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人们可能仍然会将 2022 年 3 月 16 日视作「大奇迹日」。
这一天之前的一周多时间,在港股美股上市的大量中国科技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连续下跌。衡量中概股整体表现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连续三个交易日跌幅超 10%,恒生科技指数一度单日下跌超 11%。
而在 16 日下午开盘,市场彻底反转,当天 A50 指数期货一度涨超 9%,恒生科技指数当天收涨 22.2%,创下指数发布以来的历史*单日涨幅。未来难以预测,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回弹仍在继续。
令市场情绪反转的是当天的一场高层会议:国务院金融委在专题会议上释放出稳定资本市场信号,并就中概股遭遇美方强监管以及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等问题明确表态。
吃下「定心丸」,市场的非理性抛售应声而止。真正体现了那句「信心比黄金还宝贵」。
本文无意就市场波动做过多探讨,而是想聊聊这段时间,乃至近几年时间里,对于处在互联网产业所弥漫的一种论调氛围:「互联网不是实体经济,跌到地板上也没人会救」,「「上面」强调脱虚向实,所以就应该整治互联网」,「互联网公司丧失想象力了,靠不住,果然还是要搞制造业」。
这些论调多少有点令人担忧。
似乎从一些不易察觉的时刻开始,互联网被放在了「实体经济」的对立面,尤其是在强调制造业重要性的当下,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互联网行业,是应该被狠狠敲打的「反面典型」——因为在下跌时格外有「解释力」,很多人真的是这样想的。
其实,历年来,高层会议给出的信号一直都很清楚:要警惕的「脱虚向实」,这里的“虚”绝不是互联网,而是资本的投机运作和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
互联网的确需要规范发展,这是因为这个行业自身还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并不是因为互联网就是「虚」。
应当承认,确实有一些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如前些年时兴的 P2P,寄生在互联网身上,但这不是互联网这种技术的原罪。如果把整个互联网产业视作「虚的」加以摒弃,那就等于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01、需要警惕的是金融风险,不是互联网
这几年出现了一种论调,互联网被一部分人归结到「虚拟经济」,二者甚至在很多时候等价互换。这就好比除了制造业其他都不算「实体经济」的论调一样,是概念上的混淆。
互联网是不是「虚拟经济」,是,因为它的确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但互联网的「虚拟」,指的是在虚拟网络空间进行的经济活动,它和政策语境里面「脱虚向实」的「虚」并不是同一事物。
政策语境中所说的「虚」,用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的定义来说,是指「与虚拟资本与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所研究的「虚拟资本」。
其实,在高层讲话和政策文件中,和「实体经济」连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始终是「金融」。为什么「脱虚向实」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资本空转、金融挂帅会给国家带来可怕后果。
在 1991 年到 2001 年,美国经济实现连续 120 个月的经济增长,但是在接下来的 10 年之中,美国各地一共关闭了近 6 万座工厂和生产企业,核心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 500 多万人。金融蓬勃的迷醉却让美国几乎失去了在工业生产中的全球生态位。
钱生钱的「虚拟经济」不但让 08 年的次贷危机累及全球,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失业等一系列问题,也在各个围度撕裂着美国社会,特朗普、拜登两任政府试图纠偏的举措收效甚微。
又比如说,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和德国,因为在金融化思路上的不同,现在看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受美国影响,日本没有对资本「无序扩张」加以限制,在八十年代末的窗口期并未将先进实业发展起来,在泡沫时代保险业为资本利用效率发愁,组团跑去纽约买楼、买艺术名家的画作,号称要「买下整个美国房地产」。
而在「失去的二十年」之后,日本的门面产业几乎只剩下迭代较慢的汽车业,电子信息产业上少有建树,至于互联网产业和数字产业更是整个错过、乏善可陈。
德国金融体系则依靠政府的有效调控,避免了过度金融化和房地产金融泡沫,维持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即便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之中,德国也是欧洲主要经济体中最快恢复经济稳定的国家,另一方面,德国人在 2013 年就提出「工业 4.0」框架,而这一框架的核心就是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产业变革。
这两年,musk 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刚刚在柏林下线了*台车,为什么闻名世界的德国制造,要引入一个以互联网思维著称的新车企?或许是一个可以思考的点。
互联网从概念上看,确实是一种没有实体产品的东西。其实放大到整个科技产业,产生的实体都没有多大,特别是和工程机械相比,科技公司产出的实体,趋势是变得越来越小,越发轻薄,产值却越来越高。
每年新 iPhone 发布的时候,坊间就乐于计算其物料成本,从而开始声讨苹果手机卖得贵,却忘了其在芯片、工业设计和工程学上的突破。真按物料算,芯片的原料是硅,实质上就是一堆沙子,2020 年,中国进口芯片的金额达 3500.4 亿美元之高,是我国进口金额最高的产品。什么样的沙子需要中国每年花 2 万亿人民币来进口呢,显然,这些「进口沙子」的实质是「人类智力的凝结」。
人类的智力凝结,早已超出实体物料的限制。按实体物质来把经济中的不同部分进行分割,并把没有实体,或者少实体的那部分视为没价值,其实是一种误区。举个通俗的例子,买手机是为了连接,为了上网,如果连接没有价值,为什么人类每年愿意花出上万亿来购买手机和电脑呢?换句话说,不能上网的手机,应该也只是废铁一块。
今天我们可以用微信扫码调用种种服务,可以用淘宝天猫买到全球商品,可以用美团点单外卖,更有无数的产业,在依托阿里、腾讯、美团的平台在经营,这些服务都与真实世界息息相关,更无关金融空转。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进入到一个金融挂帅、资金空转的抽象世界,资本运作变成没有资产支撑的数字游戏。过去这些年,的确有很多这样的空转,凭借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而产生,但有问题的是这些空转的资本,而不是互联网本身。
02、数字经济就是实体经济
