好吃的牌子,我怕自己提前吃完。后来,又陆续买了可以长期储存的土豆、白菜、洋葱,还给自己冻了几条喜欢吃的鱼和配料。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一边冻食物,一边和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