2021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级的行业「十四五」规划,就是针对数字经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对数字经济给出了明确定义: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一言以蔽之,数字经济就是未来的实体经济本身。没有人会认为农业或者工业不是实体经济,既然如此,数字经济显然就是实体经济。
科技史专家吴军认为,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全世界经济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个趋势,是原材料成本在产品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从电力出现开始,工业产品中技术和劳动力的附加值就在逐步上升,在信息时代更是如此;
第二个趋势则是,在全球 GDP 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占比越来越低,虚拟产品和服务的占比越来越高,在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对于实物商品的需求量基本是恒定的,但它们的 GDP 仍然在增长,而增长的部分,主要就是各种服务,以及像计算机软件等非实物商品。
吴军认为,历史的必然性就体现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总的发展规律就是「信息换能量」,今天遇到疫情封锁,尽管对线下经营仍然冲击极大,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可以通过远程会议保持运作,学校可以组织几十人规模的线上网课,这些场景,在十年前都还难以实现,背后就是「信息换能量」的历史规律。
相信很多人最近也注意到了,在近期的世界战事中,俄罗斯在兵器装备上占据着*优势,但是在数字战场却踉踉跄跄,断网、断技术,都成为颇具杀伤力的一种手法,也足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战争,在枪林弹雨之外,更是一场信息战,技术战。
中国在今年开始实施「东数西算」,全国一盘棋进行算力调配,成为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后的又一个「超级工程」,也是因为数据作为极度重要的生产要素,重要性毫不逊于「水电煤」,数字经济就是这个时代的「大国重器」。
就像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提「互联网 +」一样,再过五年,大概率也不会有人再谈「产业数字化」,因为数字经济就是经济本身,没有企业可以不参与数字化的进程。就如前面所说,断网的手机是废铁一块,那断网的产业呢?
数字经济的范畴要比互联网更宽阔,但毫无疑问,互联网企业是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
即便将互联网企业在新一代技术上的投入掩起不看,互联网人所具备的冒险精神和网络视角,也能与实业碰撞出惊人能量。
比如,中 美两国虽处在竞争中,但有一个神奇的巧合是:今天的「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当年是做 Paypal 攒下*桶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互联网人;国产新能源造车中风头正劲的「蔚来小鹏理想」,这三家企业的创始人,李斌、何小鹏和李想,他们每一个都是互联网人。蔚小理目前月销量都已上万,销量距离中国市场上卖得*的日系三杰,仅一步之遥。
蔚小理2021年报
图源:36kr
为什么互联网人也能搞好制造业,甚至赋予制造业更多的创新力?这说明,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本就有共同的底层逻辑,他们很多的管理技能和技术路径是互相通用的。
无论是 2010 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奇迹,还是 2020 这一波新能源奇迹,都活跃着互联网人的身影。这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最宝贵的一个智力群体之一。他们从来不是从事「虚拟经济」的金融家,而是地地道道的实业家。
人类最宝贵的是智慧,它既可以被实体的物质承载,也可以被互联网承载。如果大国崛起需要调动全体国民的智力,那么没有理由将一群对技术趋势最敏感的企业和人开除「实体经济」户籍。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繁荣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释放了市场活力,90 年代末恰好赶上一批解放思想、又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进入社会,而国家对通信基建的投入、中国超大规模的单一语言市场又能充分激发网络效应。我们要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成果。要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中国,好的互联网技术,好的互联网应用,好的互联网公司,仍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03、二元论会错过未来
更令人担忧的是,用二元观看待互联网和实体经济,可能会让我们错过未来。
就在几天前,高通公司宣布设立总金额 1 亿美元的「晓龙元宇宙基金」,用于投资打造独特的沉浸式 XR 体验以及相关核心 AR 及 AI 技术的开发者和企业。
如果非要归纳出一类「硬科技公司」,可能全世界也没有几家公司能站出来说自己硬得过高通。可就是这么一家企业,却拿出真金白银来投当下最「虚」的元宇宙,高通 CEO 安蒙说的很清楚,「元宇宙让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相连接,高通的技术是通往元宇宙的钥匙」。
我们还可以看到,微软在今年 1 月宣布计划以 687 亿美元收购游戏巨头动视暴雪,针对这一交易,纳德拉也谈到微软要积极布局「元宇宙」。
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先行者,他们在重度投入资源,在探寻新世代的下一个革命性突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下一次产业革命的爆发点未必就是「元宇宙」,但是它大概率还是跟数字经济有关。
发展才是硬道理。今天,中国的人均 GDP 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当美国公司还在数字经济的各个领域加大投入的时候,我们如果还纠结于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二元分割讨论,必然会失去未来。市场经济之下,各行各业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哪个行业应该遭受偏见,我们需要的是抓住历史演进的主线,重拾比黄金更珍贵的团结和信心。
21224起
融资事件
4358.73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7家
企业
3214家
涉及机构
510起
上市事件
6.48万亿元
A股总市值